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是我们传统节日,是人们一年一度祭灶神的日子,但是由于南北方差异,每个地方过小年的时间会不一样,有的在腊月二十三,有的则在腊月二十四,还有的会在腊月二十五。除了祭灶神,小年还有哪些风俗呢?下面和一起去瞧瞧各地过小年的习俗吧。
小年的习俗 小年有哪些风俗
1、贴灶神画像
祭灶,其实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2、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3、大扫除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同时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4、放鞭炮
过小年时,还有放鞭炮的习俗,因为这是年前的第一炮,很重要。中国人过节都喜欢热热闹闹的,鞭炮的声响,可以渲染过节气氛,但是由于空气污染等因素,近年很多城市都是不让小年卖鞭炮、放鞭炮了。其实最重要的只要人团圆,家就热闹了,节日的气氛也就有了。
各地过小年的习俗
浙江仙居
小年到来,众多村民会忙于赶制热气腾腾的年糕,整个加工场内散发着糯米香味。新年临近,仙居城乡居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各地的年糕加工厂又为村民加工年糕忙开了。
吉林
商贩会在街头叫卖的传统节令食品——灶糖。灶糖,外面有一层芝麻,里边是用麦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脾胃、滋阴清火、润肺止咳的功效。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于是人民便敬献祭灶,意为用糖糊住灶王爷嘴,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
湖北襄阳
当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来,民间称“小年”,民间有祭灶和吃灶糖、灶饼的习俗。在当地马王庙街上,市民排队两个小时,只为吃灶饼。据了解,许多市民提前三天都已经预定灶饼,摊位当天排队加上预订能卖出近万个灶饼。
河南许昌
当地饭店员工会举行“祭灶”仪式。当腊月二十三一到,俗称“小年”,是人们吃灶糖、祭祀灶王爷的日子。
辽宁沈阳
农历小年时候,帅府内会贴春联、挂灯笼,用大红灯笼连接成一片红火的灯海,再现帅府当年过年时红红火火、吉祥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灯笼象征着团圆喜庆,过春节挂灯笼、贴春联的习俗也是为取迎祥纳福、吉祥喜庆之意,帅府还邀请著名书法家在小年当天现场书写春联,将福气和喜气送给游客们。
大雪节气是24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冬季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该节气的到来意味着一年已经走到尾声,我们既要为更冷的日子做准备,也要为新的一年做准备。那么大雪节气有什么传统活动呢?该节气是怎么出现的?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大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大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大雪时节人们会腌制腊肉,观赏封河以及进行冬补。
大雪,顾名思义是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意味着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
大雪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把一年总天数分成二十四段,每段约15天;每月有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平气法”用测影确定日短至的冬至日,再到下一个冬至日之间的时间段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用以反映黄河流域的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与实际天象不符。“平气法”划分出来的节气,以冬至为起始,终于大雪。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以春分点作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所以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大雪节气有什么传统活动?
1、腌肉
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层层码在缸内,倒入盐卤,再压上大石头,十日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
2、观赏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3、观赏雾凇
据统计,一般每年11月开始到次年2月,西北、东北以及长江流域大部,先后会有雾凇出现,湿度大的山区比较多见。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我国冬季雾凇日数多的地方有:黑龙江、吉林、新疆北部、陕西北部。
4、进补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大雪节气前后,柑桔类水果大量上市,像南丰蜜桔、琯溪柚子、脐橙雪橙都是的当家水果。适当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消痰止咳。大雪时北半球各地日短夜长,因而有农谚“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等说法,用以形容白昼短到了农妇们几乎要连着做三顿饭的程度。可常喝喝姜枣汤抗寒;吃桔子、用薄荷油防治鼻炎,消痰止咳。
想了解更多大雪节气知识,请点击进入》》》大雪节气(专题)
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经过了千年的时间演变和发展,现在我们看到的端午节是有很多风俗的,比如端午节挂咸鸭蛋,那端午节挂咸鸭蛋的风俗是怎么来的?端午节挂蛋又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盘点端午节有趣的习俗习惯。
端午节挂咸鸭蛋的风俗是怎么来的 盘点端午节有趣的习俗习惯
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到端午节都要溜到下界害人。受害者多为小孩,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母亲们纷纷到女娲庙里烧香磕头,祈求消灾降福。女娲找瘟神论理:“今后不准许你伤害我的嫡亲孩儿。”瘟神自知不是女娲的对手,便问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每年端午节,我让我的嫡亲孩儿在胸前挂上一只蛋兜,不许你胡来。”
从此,端午节挂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每到这天,母亲们便将咸蛋煮熟挂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后来,挂蛋习俗发展为相互送蛋,为送蛋送福气之意。民间还有结婚、生小孩、满月送“红喜蛋”,上岳母家送皮咸蛋等习俗,都是图个吉祥圆满。
盘点端午节有趣的习俗习惯
捉蛤蟆、采茶
端午节的风俗很多,有的地方的人们,除前面介绍的外,还有捉蛤蟆、采茶。端午节这天,早早起来,到河边、池塘边捕捉蛤蟆,然后再向蛤蟆嘴里吹进一锭墨,再将蛤蟆带回家,悬挂在屋梁上、或其他背荫的地方,慢慢晾干,做成“蛤蟆锭”。这是一种具有消肿、清热、解毒效益的外用药。小孩子起痒腮(腮腺炎,一种传染病)或人们身上长什么肿痈疙瘩,涂抹上一些研成末的蛤蟆锭,渐渐会消肿祛炎。有意思的是,到了端午节这天,蛤蟆好像知道人们要捉拿它们似的,都纷纷躲起来了,就好像七月七早晨看不到喜鹊,据说是为牛郎织女会面搭桥的传说一样。于是,人们便总结出“蛤蟆躲端午”这句俗语。其实,蛤蟆躲藏起来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端午节这一天,有早晨采茶、散步的习俗。茶树生长在南方,南方人可采茶。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没有茶树,但人们也要在端午节时自己采制山茶。端午节早上,有些人将能吃的嫩树叶、嫩灌木叶、嫩中药叶(如构祀)采来,经过几一燕几晾,阴干后就是农家自制的端午茶叶了。这种茶叶虽不能和龙井、铁观音、碧罗春等名茶相媲美,但喝起来倒也清新飘香,蛮有味道的。
送瘟神
送瘟神习俗也就是送走人们厌恶的“瘟神”,这种习俗有历史渊源,也包含着不同的民俗禁忌。这种禁忌、祭祀一般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
神与人一样也有善恶之分,在许多的恶神之中,瘟神是人人憎恨的“眼中钉”。由于古代烈性极强、传染性极快的瘟疫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所以人们对传播这些疾病的恶鬼深恶痛绝。
不过,由这些恶鬼充当的瘟神历代有不同的说法,也就是说,瘟神这一职位历代不断更换。
传说中,第一代瘟神由颛顼帝的三个儿子充当,《搜神记》卷一六记载:“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于是,正岁命方相氏,帅肆傩以驱疫鬼。”这就是说,颛顼氏的三个儿子都干了瘟疫鬼这同一差事,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行凶作乱,给人们制造了不少麻烦,成为驱逐遣送的对象。晋代以后,隋唐时民间有以赵等为五瘟神之说,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这五瘟是“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他们分别“身披无色袍,各执一物:一人执勺子并罐子,一人执皮袋并剑,一人执扇,一人执锤,一人执火壶”。当年,隋炀帝觉得对他们毫无办法,于是将他们封为将军,五月五日作为规定的祭祀时间。后来,道教将这五瘟神作为匡复真人的部将,这样,五瘟神就归入了道教的神系。
贴挂朱符
古时候,尤其是自宋朝以后,在端午节有不少地方的道士,沿门兜送朱符—即画有天师、钟馗、财神、姜太公像及画有聚宝盆、摇钱树的中堂,辟五毒的符咒并盖有朱印的黄纸。因上有朱红的印章,所以才叫“朱符”。据传,贴挂朱符可以镇妖祛邪。所谓“朱印”即是指地方的官印。古人认为,巡抚、知府、知州、知县等地方官的印有一定的降妖伏魔的威力,他们统管着老百姓,他们使用的印是其权力的象征,哪怕是妖魔见了也会惧之三分。而威力最大的“朱印”是带有“灵”字的官印,如安徽的灵壁、河北的灵寿、河南的灵宝、山西的广灵和灵石、甘肃的灵台的官印。因此,有些道人要想方设法买通掌管印信的地方官吏,把这些朱色大印盖在印有钟馗、天师等神像上和写着“天师之宝”的黄纸上,制成“朱符”,于端午节前高价到处兜售。
拉露水
在一些地区如山东胶东一带还有一种独特习俗,就是拉露水。 在端午节这天一大早,人们纷纷拿着毛巾等物到野外野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沾取野草上的露水,然后再用毛巾给小孩子擦脸,据说可以治眼病。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一习俗也是一种采药之俗,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 早在周代,就有“五月五日,蓄兰为沐”的做法,屈原的枟楚辞枠中也有“浴兰兮沐芳华”的诗句,说明此种习俗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端午节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 孩子们带着小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手巾拉草叶上的露水洗脸。 大人则牵着牲口,到沟边夼旁,一边拉露水洗脸,—边看牲门啃嫩草,据说牲口吃了端午带露的嫩草,不得杂病。 旧时,沟夼都归私人所有,平时任何人不得放牲口,但端午例外,不论牲口吃了谁家地堰夼边的草,都不计较。 有些人还把沾湿的毛巾带回家中,给不能出门的老人擦脸、胳膊和脖子等处,说是擦了不会生疮。 有些地方则是到麦地里拉露水,天刚蒙蒙亮,大人们(多数是妇女)便带着孩子来到野外的坡地里。 这时的麦子已有一尺多高,绿油油的一片清新。 大人们用手绢在麦苗或青草上拉来拉去,不一会儿,手绢就湿漉漉的了。 大人便用这被露水打湿了的手绢给孩子洗手、洗脸。 给孩子洗完后,大人也要洗。 特别是妇女们洗得十分认真,据说,用露水洗过的肌肤,会更加细嫩,青春永驻。
霜降的到来意味着即将告别秋天,迎来冬天。空气迎面都有了凉凉的感觉,漫天的红叶更红了。天气渐寒,这时候霜降我们要搞点事情了,再不搞冬天到来就要猫冬了。那么霜降我们要做点什么才合适呢?下面推荐霜降的风俗介绍,你看着选一下自己喜欢的活动玩一把吧!
霜降的风俗介绍 霜降我们要搞点事情了
霜降的风俗介绍 霜降我们要搞点事情了
饮食:霜降吃鸭子、柿子
与寒露相比,霜降到来后,天气会变得更冷,露水会凝结成霜。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天气寒冷,适于饮食进补。闽南一带有一句谚语“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高巍说,南方一些地区,会在霜降前后吃鸭子,“鸭肉脂肪比较少,几乎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吃。所以比较适合在霜降进补“。
除此之外,不少地方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据公开资料显示,广西玉林某地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霜降时北方吃柿子,有暖胃功效
“北方不少地区会在霜降前后吃红柿子。柿子属于应时当令的食品,还有暖胃的功效。”高巍笑着说,在北京地区还会吃菊花火锅跟烤肉,“这也是人们根据节气特点,对饮食的调整”。
霜降的风俗介绍 霜降我们要搞点事情了
习俗:登高望远举行菊花会
霜降到来,季节已近寒冬。除去饮食,霜降节气在民间还有不少讲究,目的都是祛除凶秽、祈求吉祥如意,期盼在之后的生活中一切顺利,庄稼丰收。比如在山东烟台等地,有霜降节西郊迎霜的做法。
广东高明一带,霜降前则有“送芋鬼”的习俗。据称,当地小孩会以瓦片垒梵塔,在塔里点燃柴禾,待到瓦片烧红后,毁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随后将瓦片丢至村外,称作“送芋鬼”,以祛除不祥。
当此时节,登高望远、赏菊花仍然是霜降这一节令流行的雅事。菊花在古代即被视为“候时之草”,是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秋菊仍然盛开,国内很多地方要在这时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重视与喜爱。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此期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
霜降各地区习俗
山西:时值寒露抓秋耕,秋收秋种莫放松。采棉刨薯回茬麦结合秋浇快进行。浇地造林集饲料,山药异地换种子。
河北:寒露霜降,收割大豆。抓紧打场,及时入库。晚茬小麦,突击播种。收割山草,好喂牲口。菠菜油菜,种上几亩。来年春季,能早收获。
山东:霜降一到,天气渐冷。抓紧收割,地瓜花生。切晒瓜干,要趁晴天。地瓜入窖,不
能放松。麦田苗情,检查要精。缺苗断垄,及时补种。
上海: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冬活忙,晚稻脱粒棉翻晒,精收细打妥收藏。安徽,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湖南:十月寒露霜降到,收割晚稻又挖薯。
芒种的一大习俗就是煮青梅,这种习俗多流行于南方,因为芒种的时候,迎来青梅成熟季,摘下来煮成佳酿,对身体有不错的养生功效。那么,你们家乡有芒种煮青梅风俗吗?到底芒种当天为什么要做煮青梅?我们一起来了解。
芒种煮青梅风俗 芒种当天为什么要做煮青梅
芒种有个风雅习俗就是“煮梅”,这个习俗据说夏朝就有了。正月开花的梅树在这时刚好结出梅子,但如果直接吃,梅子的酸恐怕很少有人不怕。于是,古人就发明了各种煮梅的方法。芒种当天动手做,既饱口福,又很有风雅的形式感。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芒种也是梅子成熟的时节,在南方每到5月、6月份梅子就会成熟。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怎么做青梅煮酒呢?
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一种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盐与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入紫苏。
煮青梅是把青梅置于黄酒中加热,到青梅稍稍变色,趁热饮一口,梅的酸甜借着酒香荡漾开来,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传说中的青梅煮酒了。也可以把青梅榨汁,直接混在酒中饮用。梅子酸,和酒一起,除了增加香味,还可以减缓喝醉。
南京有“煮青梅”习俗,溧水区百姓至今习惯于在芒种节气里泡青梅酒。眼下正是采摘时节。梅子采摘了放在家里阴干,芒种这天将清洗过的梅子泡在白酒里,白酒一般选55度的,以10斤白酒放3斤梅子、两斤冰糖为比例配方,青梅泡酒过程为一个月。
蜂蜜梅子、梅子酒、糖渍梅子、梅子酱、醋梅子等都是时尚做法。在这个时节建议主妇选上好梅子,忙上一天,梅子酒、梅子酸汤鱼等菜肴饮品就可以享用上一年了。
想了解更多有关芒种节气的知识,请关注》》》》二十四节气之芒种节气专题
国庆就是一个国家成立,值得庆祝的日子,每个国家都有国庆日,每个国家国庆日时间都不同。我国国庆节时间是每年10月1日,都会安排节假日供民众庆祝,这是国庆节的习俗之一,那么你知道中国具体的国庆节习俗有哪些吗?各国都有哪些国庆节风俗呢?下面和一起去了解下吧。
国庆节的习俗 各国都有哪些国庆节风俗
中国国庆节习俗
1、张灯结彩
我国每逢国庆佳节,各企事业单位都会挂起灯笼或横幅,用“欢度国庆”等标语来庆祝国庆;广场上则摆放着标语字样的盆景和氢气球,用欢乐的气氛来迎接国庆。
2、国庆长假
每年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我国于1999年修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国庆节与相邻的周六、日组合为7天的国庆长假,被称之为“国庆黄金周”,用放假的形势,让老百姓共同感受国庆的欢乐。
3、高速公路免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私家车已日益普及,人们通常会利用国庆7天长假来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因此,国家自2012年起,国庆期间的高速公路向私家车免费通行。2012年国庆节假期免费通行时间为9月30日00∶00至10月7日24∶00
4、国庆阅兵
我国国庆自开国以来共有14次国庆阅兵,除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式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84年、1999年和2009年的这三次国庆大阅兵,通过国庆阅兵既可庆祝国庆、扬我国威,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强大的国防力量,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强烈的自豪感。
5、天安门升旗仪式
每逢国庆,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因此,利用国庆长假去北京游玩的人们,通常会赶早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国旗班的军人升旗,以表达对祖国的无比热爱,看着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心中的激动无以言表。
6、国庆联欢会
国庆前后,各企事业单位为了庆祝国庆,弘扬企业文化,都会组织员工开展迎国庆联欢会,用文艺表演的形式来表达国庆的喜悦。
美国国庆节习俗
每年的7月4日是美国的“独立日”,也是国庆日,并作为法定假日。每逢独立日,全美大大小小的教堂钟声齐鸣,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老百姓自发进行庆祝游行,形式丰富多彩:各种彩车、模型车、杂技车和小孩玩具车同欢乐的人群一起排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前进,景象十分壮观、热闹。
法国国庆节习俗
1、阅兵式:每年的阅兵式于7月14日上午在香榭丽舍大街举行,通常从10点整开始,法兰西巡逻兵航空表演之后,总统检阅各军兵种部队。
2、烟火秀:烟火秀绝对是国庆盛典之花,全法各地都将燃放烟花。法国每年为国庆节的庆祝活动要用去50吨火药,10亿支爆竹,整个庆祝活动所耗费用相当可观。
3、消防员舞会?:每年的7月13、14日巴黎消防厅都会举办消防员舞会,从晚上9点开到第二天凌晨4点,巴黎各区的消防队员们脱去厚重的制服,尽情的狂欢。这项活动有入场费用,所得收入将用于改善消防员工作环境。?
英国国庆节习俗
英国国庆日是女王的“官方生日”,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生日是1926年4月21日,但是,由于那天天气不好,所以将她的“官方生日”定在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通常这一天天公作美,天气总是特别好,而且又是周六,所以国庆日不需要放假。这一天,英国皇家卫队的骑兵在伦敦骑士广场上接受女王的检阅,场面十分庄严盛大。女王会为国内外名流封爵授勋。
朝鲜国庆节习俗
9月9日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也是他们的国庆日。国庆当天,平壤市的金日成广场将举行庆祝国庆的盛大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在全场一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党政军领导人齐聚主席台,朝鲜陆海空三军近百个方队通过主席台受阅,随后是100万平壤各界群众大游行,整个金日成广场成为一片红色的海洋。
越南国庆节习俗
9月2日是越南国庆日,为庆祝国庆,当天会在在首都河内举行隆重集会、阅兵和游行等活动。节日之前,越南政府会向各省市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就国庆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