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大年和小年之分,对于这两个节日,大家都知道是有所不同的,不过都是属于春节的时间段内。那么,元宵是小年吗?元宵节是大年还是小年呢?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来瞧瞧带来的解析吧。
元宵是小年吗 元宵节是大年还是小年
1、有些地区会把元宵节当做小年,小年并不是固定的某一天,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时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江浙沪一带的很多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
小年,又叫祭灶节。祭灶是国内共同的重要祭祖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神龛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
2、不过若从常见的小年大年日期来看, 元宵节是属于大年的。
农历腊月是小年及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的年份,小年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在中国的春节习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天,通常会通过进行一些沿袭了两千年的习俗,即祭灶和扫年,来宣告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节日期间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
元宵节的介绍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有什么意义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在北方流传这样的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但是在很多地方,过年不是从腊八节开始的,而是从小年开始过新年的。小年祭灶扫房子,然后准备年货我们就正式进入过年的步骤了。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从小年到大年的风俗,看看过年的习俗有哪些,品味传统的年俗。
从小年到大年的风俗 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从小年到大年的风俗 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腊月二十三
送灶上天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请对玉皇进好言。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腊月二十三除了吃灶糖,还有吃饺子的习俗。祭灶节,民间讲究,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扫舍去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民间传说,这是神明归天的日子,人间只有一些值日神及地主等小神看顾秩序;民间又以为神明上天之後,须等到第二年的初四晚,方才回凡人间;於是便有传说,这时间内,即使翻转屋子也不必顾虑任何细节,利用这一天搬移物件或砂尘乱飞更不怕冲犯家中神明。古人就定下这一天是可以大扫除的日子。
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还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这天各地因民族和风俗传统不同,各自的庆祝活动和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像民间有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传统活动。【接玉皇】:旧俗认为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后,玉皇大帝于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人们在这一天里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照田蚕】:在江南一带的民间,在这一天人们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赶乱岁】:民间旧俗认为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千灯节】:腊月二十五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当地群众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还有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的习俗。
从小年到大年的风俗 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各地还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腊月二十七
宰鸡赶集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腊月二十七的风俗还有“洗浴”,寓意“洗福禄”。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八
题写桃符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还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到了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从小年到大年的风俗 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腊月二十九
上供请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
除夕守岁
民谚云:“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这一天,人们从早到晚,要准备许多美味食品,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人们称这一天叫做“过年”。过大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这一天的汉族传统有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置天地桌、守岁、放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接神、踩祟、祭祖、送财神、饮屠苏酒等习俗。
说起春节的习俗和禁忌,可以一直从正月初一说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是一个节日,大年初五是春节的第五天,俗称破五节,那你可知2020大年初五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吗?想了解2020大年初五是几月几号,就和一起去看看吧。
2020大年初五是几月几号 2020大年初五有哪些习俗和禁忌
2020大年初五是:2020年01月29日 星期三 农历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清裨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
大年初五的习俗
放鞭炮
春节期间,并非天天都要放鞭炮,一般方便的日子为: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其他时间不放,正月初五放鞭炮,要从屋里放到屋外,将穷气穷鬼炸跑,寻求吉利,寄托年后顺利,平安,发财。
祭财神
正月初五,是中国民间“迎财神”的日子,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祭财神不仅是南方的传统,在我国北方的很多地方都会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也称五路神,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吃饺子
破五这天,北方大部分地方,都要吃饺子,寓意团圆和发财,也以吃饺子庆祝诸多禁忌从此消除,不过有些地方有所不同,比如陕西很多地方,正月初五这天吃搅团,搅团是陕西一种比较有特色的美食,形状跟面糊糊差不多,但是味道特别美,吃的时候千万不能嚼,要整个下咽才好吃。
大年初五吃什么
这天各地都有比较固定的饮食习惯,北方多吃普遍吃水饺或面条,民国二十三年的《奉天通志》载:“初五日,俗呼为‘破五’,皆食面饺,曰‘捏破’。”又《海城县志》:“初五日,俗称‘破五’。家家食蒸饺,曰‘捏破五’。”
在山西翼城,这天一定要煮刀切面吃,叫做“切五鬼”。山东还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胶东一带的商家吃水饺有讲究,这天的水饺要故意下破几个,掌柜的在厨房外高声问:“伙计,元宝挣了没有?”伙计则高声回答:“挣啦!”以此图吉利。而且吃水饺以大蒜做调料时,不许说吃蒜,要说吃“义合菜”。
江苏徐州,这天要吃“大角子”,即元宝状的大包子。多为素馅,将上年的干菜、萝卜缨子等,配上粉丝、香干等做成馅,也有用豆沙或白糖做馅的。山东莒县,这天要吃蒸糕。在陕西宜川,破五忌出门,所谓“破五出门,一生受穷”。这天中午吃馄饨,叫做“填穷”,这天一定要吃饱,意味着一生不挨饿。
大年初五的禁忌
忌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
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
忌迁居 忌糊窗槅
正月忌迁居、忌糊窗槅,否则以为不吉利。
忌更换、洗涤衣被
旧说正月更换、洗涤衣被,不吉。
忌剃头
旧时正月里忌讳剃头。俗说剃头伤舅。据旧方志云,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得以更改。国民剃头,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传已久,遂误作“死舅”。
忌遇殡葬
有的地方习俗正月里忌遇殡葬事。遇之则以为不吉,主此年内有灾祸降临。但有的地方以遇殡事为吉利的,盖因“棺”与“官”谐音,“材”与“财”谐音,有“口彩”可讨,主“升官”“发财”。
年初六一般是我们春节假日的最后一天,因此人们格外珍惜这天,只希望自己能够美好的度过最后的假期。既如此,那你对大年初六的习俗了解吗?你知道大年初六的习俗有哪些吗?大年初六又称马日,是求顺扔穷鬼,开市大吉的好时候,那么大年初六有什么禁忌吗?和一起去看看吧。
大年初六的习俗有哪些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为“马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
1、求顺扔穷鬼
初六占马,送穷鬼。传说穷神是姜子牙的妻子,人们为了防止春节期间穷鬼进家,门上挂红挂笺可以防她。不知什么时候,北京的穷神变成了男性,而且成了杠夫供奉之神。这一天,家中主妇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
2、开市大吉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正月初六,在旧时是大小商家“开市”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有的人家在初六开市前,找一个“全可人”(丈夫、孩子、公婆都有的妇人)来到各屋转一下,嘴里说吉庆话,如“开市大吉、吉庆有余、事事平安,多赚银子多赚钱,金子银子赚一炕”等。开市前忌讳外姓妇女到家里串门,等到“开市”以后,所有春节禁忌即告结束,一切恢复如常,邻里也可恢复串门交往。
3、挹肥
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4、抢财神
这一天最受欢迎的,那就是年满12岁的男孩了,因为12是6的2倍,也就是六六顺的意思,也都是图个吉利。在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那就是“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所以在这一天12岁的小男孩,就会让他们打扮成刘海的模样,背着用纸剪成的小人上街,谁抢到了小人,就说明谁抢到了财神,这就意味着这一年会有好运,财源滚滚。
5、三六九,朝外走
这一天是一家人外出游玩的日子,一般都会去热闹的地方,毕竟过年都需要个热闹的气氛吗。外出游玩也要设定好路线,尽量按照一个圆圈的路线去游玩,这就预示着新的一年生活圆满幸福,团团圆圆的。
大年初六的送穷神传说
不知不觉就到了大年初六,这一天是老皇历中的“马日”,正所谓“大年初六,马到成功;万户千门看,沥酒拜街中;下田备春耕,无人不送穷。”
填穷坑、送“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是昨天为大家介绍的初五“送穷”,而今天咱们的初六“送穷”,说的是送“穷神”,又称“穷子”。此话怎讲呢?
传说,穷神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穷子”。正月的晦日,穷子死了,宫人把他理葬,并说:“今天送穷子。”从那之后,穷子就成了人人害怕的穷神了。“送穷神,扫晦气”,在河北唐山,人们用蒸发糕花馒头的方式表达对于吉祥安顺的期盼。
大年初六有什么禁忌吗
1、正月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
2、对于商家来说,正月初六是马日,也是送神的日子,因此需要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各类商店开始复业。
虽然我们过春节已经有几千年的时间了,但是春节这个节日名称的诞生不过百年的历史,是在民国时期为了区分公历新年才启用了春节作为农历的新年名称。因此,2020春节是农历几月几号这让很多人都很迷惑,春节是大年三十吗?或者春节是正月初一吗?下面我们就来解答。
2020春节是农历几月几号 春节是大年三十吗
2020春节是农历庚子年(鼠年)正月初一,大年三十是除夕。
春节习俗
洒扫洗涤
春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意味着团圆美满、安康吉祥、幸福欢乐,因此,节前就要想方设法去营造一种热闹的节日气氛。春节将临,各家各户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庭院洒扫,以保证有个干净卫生的家庭环境。除搬走庭院中不用的东西外,还要把自家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屋子里面的灰尘、蜘蛛网也要扫除。扫尘工具用竹枝和竹竿捆扎而成,扫完房间后一起扔掉,绝对不能用平常用过的扫帚。同时“尘”和“陈”谐音,故民间扫尘就有除旧布新的含义,其意就是把一年当中一切“晦气”、“衰运”全部扫出门外。香炉要把灰和土倒掉,重新添加干净的沙土。公阁、神塞也要清理干净,清理时,要先将神主牌请下,待清理打扫干净后,再按原来位置请上公阁。除此之外,要清洗被褥、家具、器皿等。在这诸多环节中,要处处体现出“新”的意义,故民间有“腊月二十五,扫房弹尘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探”、“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的说法。这时,家家户户洗刷一新,屋里屋外打扫洁净,以示辞旧迎新。
桃符、爆竹
春联是中国传统春节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吉祥桃符之一。它能表达出各家各户的愿望,又能烘托出节日热闹欢快的文化氛围。宋代王安石的《元旦》有这样的诗句:“干门万户瞳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之日,上午开始贴春联、门神公、利市等桃符,同时张挂灯笼、红布等,以示迎春接福,增帧纳样,给春节带来欢乐的气氛。春联可由家人自己撰写,也可以向书法好的人求写,现在多是市面上购买。春联必须在当年张贴,不可使用去年留下的春联,否则将视为不祥。民间禁止妇女撰写春联,认为这是家中人丁不旺的征兆。张贴时可由旁人提示张贴的位置,春联一旦张贴完毕,旁人就不得再议论是非,否则会令家人不快。有丧事的家庭,三年之内不得张贴春联,不得披红挂绿,否则就被视为子女不孝,家门不幸。门户是居住者的出入通道,也是划定“家里”和“家外”的主要界线。踏出门口为“出门在外”,进入门口为“平安归来”。民间在门口之外喜欢贴上“出入平安”之类的吉祥语,以求居家、出门皆顺利平安。
服饰、装饰
春节来临,万象更新。民间喜欢在“新”字上做文章,因为“新”意味着从头开始,让人得到新的希望。年前,要给全家老小买上新衣服、新鞋子等,女人剪发,男人剃头,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春的到来。除夕之夜吃过年饭之后,全家要换上新衣服、新鞋子。女人平日一般台不得佩戴的首饰,这时也要佩戴起来。大年初一忌穿缝补过的衣服和旧鞋子,认为这样只能给一整年带来厄运,日子过得越来越穷。换下的衣物,也要在除夕之夜赶紧洗完,不可放到初一早上洗涤。
祭祀礼仪
春节的驱邪祛病方式可以从其他方面体现出来,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祭祀礼仪方面。与清明节不同的是,春节期间举行的各种祭十巳仪式,驱邪祛病和祈求神灵祖宗保佑的意义比较突出,而纪念的意义就显得淡薄一些。民间把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称为“送灶神日”,二十五日为“扫尘日”,三十日为除夕夜,统称为“迎春日”。灶神又称“司命菩萨”、“灶君司命”,传说玉皇大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门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因此被视为家中的保护神,受到民间的祟拜。鲁迅有《庚子送灶即事》诗曰: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送灶神时,要用茶、酒、糖糕祭灶神,把利市贴在灶台上,以求灶神保佑。旧时民间还有焚烧纸马祭灶神的习俗,认为灶神回上天复命,骑上马就可以更快完成在人间的使命。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据说灶王爷长得像奶油小生,因此民间认为女人祭祀灶神,有碍男女大防。
拜年、贺春
相互拜年、互道吉祥是民间讨得吉利、增进感情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正月初一早晨吃罢早饭,梳妆出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见面互道“恭喜发财”等吉利话,小辈见了长辈要拜礼贺年,结婚成家的长辈要给小辈分“压岁钱”;若长辈还没有成家立业,可不分派。小孩的父母也要及时给对方的小孩压岁钱,以示还礼。民间一般不兴初一拜年,只有在初二以后才可以登门拜年。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小孩回岳母娘家拜年。
过年是除夕还是大年初一?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了,因为我们对过年并没有具体的定义,一般爱说过年其实就是从我们进入腊八节的时候就开始算的,那么除夕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万年历已经做了详细的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过年是除夕还是大年初一 除夕指的是什么
过年包括除夕夜包括大年初一。
除夕指的是什么
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节”,“除”者,“岁”之逝也;夕者,夜晚之意。腊月如是大尽,则是三十天,民间习惯称除夕为“年三十”;若是小尽,则只有二十九天,腊月二十九日便是除夕,因此民间俗语说:“有三十(日)要过年,没有三十旧)也要过年”。除夕的民俗活动,都是为第二天过大年而做的最后准备事项。实际上过年的各项繁杂事情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旧有民谣:“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抠遐退(清扫房屋);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这是流传于山西晋东南一带的民谣。而流传于晋中一带是的:“二十三,送灶爷上天;二十四,扫房糊窗子;二十五,核桃枣儿往回数;二十六,割回几斤猪头肉;二十七,关起门门洗了足;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子;三十日,包扁食。”
农历正月初一,就是大年初一,古称“三元日”。这个日子既是年月日三个时间标志的开端,也是年节最隆重、最具标志和意义的日子,各种礼仪和活动内容也最丰富、最具特色。
大年初一的习俗
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既是三元之日,人们以早为贵,于是有早起占先的习俗。要早放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拜年等等,俗谚谓之“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意思就是大年初一必须早起,初二则可以睡到太阳出来。旧时《五更歌谣》说:“起五更,拍炕头,银子钱,往家流。起五更,拍炕帮,银子钱,往家装。起五更,摸炕沿,有的是,银子钱。起五更,摸水瓮,喝凉水,不生病。起五更,摸摸锅,吃饱饭,子孙多。”按照农历时刻算,子时一过,就是新年了。大约到五更天全家便悄悄起床,穿新衣,梳洗打扮,煮饺子,拉开了千家万户普天同庆过新年的帷幕。
祭全神
五更天起床后,第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祭全神。所谓全神,是指家中所奉祀的各种神抵。这是年节中最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也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最重要的祭祀仪式,因此极受重视,几乎要把年节中准备的所有最好的佳肴和祭祀用品都拿出来奉献给以天地为主的神抵和祖宗。静悄悄穿戴上新衣、新鞋、新帽的家庭成员,在一盏盏灯火闪烁中虽然个个喜上眉梢,却不能大声说笑和打闹,只能按照除夕之夜家长再三嘱咐的话,轻手轻脚完成分给自己的活儿或安静地坐在一旁观看。洗手净面后的家庭主妇,或自己或指挥家人给各个神抵上香、添灯油,端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供品(瓜果、糕点、酒菜、面食等)摆放在神案上。其中摆放最丰盛的是天地十方神,这个神位一般在院内坐北朝南的正中位置,神位前有条案,俗称“天地案”,其次是财神、关帝、观音、仓神、灶君和土地等。
拜年
古时拜年又叫“走春”、“贺岁”,是五更起床举行祭全神活动后,大年初一的又一项重要礼仪和民俗活动。所谓拜年,是辞旧迎新的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仪式。
古时“拜年”一词的含义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蒙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我国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拜年活动一般从家里开始,首先是祭拜祖灵。祭完全神后,当家庭主妇将供品放在祖灵案上,家长便要带领全家男女老少给祖宗磕头跪拜,边拜边说:“爷爷奶奶,儿孙们给您磕头拜年啦。好吃好喝,保佑一家人平安康乐”等等。
然后就是小辈人给长辈人拜年。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和瓜果食品分给晚辈们。与此同时,家庭主妇开始煮饺子。煮饺子很有讲究,不能破,数量必须全家人吃足后有几碗剩余。破为不吉利,剩是留给在外晚归和节后来拜年的出嫁女儿吃的,表示父母惦念他们,没有忘记他们也是家庭一员。饺子捞出后,第一碗要敬给各位神抵和祖先,之后就将饺子放在祖案上,等待晚归之人和出嫁的女儿来拜年时吃。
大年初一的禁忌
忌女客串门
按照古俗,虽然男人在这一天拜年可以走遍全村的家家户户,但女人却不能随便串门,拜年只能在近亲范围内,相互之间也大多在街上相聚交谈,嫁出去的女儿这一天回娘家也被认为不吉利。这种陋俗是旧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遗存,现在已被打破。
忌讳说不吉利的话
所谓不吉利话,即带有“死”、“病”、“完”、“坏”、“杀”等凶险灾难意思的话。古俗认为这一天各位神灵都与民间同乐,听到这种话会让神灵不高兴,遭报应。其实是古人用这种办法约束人讲文明,不要破坏节日的欢乐气氛。
不准打碎盆、碗等器具
古俗认为正月初一打破东西是预示家业破产的预兆。
为了避免此灾,即使不慎真的打碎了,要赶紧说道:“岁(碎)岁(碎)平安”,以求破解,化凶为吉。
不准动刀,不准动针、不准动剪
古俗认为刀主凶杀,针主长针眼,剪主口舌之争,在大年初一操动这些东西会招祸惹灾。
其实,不动刀、不动针、不动剪,是古代妇女在这一天给自己争取休息权利的理由,也是对自己劳动工具的尊重和爱惜。
忌看病吃药
古俗认为大年初一是一年中最好最吉利的日子,人间安康有万神保护,吃药看病是对神不尊重,所以有病也硬挺着。这种陋俗,现在已没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