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习惯

2020/4/1 16:12:41
万年历日历:习惯知识
习惯知识
泼水节是什么节日

泼水节是什么节日?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氛围就如过年一般,其实说起来也是傣族人民的新年,而且不止我国有泼水节,国外的缅甸泰国等地也是过泼水节的,过节场面十分隆重。那么,你知道泼水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吗?下面和一起去看看吧。

泼水节是什么节日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最快乐的日子。

泼水节,亦称宋干节,4月13日——4月16日,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这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带着美好的愿望再次出发。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守岁,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时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闹。

泼水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泼水节是我国傣族的新年节日。在傣历6月15日(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进行,历时3—5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诸葛亮)。

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西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泼水节的传说1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于是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的传说2

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侍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追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干净。以后就演变为了泼水节。


春节的习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就是春节。人们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要前前后后的庆祝一个月的时间,很多关于春节的习俗也是很有趣的,今天我们送上春节习俗简介,想知道春节的习俗习惯有哪些那就过来看看吧!

春节的习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习俗简介

春节习俗:过“除夕”

春节的前一天叫“除夕地叫作“年三十”。从前,除夕这一天晚上,有些人家要请天上的神仙下来和人们一起过年,祈求他们保佑全家平安。解放后,封建迷信破除了,有些习俗却保留下来。除夕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不少地方还得通宵不睡觉。俗话说:“人勤春来早”。这种熬夜表达了人们盼望新春快些到来的愿望。

春节习俗:吃饺子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人民有吃饺子的习惯。

三国时代,我国就有饺子这种食品了。在新疆的一座朝代古墓里,曾发现过一盘饺子,样子和现在的差不多。从前,人们在包过年饺子的时候,要在一个饺子里包上一点金银或是珠宝。谁吃到了就算谁有福气。现在人们不信这些迷信的说法了,可是有人还是愿意在饺子里包上一点特殊的东西,象一片苹果、一办桔子或一粒红枣。看谁能碰巧吃到,这是为了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习俗:贴春联

春节,许多人家的门上都贴着大红春联。

战国时期,我国就有春联。那时候的春联是在桃木板上面刻着“神茶(t0)、郁垒(创)”的字样,叫“桃符”。传说神豢和郁垒是专门惩治恶鬼的神,把它们贴在门上,可以避免灾难。到了五代的时候。有个皇帝在“桃符--l题了字,这就是最早的春联。后来,人们用红纸写上黑字的春联代替了“桃符”。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联也换上了新的内容。

春节习俗:放鞭炮

春节一到,人们最喜欢放鞭炮。关于鞭炮,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叫“年”的妖怪,每到冬末春初,它都要出来伤害人和家畜。它最怕亮光和响声,爆竹一响就吓得拚命逃跑。因此,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放爆竹,用来驱逐妖怪。

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这些传说了,可是那清脆的鞭炮声,烘托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吸引了广大少年朋友,使得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春节习俗:年画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伴随着我国农历春节“喜庆新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年画中以门画起源最早。门画旧称门神,对称地贴在门上。它的功用正如歌剧《白毛女》中所唱的那样,是为了使“大电小鬼进不来”。

古代门画最初是描绘传说中治鬼的神明“神荼”“郁垒”。这类假想的样子沿袭至唐太宗时,因他一场惊梦,便改为秦叔宝与尉迟恭两位武将。后来又演变为文武门神,这大概是社会文明发展到普遍认为治鬼不一定全用“武功”,大可用“文治”之故吧。至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门画中已出现财神爷的尊容了,这也许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思想的反映。其迷信的功用仍在治鬼。

春节名称的由来

春节的渊源虽然自夏商周以降,由来久矣,但是历史上的中国年节只有春节之实,并无“春节”之名,真正给年节冠以“春节”称谓的则是辛亥革命改元之后。

1911年12月31日,湖北军政府发布题为《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的通告,指出:“现奉孙大总统谕,中华民国采用阳历,期于一新耳目,与世界各强国共进文明,即以十一月十三日改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日”,并要求“出示晓谕军民人等一体遵照毋违”。1912年1月1日(农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在南京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受任典礼,从这日始,中国使用阳历纪年,称阳历一月一日为“新年”,从此,农历的正月初一,则不再被称为“新年”。由于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同时也为区别世界公历的新年,所以民间就开始出现了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的说法,久而成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故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自此,“春节”之名才算正式列入中国的节日法典,至今未变。山此追溯春节一词的来源,如果从辛亥革命改元算起只有95年历史,而如果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算起则只有57年历史。


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由来及风俗

在腊八节到来的时候,人们关于腊八节的各种准备就开始了,寺庙要熬煮腊八粥,奉给佛祖。而普通人家也要熬粥给自己一份腊月的温暖,也是给亲朋好友的礼物。还有很多的腊八节传统会在下面的腊八节的风俗习惯中展开,请看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由来及风俗的详细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由来及风俗 腊八节的风俗习惯

远古时期,人们往往在冬季用猎获的禽兽祭祀天地、祖先,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古代“猎”、“腊”是同一个字。沿袭下来,就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十二月称做“腊月”。据古书记载,在南北朝时,就流传着“腊鼓鸣、春草生”的民谚。说的是在腊月,农民为了喜庆一年的丰收,敲打腊鼓,跳起各种舞蹈,预祝来年再有一个好收成。

腊八节风俗

煮粥、喝粥

“腊八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是煮粥、喝粥,据说这与释迦牟尼成道的经历有直接关系。相传,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苦行修炼时一度饿昏倒地,有一位好心的牧女把她所带的杂粮加上采摘的野果煮成稀粥,喂他喝下。释迦牟尼恢复了体力,在菩提树下静坐悟道,在十二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释迦牟尼成道日,从此被定为佛教重要的“浴佛节”。于是,每到这天,僧人便要诵经祭佛,并仿效牧女的做法,以米、豆加果实煮粥,敬献佛祖。

最早的“腊八粥”一词就源于宋朝的腊八节。《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条记载:腊八这天,“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从《梦粱录》所记来看,“腊八粥”这一名词确实出自寺庙。但就粥本身来看,与朝廷入腊日赐食的制度有关,浴佛节煮粥与中国腊日煮粥,应该是一种巧合。

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吃冰

据说这天的冰吃了以后可以在一年里都不会肚子疼。前一天,人们就用钢盆舀水等结成冰,等到腊八节就把冰敲成碎块。

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制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

吃腊八面

陕西地区不产大米,所用没有腊八粥,而是吃喇叭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

腊八节的传说

佛祖修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朱元璋受难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赤豆打鬼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想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基本宫性格16:习惯的动物

基本宫性格16:习惯的动物

基本宫是臣服于习惯的动物,这也是他们的婚姻能长长久久的原因,他们不会把能量消耗在对抗无可改变的事实上,事实就是用来面对的,认清后去习惯它比较重要,就像开车,没有人一边踩油门又一边踩刹车,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倘若事情已无可改变,基本宫就会发动另一道自我保护机制,就是去习惯它,他们不会臣服、也不会示弱,但总会习惯吧?若内心深处对爱情仍有强烈的向往怎么办呢?那就淡化欲望吧,宁可求神拜佛或修道寻求心灵安慰,也不要被欲望控制,甚至被别人的情感控制,不然专注事业或朋友也行,总之,会给自己找各式各样的理由不要想太多,就是不让自己成输家,一切习惯就好。

只要习惯了孤独,孤独就再也伤不了他,只要习惯了独立,独立也没什么好悲哀的;积极一点的基本宫则会试着寻找出路,开创事业或干脆夜不归营,倘若另一半碎碎念个不停,他就戴上耳机、音乐开大声一点,“耳不听为净”,不然怎么办呢?难道要为了这点小事分开吗?未免太小题大做了,也许还需要另一半帮助他完成伟大的梦想及计划,既然是合作伙伴就不是随随便便可换掉的,相反地,一旦夫妻间的争执成了习惯,每天不吵一下还会有点不习惯呢!基本宫就是这么容易习惯的动物,刚开始吃小辣会呛到,天天吃,后来就连超级麻辣都可以习以为常,只要一切循序渐进自然而然。

用“自然而然”渗透基本宫,他不自觉就被改变了,这也是唯一能改变基本宫的方法,但是要付出相当的耐心,以无害、不妨碍的状态慢慢来,基本宫虽有点自私却很需要人陪伴,很快他会不知不觉依赖你,一旦变成依赖关系,那么就有机会可以反过来制约他喔。当你成了他不得不协调的人,基本宫自然会尊重你,也会把你放在心上,而且你的地位将一天比一天重要,这真是个好消息是吧?跟基本宫相处,温和宁静的革命才是最有效的。此外,基本宫也无法抗拒熟悉感,常常车子开着开着就绕到小时常走的路,不由自主地被回忆围绕。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是无趣的人,不很重视饮食、未必一定要有生活情趣,虽然很多晋身权贵的基本宫,会学着高档、名牌、高尔夫、红酒、雪茄等,但与其说他们热爱这些,不如说那是他们的位置所必须的,毕竟身份不同了,档次也要改变一下才能彰显,一切又跟形象脱不了关系。

如果是一般市井小民的基本宫,每天汲汲营营于生活,会觉得凡事都要有效率才是最重要的,工作忙碌一天之后,休息就是最好的享受,吃饭只要吃得饱就不必多费心思,随便吃吃就好;全家逛逛大卖场也是一种享受,吹吹冷气还可一次购足;与其要出门看电影,不如在家看DVD,省钱省时间外还可以随时按暂停,这么容易满足的基本宫,难怪会被说无趣吧!

所以跟基本宫谈恋爱,只能享受一时的浪漫,倘若会觉得他颇为浪漫,那么恭喜了,显然你还是他正在“重点伺侯”的人,还算愿意逼迫自己花时间花钱制造所谓浪漫,等你成了他的“内人”,就会慢慢让你明白他的习惯是什么,而你最好也要习惯他。

不过他们还算公平的,你若很习惯他,那么他也会愿意习惯你,至少男生愿意陪女生逛街,虽然未必进去,在门口没啥耐心地踱步守候,但这么不融入的他们还愿意这样回馈女伴的,十之八九是基本宫男伴吧?

跟基本宫这样的人在一起,最好要懂得自己找乐子,否则不小心就落得跟他一样变成宅男宅女,而且越来越居家。不过聪明的你还是有招可治,那就是针对基本宫恋家的特性,只要把家里布置得超级舒适,那基本宫可就插翅都难飞了,他们尤其特爱舒适的沙发与大屏幕电视、音响,弄好后你赶都赶不走他呢。


基本宫性格10:习惯自制讨厌激烈

基本宫性格10:习惯自制讨厌激烈

基本宫其实很讨厌个性激烈的人,要发脾气谁不会?但他们愿意为了礼貌,宁可理智处理所有事,或压抑自己的情绪让事情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控制自己的隐形弹药库不要爆炸,他们能,你为何不能?基本宫尽力维持着谦谦君子与窈窕淑女的风范,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失控,所以特别讨厌任由自己情绪像泼油漆般激烈的人,干嘛一定要用激烈情绪逼人表态?或动不动就歇斯底里不可理喻?如果你一天到晚拿着火把到处乱点,他们也担心弹药库被引爆会一发不可收拾,在他们看来,没办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就像恐怖分子,干脆离远一点算了。基本宫也讨厌说话不负责任、随便说我爱你、我恨你的人,可笑至极。

基本宫了解自己耐性有限,也知道自己生气起来负能量很强,对他叫嚣或挑衅等于逼他放弃维持和平的努力,而且抓狂起来比谁都可怕。他们的占有欲也非常强,对待情人或另一半,不占有则已,一占有就是全方位,管到滴水不漏,而且大男人、大女人到了极点。一旦他不再节制,压抑崩盘崩溃了,便变得比谁都夸张,或比谁都不可一世的狂傲暴烈,让人无法接受,怪里怪气与社会脱节。所以一旦弹药库爆炸,或内心的负能量激发,毁灭自己也毁灭别人,那是多么可怕的情境?

幸好他们自我控制的机制向来良好,事前也做足“安全措施”,好比保持心态“随缘”,一开始就随缘,之后也比较能平常心、不强求,否则基本宫谈起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却失败后,心门会更加闭锁,更不愿意打开,别人很难靠近。有些受创的基本宫,终其一生学的就是“放下”,并积极接触宗教或灵修,他们喜欢那种宁静的气氛,更希望自己可以因此不再受执著之苦,能看透世事,把欲望降到最低。爱情有也好、没有也罢,一切随缘,这样就不会再有任何受伤。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也因此,他们比谁都“冷”,尤其是风象的天秤,更是冷中之冷,特别难动情(或不愿意动情),动情后也特别难跳出,常因此受困情伤。

基本宫的冷尤其出现在被威胁,或被歇斯底里地对待时,会瞬间冷静,表现得更平和,别以为他这样是被你吓到或臣服了,事实上,一旦他认定自己被压迫时,将表现得更不妥协,此时的冷静是要你滚出他的领域,别影响他。凡事要就好好谈,越冷静理智越能得到他的尊重,不要用威胁的方式:“不理我,我就去死。”基本宫心里会想:“那你就***!你的死活干我何事。”而更冷。也许有人会觉得基本宫太冷酷,可是那是因为面对“威胁”,防护机制被打开之故,以致感受不到对方的“热”。

基本宫不是大火快炒型,而是需要慢火细炖,同时也是慢热型,只要把火调小一点,细水长流一点,平时多给他关怀,或持之以恒的、朋友般的舒适相处,没有触动他防护机制的情况下,让他们慢慢感受你的真心真意,就会对你慢慢“热”起来了。


古尔邦节有什么习俗

古尔邦节作为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没有一定节日习俗是不可能的,所谓节日风俗才能对得起传统少数民族的称号,才能让节日活动举办的更有意义,那么古尔邦节有什么习俗?古尔邦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呢?想知道古尔邦节的习俗很容易,来看看的介绍就好了。

古尔邦节有什么习俗 古尔邦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古尔邦节有什么习俗 古尔邦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古尔邦节简介

古尔邦节(拉丁文 Eid Adha),又称宰牲节,尔德节。古尔邦节与开斋节(肉孜节)、圣纪并列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穆斯林的盛大节日。“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也译作“库尔班”。

我国过古尔邦节的少数民族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

古尔邦节日时段:古尔邦节的时间定在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

古尔邦节的风俗习惯一般是安排放假,然后举行会礼、进行宰牲等重要活动,以下是对维吾尔族和回族古尔邦节的习俗介绍。

维吾尔族古尔邦节的习俗

维吾尔族古尔邦节的习俗

中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古尔邦节音译为“库尔班节”。古尔邦节的时间在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过节前,牧区农区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沐浴熏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参加会礼。无论城市农村,都要在广场上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而广场四周则有另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帐、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小吃甜点。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民族在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节日的早晨,维吾尔人沐浴全身(大净),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宰牲。至于是宰牛宰羊宰骆驼还是宰马,由各家经济实力决定。通常人们把献祭的牲畜宰好,大块连骨肉炖到锅里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串门。拜贺节日。妇女们则留在家里摆上节日食品,烧茶备水,准备迎接客人。

节日第一天,先给发生过丧葬和家难的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给邻居和长者拜节。在礼节性拜节活动中,除了给夫妻双方老人拜节是夫妻同去外,其他拜节活动往往三五成群,男女分开进行。之后,才是同辈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要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维吾尔民间拜节是维吾尔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古尔邦节的习俗

回族古尔邦节的习俗

临近古尔邦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主妇就忙碌起来了,她们要制作大量的油炸馓子和各种精美点心,为节日期间来家里贺节的亲朋好友和远方的来客准备好充足的美食。盛大的节日也是主妇们的手艺与持家德行的大展示和大竞赛。

古尔邦为阿拉伯语,意为“牺牲”、“献牲”,故回族学者将古尔邦节意译为宰性节,也有译为“忠孝节”的。该节起源于一个伊斯兰教故事:真主为了考验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诚,在夜里降梦给伊卜拉欣,叫伊卜拉欣宰杀自己的儿子献祭。伊卜拉欣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在他要用刀子害断亲生儿子伊斯玛仪的喉管时,真主便派使者用一只黑头绵羊替代了伊斯玛仪。因为有此渊源,在过古尔邦节的时候每户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杀一只羊,有的还宰牛、骆驼、马(萨克族与柯尔克孜族)。但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现在的城市穆斯林只好在市场上购买宰杀好的牛羊肉了。

回族古尔邦节的习俗

古尔邦节期间大家都要相互串门贺节,每到一户,主人必会为客人端上来一盘清炖大块羊肉,而客人即吃得再饱,也得尝尝主人家的羊肉。亲朋好友相聚,视歌舞为饭食的新疆各民族人民,就会弹起琴,唱起歌,跳起舞,到处是一派欢乐的景象。大聚礼之后,各家各户都要到墓地去祈祷,怀念并祝福死去的亲人。

古尔邦节这一天清晨的礼拜,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礼拜,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得去当地的礼拜寺参加聚礼,场面蔚为壮观。最著名的有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大寺前的大聚礼,聚礼之后,乐师们登上艾提尕尔清真大寺的门顶,敲起纳格拉(铁壳鼓),吹起苏奈依(唢呐),大寺前广场上的男子们就跳起了热情奔放的萨满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