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到来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加入,有些朋友认为国外的有些节日比我们的传统节假日更有意思,所以很多人更愿意过洋节。过着过着就忘记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假日,比如腊八节有什么习俗你还说得清楚吗?下面我们就来盘点腊八节的习俗有哪些,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节日。
腊八节有什么习俗 盘点腊八节的习俗有哪些
腊八粥
腊八粥不仅是一道美食,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于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它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腊八粥的用料一般是黑米、糯米、薏米、栗子、莲子、花生、桂圆、燕麦、红枣等,而腊八粥的做法也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山东的“孔府食制”中,“腊八粥”可分两种:一种是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后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形状各异的水果,加以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的人们喝的。四川的腊八粥做法也五花八门,味道各异。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一般都很难习惯。天津人做腊八粥比较讲究,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薏仁、大麦仁、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来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山西的腊八粥亦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黄豆、绿豆、小枣,还有大米、江米等煮之。在山西的东南部,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等,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从先秦开始,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的习俗。而且,腊八节还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节日。所以,在腊八节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灵、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头。
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旧时商号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账目盘点出来,算清楚这一年的收支盈亏。债主还会在腊八这天提醒欠钱人家准备还钱。腊月里人们讲究忌讳,所以就用与“算”字同音的“蒜”,来代替算账的“算”。也因此,腊八蒜虽然好吃,市面上却没有卖的。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并且也给自家算算账,看看这一年的开支,有多少积余,盘算该花多少钱置办年货等。
制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具体制作过程如下: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
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透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辅料,则更加美味。它既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与肉类搭配,或炒或炖,都是美味。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的模样,淋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吃腊八面
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腊八粥,以及腊八蒜、腊八豆腐之外,当然也少不了陕西的腊八面。在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太阳出来之前,陕西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碗热气腾腾、四溢飘香的腊八面。
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
农历十二月为什么称作“腊月?”“腊八”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据说古代“腊”、“蜡”、“猎”为同一个字,是一个祭祀名。相传从周代起,我国民间开始称阴历十二月为“腊月”。《史记.秦本记》中就有“惠文君十二年初腊”的记载。因为腊(蜡、猎)祭在十二月举行,这样,沿袭下来,就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十二月叫做腊月了。这也来源自古人为了祈福求寿,避灾迎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对八神的祭祀。《札礼郊特牲》对周代的“大腊”曾有详细记载,称“天子大蜡八”即腊日所祭的神灵一共有八位,分别是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辍神井田神、猫虎神、坊神、水庸神和昆虫神。由此可见,“蜡(腊)八”这一名词远在先秦就已经出现并成了腊祭的代称。至于后世逐渐将不定期的腊日定期为腊月初八,也是据此嬗变而来,看似“名至实归”,其实是误解了“蜡(腊)八”的原义。汉代以前,腊祭的日子不准确。有时在月初,有时在月底。从汉代开始才把祭日定在冬至后第三个戊日,第一年的祭日正好在腊月初八日。后来,人们为了好记,就把祭祀八神的日子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
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习俗,也就是之前的人留下来的风俗习惯。我们国家或者世界上任何一个节日,都会有它的习俗.比如喝腊八粥就是他的习俗,除此之外腊八节的习俗有哪些?接下来我们就盘点腊八节的习俗,更多的了解腊八节这个传统节日
盘点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的习俗有哪些
陕西敬神祭祖吃腊八粥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甘肃腊八节过“素腊八”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西宁腊八节吃麦仁饭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江浙腊八节的习俗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宁夏腊八节吃腊八饭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腊八节有关的传说
之一: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山修行.十二月初八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 被一牧羊女发现,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彻大悟.得道成佛。
之二: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为了生计,小小年纪就为财主放牛。一天,他牵着牛过小木桥时,因为桥板太窄,笨重的老水牛脚下一滑,跌落桥底,摔断了牛腿。因此,被财主打了一顿,又被关进老灶间,三天三夜不给饭吃,饿得肚子咕咕叫。他在灶间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可吃的东西。后来,在墙脚发现个老鼠洞,他想,捉只老鼠也可以充饥吧,于是他便使劲挖起鼠洞来,结果,老鼠没有抓到,但鼠洞里却藏着一堆鼠粮。有大米、杂豆、玉米、高粱,还有红枣等,不过每样数量都不多。他马上把能吃的东西都拣起来,统统放进一只盛有水的泥煲里,再找来火种和柴草熬起粥来,饿得十分难受的朱元璋觉得这粥的滋味比什么都香都甜。
后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天天吃香的喝辣的,连山珍海味都吃腻了。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吃老鼠粮煮粥的事来,就叫御膳房用大米、粟米、玉米、杂豆等杂七杂八的粮食加上红枣煮了一锅糖粥,召来文武大臣一起喝。因为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大家就称它为腊八粥。
皇帝喝腊八粥的消息传到民间,大家也效法跟着喝,并逐渐演变成庆贺和祈求五谷丰登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立了冬就到了一年中农闲的时候了,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能在一年的最后一段时间休整一下。我国民间就有立冬补冬的传统,贴了秋膘还不够过冬的就要再冬天补一补。怎么补?当然要先包一顿饺子,但是有人会问了立冬吃饺子吗?所以现在就跟大家好好说说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立冬吃饺子吗 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吃饺子
立冬流行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习俗该属吃饺子。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
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国许多地区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除了北方将饺子作为节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场合中食用饺子。饺子起源于张仲景的时代,“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则,上苍会在阴阳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后会变成不在册的孤魂野鬼。你想想,我国祖先对此是多么的重视啊!无论怎样,为除掉一年的晦气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顿“饺子”。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冬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
立冬进补需知
冬天进补
“三九补一冬 来年无病痛”
按中国传统的民间习惯,“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冬者,天地闭藏,水冰地坼。”自然界阴盛阳衰,各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冬季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饮食保健也很重要。
到了冬季,人们开始滋补身体,但要注意不能盲目“进补”。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进补时,为让肠胃有一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比如炖牛肉红枣、煮花生仁加红糖、偎生姜大枣牛肉汤等,先调整好脾胃功能再“进补”也不迟。
进补还应考虑个人的年龄、性别以及体质状况。中医养生学认为,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髦奎重延。总之,进补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而不能盲目“进补”。
膳食营养平衡是基础
膳食营养平衡
冬季仍然要按照膳食营养平衡的原则来合理安排饮食,单纯靠某种食物是难以达到补益作用的。可以参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平衡膳食宝塔来按比例选择不同种类的食物。
谷薯类为主,适当搭配粗粮
谷薯类食物为主,注意粗细粮搭配能获得更全面的营养。山药、红薯、芋头等属于薯类食物,比大米、白面含有更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用其替代部分主食是个不错的选择。中医认为,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适合在冬季食用。
每年的中秋节你都在做什么呢?吃月饼,还是看月亮发呆,或者是守在电视机前看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晚会。其实这些都是小儿科了,自古就流传下来的中秋节习俗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关于中秋节的习俗100字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月光马儿、兔儿爷、舞火龙,这个中秋节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了!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100字 中秋节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100字 中秋节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100字 中秋节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中秋节诗歌
中秋节诗歌
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李朴:
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那么每一个民族都有不一样的民族习俗和节日,就像大家最常听见的泼水节、火把节和开斋节等等的节日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才会有的节日,那么有很多的少数民族都有火把节,因为火把节是一个传统节日,看到这里很多人肯定都很想要知道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火把节的习俗有哪些?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介绍。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火把节的习俗有哪些
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地区彝、白、傈僳、佤、布朗、纳西、拉祜、普米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火把节在凉山彝族地区流传的历史悠久,传说较多,因地区的不同而内容多异。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节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的习俗有哪些
1.祭祖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在家杀鸡祭家堂祖灵、祖公神像。
2.开光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下午约二时,土制铁火炮三响,各户户主到土主庙集中。土主庙后空地撒一层松毛,三个大面具放在其上,庚英颇居中,枪司颇在右,艾目灵置左,龙虎凤旗、小面具、大刀插在两边。鸣炮三响,长号齐鸣,祭司毕摩插上香火,供上白酒、白米、一对红烛、三付卦木,率众人对大面具跪拜,由一人用烧红了的犁头上浇酸醋绕大面具“打醋汤”。祭司用彝话祷告:公元XX年六月二十五日,黄道吉日,今有楚雄州禄丰县海联办事处高栗哨大小花箐,下辖普胡四姓88户人,谨向庚英颇、枪司颇、艾目灵各路大神大将在天之灵祷告,保佑我普胡四姓人火把节顺顺利利,人人脚不碰钉,手不碰铆。保我普胡四姓人堂上有寿星,厨内使佣人,出外骑骡马,说话超常人。人在我之上,请赐金和银;人在我之下,为我服劳役。我们有七擒孟获之师,有猛虎孟良之将。
谨请上界大神大将诸路神灵降临凡间领受我们普胡四姓阁村人等虔诚敬意。
众人起立后,又鸣三炮。祭司开始为大面具开光。他左腋夹大公鸡(公鸡忌用白色),用右手掐破鸡冠第一切,挤出鸡冠血为三个大面具开光,先点眼,后点嘴、鼻、耳,边点边念:一点眼睛看四方,二点耳朵听八方,三点嘴巴吃猪羊,四点鼻子闻吉祥。
大面具开光后又点小面具、龙虎凤旗、大刀,点完后公鸡放生不杀。开光点眼时,帮忙的便开始宰杀黑山羊一只。
3.祭天
祭天是许多地方彝族火把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明末清初着名学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弊书)卷四十五说:“罗罗巫号白马(即毕摩汉字异译),民间祭天,为台三阶,白马为之祷。”各地彝族保留的祭天内容程度不同。大、小花箐火把节有祭天内容,却无明显的祭天仪式和独立的(祭天经)。
开光后,三声炮响,起堂祭天。三个大神开道,龙虎凤旗紧跟,后面是两面大锣、乐队、副神、刀队、旗队,全村其余成年男人围着三个大神成内外两圈。内外两圈呈逆顺向奔跑冲杀耍刀,跳大刀舞。三个大面具不断摇摆着,左顾右盼作出统兵征战状。
接着唱诵《火把节祭经》。唱诵毕,磕头,三声炮响,奏乐回村。
4.耍火把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夜,大、小花箐男性不分老少聚在土主庙前大晒场围绕着庚英颇、枪司颇、艾目灵三个大神耍火把、跳大刀舞。大刀舞相传有七十二套动作,实际上“七十二”是一成数,仅有多的意思。刀舞有抛刀跺地晃手,踢刀上臂抹刀,左右算刀弓步,上步跪蹲挑刀,刀步背刀招手,翻转、刀花等多种舞蹈动作,只见大刀上下翻飞,左右盘旋,表现出一种撕杀拼搏的战争气氛。许多人都举着火把,时不时对着火把撒一把香面,火星飞溅,使舞蹈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神秘、隆重的气氛。约十二点耍火把结束,人们回去休息,唤呐手和值班者留在土主庙内守着大面具过夜。
5.扫邪驱鬼
农历六月二十六日一早鸣炮三响,召集人们到土主庙集合,在三位大神带领下为全村各家各户扫邪驱鬼。为了加快扫邪速度,队伍可分成三队进行,各队配一个毕摩和一位大神。近年,毕摩不足,一般分为两队进行。庚英颇一队,其余两位大神一队,其余人等分两队跟随其后,领头的一人举着一把两米多长的大火把。
这日,大、小花箐各家各户早有准备。清扫了门庭院落,将堂屋收拾干净,供桌上放一碗净水、五柱香、一碗清酒、一竹筛炒熟的蚕豆、另用一碗装一角六分钱或更多的一点钱。堂屋中心放一瓦片,上燃炭火为送鬼火盒,火上再放一碎瓦片,上放一撮饭,几颗炸成花的苦荞、孩子端午节手腕上戴的五色线。扫邪驱鬼各家各户均欢迎,惟死人未抬出门者不扫,生小孩不满月人家不扫,家中有病人者被视为有鬼邪祸害,特意要认真扫邪。
扫邪队刚进院内,主人家便提着烧红了的犁头在屋门外“打醋汤”以求清吉。扫邪队进家,举火把冲堂屋内撒三把香面以烧杀鬼邪。接着大神人内,将大面具供在正堂上,毕摩开始唱诵《火把节祭经》,主人或生病者在毕摩身旁坐下。
结束时,大家用汉话高呼:“大吉大利!”大家喝酒,毕摩将炒豆撒出去,“嘟!嘟!”唤神兵神将的马来吃豆子,众人抢吃豆子。
毕摩取净水以口喷水,将剩余水泼向门外,扫邪驱鬼便告结束。
小花箐村扫邪结束,当晚便在小花箐村边一个称为“羊射丛格”的平地上耍火把耍大刀。
6.送火把
火把山在大花箐正东方,彝话称“邵波资戈都”。“邵波资”意“火把”,“戈”意为“玩”,“都”意“地方,其意即“火把山”。过去,送火塘设在山顶,后因人多山顶窄,经占卜后将送火塘选在山坡一开阔处。
除夕算是新年吗?其实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而新年一般都是指一年中的第一天。所以除夕不是新年,春节是农历新年,而元旦是公立新年。除夕是农历的最后一天,今天我们就走进除夕,来看看关于除夕有哪些习俗。
除夕算是新年吗 除夕有哪些习俗
除夕不是新年。
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晚上为除夕,含“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之意,旧时又称“除夜”、“除日”、“岁除”、“岁暮”、“岁尽”、“暮岁”等,民间多俗称“大年三十”。
除夕要做什么
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一年中最热闹愉快的时刻。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撰,也感受着一家团圆,总结一年收获的那份快乐气氛。年夜饭中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而且一般少不了鱼,“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年年有余”。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人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年夜饭的风俗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的吃饺子,有的吃元宵,还有的吃长面、馄饨,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包饺子时,还有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的,说是谁先吃着了,就会更添财运福气。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团子”、“圆子”,中间包糖馅料,寓意全家团圆美满甜蜜;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而散,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现代依然如此,人们一般都要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做“平平安安”。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做“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除夕夜许多人家挂起红灯,寓意来年日子红火。守岁时在家里点灯的风俗也叫“照虚耗”,特别是床下、角落等,意思是将不吉利的东西都照跑。守岁时我国许多地区还有在户外生髯火的习俗,又称“旺火”,火越旺越好,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放爆竹
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哗哗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也叫爆仗、炮伏、鞭炮,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它起源于“庭燎”,《诗经小雅》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诗句。“庭燎”就是当时用竹竿之类作成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劈啪的炸声,以此驱鬼除邪。这就是最早的“爆竹”,也叫“爆仗”。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燥恶鬼。”其实用爆竹不过是讨个吉利,作为“暴发”的象征。到了唐朝,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实验,发现硝石、硫磺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火药的发明使爆竹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北宋时,便有人用纸包裹硫磺粉制成爆竹,称为“爆仗”。南宋时又出现了“鞭炮”,周密的《武林旧事》谓“内藏药线,一燕连百余不绝”,这就是现在的“百子炮伏”。至今,爆竹五花八门,品种繁多,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当午夜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爆竹声震响天宇。我国许多地区还有正月初一放“开门炮”的习俗,寓意迎来一个崭新美好的年头。
祭拜祖先
新的一年来临,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祭祖。一方面是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民间认为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关心和保佑着后代的子孙们。春节祭祖的具体时间有的在子时,有的在清晨,有的则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祭祖时人们穿上新衣,摆上茶点等供品,燃烛焚香,叩拜祖先,鞭炮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