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小年夜

2020/4/1 16:10:49
万年历日历:小年夜知识
小年夜知识
除夕是大年夜还是小年夜

每到了年底,总能听到耳边这样的声音,准备年货过大年了,买了火车票早点回家过大年,或者你家大年夜吃什么,我家大年夜准备什么好菜。听了这么多,到底这个大年夜是什么时候呢?除夕是大年夜还是小年夜?这个我们还要从小年夜是什么时候开始讲起。

除夕是大年夜还是小年夜 小年夜是什么时候

除夕是大年夜还是小年夜 小年夜是什么时候

除夕,也称大年夜,旧语也称为“年关”,是农历岁末的最后一晚,与岁首正月初一相连。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我国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因常在农历(夏历、阴历等)腊月三十,民间俗称“年三十”,这天晚上称为“除夕”。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大年夜还是小年夜 小年夜是什么时候

小年夜是什么时候

农历十二月廿三日 大

公历2018年2月8日是小年

小年夜,中国传统节日,即传统的祀灶日。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我国大体以腊月二十三开始为小年,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一些沿湖的居民,如鄱阳湖则保留船家传统,小年夜是腊月二十五。江浙沪与赣东北地区与台湾地区则是把“腊月廿四”祭祀灶神的那天称为“祭灶”,而把“除夕前一天”称为小年夜,与除夕当天“大年夜”相对,这里的“大年夜”和“小年夜”都是指一整天,并不一定是夜晚,也没有“小年”这种说法。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南京地区是正月十五,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中国民间称“灶王爷”。

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单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后又休弃续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张单家境败落,又遭火灾,双目失明.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人给了他热汤热饭,后发现施饭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难当,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为灶王。


南方小年夜吃什么

大家都说小年夜是在腊月二十三,俗不知这说的是北方的小年夜,南方的小年夜时间是每年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的习俗活动自然还是祭灶和扫尘等,但是食俗却不一定了,因为南北方的吃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么南方小年夜吃什么呢?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南方过小年的饮食习俗吧。

食俗一:年粽

年粽也就是粽子,不过跟端午的粽子不一样的是馅不相同,有些喜欢放绿豆,有些则喜欢放猪肉,小年夜吃年粽的意义是期望年年高中(粽)的意思,所以年粽给孩子吃比较具有意义。

食俗二:炒玉米

炒玉米的食俗是晋南地区的流传下来的,人们一般喜欢用炒玉米把麦芽糖粘结起来,然后冻成很大一块,这样做了之后吃起来会很酥脆香甜。

糖瓜

食俗三:糖瓜

糖瓜算得上是小年夜必备的食物之一,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祭灶神都需要到糖瓜,供它成为灶糖。祭灶王要供灶糖的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想用甜蜜的糖沾满灶王爷的嘴,希望他能够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几句,也有个说法是与哪个灶糖粘住灶君奶奶的嘴巴,避免灶君奶奶爱说闲话,坏了灶王爷帮忙说好话的事情。

食俗四:汤圆

汤圆大家都不陌生,一般遇节日的时候,北方吃饺子,南方必定是吃汤圆的。汤圆是用糯米做的,软滑黏腻,特别适合用来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乱说凡间是是非非,所以小年夜这天各家各户也少不了要煮汤圆来吃。

食俗五:米饼

米饼就是用糯米、花生、芝麻、白糖制作出来的小饼干,吃起来嘎嘣脆,特别香甜,多为广西那边居民常做的小年夜食物,圆圆的米饼也有着团团圆圆的寓意。


潮汕地区小年夜吃什么

广东的潮汕地区是较为特俗的一个小群体,潮汕人也区别于传统的老广东人,潮汕大多居住着古时候迁移过去的客家人,客家人并不是一个民族,当时为了区别本土的居民才有了“客家人”的这个称呼。今天我们就走进潮汕,看看潮汕地区小年夜吃什么,还有潮汕小年怎么过的。

潮汕地区小年夜吃什么 潮汕小年怎么过

潮汕地区小年夜吃什么 潮汕小年怎么过

潮汕小年=腊月过小年+庙宇朝拜+敲锣打鼓

《腊月过小年》

腊月嘛二十三过小年

大家把灶君爷送上天

灶君爷送上了天

人们好过年

灶君爷保平安

一家大团圆

一年嘛三百六十五天

灶君爷对我们有贡献

叫一声灶君爷

叫得那麽甜

请你呀灶君爷

保佑在人间

腊月嘛过了呀过新年

大人要给小孩压岁钱

孩子们有了钱

快乐似神仙

大街上多热闹

爆竹向连天

《庙宇朝拜》

又是一年好祭典

男女老幼涌庙前

演戏敬神排众仙

一片宣哗炮连天

诚心诚意入庙殿

诚心诚意入庙殿

鲜花水果摆案前

鲜花水果摆案前

手举清香许心愿

手举清香许心愿

祈求安祥赐人间

祈求安祥赐人间

一求神明作媒早赐良缘

盼望好梦早日实现

二求五谷丰收六畜兴旺

吉祥如意好运连年

再求我的家园景气和谐

岁岁年年直到永远

《敲锣打鼓》

你敲锣来我打鼓

你敲锣来我打鼓

你敲锣来我打鼓

大家同把新年乐

你跳舞来我唱歌

大家都充满快快乐乐

大家来唱个新年歌

大家来唱个新年歌

咚隆咚隆锵咚锵

咚隆咚隆锵咚锵

咚隆咚隆锵咚锵

咚隆咚隆锵咚锵

潮汕年夜饭吃什么

潮汕地区小年夜吃什么 潮汕小年怎么过

潮汕人在形容酒菜肉丰盛程度的时候,张口就会祝:“滂沛过廿九夜”或者“滂沛过三十夜”,这里的“廿九夜”或“三十夜”指的就是“过年夜”(除夕),实际上它指的是过年夜所吃用的饭菜;由此可知潮俗时过年夜以及这顿饭菜重视的程度。

潮汕人认为,年夜饭是对于全年劳动成果总结的一种反映。如果当年家庭收入特别好,人们便会做10样菜、12样菜庆祝一番,家庭宽裕的更有多至24样菜的;而若反之,也可节俭到6样菜或4样菜,这就看各家的具体情况了。

潮汕年夜饭,第一要事是有鱼,这是千万不能疏忽的,这是寓意着大吉大利的“年年有鱼”;第二是年菜中要有大蒜,将它独自煎炒成二盘也可,或将蒜叶、蒜头混在鱼、虾、肉中蒸煮炒也可,其寓意是祈望来年“有钱可算”,即意味着特有大把大把的银两或钞票可点算,可收入;其三是必须要有鸡或其它禽类,这其中讲究的意思是“金鸡报晓”或“金鸡报春”,是希望下一年有个好的开头。

同时,潮汕年夜饭中还要有米粉纤、面线煮鸡蛋、虾、肉片等,这是因为家家户户均有老年人,碗子里一条条长长的米纤,象征着祝贺他们健康长寿,富贵百岁。年饭上又要有鱼丸或者是本地特有的手拍牛肉丸、猪肉丸之类,其用意就是祝贺一家子“团团圆圆”。

此外年夜饭还要准备一大碗子甜汤料,举凡白果、莲子、百合、芋泥什么的都行,任由主人选择。在年饭餐桌中央还会放置一个火锅,它是年饭“围炉”活动的核心部分,火锅材料则尽是香菇、针菜、野生虾、鱼饺、墨斗丸、涮羊肉片、动物内脏等。


小年夜是哪一天2020

小年夜是哪一天2020?2020年小年夜是指哪天?一般情况下,小年夜都是指腊月二十三日这天,若是要具体区分,那腊月二十四这天也是小年夜,不过是属于南方人民的小年。以下是带来的小年夜风俗,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吧。

小年夜是哪一天2020 2020年小年夜是指哪天

2020过小年是2020年01月17日,星期五(己亥年(猪年)腊月廿三。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民间传统上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历史上小年怎么过

唐代,小年祭灶的活动十分简单,人们只不过是以“一杯清茶一缕烟”来欢送“灶王老爷上青天”。到了两宋时期,小年祭灶的活动内容,便开始定型了。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一书说,北宋东京城,每逢腊月二十四日,人们便用酒糟涂抹在灶门上,称之为“醉神”。而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梦粱录》说,南宋时人们祭灶的供品,已改为以糖为主了。明清两代,人们延续了这种小年祭灶的风俗,内容较前代更加丰富了。

到了宋代,虽有仪式,但也仅限于在自家举行。到了明清两代,祭灶活动达到了鼎盛时期,尤其是清代,祭灶礼仪十分繁杂,讲究也多。清代东北,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锅台边的东墙上(或北墙上)供有灶王爷像。画像上一般不只是“爷”一个人,还有他的两位夫人“灶王奶奶”,有的还加上“金童玉女”和其他民间崇拜的神仙,都是木版刻印,单色或双色,两边还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清代,北京的小年祭灶活动,十分盛行。清末流传的儿歌里,这样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真实地表现了小年时北京城里男女老少各阶层祭灶迎神的欢乐与喜庆。

据记载,北京城民间的祭灶活动,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饭后进行。届时,院子里立上一个大杆子,上面悬挂“天灯”;室内,四顾灯火通明,擦拭得一尘不染的供桌上,摆满了“关东糖、南粉、糖饼及清水草豆”。据说,桌上的糖是用来供奉灶神的,让他老人家嘴里粘满蜜甜的香糖,上天时,便可对玉皇大帝一个劲地报告好事“。;清水和草豆,则是供灶君上天所骑的马食用的。由于有”女不祭灶“的传统说法,届时,女子一律都要回避室内,男子则依长幼次序焚香拜灶王神。拜完之后,将灶王像、灶王马及钱粮草料等,一并焚化,还要取几块糖剁碎,逐一投入周围的火炉。与此同时,大家嘴里都念念有辞地虔诚祷告:”灶王爷升九天,好话多说,坏话少言。“之后,各家各户都燃放鞭炮,欢送灶神升天,庆祝小年来到。登时,整个北京城香烟袅袅,响声连天,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之中。

清宫廷也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届时,要在坤宁宫设香案,案上设灶神牌位和香烛等物。供案的供品,一般多达三十三种,但大多与民间的糖果等相同。独有从南苑猎取的黄羊,是民间所没有的。主祭的有皇上和皇后,他们先后近前焚香祭灶。除祭灶外,同时还要祭佛及诸神。清嘉庆皇帝曾写有一首祭灶诗,记述了清宫中祭灶的情况。诗中写道:”嘉平小除夜,媚灶用黄羊。典祀千门遍,礼传五祀。‘详。铋芳袅鼎篆,精沽列盘糖。“可见,清宫祭灶礼节是十分繁复的,同时又说明清宫对一年一度的祭灶活动是非常重视的。

小年有什么风俗

剪窗花

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扫尘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北京小年习俗

北京长久以来一直就是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重地,也是北方习俗文化的代表地,要过小年了,北京是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线。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生活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是怎么过小年的,透过北京小年习俗,我们就可以探知北方小年夜吃什么,怎么过小年的。

北京小年习俗 北方小年夜吃什么

北京小年习俗 北方小年夜吃什么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国,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

扫年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然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烧假马、放鞭炮送灶王爷骑马上天。上世纪50-60年代,祭灶王爷的习俗逐渐消失,但吃灶糖(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和打扫房屋的习俗仍流传至今。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

饮食: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北方小年夜吃什么

北方小年夜吃什么

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小年和小年夜的区别

在过年之前有一个传统节日,那就是小年,一般认为小年就是过年的开始。虽然我们年年过小年,但是关于小年很多人都会有以下疑惑,那就是小年和小年夜是什么节日?小年和小年夜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说说小年和小年夜的区别。

小年和小年夜的区别 小年和小年夜有什么区别

小年是北方的节日。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小年夜是南方的节日。南方腊月二十三是官家送灶、二十四是百姓送灶,小年夜是除夕前一天。

什么是小年夜

小年夜,中国传统节日,即传统的祀灶日。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一些沿湖的居民,如鄱阳湖则保留船家传统,小年夜是腊月二十五。江浙沪地区与台湾地区则是把“腊月廿四”祭祀灶神的那天称为“祭灶”,而把“除夕前一天”称为小年夜,与除夕当天“大年夜”相对,这里的“大年夜”和“小年夜”都是指一整天,并不一定是夜晚,也没有“小年”这种说法。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南京地区是正月十五,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什么是小年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祭灶的传说

灶神信仰在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由于家家有灶台,而且人人离不开,因此民间就产生了这样一个传说: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遣了一位监督员,就是灶神,又称灶王、灶王爷、灶君,他会监督考察每家每年的所作所为,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天就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正如南宋范成大《祭灶》诗里说的:“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玉皇大帝根据灶神的汇报来决定对这家的奖罚。处罚的手段就是减少人的寿命。按照晋代葛洪的说法,罪恶大的要罚去三百天的寿命,小错误要罚两天。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让人畏惧。另外,天帝还可以根据灶神的汇报,不定在你生活的哪一处对你施展惩罚,令人防不胜防。第二年新年,灶神就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由于灶神掌握着自家的命运,怕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因此百姓对灶神恭恭敬敬,平日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如不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名目繁多。祭灶就是为恭送灶神升天言事而举行的仪式。祭灶节就是民众在腊月二十三为欢送灶神升天举行的一系列活动。至于为什么要在二十三这天祭灶,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日久天长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这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左邻右舍有了事都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他走了,而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于是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媳妇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和睦相处,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

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代代相传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逐渐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