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小年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时间,北方一般是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南方则是农历腊月二十四。那么,2021过小年是哪一天?2021什么时候过小年呢?以下是对小年习俗和传说的介绍,快点来看看吧。
2021过小年是哪一天 2021什么时候过小年
2021年小年的日期
2021年北方小年的日期:2021年2月4日,星期四,庚子年(鼠年)腊月廿三。
2021年南方小年的日期:2021年2月5日,星期五,庚子年(鼠年)腊月廿四。
古代过小年的传统
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但不管是哪一天,小年被视为年的开端。
过小年的传统习俗
祭灶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小年的传说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汉族民间传说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两个神仙。大神仙叫大年,小神仙叫小年。大年心眼好,爱惜人,每到五谷不长的寒冷季节,大年怕饿坏人,就把天上的白面撒下来让人们吃。小年虽说是大年的亲兄弟,心眼却坏透了。他用邪术把大年撒给人的白面变成雪籽,吃下去不只饿还冻坏肚子。等到把人们病倒了,他再变成巨齿獠牙的猛兽下来吃人。当他吃人吃饱了肚皮,就躺下睡觉,一觉能睡三百六十天,醒过来还吃人。人们虽说知道它三百六十天下来一回,可是藏到哪儿也躲不过去。只好烧香磕头,请求大年给作主。
大年正为白面变雪、人烟稀少的事胡猜乱想,一听人间祷告,才知道是小年作的恶。他气狠狠地去找小年,小年却满不在乎地说:“你行你的好,我吃我的人,碍你啥事啦?”大年看他不讲理,气得抬手去打他。谁知小年心恶劲大,竟反手把大年打倒在地,还恶狠狠地说:“若不是念一母同胞之情,我连你也吃了!”
大年打不赢小年,只得亲自下凡对人们说:“小年生来怕雷怕火,等他再来了,你们用油松干柴烧青竹,围成圈子,点上火,人们坐在中间,它下来就吃不着人啦。”人们记住大年的话,小年下来时,干柴油松烧得青竹“砰啪”乱响,烈火烤人,急得它转圈磨牙没办法,只好空着肚子回去了。他知道这是大年的主意,就去打大年,大年没法,也跳到人们烧的火圈里。小年恨得咬牙切齿地说:“等我练好了火功,把你们吃个孩娃不留!”
日出日落,草青草黄。凶狠的小年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没睡觉,终于练成了火功,再过一天又要下去糟践人。而大年呢,也早已作好了准备。他也是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没睡觉,整天没日没夜地熬气力,练武艺,再过一天也要下山和小年大战一场,保护人类不受残害。
如果你现在还对小年知之甚少,那么关于过小年的资料就是来帮忙的。小年的简介,小年的由来,小年的时间演变,小年的习俗还有小年的禁忌我们都详细为您做了说明,可以说这就是小年缩小版。当然如果你需要做小年的手抄报,或者黑板报,那么这就是最好的小年手抄报资料大全。
关于过小年的资料 小年手抄报资料大全
关于过小年的资料 小年手抄报资料大全
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小年的日期在不同的地方有所不同,分别为: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相传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这就是说,官家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慢慢地,因北方受官气影响较重,民间也就把小年定为腊月二十三;而南方还是保留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小年的由来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关于过小年的资料 小年手抄报资料大全
小年习俗之扫尘
这天,要扫除家中尘污,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小年大扫除一般都要全家总动员,共同清除所有污浊,意在将邪崇、不洁之物连同所有不顺、不快一并清扫干净,扫地虎门,以新气象迎接新年。
小年习俗之贴窗花
家中窗明几净,贴上窗花,寓意新的一年越来越好。窗花纹样繁多,题材广博。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不过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
小年习俗之祭灶
而小年最重要的就是祭灶了。以糖瓜、年瓜等为主要祭品。小米面的淀粉被麦芽中的淀粉酶水后就是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就是“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是“糖瓜”。每年腊月二十三,在灶王神龛前焚香叩拜,用糖瓜祭灶,在炉火上烘烤糖瓜底部,使其粘稠,趁热粘在灶王嘴上,意在希望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供品除糖瓜之类外,有的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条,有的还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马、灶鸡,好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祭祀之后,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掉旧灶王像和一匹纸马,同时老年人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这样就算把灶王爷送走了。淄川、招远等地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卜吉凶。
关于过小年的资料 小年手抄报资料大全
地方禁忌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
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
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小年时间演变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要过年了,在我们过大年之前,小年是我们最先开始的过年序幕。进入腊月之后,冬雪寒风都透着人情的冷暖,还有炊烟的香火气,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准备小年祭灶了,那么2020过小年是哪一天你知道么?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关于小年是什么时候的详细解读。
2020过小年是哪一天 小年是什么时候
2020过小年是2021年02月04日,星期四。庚子年(鼠年)腊月廿三。
小年的由来
小年,又称为小岁、小年夜,是相对于大年(春节)而言的。除个别地方将小年的时间定在每年的正月或六月外,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将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小年也是我国汉族民间流传的一个传统节日,由来久远。最早明确记载小年活动情况的古籍,是东汉人崔塞所撰的《四民月令》。据该书说,每年腊日节的第二天,人称“小岁”;这天,人们要依礼给长辈敬酒,向皇帝及师长们祝贺新年。由此可见,至迟到东汉时期,小年已成为人们迎接新年的一个重要节日。后来,小年的节庆活动随时代的变迁而相应发生变化。到宋代,据《太平御览》所引宋人徐爰的《家仪》一书说:
小年的贺年活动,(在宋代)不能算大庆,礼仪活动仅限于在各自家中举行。这表明,宋代小年的贺年活动,已远不及汉代那样隆重、热烈,人们也已不再出门上街或登门互相祝贺了。
至于小年的送灶之俗,则由来更加久远。据说,远在夏代时灶神已是民间供奉的一个大神了。《论语》一书中有“媚于灶”的话,说明祭灶已是当时人们的一种风俗。至于祭灶的时间,据《礼记月令》说在每年“孟夏之月”。到了汉代,据《后汉书阴识传》记载,东汉宣帝时,有个名叫阴子方的人,腊日早上做饭,看见了灶神出现在自己眼前。于是,他赶紧叩拜,并将家中的黄羊宰杀供奉。此后不久,他便“暴至巨富”。这之后,人们便常以宰杀黄羊祭灶。但是,直到晋周处的《风土记》中,才开始明确提出“腊月二十四夜祀灶”之说。这样,祀灶与小年便最终结合起来了。
历史上小年怎么过
唐代,小年祭灶的活动十分简单,人们只不过是以“一杯清茶一缕烟”来欢送“灶王老爷上青天”。到了两宋时期,小年祭灶的活动内容,便开始定型了。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一书说,北宋东京城,每逢腊月二十四日,人们便用酒糟涂抹在灶门上,称之为“醉神”。而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梦粱录》说,南宋时人们祭灶的供品,已改为以糖为主了。明清两代,人们延续了这种小年祭灶的风俗,内容较前代更加丰富了。
到了宋代,虽有仪式,但也仅限于在自家举行。到了明清两代,祭灶活动达到了鼎盛时期,尤其是清代,祭灶礼仪十分繁杂,讲究也多。清代东北,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锅台边的东墙上(或北墙上)供有灶王爷像。画像上一般不只是“爷”一个人,还有他的两位夫人“灶王奶奶”,有的还加上“金童玉女”和其他民间崇拜的神仙,都是木版刻印,单色或双色,两边还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清代,北京的小年祭灶活动,十分盛行。清末流传的儿歌里,这样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真实地表现了小年时北京城里男女老少各阶层祭灶迎神的欢乐与喜庆。
据记载,北京城民间的祭灶活动,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饭后进行。届时,院子里立上一个大杆子,上面悬挂“天灯”;室内,四顾灯火通明,擦拭得一尘不染的供桌上,摆满了“关东糖、南粉、糖饼及清水草豆”。据说,桌上的糖是用来供奉灶神的,让他老人家嘴里粘满蜜甜的香糖,上天时,便可对玉皇大帝一个劲地报告好事“。;清水和草豆,则是供灶君上天所骑的马食用的。由于有“女不祭灶”的传统说法,届时,女子一律都要回避室内,男子则依长幼次序焚香拜灶王神。拜完之后,将灶王像、灶王马及钱粮草料等,一并焚化,还要取几块糖剁碎,逐一投入周围的火炉。与此同时,大家嘴里都念念有辞地虔诚祷告:“灶王爷升九天,好话多说,坏话少言。”之后,各家各户都燃放鞭炮,欢送灶神升天,庆祝小年来到。登时,整个北京城香烟袅袅,响声连天,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之中。
清宫廷也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届时,要在坤宁宫设香案,案上设灶神牌位和香烛等物。供案的供品,一般多达三十三种,但大多与民间的糖果等相同。独有从南苑猎取的黄羊,是民间所没有的。主祭的有皇上和皇后,他们先后近前焚香祭灶。除祭灶外,同时还要祭佛及诸神。清嘉庆皇帝曾写有一首祭灶诗,记述了清宫中祭灶的情况。诗中写道:“嘉平小除夜,媚灶用黄羊。典祀千门遍,礼传五祀。’详。铋芳袅鼎篆,精沽列盘糖。”可见,清宫祭灶礼节是十分繁复的,同时又说明清宫对一年一度的祭灶活动是非常重视的。
总之,小年意味着整个年节活动的开始。所以,小年节以糖为主的节日饮食,也就意味欢庆一年中生活的甜蜜、欢乐和美满。
进入春节之前,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就是小年。小年是春节前最后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我们按照传统不管东南西北的人们都是要祭灶的。那么,过小年怎么送灶王爷的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编特意给大家送上详细的小年祭灶流程,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精彩内容。
过小年怎么送灶王爷的 小年祭灶流程
过小年怎么送灶王爷的 小年祭灶流程
准备:
贡桌或供台
黄纸或红纸
对联(上天言好事 下地保平安 横批 一家之主)或灶神贴画
祈福三支香(祈福自己及家人福禄寿齐备
清香三支香(戒定真香,祈愿身口意清净)
蜡烛一对
茶或水 单数
糖果或素点心单数
灶神疏文
注意事项:
祭祀时间:小年当天黄昏举行
迎接灶神时间:正月初四或水上人家初五
迎接流程: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
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灶神即可
正式祭灶流程
清扫现场卫生,个人洗浴,正衣冠
找一个贡桌或祭台,上面铺设黄布
贴灶神图(可购买或自己绘制)或简单地贴对联也可
供奉放香炉、神烛、疏文等于神位前。
(无神位可在厨房灶或水槽旁边设置或者房间的西边布置,也直接灶前设案)
供奉糖果、素点心及当地特色点心 总数量3/5/7都可以
于灶神位前点燃一对神烛
燃香三支,两次上香
第一次上香 祈愿家人福禄寿圆满
第二次上香 祈愿自己持戒 断恶修善 圆满 成长
恭请九天东厨司命定福真君
(三称)作揖行礼
奉茶或清水 作揖行礼
奉地藏金圆券或纸钱 作揖行礼
宣读疏文,答谢一年眷佑之功,为无心所犯之罪愆请求宽宥,祈求来年之福德
化疏,香炉内用纸钱送化,注意先焚化疏文,后化地藏金圆券或纸钱,酬谢
待香火完后,作揖礼拜后则礼成撤案
祭灶
民间祭祀灶王爷的习俗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很多人都知道小年在腊月二十三,其实腊月二十四也是小年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区别,究根结底也是南北方的差异造成的。我们今天要说的温州过小年的民俗活动就是发生在腊月二十四的,因此温州人也俗称小年叫做过“廿四夜”。温州不仅仅是方言特别,其小年的习俗也很是不同的。
温州过小年的民俗活动 温州人怎么过廿四夜
温州过小年的民俗活动 温州人怎么过廿四夜
温州人的小年在腊月二十四,可不是在腊月二十三,所以温州人过小年也叫作过“廿四夜”。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因为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各家各户都在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贴春联
贴春联过年的一种普遍习俗,温州也不例外。早在宋朝,贴春联已成为流行的习俗。过去的春联都是用墨在红纸上写黑字,最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红纸上的春联,颇受人们青睐。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受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温州过小年的民俗活动 温州人怎么过廿四夜
分岁酒
俗称摆分岁酒,。这顿饭是一年中最为讲究的一餐,一般在除夕之夜进行,一家人围坐吃喝,欢快异常。但现在普遍把在春节前的十天内,由主人摆好酒席,以招待亲朋好友的酒席都叫分岁酒。吃罢分岁酒,小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则要给小辈压岁钱。
捣年糕
又称“捣糖糕”,糯米掺籼米后,加红糖或白糖调色,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再放入不同的印模里,压出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等具吉祥图样的甜年糕。除了长方形,也有做成元宝状的年糕,插上银花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有的人家将年糕做的元宝每个房间都摆上,也有的放在米缸里,寓意着年年高升。过去不少人家备有石捣臼,一到腊月,或几户相约,或独户,由壮力的男子担当捣手,妇女充当助手来捣年糕。小孩则围在一旁观看,时有大人摘一小团年糕给小孩,称“吃糖糕奶”。在捣年糕的同时,家家户户也用糯米粉炊作松糕。
为啥南北的小年会相差一天
温州过小年的民俗活动 温州人怎么过廿四夜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 早在宋朝,就要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工作情况。为了节省开支,建立和谐社会,皇帝顺便把灶王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既然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都在这一天拜神,那么工作人员(衙役下人之类)就只能推后一天再拜。自然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到了民国,民间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说法,就是科级以上干部二十三祭灶,一般群众推迟到二十四。祭灶的时候要摆三副筷,为什么?灶王爷有个大老婆,另外有搞腐败包了个二奶。后来,据说是因为社会进步了,人人平等,大家也就随了皇帝,沾沾“贵气”,改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了。由于过去的皇城是北京,所以北方密切联系领导,受到的影响比较大。而南方依然保持了和人民群众的一致。
由于地区差异和历史变迁,现在已形成长江以北的地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长江以南的地区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风俗,但这两天都是小年。 南方过的腊月二十四就是为了“谢灶”——感谢灶王爷的美言,所以就产生了小年有过腊月二十三有过腊月二十四的现象。
现在已经进入农历2017年的腊月了,你该准备准备了,过几天喝过了腊八粥过年就要提上日程了。首先要迎接的是小年,不过完小年怎么能过大年呢!而在徽州过小年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徽州都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也有在腊月二十四的。那么,徽州哪一天过小年?下面就来看徽州过小年习俗吧!
徽州过小年习俗 徽州哪一天过小年
徽州过小年习俗 徽州哪一天过小年
徽州一带过小年,不知从何时起,已经不一定是腊月二十三了。旌德过小年就是腊月二十四,绩溪、歙县,还有过腊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的。听父辈们说,这与徽州地理条件、徽商兴旺发达有关。俗话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 徽州在外经商的不仅人数多,而且地域分布广,他们回家过年因此总是早早迟迟、前前后后,加上徽州山多,旧时交通不便,更使他们的归期成为不定数,要想赶上腊月二十三“送灶”,确实有些勉为其难。特别是,在家渴盼的或父母或妻儿或子孙,当他们的“当家人”回家过年尚未到家时,他们一定是望穿秋水、默默等待,绝不会自己先行过小年的。“当家人”二十四到的,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到的,二十五过小年;二十六到二十六过,二十七到二十七过;慢慢地这样的习惯就养成了。
炮竹响了,该吃小年饭了。
腊月二十四小年时,是送灶神爷上天述职的。男主人与子孙肃立灶前,燃香焚纸,左手端一碗清水,右手用新采的带果的青竹叶边洒清水边祷告:“一碗清水一股烟,送你灶师老爷上青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徽州民间普遍认为,灶神不但保佑一家的锅灶平安,这很重要,歙县人称倒霉、倒运为“倒灶”,一家人家如果灶台倒了,没有饭吃,也就倒霉到极点。灶神还负责监督这家人的德行,年底要上天向玉帝汇报。有的地方在送灶时用糖饼做祭品,一是给点甜头,二是封住嘴。送灶时祭祀完后,将灶台上的旧灶神像取下烧掉。到年三十时,要接灶,就是换一张新的灶神像,灶神爷回到人间来过年,同时给灶龛贴对联,内容是:上天奏顺事,下地保平安。
吃杀猪饭、过徽州年
“吃杀猪饭、过徽州年”:杀猪饭是徽州地区一直保留的过年习俗,象征着当年的丰收与美好,是欢天喜地过新年的标志,如今这一地域特色鲜明的过年饮食文化,越来越受到游客的追捧。代表菜有米粉猪肉、猪血粉丝煲、炒猪肝、卤味猪耳朵、白切肉、红烧猪肉煲等等。
徽州过小年习俗 徽州哪一天过小年
安徽过小年的习俗
皖北:送枣花馍报养育恩
皖北祭灶王爷用的“糖瓜”是比较独特的:是用红芋熬成的。“糖瓜”与合肥的“糖饼”的功能基本一样,都是为了甜灶王爷的嘴。
在亳州,一些地方蒸馍的风俗非常特别,一般就是在腊月二十三左右开始蒸。其中,有一种馍叫做“枣山”,是用面和红枣做成,在过年的时候摆在客厅中间,红白相间、层层叠叠非常好看。
此外,当地小年还开始蒸“枣花馍”,馍上面还放着一颗红枣。这是当地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时的必备礼品,主要是送给女性的长辈,寓意为报答养育之恩。而长辈还晚辈的礼馍,多用自蒸的面狗,意为性命大、好长成;而面蒸的青蛙,则寓意能跳得高。
在皖北,长辈还晚辈的礼馍,多用自蒸的面狗,意为性命大、好长成;而面蒸的青蛙,则寓意能跳得高。这些东西在小年的时候就要开始蒸了哦!
皖南:既要祭灶王爷也祭祖
在皖南过“小年”的时间不尽相同,在徽州很多地方是腊月二十三,在旌德却是腊月二十四,还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五,而祭灶王爷、扫尘等习俗与其他地方差不多。
按照传统的习俗,小年既要祭灶王爷,也要祭先人。“小年”的时候,一家人要将祖先的牌位请出,摆上几样菜,直到正月十五才将先人“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