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不好的卫生习惯会很容易让我们出现各种口腔的疾病,那么要说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牙齿,牙齿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器官,所以很需要平时大家的爱惜和保护,那么现在除了去医院检查牙齿之外,我们在家也是可以用牙线来达到一个护理牙齿的作用,那很多人新手都不太了解牙线的使用方法是什么?还有经常使用牙线的危害是什么?
牙线的使用方法 经常使用牙线的危害
1. 截取约45公分长的牙线。
2. 将牙线两端缠在左右手中指的第二指关节处,能固定牙线即可。
3.双手旳中指、无名指与小指握紧拳心,拇指与食指打直,若小孩玩枪状。
4.翻转手掌使左手掌心向外,右手掌心向内,左手拇指与右手食指相接触,另两相接触,形成直角四方框,看看可否把牙线绷紧。如果可以,牙线在指中间的长度就对了。
5. 拇指比“赞”的手势,食指朝上,一个手的拇指与另一手的食指一起绷紧牙线,使牙线在二手指头间约一公分,二手指为打直的,指甲对指甲。
6. 把牙线带进牙缝。然后将牙线绷紧牙齿的面,且略成C形,并作上下运动刮牙齿的面,直到听见吱嗄声为止。
7. 刮一边的牙面后,再刮同一牙缝的另一个牙面。
8.开始用牙线时,由正中大门牙开始,然后向后牙移动,直到最后一颗牙的最后一面为止。
经常使用牙线的危害
比如哟,有人使用牙线常常会让牙龈出血,经常牙龈出血就意味着牙龈不再健康,有了牙周病,如果长期保持着让牙龈出血的牙线使用方法,就会使牙龈萎缩,慢慢发展到拔牙的境地,所以经常使用牙线的危害就显露出来了。也许有人说拥有一个健康的牙齿。只要学会怎么使用牙线就可以好好地清理牙齿了,就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牙齿。
不过经过可靠数据表明,很多人以及儿童在学习如何使用牙线后,还是经常在使用牙线的时候误伤牙龈,所以大部分人是无法避开经常使用牙线的危害的,虽然牙线清理牙齿污垢很厉害,不过其中的风险也是不容小觑的,希望可以再好好学习后,以及谨遵医嘱后再使用牙线。
关于使用牙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付诸行动。你可以选择一天之中自己最方便的时间段,花上几分钟时间照顾自己的口腔。午饭后或睡前使用牙线,让人获益良多。
ps:请记住,睡前一定要清洁口腔!在睡眠中,唾液的分泌量是非常少的,如果睡前没有清洗掉那些食物碎屑或细菌,它们将会在你的牙缝内或牙龈沟内呆上7~8个小时的时间,这段时间足够让他们在你的口腔内造成相当的破坏了!
随着春季的即将到来,我国北方一些地区近来沙尘天气频袭,尤其有些地方已经持续出现沙尘暴天气。而在这样的天气中,如果你不做好防护措施,吸入大量的沙尘,将会对健康造成危害。那么具体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到底沙尘暴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 沙尘暴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呢
1、环境污染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沙尘暴还使气温急剧下降,天空如同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地面处于阴影之下变得昏暗、阴冷。
3、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市、武威市、武威市民勤县、白银市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85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武威、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武威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4、影响交通安全
影响交通安全(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事故)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5、危害人体健康
当人暴露于沙尘天气中时,含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病菌等的尘土可透过层层防护进入到口、鼻、眼、耳中。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尘土若得不到及时清理将对这些器官造成损害或病菌以这些器官为侵入点,引发各种疾病。大气中高的沙尘浓度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例如风沙尘肺病就是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中因严重的大气沙尘造成的地方病。
6、土地退化
黑风(特强沙尘暴)风(特强沙尘暴)的危害主要有两个:一是风,二是沙;大风的危害也有二:一是风力破坏,二是刮蚀地皮。
沙的危害:沙的危害主要是沙埋。前面说过,狭管、迎风和隆起等地形下,因为风速大,风沙危害主要是风蚀,而在背风凹洼等风速较小的地形下,风沙危害主要便是沙埋了。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发生沙埋的地方,沙埋厚度平均20厘米,最厚处达到了1.2米。
沙尘暴来了注意事项:
1、沙尘暴来临时不要躲到大树下,广告牌或危险的建筑物旁边,防止大风刮倒砸伤自己,也不要躲到电线杆下面,防止触电。
2、沙尘暴来临时自己正好处在空旷的空地,这时千万不要着慌,尽可能的快速躲到安全的避风处去,如周围无建筑物,没有避风处可躲,这时可用衣服蒙住脸,遮住口鼻,避免沙尘进入口鼻。
3、沙尘暴来临时尽量减少外出,如实在不行,出行时带上口罩,尽量与人同行,这样万一有什么事,可以有个人照应。
4、风沙天气发生时,呼吸道疾病患者、对风沙比较敏感人员不要到室外活动。近视患者不宜佩戴隐形眼镜,以免引起眼部炎症。
5、人们从风沙天气的户外进入室内,应及时清洗面部,用清水漱口,清理鼻腔,有条件的应该洗浴,并及时更换衣服,保持身体洁净舒适。
6、沙尘天气一旦有沙尘吹入眼内,不要用脏手揉眼,应尽快用清水冲洗或滴眼药水,保持眼睛湿润易于尘沙流出。如仍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7、沙尘暴结束后,市政环卫部门要及时洒水清扫城市街道、院落沉积的大量沙尘,防止尘土飞扬,造成空气污染。
近来,全球地震发生得比较频繁,而且有很多6级以上的较强地震。面对天灾,人类总是束手无策,总能尽所能将损失减到最小。那么,到底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呢?地震来临时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灾难?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地震成因及危害,一起来看看地震是由什么引起的吧。
地震成因及危害 地震是由什么引起的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
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地震的危害:
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地震波分为几种?
地震波(seismicwave)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像声、光或水波一样,地震波也可在一边界上反射或折射,但和其他波不同的特点是,当地震波入射到地球内的一反射面时,例如一P波以一角度射向边界面时,它不但分成一反射的P波和一折射的P波,还要产生一反射S波和折射S波,其原因是,在入射点边界上的岩石不仅受挤压,还受剪切。
换句话说,一入射P波产生4种转换波。由一种波型到另一种波型的波型增殖也发生于SV波斜入射于内部边界时,会产生反射和折射的P波和SV波。在这种情况下反射和折射的S波总是SV型,这是因为当入射的SV波到达时岩石质点在一与地面垂直的入射面里横向运动。相反,如果入射的S波是水平偏振的SH型,则质点在垂直于入射平面且平行于边界面的方向上前后运动,在不连续界面上没有挤压或铅垂方向的变形,这样不会产生相应的新的P波和SV波,只有SH型的一个反射波和一折射波。从物理图像形象地分析,垂直入射的P波在反射界面上没有剪切分量,只有反射的P波,根本没有反射的SV波或SH波。以上讨论的波型转换的种种限制,在全面理解地面运动的复杂性和解释地震图中的地震波各种图像时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在较厚土壤上的,诸如在沿河流冲积河谷中的沉积物上的建筑物,地震时易于遭受严重破坏,其原因也是波的放大和增强作用。当我们振动连在一起的两个弹簧时,弱的弹簧将具有较大的振动幅度。类似地,当S波从地下深处传上来时,穿过刚性较大的深部岩石到刚性较小的冲积物时,冲积河谷刚性小的软弱岩石和土壤将使振幅增强4倍或更大,取决于波的频率和冲积层的厚度。在1989年加利福尼亚的洛马普瑞特地震时,建在砂上和冲填物上的旧金山滨海区的房屋比附近不远建在坚固地基上相似的房屋破坏更大。
高温天气,即便是在街上走,都可能会被晒伤,更何况是在高温车间工作的人,可想对身体的危害是特别大的。那么,高温车间对人的危害都有哪些呢?人们在高温车间工作需要注意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高温车间对人的危害 高温车间工作需要注意什么
一、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体温的调节:高温作业的气象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及人体的健康状况等因素,对体温调节都有影响。
水盐代谢:高温作业时,排汗显著增加,可导致机体损失水分、氧化钠、钾、钙、镁、维生素等,如不及时补充,可导致机体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热痉挛等。
循环系统:高温作业时,心血管系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可导致血压发生变化。高血压患者随着高温作业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消化系统:可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肠道疾病的患病率随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神经内分泌系统:可出现中枢神经抑制,注意力、工作能力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泌尿系统:由于大量水分经汗腺排出,如不及时补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等。
二、中暑性疾病:按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热射病:由于体内产热和受热超过散热,引起体内蓄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典型症状为: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等。
热痉挛:是由于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所致。
临床表现特征为:明显的肌痉挛使有收缩痛,痉挛呈对称性,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痉挛甚剧,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热衰竭:是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颅内供血不足而导致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先有头昏、头痛、心悸、恶心、呕吐、出汗,继而昏厥,血压短暂下降,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体温多不高。
高温车间工作需要注意什么?
一、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防护设施、设备。
水隔热:常用的方法有水箱或循环水炉门,瀑布水幕等;
使用隔热材料:常用的材料有石棉、炉渣、草灰、泡沫砖等。在缺乏水源的工厂及中小型企业,以采取此方法为最佳。
采用自然通风:如天窗、开敞式厂房,还可以在屋顶上装风帽。
机械式通风:如风扇、岗位送风。安装空调设备。
二、加强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用品:应采用结实、耐热,透气性好的织物制作工作服,并根据不同作业的需求,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面罩等。如高炉作业工种,须佩带隔热面罩和穿着隔热,通风性能良好的防热服。
三、加强卫生保健和健康监护
从预防的角度,要做好高温作业人员的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凡有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高温禁忌症者,一般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应给予适当的防治处理
供给防暑降温清凉饮料、降温品和补充营养:要选用盐汽水、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作为高温饮料,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宜。可准备毛巾、风油精、藿香正气水以及仁丹等防暑降温用品。此外,要制订合理的膳食制度,膳食中要补充蛋白质和热量,维生素A、B1、B2、C和钙。
饮食注意事项:
高温作业人员在饮食和营养方面应多补水、食盐和水溶性 维生素等。
高温作业人员热量消耗大,出汗多,身体的生理代谢往往发生一些改变,如唾液和胃液分泌减少,胃酸浓度降低等。从事高温工作的人员每天出汗超过常人出汗量的5~7倍。由于汗液的大量蒸发,机体内所需的钾、钠、钙等无机盐以及水溶性维生素也随着汗液跑掉。如果不及时补充排掉的水分和盐分,将会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出现一系列病理现象。早期有食欲不振、恶心、头昏、头晕、疲乏无力、四肢酸懒、体力下降等现象,严重时引起血液浓缩,甚至发生抽筋或中暑昏倒。
一般来说,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天至少应补充水分5000cc左右,补充食盐15~25克以上(食物中含的盐在内)。补充的方法可以经常喝点盐开水,每500克水中加食盐1克左右为宜。还可以喝盐茶水、咸绿豆汤、咸菜汤和含盐汽水等等。这样既可消暑解渴,又能及时补充必须的食盐。饮水原则是多次少量,每次饮一两茶杯为好,不要喝得过多过快,这样可减少汗液排出,有利于增加饮食。
为了保护高温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饮食与营养原则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平衡膳食,总热量应较一般工人高出15%左右,在每日的膳食中应有一定比例的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蛋白或豆类蛋白。对高温作业人员的维生素供给,首先应补充维生素B1、B2、C等水溶性维生素。高温作业人员要尽可能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瓜果,可以预防某些维生素缺乏病。
经常熬夜的人,身体一定是不如作息正常的人健康的,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熬夜的代价更大。短时间的熬夜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而长时间的熬夜,可能会猝死。具体青少年熬夜的危害有哪些?青少年熬夜多久会猝死?一起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青少年熬夜的危害 青少年熬夜多久会猝死
1、免疫力下降:人经常熬夜造成的后遗症,最严重的就是疲劳、精神不振;人体的免疫力也会跟着下降,感冒、胃肠感染、过敏等自律神经失调症状都会出现。
2、皮肤易干、长斑和青春痘: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3时是美容时间,也是人体的经脉运行到胆、肝的时段。这两个器官如果没有获得充分的休息,就会表现在皮肤上,容易出现粗糙、脸色偏黄、长黑斑和青春痘等问题。
3、生育力受影响:正值育龄的男女,若经常熬夜,会影响男性精虫的活动力与数量;也会影响女性激素的分泌及卵子的品质,也容易影响月经周期。
4、肠胃感觉不适:熬夜时很多人会吃夜宵,夜宵长时间停滞在胃中,促使胃液大量分泌,对胃黏膜造成刺激,久之易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且晚上胃肠道得不到休息,功能紊乱,便秘等问题就来了。
5、患癌风险增大:癌细胞是在正常细胞裂变过程中发生突变而形成的,夜间又是细胞分裂最旺盛时期,睡眠不好,人体很难控制细胞发生变异而成为癌细胞。
6、诱发心血管病:熬夜的人的生理处于应激状态,一昼夜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量会比正常早睡早起的人平均高出50% ,过多地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比早睡早起的人高出50% ,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对于本身有房颤、心律不齐、冠心病等病人,熬夜无形中给心脏加重负荷,很容易发生心肌梗死等事故。
7、夺走好视力:熬夜等于是超负荷用眼,在灯光下苦战一夜,容易使眼肌疲劳,长此以往,会导致视力下降。一些熬夜的人还会出现疼痛、干涩、发胀等问题,再加上抵抗力低,还会诱发结膜炎、角膜炎、眼底黄斑水肿等眼病。过度用眼还会造成眼睛周围的血液循环不良,引起黑眼圈、眼袋或是白眼球布满血丝。
8、可能导致失眠抑郁:这是因为人的交感神经一般是夜间休息白天兴奋,熬夜时交感神经在夜晚保持兴奋,长期熬夜会导致睡眠障碍,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等问题,还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青少年熬夜多久会猝死?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避免熬夜,因为本来就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果说熬夜的话会影响到身体生长发育的。再加上身体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就可能会引起各种的并发症,比如说猝死等等,一定要注意避免的。
几点睡算熬夜?
理论上来说夜晚11点最迟第二天0点还没有入睡就算熬夜的,但这种说法十分不准确,因为每个人体内的生物钟都不同。
科学来说,熬夜是指没有充足的睡眠时间。长期缺觉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引起各种疾病。有的人虽然每天过12点才会睡觉,但能保证6-8小时睡眠时间,并且每天都是这个时间点入睡,这样也不算熬夜。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对熬夜有一点概念了,其实熬夜是没有具体的时间定义的,通宵达旦不睡肯定算熬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忍困不眠”,除此之外,符合个人作息规律,并且有充足的睡眠时间,都不算熬夜。
熬夜属于不规则睡眠,但长期晚睡对身体的影响也不是没有。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内多种激素都是在夜间睡眠中分泌的,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是负责糖类代谢的,如长期晚睡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将大大提高。
因此,最佳睡眠时段是在晚上10点到凌晨6点之间。青少年需要的睡眠时间相对成年人较长,大概有7-9小时,成年人最少也要有6小时。注意,过度睡眠反而会使睡眠质量下降,也是不可取的。
生活中很多东西的原材料都是木材,常见的有书本、纸质杯子木箱、一次性筷子等等,尤其一次性筷子,是非常不环保的存在,不仅耗损大量树木,还造成环境污染。那么,砍树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以下为您介绍滥砍滥伐树木的后果危害。
砍树对人类的危害 滥砍滥伐树木的后果危害
1、乱砍滥伐会使得森林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很多生物失去原有的栖息地而出现濒危现象。
2、乱砍滥伐会使得当地的物种同质化,抵御虫害病害的能力降低,例如:人工林较多的地方,松毛虫盛行。
3、乱砍滥伐会降低森林的生态调节功能,降低森林的空气净化能力。
4、森林对于保持水土有着重要作用,乱砍滥伐森林会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地荒漠化,造成水土流失,引发沙尘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
5、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黄河水中的含沙量居全球之冠,洪水到来时,水、沙各占一半。由于流沙淤积,黄河下游有些地方的河床比堤外土地高出 12米,甚至比开封市的城墙还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们国家的森林覆盖率约20% ,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处于第139位,我国的人均值不足世界的1/4,由于长期以来的过量采伐,我国很多著名的林区森林资源都濒临枯竭。例如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森林资源都枯竭了,有些地方已经变成了荒山秃岭。
森林资源的减少,对人类的危害是严峻的,可以加剧土壤侵蚀,引起水土流失,不但改变了流域上游的生态环境,同时加剧了河流的泥沙量,使得河流河床抬高,增加洪水水患,例如1998年长江洪水就与上游的森林砍伐有着密切的联系。
制止森林砍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据环保组织网站climatecentral.org报道,从1970年开始,为了发展经济,巴西联邦政府一直奉行鼓励砍伐雨林的政策。2004年,在AltaFloresta地区就有近60000英亩(1英亩=4048.8平方米,下同)雨林被市政当局夷为平地。然而此后政策发生了巨大转变,政府从2005年开始加严打击非法采伐,现在,进行非法开垦活动的人将以破坏环境的罪名被逮捕。
事实证明,这些政策卓有成效,2010年Alta Floresta地区雨林砍伐面积不到1000英亩。
迄今为止,人类对抗全球变暖成效甚微,但此类行动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巴西等国家的伐木毁林行为逐渐得到控制,使得1990年到2010年间森林面积减少带来的气候影响降低了近四分之一。
但一项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的新研究指出,在过去十年间,农业已取代森林砍伐成为地面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研究者表示,联合国的气候谈判把重点放在了森林保护上,却忽视了农业减排的机会。
该研究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Biology)》期刊上,研究测算了森林退化和皆伐造成的气候影响的下降幅度。森林皆伐主要是为农业开垦田地,这说明农业对气候的间接影响大于以木材和其他商品为目的的砍伐造成的影响。但由于政府在追踪和报告毁林和农业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投入远少于对能源活动研究的投入,其影响比燃烧燃料影响更难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