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并不是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民族独有的节日,在广西、海南、贵州等地都有庆祝三月三的传统。今天我们主要最近贵州,看看贵州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贵州三月三有哪些习俗。祭山神,还有男男女女卿卿我我好不热闹。
贵州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贵州三月三有哪些习俗
贵州布依族祭山神
“三月三”原本是布依族祭祀山神的日子。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是三王神的生日。这天,他要放出各种蝗虫和蚂蚱来损害庄稼,所以人们要扫寨和祭神,求山神开恩,过去布依人在扫寨赶鬼后的几日内实行封寨,外人不得进村,否则即被认为是破坏扫寨,必须出钱重新扫寨,并向村人谢罪。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三月三”由过去的祭祀性节日变成了男女交游的节日。“三月三”这天,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地参加规模盛大的游山、对歌交友活动。歌手们在此各显神通,歌词大多即兴而作,有时可连续对歌达三天三夜。
山歌中大部分是情歌,青年男女通过情歌抒发感情,表达爱慕,吐露心声,并借机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机智灵活,以博得异性的青睐。据说,谁的歌唱得最动听,要是把天上的歌仙也打动了,就会赠给谁一副金嗓子。从此他劳动到哪里,哪里就有金嗓子的歌声,害虫只要听到金嗓子唱歌,就不敢来害庄稼了。因此,“三月三”又被称为“歌仙节”。
节日期间,除了年轻人的游山、对歌、交友活动外,还有吃花糯米饭、煮红蛋的习俗。一些村寨仍会祭祀山神,以羊为祭品;有的村寨则祭水神和龙潭,以猪或鸡供献神灵。村中长老还不忘借祭祀之际教育村民保护山林、龙潭、水井、道路等公共设施,同时教育后辈要遵守寨规民约等。三月三还是布依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日子。这一天,小伙子们吹竹叶、拉胡琴,姑娘们唱着布依族山歌,进行“赶表”、“浪哨”活动。
贵州侗族三月三葱篮为媒
三月初一,寨上各家主妇都忙着为子女和丈夫准备节口的新装,磨豆腐,备酒菜,节日到来好待客。
三月初二,是姑娘向情郎送笆篓的日子。这天早饭后,姑娘们三五相邀,背上笆篓,脱鞋去捞鱼虾。互相帮助,每人捞得半笆篓鲤鱼和虾米之后,各自把这笆篓礼物送给心爱的情郎。情郎得到这份笆篓礼物,就倒出鱼虾与男朋友们在坡上烧火力、菜,共进野餐,分享爱情的乐趣。这种“送笆篓”的风俗,当地侗语叫“亥粟”。
三月初三,节日活动进人高潮。姑娘提着篮子到各家菜园里讨得半蓝大葱和几棵蒜苗,到寨脚龙潭边洗得白白净净的,然后穿上镶宽边的大襟短衣和镶花边的长裤,系上绣彩花的围腰,换上圆口绣花鞋,戴银圈、银项链和银花,手提葱篮,结伴到莫嘎树、金塘洞附近的坡地上。后生们结队在山路边等候。
姑娘们过来,后生们向姑娘们讨篮子。山上山下站满了观看的人。不是意中人来讨篮子,姑娘不给,附近的围观者就发出“嘘”
“嘘”的嘲讽声,使无缘的后生扫兴,给爱情专一的姑娘助威。
姑娘们见意中人来讨燕子,就乐意送给,围观的人们发出“欧呼”“欧呼”的赞扬声。情郎得篮后,再与情妹约好日子,一般在“三月八”或“六月六”,在坡上约会还篮子。这时篮子里一般放有布料,或者糖果,或者丝线,送给情妹。这种“讨篮”的风俗,报京侗语喊作“携恳”,这是“葱篮为媒”。
三月三上巳节的传统
在上巳节,主要举行祭高襟、祓禊、曲水流觞、会男女、蟠桃会、祈丰收等活动。上巳节时值季节交替,阴气尚未完全消退而阳气叉“蠢蠢摇动”,在这种季节人容易生病,所以应该到水边去清洁身体防止疾病。
这也就是古代上巳节的重要内容,“祓禊”,即为除灾祈福而在水边举行的清洁身体的仪式。《诗经郑风溱洧》篇中有“惟溱与洧,方洹洹兮,惟士与女,方秉兰兮”之句。徐广《史记注》也记载有“三月上巳,临水祓除,涓之禊”。由此可见上巳节“祓禊”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于为何选在巳日,应礅的解释是因为“巳者,祉也”,选在这一天,就是为了既清洁身体祛除疾病,又祈求福祉降临。这一观点得到了现代学者乌丙安的认同,他也认为上巳节就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
除了清洁身体、除灾避邪,祈求生育也是上巳节重要内容之一。古代专门设置有女巫来主持上巳节的活动,其原因之一大概是因为在这一天要组织妇女到河边沐浴。主要是为了利用春天的桃花水洗去妇女身体里的不洁,驷走各种恶鬼,为生育创造条件。名义上是清洁身体洗去污垢,实际上是希望能够借此驱鬼求育,因此,上巳沐浴也被认为是古代治疗妇女不孕症的水疗法。
布依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在布依族的多个节日中。虽然三月三并不是布依族最盛大的节日,但是三月三却是布依族男女最喜爱的节日。这主要是三月三是他们谈情说爱的节日,那么布依族怎么过三月三?主要是通过山歌对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布依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布依族怎么过三月三
“三月三”原本是布依族祭祀山神的日子。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是三王神的生日。这天,他要放出各种蝗虫和蚂蚱来损害庄稼,所以人们要扫寨和祭神,求山神开恩,过去布依人在扫寨赶鬼后的几日内实行封寨,外人不得进村,否则即被认为是破坏扫寨,必须出钱重新扫寨,并向村人谢罪。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三月三”由过去的祭祀性节日变成了男女交游的节日。“三月三”这天,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地参加规模盛大的游山、对歌交友活动。歌手们在此各显神通,歌词大多即兴而作,有时可连续对歌达三天三夜。
山歌中大部分是情歌,青年男女通过情歌抒发感情,表达爱慕,吐露心声,并借机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机智灵活,以博得异性的青睐。据说,谁的歌唱得最动听,要是把天上的歌仙也打动了,就会赠给谁一副金嗓子。从此他劳动到哪里,哪里就有金嗓子的歌声,害虫只要听到金嗓子唱歌,就不敢来害庄稼了。因此,“三月三”又被称为“歌仙节”。
节日期间,除了年轻人的游山、对歌、交友活动外,还有吃花糯米饭、煮红蛋的习俗。一些村寨仍会祭祀山神,以羊为祭品;有的村寨则祭水神和龙潭,以猪或鸡供献神灵。村中长老还不忘借祭祀之际教育村民保护山林、龙潭、水井、道路等公共设施,同时教育后辈要遵守寨规民约等。
在整个布依族聚居的地方,都要过“三月三”节。但各地布依族过“三月三”节都有所不同。如安龙一带,过“三月三”节,主要是进行“扫寨”、“祭山神”。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是山神王的生日。这天,他要放出各种蝗虫蚂炸来害庄稼,人畜也得害病,所以人们要进行“扫寨”、“祭山神”。但每户只留一人在家参加祭祀活动,其余的人全部“躲山”去了。正当人们“扫寨”时,一律不准外村外寨的人进寨,谁若违反,就以“破山”之罪而罚之。早在清乾隆年间李吉昌纂的《南老志地理志》就有记载:“……其俗每岁三月初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易妇筛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
贵阳地区的布依族,在三月三这天,都要到山上河边对歌。据传,谁唱的歌声最动听,天上的歌仙听到了,会赠给谁一副金嗓子,从此,害虫只要听到“金嗓子”叫,就不敢来侵害庄稼。因此,当地布依族人又把“三月三”节称为“仙歌节”。
节日期间,布依族山寨走亲串友,已婚的姑娘一定要回娘家,还要包花糯米饭、红糖等作为节日礼物。
布依族传统节日
神仙田布依族歌会
布依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举行,节期三天。
届时,位于南盘江畔的安龙县境内的神仙田热闹非凡。四乡八寨的布依族以及其他各族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前往神仙田活动。据说神仙田歌会是为了纪念王仙姑。相传王仙姑是天上的神仙,自幼就显示出了奇特的能力。为了让穷人有地耕种,她用手画出一坝坝田土,人们称她画出的田土为“神仙田”。嘉庆二年正月初五这一天,仙姑卖柴回来惨遭官家毒打,她怒火中烧,愤然率众起义。战斗中王仙姑大显神威。虽然起义失败了,王仙姑也上夭还原成了仙女,但为了歌颂她的精神,布依族人民每年都要聚集到“神仙田”,举行纪念活动。
布依族地戏节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一带布依族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
花溪跳地戏始于道光年间。地戏节这天,花溪各乡寨布依族群众涌向地戏场地观看地戏。戏场中央放一个桌子、两把椅子,布依族演员身穿戏装、头戴面具、手持刀枪在戏场中表演一番,然后举着彩旗绕村寨一周,遇到山神菩萨土地祠要停下参拜。参神后敲锣打鼓到各家朝贺,称为“人寨开财门”。主人紧闭大门,众人在门前一字排开,齐唱吉祥歌。当唱到“四季财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时,主人大开房门,众人一拥而进,绕堂屋一圈出门,接着是坐台表演,表演结束演员同观众一起到村头寨脚扫场,意思为布依族扫除一切天灾人祸、是非口舌,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最后再回到地戏场表演一下。日暮黄昏,刀枪人库,面具还箱。地戏节结束。
三月三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古时候三月三是一个相当浪漫节日,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自由出去玩耍。但是现在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演变,三月三在不同的地方被赋予了不同的节日内涵。那么,三月三是什么族的节日?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三月三是哪些民族的节日的吧!
三月三是什么族的节日 三月三是哪些民族的节日
三月三是什么族的节日 三月三是哪些民族的节日
1、汉族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汉族,有吃地(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当天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
2、壮族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盛大的节日,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歌圩一般以唱山歌开场,展示能歌善舞的人文风情,千人共跳竹竿舞,每个方块都很有壮乡特色,人们捧着五色糯米饭,抱着壮乡的美酒,扛起劳作的锄头,精致的簸箕也被举在手中。
3、侗族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清晨,姑娘们到菜园采来半篮蔬菜,洗净,穿戴打扮好聚在莫嘎树下,等在那里的小伙子们伺机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便与姑娘约定还篮日期,届时回赠水果与布料。从前有对青年男女相爱,而女方妈妈将她许给一富商,定于三月初四出嫁。初三这天,相爱的这对情侣在莫嘎树下,悲愤欲绝,跳潭殉情。为纪念他俩,每年三月三,当地青年便来到这里吹笙对歌,挣脱了包办婚姻的枷锁。
三月三是什么族的节日 三月三是哪些民族的节日
4、苗族
“三月三”又称“挑葱节”,是从苗族古老的男女青年恋爱节日演化而来,据传每到三月三这天,男男女女以挖野葱为名汇集在一起在山坡上相亲相爱,边挖野葱边说话边唱苗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会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
5、瑶族
“三月三”又名“干巴节”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守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妇女们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传到今天。
瑶族,也以三月三为歌节,除唱序歌、茶歌、散歌外,还唱诉苦歌和谢仙歌,但很少唱情歌。吃喝少不了酒呀、茶呀之类的。
6、布依族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北部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
三月三是什么族的节日 三月三是哪些民族的节日
7、畲族
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传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里吃乌米饭。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
相传在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各族人民起义,在一次战斗中被困在山上。由于没有粮草,起义军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他们靠吃一种叫“乌稔子”的野果充饥,坚持了几个月,在次年的“三月三”冲出包围,反败为胜。为了纪念这些畲族英雄,以后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就吃“乌米饭”作为纪念。“三月三”前后是春耕,所以吃“乌米饭”也有祷祝丰年之意。
8、黎族
三月三,是黎族传统的郊游节。相传洪水时期,天妃和观音兄妹,飘泊在五指山区,幸免于难。为了传宗接代,妹妹脸刺花纹,使兄认不出来,配成夫妻,生儿育女,刀耕火种,使五指山富饶起来。此后,每年三月三,黎族青年便带上竹筒香饭,手打花伞,来到五指山上,迎接春天。
每逢“三月三”,各村寨的黎族同胞聚会于旷野上,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饭,举行打粉枪、射箭比赛以及中老年黎族男女吟歌对唱、跳竹竿舞等特色浓郁的民俗民风活动。届时,还可以看到青年男女成双成对进行“山恋”这一独特的恋爱方式。
9、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其他如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想了解更多关于三月三的相关信息请点击》》》三月三的来历
2020腊月二十三是几月几号?小编翻看了万年历,2020农历腊月二十三是2021年02月04日,星期四。这天是小年,也是我们过年的时候了。下面是准备的关于2020年小年是几月几日的相关资讯,还有更多关于小年的精彩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0腊月二十三是几月几号 2020年小年是几月几日
2020腊月二十三是2020年01月17日,星期五。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屋子清扫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小年的传统活动
小年的贺年活动,(在宋代)不能算大庆,礼仪活动仅限于在各自家中举行。这表明,宋代小年的贺年活动,已远不及汉代那样隆重、热烈,人们也已不再出门上街或登门互相祝贺了。
至于小年的送灶之俗,则由来更加久远。据说,远在夏代时灶神已是民间供奉的一个大神了。《论语》一书中有“媚于灶”的话,说明祭灶已是当时人们的一种风俗。至于祭灶的时间,据《礼记月令》说在每年“孟夏之月”。到了汉代,据《后汉书阴识传》记载,东汉宣帝时,有个名叫阴子方的人,腊日早上做饭,看见了灶神出现在自己眼前。于是,他赶紧叩拜,并将家中的黄羊宰杀供奉。此后不久,他便“暴至巨富”。这之后,人们便常以宰杀黄羊祭灶。但是,直到晋周处的《风土记》中,才开始明确提出“腊月二十四夜祀灶”之说。这样,祀灶与小年便最终结合起来了。
唐代,小年祭灶的活动十分简单,人们只不过是以“一杯清茶一缕烟”来欢送“灶王老爷上青天”。到了两宋时期,小年祭灶的活动内容,便开始定型了。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一书说,北宋东京城,每逢腊月二十四日,人们便用酒糟涂抹在灶门上,称之为“醉神”。而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梦粱录》说,南宋时人们祭灶的供品,已改为以糖为主了。明清两代,人们延续了这种小年祭灶的风俗,内容较前代更加丰富了。
南方地区的小年送灶活动,内容与北方地区大致相同。如清顾禄《清嘉录》记载,古城苏州的送灶活动,也是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当地人称为念四)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将提前购买或自制的胶牙糖(俗称糖元宝)拿出来,敬祀灶神。有些人家,还用米糖包上豆沙馅,精心虔诚地制作成“谢灶团”来供奉灶神。另外,还要将寺院僧尼在小年节前所赠送的“檀越灶经”上认真填写各自姓名,引火焚化,用来消除灾祸;用篝灯载灶马,用竹筷为灶王做个轿子,在门外焚烧,算是送灶王上天;将稻草切成一寸左右长的草料,掺上青豆,撒到屋顶,算是给灶王之马上路的干粮。总之,是要认真地为灶神升天打点行装、准备钱粮,以便让灶神老人家高高兴兴上天去。待将灶神送走,人们还要将门外火堆中未燃尽的竹架等,捡回各自家中,放入灶堂。称之为“接元宝”。
小年的节日饮食
小年的节日饮食,与祭灶活动紧密相联,形成了独特的食俗。
小年的节日宴席上。除了与过大年一样饮酒食肉(丰盛程度不及大年)之外,南北各地都盛行将祭灶剩下的糖瓜,全家分食的风俗。全家人个个香糖满口,喜气洋洋。小孩子们多愿意吃糖,这一天更是他们大过糖瘾的好时候。此外,南方如苏州等地的小年豆沙米粉谢灶团,也是甜味食品。它入口外粘内松,又香又甜,令人回味无穷。苏州等地,还将祭灶时未用完的青豆,拿来全家人一同分享。据说,吃了这种青豆,可保“眼亮”。东北等地的百姓。二十四日起,各家就要开始忙着蒸馒头和小饽饽,烀猪肉等,准备过大年时食用。但刚出锅的食物,免不了先吃为快。
此外,山东莱阳等地,小年在六月份,所以小年吃的是新麦面做的馒头和饺子。贵州遵义、毕节等地的仡仡族群众。也有过小年的习俗,时间也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小年差不多,节日饮食则为糯米糍粑和猪、羊、牛肉等。
总之,小年意味着整个年节活动的开始。所以,小年节以糖为主的节日饮食,也就意味欢庆一年中生活的甜蜜、欢乐和美满。
三月三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节日,这里的三月三具体时间是指农历三月三,少数民族们会在这天聚集街头唱歌表演,是为踏青歌节,不少民族也有着祭祖的习俗。三月三习俗活动虽然差不多,但是不同少数民族过三月三的风俗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那么到底是哪些少数民族过三月三呢?想知道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就来看看的介绍吧。
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哪些少数民族过三月三
三月三是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布依族、畲族、黎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节日介绍
三月三是中国汉民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不同民族过三月三的风俗
1.壮族
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2.侗族
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3.布依族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4.黎族
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5.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不同的民族地区,其叫法也不同。那么,一般广西三月三叫什么节呢?就广西壮族来说,三月三又叫歌圩节,据说这是壮族人们的情人节。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由来起源。
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广西三月三叫什么节
壮族三月三节日含义: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
《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n,病),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唐以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出。
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从宋元时代开始,渐渐不显,笔记史料和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一种追古慕古的情怀。与此同时,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混同的趋向,最终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进清明。
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壮族三月三传说
相传,远古的壮乡有个员外生了三个美若天仙的女儿,长女和次女都嫁给了大户人家的公子,只有名叫丽妹的三女儿还没有嫁出去。她聪明过人,能诗能歌,心地善良,经常背着家人乐善好施。芳年十八时,尽管追求她的富人官人络绎不绝,但她都一一回绝,弄得父母伤透了脑筋。
原来丽妹早有了心上人,他是本村贫穷人家的子弟,村民管他叫阿强哥。阿强虽出身贫寒,但心地善良,经常为穷人做好事,无论谁家有什么农活忙不过来,他总是挤出时间前去帮忙,他家有什么好吃的,也少不了相亲们,因而得到了大家的厚爱。阿强也聪明过人,虽然经文圣书没读多少,但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尤其是吟诗唱山歌,能触景生情,即兴而发。丽妹虽然经文圣书比她读得多,但还拜他为师。阿强见丽妹谦虚好学,总把她当亲妹妹看待,经常一起探讨诗文,这一年农历二月下旬,壮乡举行山歌比赛,丽妹,阿强哥都报名参赛。听他俩的对歌,人人都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结果双双都得了头名金奖。通过这次比赛,丽妹对阿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对他那聪明绝顶,现编现唱以及乐于助人的品格深感敬佩,于是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大家离去后,丽妹有意留了下来,含情脉脉地对阿强吐露了自己的爱意,并发誓说:“如阿强不娶她,她也一辈子不嫁人。”对她的话,阿强十分高兴,但又想到自己的身世,难为情地推辞说:“我出身贫寒,恐怕你父母不会同意这门亲事的。”丽妹紧紧抱住他,告诉他:“不会吧,只要你登门求亲,他们会同意的。”丽妹追求阿强哥相亲们都知道了,他们都说愿意为阿强捐献彩礼,只要员外家人开恩。
一个深更半夜,丽妹跳窗找阿强哥去了,正当他们相互倾吐衷肠之际,员外家丁闯了进来,强行把丽妹抓了回去,丽妹泣不成声,祈求父母成全她和阿强的这门婚事。说阿强虽家境贫寒,但凭他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有好日子过的。但固执的父母还是不同意她的哀求。痴情的丽妹眼看不能与阿强结为夫妻了,便心灰意冷,萌发了轻生的念头。到父母都散去入睡后,留下遗书,便悬梁自尽了。门外的丫鬟朦胧中醒来,听到闺房内有异常,打开门一看,她简直惊呆了,丽妹已经寻短见了。她拼命呼救,顿时,员外一家嚎哭起来,他们看着遗书,悔恨不该干涉女儿的婚姻自由,相亲们听到哭声,知道了丽妹为了反抗父母干涉婚姻自由而愤怒死去,对她深感同情,对员外夫妇极为愤慨。
再说阿强从员外家提亲不成,回到家后,茶饭不思,一头栽倒在床上,父母怎么叫唤他,就是不坑声。当丽妹殉情的噩耗传来,无疑是给阿强重大的精神打击,他脑子嗡嗡作响,想到生不能结为夫妻,死了再阴间也要结为夫妻。想到这里,他起身走出了家门,三步并做两步,走到员外家,“哇”的一声扑到了丽妹的尸体上,说时迟,那时快,他猛的起身一头撞到梁柱,也殉情了。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三,相亲们见壮乡的好儿子,好女儿双双殉情了,个个悲痛万分,哽咽着,哭泣着。有的还以山歌老歌颂他们忠贞不屈的爱情,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三天后才隆重地为他俩下葬。
为了纪念他俩,每年人们便在三月三这一天,蒸着糯米饭,带上鸡鸭鱼肉,上山为他们扫墓,同时联欢唱歌,歌圩就这样形成了。
壮族三月三特色美食
1、五色糯米饭
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壮家人把五色糯米饭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传说古时候壮家村寨有个青年叫特侬,外出干活总是带着糯米饭。而山上的猴子总是把糯米饭抢去。有一次,特侬随手扯了枫叶驱赶猴子,却发现自己掐枫叶的手被染上了黑色。他灵机一动,回家后把枫叶浸泡到糯米饭里蒸煮,制成了黑色糯米饭。猴子看见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以为是毒物不敢碰。特侬吃了黑色糯米饭,口不干不燥也不腻倦,反而觉得浑身是力。后来,壮家人都学着特侬做黑色糯米饭,后又逐渐用黄栀子、红蓝草等做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糯米饭。
2、鸡屎藤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农历三月初三,在侨乡江门家家户户都有吃“鸡矢藤”饼的习俗。先将其叶子洗净,与糯米一同磨碎,拌入煮溶的糖水,搓成粉团,压成饼状。部分还会在饼面印有“福、禄、寿”等吉祥字。用鸡矢藤叶做出的饼甘凉可口,别有风味,食后清热解毒。
3、荠菜煮鸡蛋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汉族在这日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