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到,春节也就不远了,而我们也要过小年了,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的另一种说法,而且过小年的时间南北方还不一样,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两者时间不同,但习俗是相似的。那么,腊月二十三有哪些习俗和讲究呢?下面和一起去瞧瞧腊月二十三的习俗吧。
腊月二十三习俗 腊月二十三有哪些习俗和讲究
腊月二十三习俗一:吃灶糖
祭灶神的贡品不需鸡鸭鱼肉,更不需牛羊三牲,只需祭上一些“糖瓜”,让灶神尝点儿甜头,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古语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灶糖是一种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如今的现代人,更多的人用品尝糖瓜,来度过小年节令。此外,饺子、火烧也是小年的特色节令食品。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腊月二十三习俗二:祭灶
既然要送灶神,当然少不了“祭灶”仪式,这是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小年这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要把经过一年烟熏火燎,已旧的灶神画像揭下。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祭灶王
腊月二十三习俗三:剪窗花
剪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腊月二十三习俗四:扫尘
祭灶之后,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春节前扫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
扫尘主要是将所有的房间彻底清扫一遍,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腊月二十三南北方不同的习俗讲究
腊月二十三也叫小年,小年的日子不是固定的,南北相差一天,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北方过小年时,祭灶吃糖瓜、贴灶神画像、剪窗花、大扫除、放鞭炮、吃饺子、吃火烧样样少不了,而南方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家家户户吃年糕,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此外,海南的小年则在农历十五元宵节。海南民间有这么一句话:“年三十的烟火,正月十五的灯”。对于海南人来说,年未过正月十五,是不算结束的;元宵节这天如果你在文昌某个乡下过节,如果你晚上在谁家的菜地外面看到有人正在悄悄的采摘蔬菜,你可不要大呼小叫。其实,这是当地流传多年的元宵习俗“偷青”。他们采摘萝卜、黄瓜、青菜等一些新鲜的蔬菜,即使被菜园主人遇到了,也绝不会挨骂。有些菜地的主人还会帮你采摘分量更大的蔬菜以分给年轻人,还有一些会唱歌的主人还会送你祝福的文昌歌谣:“小姐姐,摘棵葱,保你聪明又伶俐;小哥哥,拔把芹,祝你勤劳又快活;小弟弟,来拿菜,愿你明朝发大财。青年将采摘的菜带回家,意味着新的一年中好运常有,万事顺意。
尽管我们还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孩子的出生时间和孩子一生的运程有明确的联系,但是中国的很多家长依然相信还是出生在什么时间就有可能决定这一生的命运。所以当腊八节临近,很多家长不免要问男孩腊月初八出生好不好?结果如何,我们来看看腊八节出生的男孩命运吧!
腊八节出生的男孩命运 男孩腊月初八出生好不好
腊八节出生的男孩命运:逢八很好,天佑之命,财运亨通,感情丰富,意气用事,办事往往不听劝阻。
此月生人,前年三月受胎,小寒节后出生。为人心直口快,兄弟难靠。出外风光好。衣禄有足余。广交朋友,爱管闲事;抱负甚大,志气恢宏,心贪易遭失败。初限有福,中年辛劳,晚景大吉。有诗为证,诗曰:初限勤劳受苦辛,自然未后下求人。好运来时禄至,夫妇团圆寿百春。
农历初八生人命运与性格
此日生人,性格伶俐,一生安乐,中年成功,父母无缘,离祖成家,出外逢贵,乃富贵荣华之命。农历初八出生的人,为人处事圆满顺遂。由于本身具备才能,而能成为辅助自己发展事业的利器,使人生安乐平顺,一切无忧。
腊八出生的人整体大运
与父母亲的亲缘较为淡薄,因此少年时期很早便离开家庭到异地求学或发展。中年时,运势顺畅发达,可望在此时成就功名。事业发展上,赴外地工作容易受到贵人的协助与庇佑,而能顺利取得良机,事事如意亨通,是属于晚年荣华富裕的命格。
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腊八节原是祭祀习俗的一种。古人举行腊祭的习俗不外有以下三个目的:一驱寒,二祭神,三除旧迎神。这三个目的之中,又以。祭神为核心。可见,腾八节是神灵崇拜思维的产物。人类信仰既产生于客观存在的万物万象,同时也源于人类自身通过感官接触后所引起的多种联想,这些联想的产物就是原始思维发展下来的。万物有灵。观。到了岁末,人们为求新一年的太平安康,自然而然要在腊八进行祭百神活动,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腊八节的风俗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月岁末,民间还流传不少腊月风俗。因为春节将近,家家户户除了腊月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掸尘外,还有腌制猪肉、羊肉的习惯,称为。腊肉”、“腊味”,一直到夏季都不会腐烂,而且味道醇厚,颇得人民喜爱。古时,我国城乡还有“腊月敲更”的风俗,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年三十结束。每天黄昏,由一位闲散老人,手持大锣,或持粗竹竿,穿街走巷,敲出“哐,哐哐哐”的声音,边敲边喊道:“寒冬腊月,小心火烛;谨防贼盗,门户关紧;柴间看看,灰堆畚畚;灶前灶后,火烛小心。”
这种“腊月敲更”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上海的街巷里弄,热心的居民干部也手提扩音话筒,对着每家每户,大声喊口q,要求大家共同做好防火、防盗工作。想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出生很大程度上是上天注定的,虽然这话有些玄,但有时候就是给人这样神秘的感觉。因此研究一个人什么时候出生就成了算命的一种常见手段。那么腊月二十三出生什么命呢?很多朋友对此都很感兴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腊月二十三出生好不好的相关解释。
腊月二十三出生什么命 腊月二十三出生好不好
在这一天出生的人,个性多变,连带会使自身运势受到影响,会有吉凶交互增减的现象出现。但如果能专注于事业,小心谨慎行事,还是能够在晚年迎来福运,整体还是属于平安福寿的命局。
此月生人,前年四月受胎,立春节后出生。为人忠厚,富有侠义心,仁德待人,同情心深,牺牲自己,成人之美。但带有神经质。利官近贵,可富贵增荣。然大事小成,凡事仔细,若不失机,能招四方之财。幼年平常,中年运开,晚年荣富。无刑克之命。有诗为证,诗日:相貌端正前缘,早年衣禄自安然。贵人接引鸿运路,夫妇团圆过百年。
女子腊月二十三出生是什么命
此日出生的人,夫妻关系和睦,不能偕老,子息克乏,须修身布德,初年多乖,三十有庆,受人提拔,四十盛运,左作右中,环境良好,荣华之命。
农历二十三生人,如果已经结婚,应该注意夫妻虽然感情和睦,恩爱甜蜜,但是却难以共同生活到老。农历出生的人,子女运比较薄弱,和子女缘分淡薄,难有子女或者子女少,略有缺乏子女的现象。所以出生在农历初三的人,平日里应该修身养性,涵养德性,修身修德,以累积自身的福份,改善自己的子女运势。
农历二十三生人,往往早年多有磨难。到了二十岁以后能受到先人的余泽,而获得提拔、得好运道的机会;四十岁之后,往往运势通达,达到了最高点,此时不仅事业发展相当顺利,家庭生活也是富足无忧,呈现出荣华兴盛的景象。男命主家运昌盛,而女命则不太好,容易刑夫克子,有婚变之危,终身应布德施恩,可望祈福。
农历正月二十三生人,智慧聪明,有才华,气质高雅,重精神和物质之均衡发展。为人温和,通情达理,不与人争,思想脱俗,对精神生活追求很有目标。感情强,爱好文艺歌舞,凡事能预先为长远打算。亦主有口福,善烹调。
男子腊月二十三出生是什么命
农历二十三生人,往往早年多有磨难。到了二十岁以后能受到先人的余泽,而获得提拔、得好运道的机会;四十岁之后,往往运势通达,达到了最高点,此时不仅事业发展相当顺利,家庭生活也是富足无忧,呈现出荣华兴盛的景象。男命主家运昌盛,
农历腊月生人,为人心直口快,兄弟难靠。事业出外风光好,衣禄有足余。其人广交朋友,爱管闲事;抱负甚大,志气恢宏,但心贪易遭失败,一生初限有福,中年辛劳,晚景大吉。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每每听起家中的大人说今天是腊月初几时,你是不是很疑惑腊月是几月呀?腊月其实是指农历时间,腊月有传统节日腊月初八腊八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还有腊月三十除夕节等。那么,腊月到底是农历十一月还是十二月呢?腊月的习俗有哪些呢?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
腊月是是农历十二月
腊月,是指农历十二月,别称是蜡月,腊月是一个祭祀之月。据我国历史上记载,“腊”为岁终的祭名,是一年的终止月份,古人有在新旧年交替时候进行祭祀活动的习俗,因此腊月也被认为是个祭祀之月。
腊月除了叫蜡月,还有涂月、季冬、末冬、残冬、暮冬、嘉平月等称呼。在我国,春夏秋冬都有祭祀活动,其中以冬祀最为隆重,所以腊月有很多习俗活动,也有很多祭祀活动。
腊月的习俗
腊月初八腊八节:在这天的习俗活动一般是以吃为主,腊八粥、腊八面、腊八蒜、腊八豆腐是人们最常吃的腊八节食物。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有祭灶的习俗,祭灶是为了迎接灶神的到来,以求家里的灶台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平安吉祥。除了祭灶,这天还有扫尘、吃灶糖的习俗。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这天主要的活动就是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春节的到来。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玉皇也就是玉皇大帝,传说这天玉帝会亲自下凡体察民情,所以这天各家各户都要做好迎接玉皇准备,要小心谨慎言行,以求给玉帝一个好的印象,这样才能求得福运到来。
腊月二十六割猪肉:这天最主要做的事情是杀猪割年肉,置办好过年需要的各种年货。
腊月二十七赶大集:这天也是置办年货的日子,把过年需要的食物、新衣服还有各种东西都买回来。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这天的习俗就是把面发好,准备做各种各样的面食来迎接春节。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因为有时候除夕在二十九,所以这天是小除夕,是人们准备家宴的日子。
腊月三十除夕:这天习俗可就多了,毕竟是最近接春节的日子,各种习俗活动也就接踵而来,什么祭祖、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等都是除夕的习俗活动。
过年之前我们总要准备好年货,打扫屋子,祭祀神灵,这些都是我们过年的基本操作,而这一切都是从小年开始的。一般来说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那么腊月二十三小年的由来你知道吗?今天的万年历资讯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小年的来历与传说。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由来 小年的来历与传说
小年的由来传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对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汉族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祭灶的由来
在我国,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这源于人们对火神的崇拜。
在我国古代,火神、灶神和炊神是同一个神。如炎帝,活着的时候是火神,死后则成为灶神,(管子轻重戊》又说他“钻隧生火,以熟荤躁,民食之无兹之病,而天下生之”。还有一个掌管火的大神叫健人氏,《韩非子五蠢》篇中说:“上古之世,……民食果蛤,腥躁恶臭,而伤害脾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缝取火,以化腥躁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缝人氏。”由此可见,炎帝和隧人氏都被人们尊称为火神,这是因为他们发明了火种的采集方法。继而他们还是将食物由生变熟的发明者。所以他们不仅是火神、灶神,还是炊神。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这天,设案焚香以祭之。
关于过小年的时间差别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城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这你可知道?估计很多人还不知道吧,腊月二十三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我们称作小年,有着祭灶的习俗,因此人们也叫腊月二十三为祭灶节。关于这个节日,你知道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含义是什么?腊月二十三用什么祭灶吗?若是不知,便来瞧瞧的介绍吧。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含义
“祭灶日”最早叫“纪灶”。纪灶,是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炊者”。后来人们便把看火、煮饭的人说成神了,说他是管火、管灶的“灶王”,“纪灶”也变成了“祭灶”。
相传灶王爷姓张,民间素有“灶王爷本姓张,一碗清茶三炷香”之说。灶王爷原本是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赌博把老婆也输给了人家,后来贫困交加,又到前妻门上讨饭。前妻心地善良,就给了他一些吃的和钱,不巧正赶上她的后夫回家,张某为避嫌疑,只好躲进了灶堂里。
后夫是个勤快人,一进门就烧水洗澡。张某一时良心发现,害怕自己这会儿出去,有碍前妻的清白,便咬牙硬挺,结果被活活烧死了。从此以后,张某的前妻每日早中晚做饭之前,都要在灶前烧香祭拜,并托辞说是“感谢灶和锅子煮饭给我们吃”,引得邻里亲戚也都学她的样子,天天三次祀灶了。玉皇大帝闻之此事,感慨万千,便封张某为灶王爷,让他呆在人间探听世风人情,并规定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上天奏报。从此,人们也简化了礼数,只在腊月二十三这天集中祭灶了。
腊月二十三用什么祭灶
过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整个节日活动都是围绕“灶王爷”来展开的。祭祀时,摆上供品和香案,把旧灶神揭下来焚烧,即送灶王爷上天。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高头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民以食为天”,把灶王爷奉为一家之主也并不份。为了讨好灶神,古人还要用“灶糖”(也叫“饴糖”,用米、大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醣化制成的)来祭灶神。堵灶神的嘴,不让他乱说。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
1、吃灶糖
从前在乡下,我看到许多人家灶台旁的墙壁上凿一个小窑洞,尺把高,请一尊灶神坐在里面,护佑全家人。也有的人家很简略,直接买一张灶神的年画贴在灶旁。于是这个灶神,一年四季烟熏火燎,弄得乌漆抹黑的,也是够灶神受的。我家的那个小窑窑里,没有灶神,放着一盏煤油灯,一盒火柴。每年我母亲倒是想起灶王爷,照例说一句“今儿个小年,祭灶,给灶王爷上香。”但也只是说说,并没有行动。
2、丢巧针
我参加过一次祭灶。结婚的头一年,回乡下婆婆家,腊月二十三吃过晚饭,刷完锅,打扫干净灶前,婆婆就开始准备祭灶的物事。
3、放湖灯
贴对联。婆婆指挥小儿子给灶神贴上早已托人写好的红对联,上书“上天言好事,归宫降吉祥。”这是说给灶王爷的话,含着小心,带着心愿。
4、挂五彩线
设香案,摆祭品。让几个孙子抬出供桌,放在灶王像前。所谓供桌,不过是一张破旧的低矮小桌子。然后她自己亲自拿出三个小碟子,用抹布擦了擦,放上早已备好的供品,左右两碟是她自己炸得面果子,中间是一块琼锅糖。其它两样可以随意,中间一样很重要,是必供之物。这个琼锅糖出自蒲城富平一带,是用小米麦芽熬成,俗称“灶糖”,看这名就像是专为灶王爷准备的,吃的时候粘牙。
5、挂钟馗
这个灶王爷只管一家的事,有多少话可说呢?臣子给皇帝奏事,清朝有一条不明文规定:“无论奏对何事,必以三语为率,并需简浅明白,不许上再问。”意思就是说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要让皇帝反复问,皇上忙着呢。去一星期,实因灶王管的家数太多啊!一家一家说,一星期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