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祭灶

2020/4/1 16:10:44
万年历日历:祭灶知识
祭灶知识
腊八节之后有什么节日

每年的腊月初八是一年中的腊八节,腊八节的名称也是因此而来的,到了腊八节这一天,腊八粥是必不可少的美食,有了吃食也不能闲着,进入到腊八节之后一年辞旧迎新时候也就开始了,有太多的事情要忙活,尤其在年节前,事情都不会少的。那么,腊八节之后有什么节日呢,腊八节之后是祭灶节吗?我们来看看万年历吧!

腊八节之后有什么节日 腊八节之后是祭灶节吗

腊八节之后有什么节日 腊八节之后是祭灶节吗

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节,古时叫“腊日”,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传统节日。从广义上来讲,夏历十二月初八之腊八,和十二月二十四的祭灶,加上正月十五的元宵,都是传统春节的组成部分,而腊八则标志着整个辞旧迎新活动的开始。在腊八节之后就是传统的祭灶节,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往往把农历二十三的祭灶节当做是年节的开始。

什么是祭灶节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祭灶节

祭灶节的来历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小年的习俗

说起小年的习俗,其实就是两个方面的事情就能一言以盖之,小年要扫房子祭灶王爷!完成这两件事情,这个小年的任务就算完成了。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张生的娃,整天不干活还出去花天酒地的,然后媳妇跑了,家产败完了只能去讨饭了,有一天讨饭到前妻家,当即后悔难看撞进灶头被火烧死了。后来玉皇大帝看他有悔改之心,就让他做了灶王。人们在小年祭灶的习俗就是这样来的。

小年的习俗 小年要扫房子祭灶王爷

小年的习俗 小年要扫房子祭灶王爷

小年习俗之祭灶王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传说每年的这一天,灶王爷都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每家每户这一年的功过,“灶王爷相当于玉皇大帝派来的‘特务’。 ”

小年习俗之扫尘土

二十四扫房子,咱们湖南既然是二十四过小年,那扫房子的习俗肯定少不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的习俗 小年要扫房子祭灶王爷

小年夜节日来源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含义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这你可知道?估计很多人还不知道吧,腊月二十三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我们称作小年,有着祭灶的习俗,因此人们也叫腊月二十三为祭灶节。关于这个节日,你知道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含义是什么?腊月二十三用什么祭灶吗?若是不知,便来瞧瞧的介绍吧。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含义

“祭灶日”最早叫“纪灶”。纪灶,是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炊者”。后来人们便把看火、煮饭的人说成神了,说他是管火、管灶的“灶王”,“纪灶”也变成了“祭灶”。

相传灶王爷姓张,民间素有“灶王爷本姓张,一碗清茶三炷香”之说。灶王爷原本是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赌博把老婆也输给了人家,后来贫困交加,又到前妻门上讨饭。前妻心地善良,就给了他一些吃的和钱,不巧正赶上她的后夫回家,张某为避嫌疑,只好躲进了灶堂里。

后夫是个勤快人,一进门就烧水洗澡。张某一时良心发现,害怕自己这会儿出去,有碍前妻的清白,便咬牙硬挺,结果被活活烧死了。从此以后,张某的前妻每日早中晚做饭之前,都要在灶前烧香祭拜,并托辞说是“感谢灶和锅子煮饭给我们吃”,引得邻里亲戚也都学她的样子,天天三次祀灶了。玉皇大帝闻之此事,感慨万千,便封张某为灶王爷,让他呆在人间探听世风人情,并规定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上天奏报。从此,人们也简化了礼数,只在腊月二十三这天集中祭灶了。

腊月二十三用什么祭灶

过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整个节日活动都是围绕“灶王爷”来展开的。祭祀时,摆上供品和香案,把旧灶神揭下来焚烧,即送灶王爷上天。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高头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民以食为天”,把灶王爷奉为一家之主也并不份。为了讨好灶神,古人还要用“灶糖”(也叫“饴糖”,用米、大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醣化制成的)来祭灶神。堵灶神的嘴,不让他乱说。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

1、吃灶糖

从前在乡下,我看到许多人家灶台旁的墙壁上凿一个小窑洞,尺把高,请一尊灶神坐在里面,护佑全家人。也有的人家很简略,直接买一张灶神的年画贴在灶旁。于是这个灶神,一年四季烟熏火燎,弄得乌漆抹黑的,也是够灶神受的。我家的那个小窑窑里,没有灶神,放着一盏煤油灯,一盒火柴。每年我母亲倒是想起灶王爷,照例说一句“今儿个小年,祭灶,给灶王爷上香。”但也只是说说,并没有行动。

2、丢巧针

我参加过一次祭灶。结婚的头一年,回乡下婆婆家,腊月二十三吃过晚饭,刷完锅,打扫干净灶前,婆婆就开始准备祭灶的物事。

3、放湖灯

贴对联。婆婆指挥小儿子给灶神贴上早已托人写好的红对联,上书“上天言好事,归宫降吉祥。”这是说给灶王爷的话,含着小心,带着心愿。

4、挂五彩线

设香案,摆祭品。让几个孙子抬出供桌,放在灶王像前。所谓供桌,不过是一张破旧的低矮小桌子。然后她自己亲自拿出三个小碟子,用抹布擦了擦,放上早已备好的供品,左右两碟是她自己炸得面果子,中间是一块琼锅糖。其它两样可以随意,中间一样很重要,是必供之物。这个琼锅糖出自蒲城富平一带,是用小米麦芽熬成,俗称“灶糖”,看这名就像是专为灶王爷准备的,吃的时候粘牙。

5、挂钟馗

这个灶王爷只管一家的事,有多少话可说呢?臣子给皇帝奏事,清朝有一条不明文规定:“无论奏对何事,必以三语为率,并需简浅明白,不许上再问。”意思就是说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要让皇帝反复问,皇上忙着呢。去一星期,实因灶王管的家数太多啊!一家一家说,一星期真不多。


腊月二十三用什么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大家都知道祭灶有吃灶糖的习俗,那你知道腊月二十三用什么祭灶?腊月二十三祭灶有哪些讲究吗?祭灶可不是随意就进行的,这可是送灶王爷上天庭的日子,若是哪里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得罪灶王爷,然后就此家宅不宁哦,所以和一起去瞧瞧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吧。

腊月二十三用什么祭灶

1、灶糖

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2、黄牛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腊月二十三祭灶有哪些讲究

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汉族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焚烧香表后,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含义

今天我们开讲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关于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含义,另一个就是关于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传说。小年祭灶其实都是人们对于灶神的一种祭祀活动,这样的活动由来已久,下面我们就展开来给大家好好说说小年祭灶的详细内容。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含义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传说

祭灶又称送灶,即祭送灶神升天的宗教性活动。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把灶神神化,奉其为掌管家庭饮食生活的神明加以崇拜。按照民间迷信传说的说法,灶神要在小年这一天的晚上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去汇报。因而,灶君对这一家庭的评价好坏就会严重影响到玉帝的赏罚奖惩,将给他们带来直接的祸福。所以,过去汉族人民的祭灶仪式隆重而虔诚。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传说
古书中记载的灶王有名有姓,说他名隗,状如美女。又说姓张名单,其夫人名卿忌,生有六女,皆名察洽,他是被玉帝打发下凡变为地精灶君的。在他上天时,一旦告凡间的状,罪状轻则减寿百日,重则减寿三百日,所以祭灶君上天谁都不敢怠慢,也不能忘记。民间还有一种传说,说有一位一贫如洗的张秀才,为求功名上京赶考,时值数九寒冬,饥寒交迫,昏倒在一家财主的门洞里。财主家有个心地善良的烧火丫环,见此情景便偷偷送来饮食和衣服,把秀才救了过来。秀才深为感激,二人互有爱慕之情,遂海誓山盟暗订终身。不料此事被主人发觉。秀才走后,主人即对丫环百般虐待与凌辱。好心的丫环不甘忍受,就在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一头扎进灶坑里烧死了。次年这天,张秀才得第回来,寻找救命的丫环,当知道她不幸身亡时,悲痛欲绝,也愤然扎进灶坑身亡。这对恋人的刚烈行为,感动了玉帝,封他俩为灶王。所以,我国各地对灶王是男是女,说法不一,有的地方叫灶王爷,有的地方则称为司命翁妈,可能与这个传说有关。据说,他们受玉帝重托,整年在厨房监视人间的善恶行为。并把看到的情况分善事和恶事分别装进玉帝赐予的两个罐子里,以便到时向玉帝申报。“恶贯满盈”一词即由此而来,它说明民间习俗常常足反映着人们的善良愿望和要求的。今天,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祭灶节的习俗已不存在了÷但祭灶特有的传统小甜食,如糖冬瓜,松糕、酥饼等,却为人们增添了节日的甜美和欢乐。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来历
祭灶即是送灶神升天的祭典。
祭灶是一种古老的习俗,《论语》中就有“与其媚于奥,宁于灶”的记载。在汉朝以前,祭+灶一般在夏初举行,到了汉末始改在冬季。《后汉书阴兴传》记载,西汉宣帝时,有一个叫阴子方的人,为人至孝仁义。有一次他在腊日早晨做饭时见到了灶神,立即叫拜,并把家里的黄羊杀了来致祭。从此以后他成了巨富,有田七百余顷,舆马奴仆可以与邦君比富。人们纷纷向阴子方学习,在腊日以黄羊祭灶神。
各地祭灶的时间不尽一致,一般说来,北方在腊月二十三祭灶,南方在腊月二十四祭灶。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即是“官三(二十三)、民四(二十四)、蛋家五(二十五)。”
民间祭灶时,要在灶前贴一两只灶神升天时骑的纸马,并用糕饼、酒果、关东糖等作为祭品。祭毕,将旧的灶神像揭下,待到除夕夜,再焚香楮“接灶”,在灶前贴一张新的灶神像。
祭灶有祭素灶与祭荤灶之分。古时祭素灶时多用关东糖、糖饼、草豆以及枣、栗、核桃、黍糕等,祭荤灶时则用鸡、鸭、鱼、肉和美酒。

祭灶的贡品
祭灶所供祭品很有讲究。大户人家祭灶供品相当丰盛,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枟祭灶词枠中对祭灶做了生动的描述: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由此可见富贵人家祭灶时的场面。而对于过去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穷人家来说,根本没有这么丰富的供品来祭祀灶神,只能是一碗清水、三炷香略表敬重之心了:
灶王爷,本姓张,
一碗凉水三炷香;
今年小子过得苦,
明年再请您吃糖。
一般情况下,老百姓祭灶的祭品多为灶糖、甜点、豆腐、酒或酒糟等有讲究的祭品:酒与酒糟是为了让灶君忘乎所以,晕头转向;灶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过小年怎么送灶王爷的

进入春节之前,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就是小年。小年是春节前最后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我们按照传统不管东南西北的人们都是要祭灶的。那么,过小年怎么送灶王爷的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编特意给大家送上详细的小年祭灶流程,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精彩内容。

过小年怎么送灶王爷的 小年祭灶流程

过小年怎么送灶王爷的 小年祭灶流程

准备:

贡桌或供台

黄纸或红纸

对联(上天言好事 下地保平安 横批 一家之主)或灶神贴画

祈福三支香(祈福自己及家人福禄寿齐备

清香三支香(戒定真香,祈愿身口意清净)

蜡烛一对

茶或水 单数

糖果或素点心单数

灶神疏文

注意事项:

祭祀时间:小年当天黄昏举行

迎接灶神时间:正月初四或水上人家初五

迎接流程: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

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灶神即可

正式祭灶流程

清扫现场卫生,个人洗浴,正衣冠

找一个贡桌或祭台,上面铺设黄布

贴灶神图(可购买或自己绘制)或简单地贴对联也可

供奉放香炉、神烛、疏文等于神位前。

(无神位可在厨房灶或水槽旁边设置或者房间的西边布置,也直接灶前设案)

供奉糖果、素点心及当地特色点心 总数量3/5/7都可以

于灶神位前点燃一对神烛

燃香三支,两次上香

第一次上香 祈愿家人福禄寿圆满

第二次上香 祈愿自己持戒 断恶修善 圆满 成长

恭请九天东厨司命定福真君

(三称)作揖行礼

奉茶或清水 作揖行礼

奉地藏金圆券或纸钱 作揖行礼

宣读疏文,答谢一年眷佑之功,为无心所犯之罪愆请求宽宥,祈求来年之福德

化疏,香炉内用纸钱送化,注意先焚化疏文,后化地藏金圆券或纸钱,酬谢

待香火完后,作揖礼拜后则礼成撤案

祭灶

民间祭祀灶王爷的习俗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