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来历

2020/4/1 16:10:06
万年历日历:来历知识
来历知识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是什么

到了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节到来,这个时候我们终于可以去剪头发了,不用担心万一理头发死舅舅了呢!除了理头发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的,比如炸爆米花。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还要从龙抬头的由来传说开始说起。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是什么吧!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是什么 龙抬头的由来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并以此来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西方人称之为“天蝎座”),角宿为龙的角。每当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故称为“龙抬头”。

龙抬头的由来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龙抬头食俗

河南龙抬头节的饮食,颇多讲究,节日早晨要吃煎饼和油炸食品,或配以炒面、油茶,或喝面疙瘩汤,饼称作龙鳞饼。《燕京岁时记》也曾有过这样的记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为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看来,这种习俗是古已有之的。中午、下午有吃饺子的,也有吃面条、喝馄饨的。

濮阳一带则这天忌吃面条,说这日吃面条,“往锅里落长虫”。在豫南光山诸县,则吃检把、腊肉和油煎馅食。这天还要炒糖豆,炸玉米花。汝南、确山一带人要蒸一锅长筒形摸,两头各按一颗枣儿,称作“布袋条”。驻马店一带认为用红白萝卜丝拌面油煎而成的馅食为“煎灿蜒爪”,可除灿蜒之毒。喝面疙瘩汤,则表示龙头多,预示当年雨水不缺。炒面打茶称作“糊狼眼”。将节日炒黄豆、炸玉米花之举,传为天宫善良的玉龙所为。三门峡一带传的故事更加优美:“天宫玉龙为除民间旱灾,违玉帝之命,降甘霖于民,玉帝将其压在石山下,并声称‘只有金豆开花之日方可放还’。人们为救玉龙,便于龙抬头节时炒黄豆、炸玉米花以应‘金豆开花’之验。”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炒蝎子尿,孩子们将其吃掉称“嚼蝎子尿”。民间认为过了二月二蛰虫复苏,蝎子要活动,把它的尿炒焦吃掉,便不能蚕人为害了。

郾城一带则传说煎饼是为了支持当地黑龙潭的黑龙斗败黄龙。濮阳一带却传说是黄龙潭的黄龙战胜了黑龙:

传说很久以前,东海龙王有个太子黄龙。因犯了宫规,被赶出龙宫,没地方去,来到淮阳的清丰县六塔正南一片洼地上,暂且安家。时间一长,黄龙与这里的老百姓有了缘分,天早下雨,天涝吸水,这里总是风调雨顺,绿荫遍野,收成很好。老百姓管这坡洼地叫黄龙潭,后来这黄龙潭成了清丰县八大景之一。想了解更多龙抬头的节日信息,请点击》》》》二月二龙抬头


中元节的来历

说起中元节,很多人有点迷糊,不知道这时什么节日,若是说起鬼节,瞬间想起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祭祖的日子。中元祭祖,中元万鬼出没你知道,那你可知中元节的来历是什么?若还不了解中元节是怎么来的,就来看看的介绍吧。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地官节或斋孤,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七月十四),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关于中元节的传说:目莲救母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网络情人节是怎么来的

节日没有人会嫌多的,尤其是是对于情侣而言的情人节,估计他们还想天天过情人节呢!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一群青春年少,激情四射的年轻网民在互联网上创立了网络情人节。从此恋人们又有了一个相互激情四射的节日了。那么,网络情人节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由为大家介绍520网络情人节的由来与来历。

网络情人节是怎么来的 520网络情人节的由来与来历

网络情人节是怎么来的 520网络情人节的由来与来历

网络情人节是信息时代的爱情节日,定于每年的5月20日和5月21日。该节日源于歌手范晓萱的《数字恋爱》中“520”被喻成“我爱你”,以及音乐人吴玉龙的网络歌曲中“我爱你”与“网络情人”的紧密联系。后来,“521”也逐渐被情侣们赋予了“我愿意、我爱你”的意思。“网络情人节”又被称为“结婚吉日”、“表白日”、“撒娇日”、“求爱节”。

在这个年轻化、精神化和含蓄化的节日里,“520(521)1314我爱你(我愿意)一生一世”是其经典数字语录,吴玉龙的《网络情人》为节日主打歌。这两天,人们通过(手机移动、PC传统)互联网络(以微信、QQ、微博、论坛等为平台)或手机短信大胆说(秀)爱,甚至送礼(红包)传情、相亲寻爱,更有无数对情侣扎堆登记结婚、隆重举办婚宴,很多商家也趁势开展团购、打折等促销活动,网上网下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过节热潮。随着节日参与人数日益增多,520、521“网络情人节”、“表白日”、“撒娇日”已成为各种媒体(报纸、电视、互联网等)的热门报道。

520祝福短信

520祝福短信

编辑我的祝福万语千言,发送我的问候到你心田,删除你的痛苦到天边,回收我的回忆保存到永远,爱你不用甜言蜜语。节日快乐。

满天星光,最爱你许过愿望的一颗;鲜花绽放,最爱你摘下微笑的一朵;曼妙旋律,最爱你感动落泪的一段。情人节快乐!爱你。

2.14情人节:我把爱写在字里,我把情留在行间,我把玫瑰送给圣洁,我把真爱表达给真情。我爱你,祝你情人节快乐!

一心一意爱着你,永不离弃伴随你,幸福甜蜜拥有你,真心实意呵护你,爱你到老我愿意,句句真言表心意。214情人节快乐!

新月代表我热情,上玄月代表我忠诚,下玄月代表我思念,满月代表我决心。无论月圆月缺,月亮始终代表我的心。情人节快乐!

暖暖的阳光照耀你,柔柔的清风抚摸你,阵阵的细雨呼唤你,静静的夜里在想你,情人节来临,送你吉祥如意,愿你笑口常开!

感情接力伴你山山水水,缘分天空伴你寻寻觅觅。生活中点点滴滴,与你共同采集。生命中有你,增添了美好回忆。情人节快乐!

遇到你之前世界是荒原;遇到你之后世界是乐园;过去的岁月,对我像一缕轻烟,未来的生涯,因你而幸福无边。情人节快乐!

遇见你,是一种缘分;爱上你,是一种幸福;想念你,是一种习惯;珍惜你,是一种永恒;祝福你,是一种必然。情人节快乐!

挥不去的暮色,几悉思念,道不尽的千言,真心的祝福,悄悄地告诉你,我想念你,一声亲切的问候,情人节快乐!

或许我没有太阳般狂热的爱,也没有流水般绵长的情,只知道不断地爱你爱你、无所不能地为你……

寄情,微风吹过油然记起美丽而甜蜜的回忆,怀念你且祝福你:送你一片真挚的祝福,保存它,永远不要忘了我!情人节快乐!

假如你还没有情人,哈哈。我们是同命人。谁说必须有情人才能过情人节!我祝你过一个快乐的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如果心是近的,再远的路也是短的,孤单的人那么多,快乐的没有几个,祝情人节快乐!


植树节的由来

植树节的日期是每年的3月12日,相信大家都知道,那么关于植树节的由来,大家知道多少呢?植树节的日期在历史上有过更改,这个原因还跟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孙中山有关,如果你想了解具体详情,想知道植树节来历和意义,那就来看看的介绍吧。

植树节的由来 植树节来历和意义

公历3月12日,是我国法定的植树节,也是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孙中山特别关注植树造林事业,并将之视作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1915年,正是在他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民谚常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我们应该提倡把这项任务列入清明节活动的范围,并通过清明植树活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植树节起源

我国古代在清明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但清明的习俗不止是植树一个,清明也还不是法定的植树节。近代法定的植树节则起源于美国。1872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决定自1885年起,每年4月22日为州植树节,以后美国各州以至世界各国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确定各自的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植树节历史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28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而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北方地区以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之清明节行之。并由该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7条,以便全国照办。

新中国成立之后

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在邓小平提议下,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决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

1982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1984年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植树节的意义

1、植树造林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2、植树造林可以美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还能改善气候状况,茂密的树冠可以遮盖阳光的照射,将20%左右的热量反射回天空,60%—70%的热量被树冠吸收。此外植物蒸腾作用的维持也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由于树林内空气湿度大,热容量大,风又小,因此温度变化是比较缓慢的。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十分多的意义,在寒食节的时候,全国都会禁烟火,吃寒食,在我们国家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么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2017年寒食节

2017年寒食节是几月几日

2017年寒食节:2017年四月三日 星期一 农历三月初七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2017年寒食节

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节虽然大部分的习俗和传统已经融入到了清明节之中了,但是他的思想文化是不可放弃了,还是深受我们国家的重视与喜爱!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大家快快收藏起来吧。


小满节气来历

小满是我们国家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所以被称为小满,小满的日期是公历5月20日到22日之间,那么小满节气来历,小满节气是怎么来的

小满

小满节气来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日期计算

公式:[Y*D+C]-L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04,20世纪=21.86。举例说明:2088年小满日期=[88×0.2422+21.04]-[88/4]=42-22=20,5月20-21日小满。例外:2008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小满

小满节气习俗

祭车神

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在相关的传说里二车神,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蓦上放上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最有趣的地方是,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有祝福水砚涌旺的意思。

祭蚕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理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蚕是娇养的“宠物”,很难养活。气沮、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由于蚕难养,古代把蚕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怒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我国南北地区跨度大,各个地方的气候、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品种及其生长状况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小满能够很好的在每个地方行使他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以上是为您整理的“小满节气来历”,希望您会喜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小满内容吗?不妨点击》》》小满节气的由来及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