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听起家中的大人说今天是腊月初几时,你是不是很疑惑腊月是几月呀?腊月其实是指农历时间,腊月有传统节日腊月初八腊八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还有腊月三十除夕节等。那么,腊月到底是农历十一月还是十二月呢?腊月的习俗有哪些呢?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
腊月是是农历十二月
腊月,是指农历十二月,别称是蜡月,腊月是一个祭祀之月。据我国历史上记载,“腊”为岁终的祭名,是一年的终止月份,古人有在新旧年交替时候进行祭祀活动的习俗,因此腊月也被认为是个祭祀之月。
腊月除了叫蜡月,还有涂月、季冬、末冬、残冬、暮冬、嘉平月等称呼。在我国,春夏秋冬都有祭祀活动,其中以冬祀最为隆重,所以腊月有很多习俗活动,也有很多祭祀活动。
腊月的习俗
腊月初八腊八节:在这天的习俗活动一般是以吃为主,腊八粥、腊八面、腊八蒜、腊八豆腐是人们最常吃的腊八节食物。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有祭灶的习俗,祭灶是为了迎接灶神的到来,以求家里的灶台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平安吉祥。除了祭灶,这天还有扫尘、吃灶糖的习俗。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这天主要的活动就是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春节的到来。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玉皇也就是玉皇大帝,传说这天玉帝会亲自下凡体察民情,所以这天各家各户都要做好迎接玉皇准备,要小心谨慎言行,以求给玉帝一个好的印象,这样才能求得福运到来。
腊月二十六割猪肉:这天最主要做的事情是杀猪割年肉,置办好过年需要的各种年货。
腊月二十七赶大集:这天也是置办年货的日子,把过年需要的食物、新衣服还有各种东西都买回来。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这天的习俗就是把面发好,准备做各种各样的面食来迎接春节。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因为有时候除夕在二十九,所以这天是小除夕,是人们准备家宴的日子。
腊月三十除夕:这天习俗可就多了,毕竟是最近接春节的日子,各种习俗活动也就接踵而来,什么祭祖、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等都是除夕的习俗活动。
到了腊月二十七过年的气氛已经渐渐达到高潮,大街小巷都是浓浓的年味,这时候人们是一天都不能闲着,过年还有一堆的事情要处理。那么腊月二十七年俗是什么呢?根据民间的传统,腊月二十七杀鸡赶集还要洗澡哦!
杀公鸡
腊月二十七杀鸡是件重要的事情,因为鸡和吉谐音,为了这样美好的寓意,因此过年的时候吃鸡就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虽然在二十七就把鸡杀好了,但是人们不会在这天把鸡吃完,而是一直留到除夕年夜饭的时候在食用。当然现在人们也不会只杀一只鸡,想吃的时候也不用等到除夕,但是公鸡必须留一整只完整的,除夕祭祖的时候要用做贡品,只有祭祖之后才能食用。而且不能一次就吃完了,初一时不动刀不杀生的,因此还得留着大年初一呢。
赶集
虽然年货从腊八节之后就开始准备了,但是到了二十七这天赶集是人们在年前的一次重要的采购活动。这天赶集不仅仅是采买一些吃食,重要的还是一些祭祀用品要置办齐全。以前的物资没有现在那么丰盛,也没有冰箱存放,很多年货买回去之后还要再次加工处理便于保存,或者是使用。因此人们在腊月二十七赶集之后还要花时间处理这些东西,在除夕之前就不会在大肆采购了。
洗澡去旧疾
在腊月二十七或者是二十八这天,是北方过年集中洗澡的时候。南方的小伙伴们水资源丰富天天洗澡并不是什么难题,但是在缺水的北方一年到头也难得洗几次澡,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冬天要洗澡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不仅要将家里打扫干净,也要将自己身上洗干净。寓意出去一年的污垢也将陈年旧疾一并洗去了,来年就能健健康康,顺顺利利的。
关于腊月二十三顺口溜,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听说过,今天我们就将大家熟悉的腊月二十三小年谚语做一个集锦,不同地区的腊月二十三小年谚语还带有自己的独特气息,朗朗上口也是代表了一方的风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关于小年的谚语吧!
腊月二十三顺口溜 腊月二十三小年谚语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你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炸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二十三小年谚语
(一)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写对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儿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二)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道友(春联);
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
(三)
天津年俗文化(年前、年后的习俗)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帖吊酉;
三十的夜里闹一宿;
初一饺子初二面;
初三盒子往家转(赚);
初四烙饼炒鸡蛋;
初五包饺子(捏小人)。
(四)
初一饺子初二面;
初三合子往家转;
初四烙饼炒鸡蛋;
初五、初六捏面团;
初七、初八炸年糕;
初九、初十白米饭;
十一、十二喝稀粥;
十三、十四窜汤丸;
正月十五月儿圆;
吃了元霄把灯看。
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
自古以来老百姓对于每年腊月的祭灶活动都非常重视,但具体祭祀时间各地不尽相同:民间有“官三、民四、家五”之说,即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普通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活动。现在我国则以北方地区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祭祀最为普遍。
老百姓认为灶神是自家的保护神,几乎每家灶房都有灶神的神位。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即便是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会把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将民间传说的张单和原配妻子丁香供奉为灶王与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面写着“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这无不显示出民众对灶神的美好期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们都知道小年要祭灶,但是小年祭灶的贡品有哪些你知道吗?祭祀神灵在我国的传统中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一旦有差错就可能惹怒神灵,从而降下灾祸。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要讲清楚腊月二十三用什么祭灶的,下面就和万年历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腊月二十三用什么祭灶 小年祭灶的贡品有哪些
祭灶所供祭品很有讲究。一般情况下,老百姓祭灶的祭品多为灶糖、甜点、豆腐、酒或酒糟等有讲究的祭品:酒与酒糟是为了让灶君忘乎所以,晕头转向;灶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会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麦芽糖又甜又黏,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嘴,只能说个含含糊糊。灶神吃了豆腐之后就会嘴软,就不能乱讲话,自然少说坏话。山东潍坊习惯供核桃,因为当地方言中“核桃”发音类似“活头”,对灶神寄予了期望,希望讨个吉利;有些地方还要供奉几个鸡蛋,据说是给灶神的部下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其实,无论祭品是什么,都是对灶神的贿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灶神上天能多说好话,少说或不说坏话。老百姓的想象力实在妙极。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短”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
祭灶仪式流程
祭灶就是送灶神上天的一种仪式,又称“辞灶”、“送灶”,一般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祭灶的仪式比较简单:一家人先到灶房,用干净泥巴涂饰炉灶,叫“挂袍”。摆上放着饴糖、糖瓜和为灶王爷的马准备的凉水、草料等祭品,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进香,然后用麦芽糖涂抹灶王的嘴,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或是用酒糟涂抹灶门,叫“醉司命”。之后便取下神像,连同供灶王升天用的纸马和喂马的草料一起烧掉。烧纸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灶王灶王,你上天堂,
多说好,少说坏,
五谷杂粮全带来。
祭祀仪式结束之后,供奉灶神的祭品便由大人分给孩子们享用,一家人在欢笑声中送走灶神,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民间祭灶仪式主持者多为男性。
各地祭灶的风俗
山东地区祭灶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晚上进行。傍晚时从墙上取下旧灶神神像,将庭院打扫一番,再换上新灶神神像。在贴新灶神神像时,要先剪裁一个小纸马,以便灶神骑着它升天,再用糨糊把写着“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一家之主”的对联和横批贴到墙上。傍晚六点左右,男人放鞭炮,女人煮饺子,一般是肉馅饺子。煮好饺子之后,要先盛一碗放在灶台上供奉给灶神,这叫“起身饺子”,再加上一双筷子和糖果等祭品,还需放上喂马的草料,然后磕头跪拜,嘴里祈祷着“灶王爷爷一家之主,叫你向西天,早去早来,少说是非,多说方便,五谷杂粮多带点儿来”之类的语句。
河南民间祭灶的形式比较有意思:晚上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王神像前,怀抱着公鸡,也有让孩子抱着公鸡跪于大人身后的。据说所抱的公鸡是灶王升天骑的马,这个时候不能称其为鸡了,而应该称其为马。红公鸡就称“红马”,白公鸡称“白马”。焚香之后,屋内香烟缭绕,渲染出一种神秘的氛围。这时候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多是祈祷之语。祈祷完之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用手中酒杯中的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棱有声,表明灶神已经领情,如果鸡头纹丝不动,就要接着浇,直到扑棱有声为止。仪式结束后,人们分食灶糖等祭品。
过去东北新媳妇过门第二天正式下厨房做饭之前,首先得给婆家的“灶王爷”磕头行礼,对其恭敬有加。按理说,整天围着锅台转、烧火做饭的家庭主妇,是和灶王爷“朝夕相处”的人,祭灶应以她们为主。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辞灶”的规矩。传说,灶王爷长得英俊潇洒,女人辞灶,有“男女之嫌”,所以祭灶只是家中“老爷们儿”的事,妇女没有资格参加。
过年之前我们总要准备好年货,打扫屋子,祭祀神灵,这些都是我们过年的基本操作,而这一切都是从小年开始的。一般来说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那么腊月二十三小年的由来你知道吗?今天的万年历资讯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小年的来历与传说。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由来 小年的来历与传说
小年的由来传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对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汉族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祭灶的由来
在我国,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这源于人们对火神的崇拜。
在我国古代,火神、灶神和炊神是同一个神。如炎帝,活着的时候是火神,死后则成为灶神,(管子轻重戊》又说他“钻隧生火,以熟荤躁,民食之无兹之病,而天下生之”。还有一个掌管火的大神叫健人氏,《韩非子五蠢》篇中说:“上古之世,……民食果蛤,腥躁恶臭,而伤害脾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缝取火,以化腥躁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缝人氏。”由此可见,炎帝和隧人氏都被人们尊称为火神,这是因为他们发明了火种的采集方法。继而他们还是将食物由生变熟的发明者。所以他们不仅是火神、灶神,还是炊神。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这天,设案焚香以祭之。
关于过小年的时间差别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城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2020腊月二十三是几月几号?小编翻看了万年历,2020农历腊月二十三是2021年02月04日,星期四。这天是小年,也是我们过年的时候了。下面是准备的关于2020年小年是几月几日的相关资讯,还有更多关于小年的精彩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0腊月二十三是几月几号 2020年小年是几月几日
2020腊月二十三是2020年01月17日,星期五。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屋子清扫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小年的传统活动
小年的贺年活动,(在宋代)不能算大庆,礼仪活动仅限于在各自家中举行。这表明,宋代小年的贺年活动,已远不及汉代那样隆重、热烈,人们也已不再出门上街或登门互相祝贺了。
至于小年的送灶之俗,则由来更加久远。据说,远在夏代时灶神已是民间供奉的一个大神了。《论语》一书中有“媚于灶”的话,说明祭灶已是当时人们的一种风俗。至于祭灶的时间,据《礼记月令》说在每年“孟夏之月”。到了汉代,据《后汉书阴识传》记载,东汉宣帝时,有个名叫阴子方的人,腊日早上做饭,看见了灶神出现在自己眼前。于是,他赶紧叩拜,并将家中的黄羊宰杀供奉。此后不久,他便“暴至巨富”。这之后,人们便常以宰杀黄羊祭灶。但是,直到晋周处的《风土记》中,才开始明确提出“腊月二十四夜祀灶”之说。这样,祀灶与小年便最终结合起来了。
唐代,小年祭灶的活动十分简单,人们只不过是以“一杯清茶一缕烟”来欢送“灶王老爷上青天”。到了两宋时期,小年祭灶的活动内容,便开始定型了。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一书说,北宋东京城,每逢腊月二十四日,人们便用酒糟涂抹在灶门上,称之为“醉神”。而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梦粱录》说,南宋时人们祭灶的供品,已改为以糖为主了。明清两代,人们延续了这种小年祭灶的风俗,内容较前代更加丰富了。
南方地区的小年送灶活动,内容与北方地区大致相同。如清顾禄《清嘉录》记载,古城苏州的送灶活动,也是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当地人称为念四)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将提前购买或自制的胶牙糖(俗称糖元宝)拿出来,敬祀灶神。有些人家,还用米糖包上豆沙馅,精心虔诚地制作成“谢灶团”来供奉灶神。另外,还要将寺院僧尼在小年节前所赠送的“檀越灶经”上认真填写各自姓名,引火焚化,用来消除灾祸;用篝灯载灶马,用竹筷为灶王做个轿子,在门外焚烧,算是送灶王上天;将稻草切成一寸左右长的草料,掺上青豆,撒到屋顶,算是给灶王之马上路的干粮。总之,是要认真地为灶神升天打点行装、准备钱粮,以便让灶神老人家高高兴兴上天去。待将灶神送走,人们还要将门外火堆中未燃尽的竹架等,捡回各自家中,放入灶堂。称之为“接元宝”。
小年的节日饮食
小年的节日饮食,与祭灶活动紧密相联,形成了独特的食俗。
小年的节日宴席上。除了与过大年一样饮酒食肉(丰盛程度不及大年)之外,南北各地都盛行将祭灶剩下的糖瓜,全家分食的风俗。全家人个个香糖满口,喜气洋洋。小孩子们多愿意吃糖,这一天更是他们大过糖瘾的好时候。此外,南方如苏州等地的小年豆沙米粉谢灶团,也是甜味食品。它入口外粘内松,又香又甜,令人回味无穷。苏州等地,还将祭灶时未用完的青豆,拿来全家人一同分享。据说,吃了这种青豆,可保“眼亮”。东北等地的百姓。二十四日起,各家就要开始忙着蒸馒头和小饽饽,烀猪肉等,准备过大年时食用。但刚出锅的食物,免不了先吃为快。
此外,山东莱阳等地,小年在六月份,所以小年吃的是新麦面做的馒头和饺子。贵州遵义、毕节等地的仡仡族群众。也有过小年的习俗,时间也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小年差不多,节日饮食则为糯米糍粑和猪、羊、牛肉等。
总之,小年意味着整个年节活动的开始。所以,小年节以糖为主的节日饮食,也就意味欢庆一年中生活的甜蜜、欢乐和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