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节过节之前,我们首先要迎来一个传统节日,那就是寒食节。寒食节已经在历史中逐渐被废弃,但是现在我们重新将寒食节挖出来,也是对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寒食节的由来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寒食节是怎么来的了。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寒食节的相关传说故事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他侍奉的国君叫晋文公,即公子重耳。有一回,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传说寒食节,是从春秋时代为纪念忠臣介之推传下来的。
有一次,公子重耳流亡魏国时,途中病了,贫病交加,十分困苦。平时,重耳靠从臣们采摘野菜野果充饥,今天病后,野菜野果再也咽不下肚。这时,介子推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肉汤,献给重耳吃,使重耳度过了难关。
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叫晋文公。开始,他对介之推在极困难时期给他的献身帮助,还 铭记在心里。但是时间久了,就渐渐忘了。一次,他对随从他流亡的功臣们进行封赏,竟然忘记了介之推。介之推十分难受,决心不再见这个忘恩负义的君主。他便背着年迈的母亲,逃进家乡附近一个大山里过隐居生活。后来,晋文公发现了自己左右少了一个介之推,并回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愧疚,便忙去找介之推,这才听说他已跑到深山隐居起来了。晋文公亲自去他隐居的山里寻找,只见重重青山,葱葱树木,哪能见到介之推的影子?他在山顶上呼喊,只听见山谷的回音,不见介之推出山相见。晋文公想,介之推是个大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要背着他母亲逃出山外来,这样就能见到他了。于是,他命令放火烧山。正赶风急火旺,火一下漫延数十里,烧三日不息,把一片青山烧成焦土,但仍然不见介之推出山来。人们在火息后才看见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林中了。
晋文公想求见介之推,不料介之推宁被烧死也不相见,晋文公更加悲伤。这事传出后,人们都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就是每年三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火烧死的,人们在这天不忍心举火,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
寒食节时间的变革
古代的寒食节也曾叫“禁烟节”,每年到这一时节,要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周举初在并州作刺史时,当地的士民尊介子推为乡神,大家怕冬季神灵不高兴见火,于是每年冬天有一个月要禁烟冷食。北方隆冬一个月不见火的后果自然不堪设想,许多老弱病残者就在此期间被断送了性命。周举为革除这一陋俗,真可谓费尽心机,后来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求神告庙之策。周举作一长长的吊书,挂在介子推庙前祭悼,吊书中说:老百姓盛冬去火冷食,残损民命,这原本不应该是神灵所希望之举。寒冬时冷食一个月实在有点不近情理,念神灵能体谅生民,从此一月寒食改为三日即可。其实,寒食俗持续下来的很重要原因是迎合了古人讲的“与时楷行”、“唯变所适”的道理:官府说一月冷食时间长,那就改为三天或更短一点时间。官府说“北方隆冬迈寒,将有不堪之患”,那就推迟一段时间,到春暖花开时再过节。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已基本上确定在了清明节令期间。
寒食节的历史
隋唐时期寒食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已逐渐演变为事关干家万户的祭祖扫墓,但这一时期国人对禁烟冷食仍不敢掉以轻心。唐宋时期反映寒食节禁烟冷食的作品依然比比皆是。从唐代诗人韩拥《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宋代诗人宋白《宫词百首》“寒食宫中也禁烟,郁金堂北画秋千”等诗作中不难看出,唐宋时期寒食节连皇宫内也得受到禁烟约束,甚至帝王与他的近臣们都只能干些别出心裁偷点蜡烛的勾当。
宋代以后,寒食禁烟之俗在一些地方依然不衰。介休绵山为介子推封田所在地,这里的回蛮寺有北宋咸平五年(1002)建立的“每节清明,大地禁火”警示碑。汾州府南0.5公里处则建一处禁火台,专供里人在寒食节祭把介子推。宋词人周密在其《癸辛杂识》中还记有当时官家查处百姓寒食节禁火的一段故事。文中说,由绵上引发的寒食禁火,升平时禁七日(宋代规定寒食节七天假日),丧乱之年则禁三日。在规定禁火日,乡里的长辈要挨家挨户用鸡毛查拨各家的灶灰,鸡毛焦卷,说明这家没禁火,就得罚香纸钱。
元代,南方一些城市仍保留“过禁烟”习俗。届时,有街市男女踏青拈香,斗鸡赋鞠,梭门秋千,画船游湖,尽情享受禁烟节之乐趣。元代僧人圆至《寒食》诗曰:“清明院落无灯火,独绕回廊体夜香。”这里显然告诉人们,在元代,僧人居住的古庙院落中还保留着名副其实的禁烟之俗。
明清以后,曾让昔日先民们尝够了忧愁和欢乐的寒食禁烟节俗逐渐被淡化,一些文籍中虽然偶然也对此项活动有所叙及,但真正意义上的寒食禁烟已成为有其说而无其事。“寒食几曾烟果断,尾闾愁说海堪填。”清代鸦片战争时期著名诗人魏源,正是利用了当时寒食禁烟仅有其说来喻讽清政府禁鸦片不力,一语双关,写出了讽刺忧愤的政治抒情名诗。
今天我们来说说寒食节,顾名思义,寒食节就是要吃冷食的一个节日。咋听起来还是挺奇怪的,为啥要专门设立一个节日吃冷食呢,这是因为寒食节也是有含义的,那么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什么而设置的节日?下面就来看看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什么而设置的节日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古代传说源于对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的纪念。晋国君主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于是杀掉太子申生,打算改传位于骊姬之子奚齐。太子弟重耳为逃避灾祸,只好逃命他国,途中贫病交加,险些冻饿而死。随行的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一片肉,制成羹汤献给重耳,才使其得以保全生命,度过难关。后来,重耳归国,当上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然而,在封赏随从流亡的功臣时,晋文公却惟独忘掉了介子推。当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携其老母躲进绵山,过起隐居生活时,便多次派人召请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却直意不出。这时,有人献计放火烧山,认为介于推是个孝子,他一定会保护老母,下山避火。不料,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竟然与老母一起,抱着大树被烧死。晋文公极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遂下令将介子推厚葬又将其遇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全国严禁举火,无论何人——律不准吃热的食物,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寒食节的由来
古来对寒食节起源的各种解释主要可以概括为两派,我们不妨称为介推派和改火派。
介推派
介推派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被火烧死的贤人介子推(也叫“介之推”“介推”“子推”等)而兴起的,这是历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说。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一说法最早见于两汉之际桓谭(公元前圆猿耀约公元缘园年)的《新论》。其文云:
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疾”字据《北堂书钞》卷一百四十三所引而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艺文类聚》卷三)其后我们在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所记述的周举(?耀公元员源怨年)事迹中也见到类似的说法:
改火派
改火派认为寒食节跟周代的改火习俗一脉相承,它是远古以来就有的改火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晋陆 在《邺中记》
中就已提出寒食节不是为介子推而设的观点。他说(《玉烛宝典》卷五引):
俗人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火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祠神庙,及五色缕、五色花相问遗,不为子推也。
寒食节和清明节
寒食节原本是专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之后发展演变为中华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隋唐之前,过寒食节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确定在寒冷的隆冬季节。这一时期的清明节还仅仅是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与寒食节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
宋元金辽时期,寒食节的一些项目盛况要超出唐代(如官府组织赋诗、馈赠、赏花、祭陵及节假日延长),主要活动项目由扫墓逐渐向踏青等娱乐活动转化。因寒食节项目长期在清明节令期间开展,一些活动项目(如禁烟、扫墓、斗鸡、赏花等)有时称“寒食”,有时则称“清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的主要项目之一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名称已大有被清明节取代之趋势。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厉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大体用“清明”称谓已成为普遍公认的事实。
很多人都知道有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现在这三个节日逐渐相互融合,成了我们现在的清明节。而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消失,但是近年来回复寒食节的呼声很高,但是具体来说寒食节是哪一天很多人都不知道,下面就来看看寒食节是什么时候。
寒食节是哪一天 寒食节是什么时候
寒食则是夏历“冬至”后第105日(别称“一百五”),“冬至”也是按照太阳历来确定的,所以“寒食”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节源自远古的改火旧习,初春时气候干燥,易发火灾,所以上一年留存的火种必须全部熄灭,然后改火,禁火期间无熟食,只能以冷食度日,此谓“寒食”。不过寒食节真正确定为节日,据说是在春秋时代,当时晋文公为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而设立“寒食”。古代寒食节有扫墓祭祖、禁烟、寒食、植树、插柳、踏青、秋千、蹴鞠、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习俗,这些习俗中很多都被融入现今的清明节中。
寒食节禁火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君主献公,十分宠爱他的妃于骊姬,决定把君位传给骊姬的小儿子奚齐,便把太子申生杀害了。申生的弟弟,即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逃到了外国,流亡了十九年后才回国做了君主,即晋文公。晋文公在落难流亡时,历尽了千辛万苦,原先跟着他的人,大都吃不起苦头,各自逃生去了,只剩下五六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跟着晋文公,介于推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在粮食无援的流亡生涯中,重耳饿得头晕眼花,介子推偷偷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可重耳做了君主后,对和他同甘共苦的人,都赏厂官职,惟独就是没有封赏介子推、晋国人民对晋文公表示不满,编了—-首歌谣,替介子推打抱不平、晋文公听了歌谣。他一面看到百姓有意见,一面也感念介子推的功劳,便召唤介子推,想封他做官。介子推与母亲商量后,认为还是不贪图升官发财好,于是便同母亲一起隐居到绵山里。晋文公几次派人找他,他都不出来。晋文公便采取烧山的办法,想把他逼出山。可介子推是个硬脾气,宁可烧死,也不肯下山。
晋文公在旁臣的建议下,在山的三面放火,希望介子推能从没有火的那面下山。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青翠的山林变成了焦土,可仍不见介子推的踪影。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已被烧死,同时发现了他用衣襟写就的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以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悲痛,下令礼葬介子推,并把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封给他,改名为“介山”。另外还规定,在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要禁火、吃寒食,以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由于寒食节的时间与清明节相近,大约从唐朝开始,寒食节禁止烟火要吃冷食盛行各地,并与祭奠祖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结合,便逐渐与紧相连的清明节融合成为一个节日了。寒食节又叫禁烟火节、禁烟节、冷烟节、熟食节、冷节等,曾一度流行全国各地,尤以山西为盛。
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有什么不同
清明节是公历每年4月5号前后,由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所以按照必须太阳历来确定日期,清明是“春分”节气后第15日,2018年和2019年都是4月5日,而2020年将会是4月4日。
寒食则是夏历“冬至”后第105日(别称“一百五”),“冬至”也是按照太阳历来确定的,所以“寒食”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一日,比如2019年寒食节就是4月4日,己亥年(猪年)二月廿九。
上巳节则是按照阴历而定在每年三月初三,所有又俗称为“三月三”。
由于寒食、上巳、清明三节很近,很多活动都会在这段时间举行,比如唐代王维就写过一首诗《寒食城东即事》,描述了三月份少年人踏青游玩。
寒食和清明最迟在宋代之前已经融合,两节相差不过一二日,而扫墓祭祖又很难在一天内完成,所以常会由寒食开始清明结束,所以“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而宋朝以后,上巳风俗在北方地区销声匿迹,上巳节的习俗传统开始融合到清明节中,不过南方仍有上巳习俗流传,至今福建和广东部分地区仍以“三月初三”为“古清明”,并会在这一日祭拜祖先。
寒食节和清明节一直就是一对让人搞不明白的节日,因为这两个节日的时间很接近,再加上历史的原因,现在人们已经很难区分寒食节和清明节了。那么寒食和清明有哪些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寒食和清明的区别,你也一起来看看吧
寒食和清明的区别 寒食和清明有哪些不同
寒食和清明的区别主要在时间不同、来历不同、还有习俗不同。清明节原本是节气,与寒食节和上巳节上融合之后才形成了清明节。
寒食和清明有哪些不同
1、时间不同
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
2、来历不同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寒食节是春秋时期,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耳熟能详,它描写了清明节的景象。清明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还有很多别称,比如说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和祭祖节,它一般在公历4月5号左右,也就是春分后的第十五日。
3、习俗不同
清明节自清代起借寒食节节期,习俗以扫墓祭祀活动为主;寒食节自唐代起,习俗除了以家家禁烟吃冷食为主,另以政令形式确立了民间扫墓的习俗。
寒食节,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这原本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节日,因为介子推是被火焚而亡,因此禁火就是寒食节中最为重要的节俗之一。还有习俗是寒食节不能上坟扫墓,那么寒食节是什么节日为什么不能扫墓?下面就来看看寒食节不能扫墓的原因。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为什么不能扫墓 寒食节不能扫墓的原因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士介子推而创设的一个节日。部分地区有寒食节不能扫墓的说法,因为寒食节禁烟火,不能烧纸祭拜,因此有寒食节不扫墓的说法,但是大部分地区寒食节是可以扫墓的。
寒食节有扫墓的习俗
寒食节可以扫墓,从古代起寒食节就是一个祭祀的节日。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所以也能看出,上坟就在寒食节的其中,这也说明了寒食节其实也可以扫墓,在说好多人都把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起过。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这也能印证寒食节可以扫墓。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寒食,即寒食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的主要内涵是扫墓,而清明节则是游乐,两节气氛截然不同。所以说寒食节是可以扫墓的。
扫墓禁忌和注意事项
一、悼念逝者应买白色菊花
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不过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而不是拜祭已逝者。
二、扫墓前须禁食
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要吃食物或只吃食素。另外强调衣著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三、不可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墓地最好不要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
四、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清明节当日最好不要去探视亲朋好友。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实在是让人难堪,或者说是相当不吉利的。
五、清明节着装的讲究
清明节拜祭时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另外,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
六、清明节拜祭辈分的讲究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
七、外人最好不要陪同扫墓
非自家人最好不要陪同前去扫墓拜祭,比如女朋友陪男朋友,下属陪上司等。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寒食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祭祖的日子,最流行的是寒食节有着吃清明果的习俗,更有关于介子推的神话故事传说。那么,你知道2020寒食节是哪一天?今年寒食节是什么时候2020?不知道的话,请看以下的介绍。
2020寒食节是哪一天 今年寒食节是什么时候2020
2020年寒食节的日期:2020年04月03日 星期五 庚子年(鼠年)三月十一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是冬至以后第一百零五日,一般多在夏历清明节前一两日。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士介子推而创设的一个节日。介子推对晋国公子重耳有恩,重耳当了国君(晋文公)后,欲请介子推出山做官,介子推不愿,遂躲入山中。重耳为了逼他出山,遂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未出山。后来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天定为“寒食节”,即要禁火,吃冷食的意思。据唐人徐坚《初学记》卷四《寒食》条所载:禁火的传统可能在周代就已经存在。寒食节原先延续时间较长,大约一个月左右,后来天数逐渐减少,一月只有数天。唐代诗人元稹《连昌宫词》云:“初过寒食一百天,店舍无烟官舍绿。”描写的就是寒食节的情景。
寒食节起源
根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但是介子推不求利禄,选择和母亲归隐山林。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功臣,于是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传统寒食节的美食有哪些
清明果
在清明节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果形似饺子,但味道截然不同,外皮用鼠鞠草或艾草做成,馅有韭菜、鸡蛋、豆腐干等。
青团
一种用草头汁来做成的绿色糕团,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
润饼菜
又称润饼、嫩饼菜,是春卷的一种,发源于泉州,而后流行于台湾、福建地区。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青精饭
又称乌饭、乌米饭、乌稔饭,用糯米染乌饭树法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为寒食节的食品之一。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寒食粥
寒食节日期间,百姓家家不许动烟火,需备麦粥等冷食,借此纪念,这寒食粥便是因寒食节而流传下来的节日饮食。
饧
即现代饴糖,是古代寒食节的专备食品。“海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市远无饧供寒食”,“箫声吹暖卖饧天”,“粥香饧白杏花天”……从众多的提到饧的寒食诗作中不难看出,古代过寒食节必须有饧食,没有饧,根本不叫过寒食节。
蛇盘兔
一种面点,它是山西流传2500年历史的清明寒食必备美食。蛇盘兔用面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状,“蛇”代表介子推的母亲,“兔子”代表介子自己“蛇”和“兔”缠绕在一起,用来表达孝道之心。另外还有流传下来的谚语:“蛇盘兔,必定富”。
馓子
一种油炸面食,古称“寒具”,是寒食节食品。馓子自古就有,不过现在的馓子南北方有所差异: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大方洒脱;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精巧细致。
清明螺
清明螺即田螺、螺蛳,清明前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此时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鹅”和“清明螺,顶只鹅”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