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1月24日是什么节日?2020年1月24日是不是除夕?没错,这一天就是除夕,是我们开启春节的日子,想必大家最是喜欢这天家人团圆的感觉,大家一起守岁,一起看春晚,一起除旧迎新,期待美好的一年到来,接下来和一起去具体了解下吧。
公历1月24日是什么节日 2020年1月24日是不是除夕
公历1月24日没有固定节日,但是2020年1月24日是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的前一天,家人团圆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日子。
除夕是什么
除夕便是大年三十,2020年除夕的时间是公历1月24日,农历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三十,“除夕”中的“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太阳落的时候,引申义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即是换新岁”的意思。
大年三十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之说,除夕团聚的形式是守岁,从晋代傅玄的《庭燎诗》可以看出,晋代已有守岁的习俗:“元正始朝享,万国执珪璋。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守岁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除夕为什么守岁
据史料记载,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时期。“岁”字在中国古代与“年”字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据《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就连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因而,可以推断,“年”是丰收喜庆的日子,而过年则是对丰年的庆贺和祈祷。
此外,除夕夜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为什么要过除夕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怪兽叫年,年的头上长着触角,非常凶猛。它平日里居住在海底,可每到了除夕这一天它就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百姓。
人们都非常害怕年,却没有办法对付它,只能在除夕这天逃到深山里面去。后来,有一年的除夕,一个乞丐模样的老人出现了,他穿上红袍,在窗子上贴上红字,在院子里燃起爆竹,成功吓跑了年。
从此以后,每年除夕的这一天,大家都会贴对联、放鞭炮,灯火通明过一夜。
“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除夕有哪些忌讳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1、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
2、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3、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因此,人们的除夕禁忌,是源于传统对年的特殊认识。除夕的禁忌极多,也极其重要,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在与时俱进的年代,人们除夕的禁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朝着科学健康和谐的方向前进。
2020年1月24日黄历宜忌
公历:2020年1月24日
农历:农历12月(大)30日、星期五、水瓶座
岁次:己亥年、生肖属猪、丁丑月、丙寅日
五行:炉中火、除执位
冲:冲猴(庚申)煞北
胎神占方:厨灶炉外正南
彭祖百忌:丙不修灶必见灾殃、寅不祭祀神鬼不尝
吉神宜趋:时德、相日、吉期、不将、天恩、金匮、玉堂、五合、鸣犬对
宜:沐浴、解除、订盟、纳采、裁衣、冠笄、拆卸、修造、动土、移徙、入宅、除服、成服、移柩、破土、启钻、安葬、扫舍、修坟、伐木、纳财、交易、立券
凶神宜忌:天贼、劫煞、五虚
忌:作灶、祭祀、上梁、出行
2020年在万众瞩目中即将到来了,由此而来的还有2020年除夕,对于除夕大家还是相当欢迎的,而且网友对除夕的关注度也很高。那么2020年除夕是什么时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2020除夕是几月几的相关介绍。
2020除夕是几月几日 2020年除夕是什么时候
2020除夕是2021年02月11日 星期四
除夕熬年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老天爷为了使天下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就把天门打开,把库里的金银财宝撤往人间。到了那个时辰,遍地金灿灿,银闪闪,所有的砖头、瓦块、石头蛋儿都变成了金银。但是,有一条规矩必须遵守:谁都不能贪心,拣到的金银一定得放在屋里,等到天亮才能开门。
李家庄兄弟俩,老大叫狗崽,为人尖酸刻薄,爱财如命;老二叫五子,心地善良,勤劳忠诚。这年三十晚上,兄弟俩都坐在家里等待天门开。狗崽想:我得想个办法,等天门一开就能不费力地多弄一点金银。于是,他将一大堆石头和大石磙、大磨扇都弄到自己门口,准备天门一开就把这些东西搬进屋里。五子却一动不动地坐着,望着蜡烛,耐心地等待着。
三更时分,天门开了,院子里的砖头瓦块,果然都变成了金银,五子随便捡点金银放进筐里,搬回屋内关上房门。狗崽拚出全力,才把预先准备的东西搬进屋内。他看着这满屋的金银,象吃了甜蜜糖似的甜透了心。他想,从今后自己就是天下最有钱的人了。他着急地等待天亮,天却老不亮,耐不住了,便开门出去看天色,竟忘了“不到天亮不开门”这条规矩。等他回到屋里时,发现所有的金银又都变成了石头、石磙、石磨了,气得痛哭起来。五子呢,高兴得跳了起来。
后来,老天爷发现象狗崽这样贪财如命的人越来越多,一生气,就再也不开天门了。但人们为了希望能过幸福富裕的生活,大年三十这天晚上总是全家团聚在一起,点上蜡烛,守到天亮。就这样,慢慢形成了“熬年”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传到现在。
除夕关于夕的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出了一个妖怪,名字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娃儿,晚上就要去糟踏她,糟踏后还要吃了才心甘。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他喂的那条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遭“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带起那条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夕”平时白天不出来,太阳落了坡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夏历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守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出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
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它,“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
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夏历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炮,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放鞭炮的传说
夏历腊月除夕,人们喜欢贴红对联,放鞭炮,这也有个来历。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
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脱“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天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得气的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的竹子“僻里啪啦”得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转身就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起,竹子“僻僻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怕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桃符。以后发明了火药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桃符。
除夕祭祖习俗
古时候人们讲究敬奉神灵和祖先,因此每到过年的时候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向诸神和祖先献礼,感谢他们一年的保佑,并祈祷来年的福瑞。
除夕夜要将祖先请回家过年,接受众儿孙的祭拜,享用供奉,用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祭祖用的供桌设在堂屋北墙正中,放置有祖先牌位的木柜式样的神龛,墙上挂家堂,就是记有家谱的卷轴图案画。 供桌之上还要摆香烛、供品,主要有肉、菜、馒头、水饺、水果、点心等,多为单数。 之后就要请家堂,即请祖先回家过年。 请家堂一般是在年夜饭开饭之前,由长辈带领家族中的全体男子到祖先坟前祭拜,一边烧纸叩头一边叨念:“过年了,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吧。”有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亲自到坟前请的,一般就在村边或门前的路上象征性地迎请。 有些地方请祖先时要带谷草做杆、纸糊而成的马鞭,意为请祖先们骑马回家过年。 到家后,要在大门外横放一根木棍,谓之“拴马桩”,然后从家门口一路撒马草直到祖先牌位前,再将马鞭插在供桌旁边,请祖仪式才谓完成。 将祖先请回家之后就要点燃案上的香火,并且要不断续香,不能让火灭掉,有香火不断、子孙繁衍不绝的意思。 供祖先要到大年初二,这期间不能扫地,否则就是对祖先的不敬。
除夕夜老百姓祭祀的神仙众多,主要有玉皇大帝、观音、财神、土地等神灵。
供品和祭祖时差不多,供品的数量以“五”最为常见,一般是五碗菜、五盘点心、五个馒头,另有整猪、整鸡等,还要有酒、香炉和祭神用的纸“元宝”和纸“钱”。 祭神则一般在黄昏,由家中的男性长辈燃香、磕头、烧纸,祈求神灵保佑。
人人都知道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知道除夕这天要一家团聚吃年夜饭,还要进行守岁等习俗,那么你知道除夕的来历是什么吗?知道除夕这天为什么要守岁不?我想很多人还不清楚吧,为了给大家补充这方面的知识,给大家介绍下除夕守岁的来历是什么吧。
除夕的来历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守岁基本含义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除夕守岁的来历是什么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它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
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
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
后来,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即“春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春节和除夕我们是能分清楚这两个特殊的节日,但是加入过年这个元素,到底过年是指除夕还是春节?这个问题有点像个糊涂账,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过年那天是除夕还是春节,所以我们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过年是指除夕还是春节
过年是指春节,春节俗称“年节”。广义的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但就时间来讲,过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岁尾的除夕。
什么是年
年”是一个时间概念,这一时间概念是伴随着农耕社会的诞生而形成的。由于农业劳作对季候的特殊要求,进入农耕社会的先民们不断地探索,观察时间的转移变化、季节的更替,逐步掌握了一年 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才形成了“年”的概念。由于“年”这一时间概念的产生,才奠定了“春节”形成的基础。从各类历史典籍、出土文献以及目前的考古发掘文物来看,我国早在夏商时代已经步入了农耕文明,那时的华夏族先民们已经逐渐掌握了“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尔雅释天》说:“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可见,“年”的概念形成由来已久,古代先民表达年这一概念的字分M为“载”、“岁”、“祀”和“年”。
甲骨文“年”字的本义,是用来表示谷物的成熟。卜辞中有(求年)之说,即祈求全年的谷类成熟良好,这就是后世的“祈谷之祭”;(受年)也是卜辞中常见的用语,意思是说是获得了一年谷物的丰收,所以《说文解字》称“年,谷熟也”。由于谷物每年周期性的成熟,所以就借用“年”字表示谷物成熟的过程,来表示谷物从耕地、播种、除草管理到成熟收获的一个时间周期,从而形成了时间概念的“年”字。当“年”字由谷物成熟的本义,逐渐演化为表示时间的名词时,年不仅成为春夏秋冬四季相合的时间段代名词,而且也成了计算岁时的一个数字单位。
年”的内容:
一是庆祝丰收和祈求收获的祭祀活动。
这一点既是“年”字的本义,又是祈祷者的愿望。这是年节确立的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人们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目的就是获得收获和回报,并且祈求在来年能获得更好的收成,这是农耕社会民众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和信念。民以食为天,对靠自然演化获得食物的古代先民来说,没有什么比获得丰硕的收成更重要,因此庆祝丰收、祈求收获就成了一年一度的最重要的祭祀活动。
二是对天地神灵的信仰。这一点从古人把“岁”视为“年”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古代先民受“万物有灵”
观念的影响,视大自然风雷雨电变化造成的各种灾难为冥冥中的神灵操纵,从而祈求他们恩惠和宽恕或赋予战胜灾难的智慧和力量。
这种朴素情感的虔诚表达方式,与后世巫婆神汉们用所谓“降神”愚弄民众、诈骗钱财的封建迷信完全是两回事。
三是崇祖敬祖。用“祀”字来表示年,就是远古先民崇祖敬祖信念的真实写照。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因此“视死如生”,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仍能左右子孙的福祸,因此产生对祖先的敬畏和崇信。遇到喜事向祖灵报告,遇到困难和灾祸祈求祖灵护佑和给予战胜的力量。这其中虽有愚昧和迷信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先的由衷尊敬和热爱。
关于年的传说
据说,古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人们都叫‘它“年”。每到腊月三十,它便跑出来,挨村挨户地残害人畜。
在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一个村庄里去残食,正巧,有两个牛娃,往岗上甩鞭,啪啪地响,“年”不知是何物,吓得望风而逃。“年”又跑到一个村庄,见到一家门口晒着一件红衣裳,“年”吃惊不小,吓得又逃跑。“年”窜到另一个村去残食,从屋门缝里一望,那亮闪闪的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吓得溜掉了,不敢进村。
后来,大家才知道“年”怕响,怕火,怕红,怕明,就想出许多对付“年”的方法。每当腊月三十晚上,家家户户放鞭炮,用红纸写“对联”,点上蜡烛照明,点燃大红草,还有敲锣打鼓惊吓“年”的。
果然,把“年”赶走了。人们欢天喜地,相互祝福。为了防备来年“年”再来袭击,每逢“年”来临时,人们总要穿上鲜红的衣服,敲着皮鼓,点燃大红草,燃放爆竹。以后相沿成俗,便成为每逢过年穿新衣、敲年鼓、点大红草、放鞭炮、相互拜年的风俗。
关于春节的由来,还有一种传说是:历史上黄帝曾跟蛋尤大战,黄帝在农历正月初一那一天战胜了蛋尤,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节日,以纪念黄帝的战绩。
过年、春节、除夕这三者的关系你能烦的清楚吗?很多的朋友估计能分得清楚过年和春节的关系,或者是过年和除夕的关系,但是春节和除夕是什么关系估计有人要蒙圈了。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说说春节和除夕的区别,过了这么多年的春节我们还是要明明白白才好啊!
春节和除夕的区别 春节和除夕是什么关系
简单来说广义的春节包括过年和除夕;过年和大年三十还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天气万年历频道。”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传统的、民俗的、真正的“年”,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龙抬头”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天气万年历频道。过“年”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过年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拜年”的由来与传说
拜年是春节期间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法。大年初一,人们打扮得整整齐齐,开门相见作揖道喜,走亲访友,相互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等吉祥的话语,给春节添加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拜年习俗的由来,众说纷纭,大家普遍认同的说法,也是来源于“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年”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共祝平安度过“年关”。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唐太宗李世民见老臣程咬金、尉迟恭等经常因互不服气而闹矛盾,总想帮助他们和解,却一直找不到好的办法。后来,李世民听从谋臣魏征建议,在大年三十上朝时,带头向满朝文武大臣磕头做揖拜年,而后要求文武大臣在正月初一也要互相拜年,拜年时只说吉庆话和自己的缺点,不准说别人的不是,违者严惩不贷。
大年初一天刚亮,满朝文武你上我家,我去你家,相互拜年。尉迟恭一到程咬金家,就向程咬金做揖磕头拜年:“祝程大人身体健康,过年愉快。”程咬金见状也当即做揖磕头说:“我是个老粗,前段时间咱两闹矛盾,完全是我的不对。”说着说着, 两人平时积累的一肚子气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后来这事儿传到了民间,大家都觉得这是件好事:亲戚朋友之间难免有拌嘴赌气的时候,通过拜年消除平时积累的怨气,有利于社会和谐。于是就学朝廷官员的样拜起年来,拜年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
有这么几个名词,我们总是分不清楚,因此总是不确定这个节日该怎么叫,或者这几个名词说的是一个节日吗。比如春节的前一天,有很多种说法,什么除夕、腊月三十、大年三十等,那么腊月30就是大年三十吗?大年三十和除夕是同一天吗?接下来和一起去探讨下吧。
腊月30就是大年三十吗
腊月30就是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除夕,中国传统节日。指阴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这一天有许多古老的中国民俗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守岁等。
大年三十和除夕是同一天吗
不一定,除夕就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有的时候最后一天为大年三十,有的时候则为腊月二十九,所以也有“大年三十是除夕,除夕不一定是大年三十。”的说法。
大年三十和除夕有什么区别
二者在时间上并不完全等同,此外,大年三十是日历时间上的叫法,除夕更多的是我国传统节日的叫法。
大年三十的风俗习惯
1、吃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家家户户的餐桌上的菜色都会比以往的丰富。
2、贴窗花
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贴上窗花,整个房子看起来会更加的有朝气。
3、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寄托了老百姓对未来的希望。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4、燃爆竹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年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燃放爆竹,辞旧迎新。
5、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大年三十的禁忌
大年三十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