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每年三伏天开始的时间不同,所以结束的时间也不同。而且,有些年份的三伏天不一定是40天,所以日期上有很大的差异。那么,2020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呢?根据计算,今年入伏与出伏时间什么时候?一起来了解。
2020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今年入伏与出伏时间
2020三伏天开始时间:7月16日;
2020三伏天结束时间:8月24日。
2020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公历2020年7月16日(农历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农历六月初五)
中伏:公历2020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六)~2020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五)
末伏:公历2020年8月15日(农历六月廿六)~2020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初六)
三伏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节?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三伏天如何养生?
别太贪凉: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身体调节能力容易失调,出现多种不适。因此,最好少开空调,小孩、孕妇及患有关节炎、风湿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更要注意。即使开,温度以26℃为宜,保证室内外温差别超过7℃,让空调风往上吹,避免直吹身体,还要护好颈、背、腹、腰、腿等部位。大汗淋漓后不要冲凉水澡,以免受到风寒湿邪侵袭。夏日贪吃生冷瓜果,容易引发胃肠炎。吃冷饮时最好等到食物的温度接近体温时再慢慢咽下,以免刺激胃肠道,吃的时间最好选择阳气最旺的正午到下午3点之间。受寒后,可以喝姜茶发汗散寒。
饮食开胃:一进三伏天,很多人就会受到“苦夏”的困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开胃”是夏季养生的重点。专家建议,夏天可以多吃点苦味食物,苦瓜、苦菜、苦荞麦都能解热祛暑、健脾开胃。不过苦瓜性寒,体质较差、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因此,益气养阴的食物也不可少,山药、大枣、蜂蜜、莲藕、木耳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鸡鸭肉、瘦猪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也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的功效。
身体祛湿: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人体容易被湿邪侵袭。对付暑湿,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睡前用40℃温水泡脚,可祛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还可以刻意出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也有帮助,红豆、绿豆、荷叶煮粥,藿香、佩兰、苍术泡茶,生姜切片煮水,都有祛湿之效。辣椒虽能开胃助消化,祛湿功效却一般。值得提醒的是,绿豆汤千万不能当水喝,绿豆性寒,体质虚弱者不能过多饮用。
“低调”运动:常说的“夏练三伏”,并不是让大家不分时间、地点、情况地去锻炼。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锻炼方式必须量力而行,最好进行一些“低调”的运动,既能起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适。三种运动比较好:1.游泳:水的散热能力比空气高15倍,游泳时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不易中暑;2.钓鱼:垂钓需要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能解除心脾燥热;3.太极拳:打太极拳既能增大肺活量,又能促进气血在五脏六腑之间的流动,有助于振奋精神。夏天运动最好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间注意少量多次地补水;室外气温超过32℃,空气湿度超过60%时,最好选择在凉爽的室内运动。
晚睡早起午补觉:晚睡并不是提倡大家在夏季熬夜,而是建议大家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睡眠时间不要超过23点。中医认为“春生夏长”,到了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所以,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超过1小时则适得其反,可能干扰晚上睡眠。
了解更多,请看》》》三伏天专题
虽然每年三伏天的时间不是固定的,但却也是可以通过计算提前得知的。每年入伏时间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根据这个我们可以利用天支算法推荐出当年三伏天的具体时间。那么,通过计算,2020年什么时候入伏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的2020年三伏天时间表。
2020年什么时候入伏 2020年三伏天时间表
2020年7月16日入伏,8月24日出伏,具体时间如下: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三伏天计算: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21世纪心算法——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 10(GR庚日、D偶数年1单数年6、Y年、[ ]取整、MOD取余)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于7时减1小于8时加9(2096年例外减1),比如2006年GR = (1 -[6/4]) MOD 10 = 0 (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三伏天之后还热吗?
三伏天后还会热。
处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即将结束,是代表天气从炎热到寒冷过渡的节气。
在东北、西北、高原山区,过渡的脚步似乎走得更快一些,统计数据显示,常年处暑之后东北遭遇高温天气的概率非常低,甚至出现最高气温30℃以上的日子也是寥寥无几;西藏、青海部分高原地区则更不用说,气温变化领跑全国,已经达到入冬的标准。
在华北、黄淮,近期许多人都感到早晚凉快了不少,闷热感不再有,但中午在阳光的助力下仍是炎热。预计华北一带地区,这样的天气还将维持至9月中旬。
常年8月末、9月初,副热带高压在南退过程中再度加强,重新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区,形成连日晴朗、日照强烈的晴热天气。像被一些人称为8月“高温王”的重庆,依然火力十足。江南、华南等地气温虽然不敢长期突破35℃这个高温门槛,但依然会随时造访,同时,最高气温多在30-34℃,湿度较大,“蒸桑拿”仍是家常便饭。
我们常常把立秋或处暑节气后重新出现短期炎热天气称为“秋老虎”,这是一种民间的说法,在气象上并无明确的定义。其实对于南方来说,即便处暑以后,还是夏季,与其说是“秋老虎”,还不如“夏老虎”来得准确。
三伏天与秋老虎的关系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至9月之间。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刚刚立秋。“秋”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入秋后雨水日渐减少,空气湿度降至低于人们生活所需限度(相对湿度70%)以下,因而天气干燥,草木渐枯,人自感燥。因燥伤津,伤津而见燥症。燥是秋的主气,属阳邪,其引起的疾病有温燥(初秋)和凉燥秋老虎(深秋)。
了解更多,请看》》》三伏天专题
很多人都说小暑是入伏,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不是真的呢?小暑经历过的都知道这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大暑一起是人们公认的炎热节气,不过这两个节气都比不上三伏天,那才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而入伏也就是三伏天的开始,那么小暑是入伏第一天么?下面和一起去探讨下吧。
小暑是入伏什么意思
小暑是24个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然而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小暑的标志便是:出梅、入伏。
那么,小暑就是入伏了么?
小暑和入伏是两个概念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所以伏天和小暑是两层不同意义的概念。
小暑是入伏第一天么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今年初伏第一天是7月13日。“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小暑并不是最热的时候,进入伏天后,将会是十分的人炎热,通常三伏天就在小暑节气中开始的。每年夏至日开始的第三个庚字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出现的那天,就是入伏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日期各不相同。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因此,可以看出来,小暑并不是初伏,而也不是入伏的第一天。
小暑是什么意思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小暑,重在理解“暑”字。在新华字典中“暑”为热,但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而是炎热。小暑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有句成语:“寒来暑往”。小暑、大暑与小寒、大寒都是直接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小暑、大暑是反映夏天暑热程度的节气。
小暑节气的特征
暴雨增多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
进入伏旱期
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每年三伏天开始的时间是不同的,因为它是从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开始算,而夏至每年时间不同,所以三伏时间自然就不同。那么,2020入伏是几月几日呢?所谓的入伏就是头伏的第一天,具体今年头伏几月几日什么时间?我们一起来了解。
2020入伏是几月几日 今年头伏几月几日什么时间
2020入伏时间:2020年7月16日(农历五月廿六)。
2020头伏具体时间:
第1天2020年7月16日;第2天2020年7月17日;第3天2020年7月18日;第4天2020年7月19日;第5天2020年7月20日;第6天2020年7月21日;第7天2020年7月22日;第8天2020年7月23日;第9天2020年7月24日;第10天2020年7月25日。
入伏的含义:
入伏意思是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关于入伏习俗:
1、饺子
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入伏这天吃饺子,是希望能平安度过夏季,祝愿祈福之意。
2、鸡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相对来说,江西、湖南人三伏天养生吃鸡倒是很有几分科学根据。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可做到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
3、萝卜
“头伏萝卜二伏菜”,从传统意义上讲,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是储存的大白菜和大萝卜,所以种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萝卜就显得很重要。所谓的头伏萝卜二伏菜是指入伏以后,第一个10天称为头伏,这个季节就要种萝卜了,第二个10天称为二伏,这时就要种白菜了。
4、火腿
杭州人“头伏火腿二伏鸡”。中医认为,火腿有健脾开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为最佳。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营养不足。火腿营养丰富,食之不腻,能增进食欲,和冬瓜烧汤,既有营养,又防暑祛病。
5、羊肉
“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众所周知,羊肉是发汗的食物,是冬日里再好不过的美食,徐州人却迎难而上,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吃加了红油辣椒的羊肉。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当地人认为此法能“以热治热、发汗排毒”。“伏羊节”是徐州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徐州百姓集聚在各个酒店、饭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
了解更多,请看》》》三伏天专题
三伏天时间是可以提前算出来的,可以采用天支算法,也可以用21世纪心算法的庚日计算公式,但不管哪种方法,只要你掌握了,就能快速算出当年或未来年份的时间。那么,今年什么时候入伏?2020年三伏天什么时间?一起来看看下面的2020年入伏时间表。
今年什么时候入伏 2020年入伏时间表
2020年具体时间表如下:
2020年初伏:7月16日(鼠年五月廿六)-7月25日(鼠年六月初五)
2020年中伏:7月26日(鼠年六月初六)-8月14日(鼠年六月廿五)
2020年末伏:8月15日(鼠年六月廿六)-8月24日(鼠年七月初六)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天干地支算法与搭配: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即六十甲子。(10与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己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了解更多,请看》》》三伏天专题
入伏是什么意思啊?三伏天的开始即为“入伏”,也就是初伏的第一天。那么,初伏的第一天是什么时候呢?按照天干的算,入伏的时间为夏至节气的第三个庚日,通常入伏后10天为初伏。下面我们通过三伏天入伏的含义解释,了解更多关于入伏的内容知识。
入伏是什么意思啊 三伏天入伏的含义解释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三伏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入伏后我们该注意什么
勤于换衣:夏季暑热之邪当道,皮肤腠理疏松,汗液排泄,因此,要适当的少穿衣。但是,气温一般接近或超过35℃时,穿衣太少,皮肤非但不能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让人感觉更热。建议大家注意选择衣料,丝绸、棉布、真丝等最好。少穿紧身衣,以利身体内排出的汗气散发,要勤于换衣,防止汗液浸湿生细菌。衣服的颜色多选择浅色系列,以减少阳光的照射。
多喝点水:夏季由于阳气盛,腠理疏松,汗液排泄多,因此失水多,应该多喝水。在饮食滋补方面,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诸如鸭肉、鲫鱼、虾、瘦肉、食用蕈类(香菇、蘑菇、平菇、银耳等)、薏米等等。此外,亦可进食一些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解暑药粥”,有一定的驱暑生津功效。
晚睡早起:夏季宜晚睡早起,宜比春日稍晚点睡、早点起,中午有条件的尽量小睡片刻,有助缓解疲劳,以保持心神安宁。
避免焦虑:夏季运动量不宜过大、过于剧烈,应以运动后少许出汗为宜,以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损伤心阴。对于夏季依然坚持锻炼身体的人可以选择练太极拳。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应保持清淡的心态,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2019年入伏时间黄历查询
公历:公元2019年7月12日星期五巨蟹座
农历:二零一九年六月(小)初十属猪
【宜】订婚结婚入宅搬家安葬纳财赴任求嗣竖柱上梁求财平治道涂祭祀嫁娶纳采移徙
【忌】斋醮祈福栽种开渠放水装修动土置产破土筑堤盖屋造桥纳畜开仓经络修造
二十八星宿:本日之吉凶 北方牛金牛-凶
牛星造作主灾危,九横三灾不可推,家宅不安人口退,田蚕不利主人衰,
嫁娶婚姻皆自损,金银财谷渐无之,若是开门并放水,牛猪羊马亦伤悲。
本日河图洛书九星吉凶:
门前见摄提,百事必忧疑,相生犹自可,相克祸必临。先天坎北方 后天坤西南
死门并相会,老妇哭悲啼,求谋并吉事,尽皆不相宜。应巨门之宿 其号为病符
地母经:
诗曰:太岁己亥年,人民多横起。秋冬草木焦,春夏少秧莳。豆麦熟燕吴,桑麻淮鲁死。叶少天虫盛,蚕娘面无喜。稼穑不值钱,仓囤缺粮米。
卜曰:岁逢己亥初,贫富少粮储。蚕娘相对泣,采叶扳空枝。更看春秋里,蜂蝶满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