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天数

2020/4/1 16:10:08
万年历日历:天数知识
天数知识
九九歌从哪一天数起

一到夏天就担心三伏天,一到冬天就开始数九,数九数完整整八十一天,说明这个冬天也就过去了。那么,九九歌从哪一天数起?每年的数九从哪天开始呢?想知道数九的时间和习俗,就来看看的介绍吧。

九九歌从哪一天数起 每年的数九从哪天开始

数九从每年冬至当天开始计算。

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数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民间广为流传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广泛流传的“九九消寒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天数九多少天:81天

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数九习俗

“数九”的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二九过完时,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完时,差不多是“大寒”节气了,所以说“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惊蛰”节气,所以“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明代出现了“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此外,清代还有“九九消寒诗图”,图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内容从远古时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銮”,称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历史“大事记”。

继“画九”后,清代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写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浓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繁体),先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所以,一行“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数九养生吃什么

红色粥:抗寒暖身

冬天怕冷的女性,可能是贫血或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推荐饮用红色粥。红豆、红枣、枸杞搭配,就是一款不错的暖身粥,三味食材都有补益气血的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款粥偏温补,有实热和上火症状的人要少喝。

黄色粥:养胃健脾

冬季室外寒冷干燥,室内燥热,令很多人出现胃痛、四肢发冷等脾胃虚寒的症状,不妨来碗“黄色粥”——小米南瓜粥,起养胃健脾的作用。小米营养全面,还可以补虚损,开肠胃,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这款粥能保护胃黏膜,加强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白色粥:润肺止咳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进进出出,冷热交替,可能诱发咳嗽、感冒,加上气候干燥,容易导致燥邪伤肺。这时可以喝些具有润肺止咳功效的“白色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银耳百合莲子粥了。银耳、百合润肺、润燥、止咳,适合用来改善肺燥咳嗽、虚烦不安等症状。

黑色粥:补肾益气

肾主水,其性偏寒,冬天的寒邪易致阳气耗散,所以补肾气就成了首要任务。中医认为,黑色对应的是肾脏,此时不妨喝点“黑色粥”,用黑米两小把、黑豆一小把、大米三把煮粥即可。

黑米滋阴补肾、益气活血;黑豆蛋白质含量高,富含赖氨酸,能增强免疫力。不过,患有慢性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病症的人要少吃黑豆,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为何中伏天数不一样

多数人认为三伏天的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是固定的,但其实不是,其中中伏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有时候10天有时候是20天,那么,到底为什么中伏天数不一样呢?中伏为什么有10有20天?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为什么中伏天数不一样 中伏为什么有10有20天

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结束,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并不出现在夏至,而是出现在夏至以后的“三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尽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比较麻烦。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就出现了有些年份整个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 天的情况。

中伏吃什么防暑?

1、绿豆

绿豆甘寒,有清心利尿、消暑止渴、清热解毒之效,是夏季防暑最好的食物之一,平时可以煲点绿豆汤喝。

2、西瓜

西瓜堪称“盛夏之王”,清爽解渴,味甘多汁,还能防暑解渴。西瓜果肉有清热解暑、利小便、解酒毒等功效。西瓜皮则被中医称为“西瓜翠衣”,具有清热解暑、泻火除烦、降血压等作用。

3、苦瓜

苦瓜,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明目功效。用于中暑发热,牙痛,泄泻,痢疾,便血等。

4、苦菊

苦菊,味苦,平,无毒,入肝、肺二经,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还可防治癌症、利胆保肝、抗胃溃疡。

5、黄瓜

黄瓜味甘,甜、性凉、苦、无毒,入脾、胃、大肠;具有除热,利水利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烦渴,咽喉肿痛等,夏季常吃可有效防止中暑。

6、冬瓜

冬瓜味甘、性寒,有消热、利水、消肿的功效。冬瓜肉及瓤有利尿、清热、化痰、解渴等功效,亦可治疗水肿、痰喘、暑热、痔疮等症。冬瓜如果带皮煮汤喝,可达到消肿利尿,清热解暑的作用。

了解更多,请看》》》三伏天专题


中伏为何是20天

一般情况下,三伏天一共有40天,其中初伏和末伏分别是10天,而中伏却是20天,那中伏为什么是20天呢?实际上,中伏的天数并不是固定的二十天,而是有的时候十天,有的时候是二十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下面为您介绍中伏天数二十天的原因。

中伏为什么是20天 中伏天数二十天的原因

因为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而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三伏的第二伏。也称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唐 皎然《五言奉和陆使君长源水堂纳凉》:“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

宋 惠洪 《夏日陪杨邦基烹茶分韵得嘉字》:“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宋 曾巩 《苦热》诗:“忆初中伏时,怫郁炎气升。”

中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中伏习俗:

中伏又叫做二伏,中伏是暑天最热之时,主妇们都爱在此时制作简捷又顺口的面条做主食,所以称“二伏面”。

古时把面条叫“汤饼”和“不托”。在张岱写的《夜航船》一书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面条就是由汤饼逐渐为面片汤后发展而成。古时做面汤时,用一只手托着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锅里撕片,形成“片儿汤”,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雅名又叫“蝴蝶面”。这种制汤面方法类似现在的山西刀削面。到了晋代人们才使用上了案板、擀面杖和刀,不再用手托着做了,所以此时面条也叫“不托”。北宋时期已制作成长条面,称为“索面”,待到明清时面条的品种花样更多。解放前后制作方面已有手抻面、刀切面、机器切面和挂面以及白面玉米面两样面条等多种。

伏天吃面条的民俗早在三国时期已有,《魏式春秋》上云:“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么又为什么大热天本来就酷热难耐,还吃让人淌汗的热汤面呢?南朝时有书论述是:“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因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另外二伏时正值夏收刚结束小麦丰收之际,人们素有“尝鲜儿”的习惯,用新小麦做成汤面吃上两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这就是二伏时吃面的原因吧。

了解更多,请看》》》三伏天专题


2020假天数计算公式

对于年假很多人都是懵懵懂懂的,只知道满一年不满10年可以休5天的年假,对于2020年假怎么算很多朋友都不清楚,下面我们送上2020年假天数计算公式,如果你对年假的计算有疑问就过来看看吧,还有更多关于年假的安排和你一起分享。

2020年假天数计算公式 2020年假怎么算

公式一、符合休假资格的新入职员工当年度年休假=(当年度剩余日历天数÷365)×全年应享受天数。

公式二、离职时年休假=(当年度已过日历天数÷365)×全年应享受天数-当年度已休天数。

公式三、未安排法定年休假报酬=前12个月剔除加班费的月均工资÷21.75x200%x应休天数。

《职工年休假条例》第三条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带薪年休假工资怎么计算

1.年休假工资的基本规定在一般情况下职工享受年休假期间可以获得与日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其具体计算公式为:职工本人月工资÷月计薪天数(21.75天)。

年休假所依据的月工资标准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月工资标准基本一致。即:前十二个月应得工资总额-前十二个月加班工资总额后的月平均工资。如职工在本单位工作时间不满十二个月的,按实际月份计算月平均工资。

月应得工资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应得工资为用人单位代扣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个人缴纳部分以及其他扣款前的工资。

2.应休未休年休假工资如何计算及支付?用人单位经职工同意不安排年休假或者安排的年休假少于应休天数,应当对职工应休未休年休假天数,按照其日平均工资标准的300%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

跳槽不满一年可以休年假吗

根据《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对职工享受带薪年休假的条件的规定,职工在同一或者不同用人单位工作期间,应当计为累计工作时间。因此,在新公司依法可以享受带薪年休假待遇。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

第三条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

第四条年休假天数根据职工累计工作时间确定。职工在同一或者不同用人单位工作期间,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视同工作期间,应当计为累计工作时间。

第五条职工新进用人单位且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当年度年休假天数,按照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折算确定,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

前款规定的折算方法为:(当年度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


农民一伏二伏三伏顺口溜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而在如此炎热的天气里,人们总结出了一些生活经验,让大家及时了解该时节的气候特点,以便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那么,农民一伏二伏三伏顺口溜都有哪些呢?这些顺口溜有什么寓意?下面为您介绍关于三伏天数伏顺口溜。

农民一伏二伏三伏顺口溜 关于三伏天数伏顺口溜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三伏天的电扇 忙得团团转。

三伏天的冰块 见不得阳光。

三伏天的冰棍人人喜爱。

《夏九九歌》:“百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度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问家家打炭墼。”“三伏”相当于二答、三、四九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有“热在三伏”的谚语。

其他: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夏至无雨三伏热(川)

夏至无云三伏烧(陕)

夏至鸣雷旱三伏(桂)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头伏萝卜,二伏荞麦。

夏至三庚数头伏。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了解更多,请看》》》三伏天专题


平年多少天闰年多少天

我们国家使用的历法是公历与农历,公历历法中年份分为平年与闰年的区别,而闰年就是为了调节公历年份与地球公转之间的关系的,因为公历闰年的存在才是的时间与空间能真确的匹配,那么平年多少天闰年多少天,闰年和平年的天数

闰年

平年多少天闰年多少天

闰年有两种,一种是指阳历闰年,一种是指农历闰年,不知你问的是哪一种?两者差的很大。所谓平年就是没有闰月的年份,阳历闰年就是前面两位先生所说的平年365天,闰年是366天,是四年一闰,加到2月份,使2月成了29天;农历闰年是三年一闰、5年两闰,11年4闰,19年7闰,民俗说“三年两头闰”,大致如此,哪年有闰月哪年就是闰年,农历平年是354天,闰年闰月是29天就加上29天,闰月是30天就加上30天。

闰年

闰年和平年的天数

2月最后一天是29号的是闰年,28号是平年,闰年有366天,平年有365天,少一天。

通常的解释是说一年有多少天多少小时多少分,取整数365还有多余的,累积达到一天24小时后,就多加一天的年是闰年。这个解释只是告诉了大家怎么计算,是人为设置的东西。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 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 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每四年累计一天,故第四年于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世纪年,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例如,2000年是闰年,2100年则是平年。

闰年与平年都是我们设立的历法计算单位,都是为了社会能够稳定所设立的一些时间单位,虽然我们不能改版时间,但是我们能够改变时间的算法!以上是为您整理的“平年多少天闰年多少天 闰年和平年的天数”,希望您会喜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闰年内容吗?不妨点击》》》闰年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