寒食节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把,寒食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有着多年的历史,寒食节一般是在清明前一天,日期随着清明节变化而变化,那么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寒食节跟谁有关
2017年寒食节
2017年寒食节是几月几日
2017年寒食节:2017年四月三日 星期一 农历三月初七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
2017年寒食节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寒食节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有着其自身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应该尊重传统,尊重寒食节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跟谁有关”,大家快快收藏起来吧。
在清明节过节之前,我们首先要迎来一个传统节日,那就是寒食节。寒食节已经在历史中逐渐被废弃,但是现在我们重新将寒食节挖出来,也是对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寒食节的由来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寒食节是怎么来的了。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寒食节的相关传说故事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他侍奉的国君叫晋文公,即公子重耳。有一回,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传说寒食节,是从春秋时代为纪念忠臣介之推传下来的。
有一次,公子重耳流亡魏国时,途中病了,贫病交加,十分困苦。平时,重耳靠从臣们采摘野菜野果充饥,今天病后,野菜野果再也咽不下肚。这时,介子推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肉汤,献给重耳吃,使重耳度过了难关。
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叫晋文公。开始,他对介之推在极困难时期给他的献身帮助,还 铭记在心里。但是时间久了,就渐渐忘了。一次,他对随从他流亡的功臣们进行封赏,竟然忘记了介之推。介之推十分难受,决心不再见这个忘恩负义的君主。他便背着年迈的母亲,逃进家乡附近一个大山里过隐居生活。后来,晋文公发现了自己左右少了一个介之推,并回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愧疚,便忙去找介之推,这才听说他已跑到深山隐居起来了。晋文公亲自去他隐居的山里寻找,只见重重青山,葱葱树木,哪能见到介之推的影子?他在山顶上呼喊,只听见山谷的回音,不见介之推出山相见。晋文公想,介之推是个大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要背着他母亲逃出山外来,这样就能见到他了。于是,他命令放火烧山。正赶风急火旺,火一下漫延数十里,烧三日不息,把一片青山烧成焦土,但仍然不见介之推出山来。人们在火息后才看见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林中了。
晋文公想求见介之推,不料介之推宁被烧死也不相见,晋文公更加悲伤。这事传出后,人们都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就是每年三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火烧死的,人们在这天不忍心举火,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
寒食节时间的变革
古代的寒食节也曾叫“禁烟节”,每年到这一时节,要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周举初在并州作刺史时,当地的士民尊介子推为乡神,大家怕冬季神灵不高兴见火,于是每年冬天有一个月要禁烟冷食。北方隆冬一个月不见火的后果自然不堪设想,许多老弱病残者就在此期间被断送了性命。周举为革除这一陋俗,真可谓费尽心机,后来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求神告庙之策。周举作一长长的吊书,挂在介子推庙前祭悼,吊书中说:老百姓盛冬去火冷食,残损民命,这原本不应该是神灵所希望之举。寒冬时冷食一个月实在有点不近情理,念神灵能体谅生民,从此一月寒食改为三日即可。其实,寒食俗持续下来的很重要原因是迎合了古人讲的“与时楷行”、“唯变所适”的道理:官府说一月冷食时间长,那就改为三天或更短一点时间。官府说“北方隆冬迈寒,将有不堪之患”,那就推迟一段时间,到春暖花开时再过节。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已基本上确定在了清明节令期间。
寒食节的历史
隋唐时期寒食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已逐渐演变为事关干家万户的祭祖扫墓,但这一时期国人对禁烟冷食仍不敢掉以轻心。唐宋时期反映寒食节禁烟冷食的作品依然比比皆是。从唐代诗人韩拥《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宋代诗人宋白《宫词百首》“寒食宫中也禁烟,郁金堂北画秋千”等诗作中不难看出,唐宋时期寒食节连皇宫内也得受到禁烟约束,甚至帝王与他的近臣们都只能干些别出心裁偷点蜡烛的勾当。
宋代以后,寒食禁烟之俗在一些地方依然不衰。介休绵山为介子推封田所在地,这里的回蛮寺有北宋咸平五年(1002)建立的“每节清明,大地禁火”警示碑。汾州府南0.5公里处则建一处禁火台,专供里人在寒食节祭把介子推。宋词人周密在其《癸辛杂识》中还记有当时官家查处百姓寒食节禁火的一段故事。文中说,由绵上引发的寒食禁火,升平时禁七日(宋代规定寒食节七天假日),丧乱之年则禁三日。在规定禁火日,乡里的长辈要挨家挨户用鸡毛查拨各家的灶灰,鸡毛焦卷,说明这家没禁火,就得罚香纸钱。
元代,南方一些城市仍保留“过禁烟”习俗。届时,有街市男女踏青拈香,斗鸡赋鞠,梭门秋千,画船游湖,尽情享受禁烟节之乐趣。元代僧人圆至《寒食》诗曰:“清明院落无灯火,独绕回廊体夜香。”这里显然告诉人们,在元代,僧人居住的古庙院落中还保留着名副其实的禁烟之俗。
明清以后,曾让昔日先民们尝够了忧愁和欢乐的寒食禁烟节俗逐渐被淡化,一些文籍中虽然偶然也对此项活动有所叙及,但真正意义上的寒食禁烟已成为有其说而无其事。“寒食几曾烟果断,尾闾愁说海堪填。”清代鸦片战争时期著名诗人魏源,正是利用了当时寒食禁烟仅有其说来喻讽清政府禁鸦片不力,一语双关,写出了讽刺忧愤的政治抒情名诗。
寒食节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了,寒食节在古时候的重要性不亚于春节等一些传统大节,直到近代的时候,才逐渐的被清明节所取代,那么寒食节源于什么朝,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节
寒食节源于什么朝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寒食节
寒食节的起源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
寒食节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寒食节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文化,代表着古人的政治文化思想,是一种受到重视的节日,也是一种有着文化内涵的节日!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寒食节源于什么朝”,大家快快收藏起来吧。
清明节的前一两天的就是寒食节,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时间很接近,在长时间的融合之后,我们现在只过清明节,寒食节已经消失了。但是现在我们依然怀念寒食节,那么寒食节又名什么节?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寒食节又称什么节日。
寒食节又称什么节日 寒食节又名什么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而在太原等地较为特别要禁火一个月。
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美食大全
子推
子推,即枣饼或枣子糕。据说,这是寒食节重要的节日食物。当年人们就是用这种食物来祭祀介子推的。这就好像端午节里的粽子之于投江的屈原一样,都是表达对有品格的人的追思、哀悼。这个事典在宋代金盈之的《醉翁谈录》中提到过,可以作为“子推”这一食物在古代存在的一个佐证。古人们还把这种“子推”用杨柳的枝条穿在一起,成为一串,挂在自家的门嵋上,作为寒食节期间家门口的挂饰。这又与端午节人们将采来的艾篙挂在通风处,以期其香气能驱走蚊虫、消灾避邪这种祈愿不谋而合。再有,将“子推”用柳枝穿成二串,也是对介子推抱柳而死的那段传说的追思吧。
蒸大馍
清明日,不动烟火,家家吃荞麦凉粉等冷食。且预蒸大馍,俗称为“罐儿”。馍的四周,作成鸟蛇之形。民间俗传,说是介子推当年在绵山被烧死时,有鸟、蛇前去保护过他,故在大馍上做上鸟、蛇的造型,作为纪念。馍的顶上,做一个大盘的形状。大盘中的造型又分几种,都是有讲究的。这种馍,全家每人一个,再加若干个祭馍,那是用作祭祀的。给男子的馍,在馍顶盘中,做的是文具、耕具之类男子所用器物的造型,意思是说,男子靠用这些器物创业、吃饭,吃下了这些用馍做的器物,就能使本领大大提高。吃下了文具,文思大进,读书聪明;吃下了耕具,就能成为干庄稼活的好把式。给女子的馍,在馍顶盘中,做的是剪刀之类的造型。剪刀是做女红的工具,此俗有祝女子做女红心灵手巧的意思。祭馍顶上的盘中,是麦、豆之类的造型,寓有祈求麦、豆丰收的意义。非常明显,清明日禁火、吃这种大馍的风俗,是从寒食节来的。
蒸饼
蒸饼是用酵糟发酵后,和面制成的。蒸熟后,皮就裂开。实际上就是馒头。将这种蒸熟的蒸饼去皮后,挂在阴凉干燥处风干。日后用时,用水浸胀、捣烂、滤过,就能给消化不良的病人服用。据说,它有和脾胃、利三焦的功能。如果病人刚服了药再服此物,此物又能帮助脾胃消化、吸收病人所服的药。
糯米团
糯米团的制法和当代的糯米团大致一样,但不入水煮,而是用蒸笼蒸。入笼时,每个糯米团下,垫一张艾叶。蒸熟出笼的糯米团,会有一种特殊的清香。
茸母糕饼
吃茸母糕饼是古代北方寒食节的习俗。采茸母草,和上面粉或米粉,做成糕饼一类的食物。宋徽宗有“茸母初生认禁烟”的诗句。
桃花粥
桃花粥是唐代民间岁时食品。寒食节前后,以新鲜的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别看此粥做法简单,其功效却非同小可,《温病条辨》中称其:“补气涩肠。可用于脾虚气弱、泄泻不止、完谷不化者。”这可是与桃花的药用价值相联系的,并非民间杜撰,属于我们今人所说的“药膳”一类。
青团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食品。
吃青粳饭
吃青粳饭也是民间习俗,而佛门道观更有做“青粳饭”馈赠施主的习俗。
其实这“青粳饭”就是糯米饭。算上前文提到的青团、糯米团,这三类食物本就属一家。在这里是有意将它们分开的,因为这三种食物虽选用相同原料,但如果就其产生的地域来划分的话: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糯米团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北方一带;而青粳饭就是在广西一带了,其传说就很好地透露出壮族人民对“青粳饭”的喜爱了。《熙朝乐事》说:“清明僧道采杨桐叶染饭,谓之‘青粳饭’,以馈施主。”这里所说的“染饭”,其实就是把一些植物的浆汁混入到糯米中使其上色,并一同加以煮食。
寒食节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沉浮浮,最初寒食节被不受重视,它甚至连一个固定的节日时间都没有,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寒食节在唐宋时期已经成为了法定节日,而且还专门规定了放假时间。那么现在寒食节是几月几日?如果你也不知道就来看看寒食节时间吧。
寒食节是几月几日 寒食节时间
寒食节是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寒食节的由来传说
相传当年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在这一天全家吃炒面。
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更是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的馓子最为有名。寒食禁火的风俗,在山西一直最为流行。这一点在后来很长时间都是如此。
寒食节对联
寒食节期间,人们用面粉和枣泥做饼,捏成燕子状,称“子推燕”,用柳条串起挂于门。此外还有用粳米和大麦等煮粥而食等习俗。唐代韩翊有《寒食》诗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料。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所说“传蜡烛,即当时的”寒食赐火“、”请新火“习俗。魏武帝曹操考虑到吃冷食对北方人身体无益,遂下令废除禁火。又因寒食节与清明节相邻,后将两节合并,逐渐形成了于此节祭祖扫墓的民间习俗。
”寒食节“的常见对联有:
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晓林花落雨;寒俗鸟啼风。
寒食雨传百五日,
花信风来廿四春。
杏酪偷羹何处梦,
石泉槐火为谁新。
若按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两天,音韵训话学家黄侃教授就生于清光绪十二年二月二十九寒食日(1886.4.3),当年4月5日清明。汪东撰贺联赠云:,此地宜有词仙,山鸟山花皆上客。
何人重赋清泉,一丘一壑也风流。
清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九(1905.4.3)为寒食日,4月5日是清明。近代民主革命家邹容在帝国主义的迫害下,死于上海租界狱中,年仅20岁。章太炎撰挽联云:
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瞑目;
此地龙蟠虎踞,古人之虚言。
寒食节是在农历农历的三月时开始,这个时候的北方还是一派萧索,虽然春天慢悠悠的走来但是天气依旧寒冷。在这个时候古时候的人们就开始庆祝寒食节禁烟火了,因为这样的习俗诗人关于寒食节的诗句也透着凉意,下面来看看寒食节的诗句大全吧!
寒食节的诗句 寒食节的诗句大全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苏轼《寒食雨二首》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张镃《寒食》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夜深 / 寒食夜》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周邦彦《兰陵王柳》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送别》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温庭筠《寒食日作》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王建《寒食》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寒食节简介
寒食节,又称冷节、禁烟节等。寒食节之所以叫这个名称,是说寒食节那天,大家都不动烟火,只吃事先预备好的食品,那自然是冷的,而且那天还有纪念亡者的仪式。《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一般而言,寒食节就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也就是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日,因此山西吕梁地区称寒食节为“一百五”。
据记载,寒食习俗最早出现在两汉的太原一带,也就是说寒食节的起源、发展以及后来在唐代时寒食的鼎盛,均与山西的地域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山西可以被视为现代清明的文化原逻辑起点。
北方的三月还比较冷,不生火而且吃冷食,确实有点不合情理。早有古人提出这种隆冬寒食的习俗对民生的危害:曹操曾经严禁寒食.《玉烛宝典》卷二引其《明罚令》云:“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一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夫子推,晋之下士,无高世之德,子胥以直亮沉水,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子推独为寒食,岂不偏乎?云有废者,乃致雹雪之灾,不复顾不寒食乡亦有之也。汉武时京师雹如马头,宁当坐不寒食乎?且北方迈寒之地,老小赢弱,将有不堪之患。令书到,民一不得寒食,若有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俸一月。曹操认为在北地寒食就是一个有损民生的迷信和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