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地震

2020/4/1 16:11:01
万年历日历:地震知识
地震知识
地震可以预测出来吗

一般来说,地震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但据说,现在已经能提前接到地震预警了,那么,到底地震可以预测出来吗?不过这预测和预警又有一定区别,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已经能提前几十秒收到地震发生的预警信号。可别小看这几十秒,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很多人能逃出死神的魔抓。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地震可以提前多少秒预测吧。

地震可以预测出来吗 地震可以提前多少秒预测

地震是不可以提前预测的。

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

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不过,地震可以提前预警。

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测或预报。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根据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和地震波“赛跑”,来赢取提前预警的时间。

地震发生最初时,跑得快的是强度较小的纵波,速度约每秒7公里,而破坏性更大的横波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约每秒4公里)则会延后数十秒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等大致信息,有关部门可以抢在横波到达地面前10余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电视广播依靠的是电磁波,它的速度比横波速度要快得多。预警体系的有效运转,依托于一个强大的地震监测网络。

地震预测的概念

地震预测是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实现地震预测的基础是认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岩石物理性质和力学状态的变化。

有些动物也本能地具备预知地震的能力,沈阳法库地震台就尝试运用动物来预测地震。

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 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 指对未来1~2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 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 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实现地震预测的基础是认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岩石物理性质和力学状态的变化。

地震预测研究,在世界和我国大约都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广泛开展了地震预报的研究。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的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例如,1975年,我国成功预报了2月4日发生于辽宁海城的7.3级强烈地震,并在震前果断地采取了预防措施,使这次地震的伤亡和损失大大减小。

但是,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有关方法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科研人员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可以概括为:

(1)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2)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3)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云南地震带分布在哪些地方

云南一些地方经常会受到地震的袭击,尤其还会发生比较高级别的地震,给人们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一般地震多发的地方,是因为该地方就在活跃的地震带是,那么云南地震带分布在哪些地方呢?具体云南处于什么地震带上?一起来了解。

云南地震带分布在哪些地方 云南处于什么地震带上

1、大关—马边地震带:范围包括滇东北及其与贵州、四川两省交界部位。该带在云南境内曾发生6、5—7级地震3次,最大为1974年大关7、1级地震。

2、小江深大地震带:北起巧家、东川,向南直到个旧一带,南北长500公里,东西宽70—80公里。历史上曾发生6—6、9级地震10次,7—7、9级地震1次,最大为1833年嵩明扬林8级地震。

3、通海—石屏地震带:位于峨山—通海,石屏—建水间。历史上曾发生6—6、9级地震14次,7级地震3次,最大为1970年通海7、7级地震。

4、中甸—大理地震带:沿中甸、下关至南涧—带,长600公里,宽70公里。历史上曾发生6—6、9级地震17次,7—7、9级地震3次,最大为1996年丽江7、0级地震。

5、腾冲—耿马地震带:北起腾冲经龙陵至勐海一带,长500公里,宽70公里。曾发生6—6、9级地震26次,7—7、9级地震8次,最大为1988年11月6日澜沧7、6级地震。

6、思矛、普洱—莱州(越南)地震带:北起思茅、江城到越南的莱州,长300公里,宽150公里,曾发生6—6、9级地震10次,最大地震为1983年越南莱州的7、0级地震。

7、其他还有南华—楚雄地震带。除以上地震带外,在川滇交界的永仁、永胜、华坪—带也发生过6级以上的强震。

地震你来了怎么办?

地震来临自救口诀:

遇到地震不惊慌,镇静听从老师教。

先后有序慢慢走,不抢不挤好宝宝。

来到操场有秩序,一个一个往外跑。

记住地震小儿歌,一定一定要记牢。

自救常识:

1、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地震专题:今天地震最新消息


鱼鳞云是地震云吗

在民间,如果有一些奇怪的云出现,便会认为是某种灾难要发生了,例如有关于地震云的说法,觉得地震云出现,便预示着地震会发生。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知道地震云长什么样,甚至觉得鱼鳞云就是地震云。那么,到底鱼鳞云是地震云吗?鱼鳞云是不是地震的征兆?一起来了解。

鱼鳞云是地震云吗 鱼鳞云是不是地震的征兆

鱼鳞云不是地震云。所谓地震云是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目前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

由于“地震云”缺乏最基本的定义表述,只要“看起来奇怪”的云都被划为地震云,所以难以总结其特征。

网上形形色色的“地震云”,以高积云或层积云居多,因为这两种云容易形成网状(鱼鳞状)、波状(肋条状)、絮状、透光、放射状、荚状等“怪异”的样子;再加上有时出现在傍晚或早晨,染上了晚霞或朝霞的颜色,就更被疑为“天有异象”了。

而高积云、层积云,包括其它被疑为“地震云”的云,在云的科学分类云的分类中都有其对应的属种,其成因也有科学解释,并不能用以预测地震。

很多人觉得这些云“怪异”,是因为他们很少抬头看云;对于气象专业的观测人员来说,这些“怪异”的云并不怪异,也不罕见。

什么是鱼鳞云?

鱼鳞云实际是透光高积云。

鱼鳞云是指云间有规则的、空隙大的大范围云层。出现这种云层是天气将转晴并且有两三天万里晴空的征兆。原因是高空冷空气下沉冲破了连续的云层,从而形成了鱼鳞云。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受热,空气中的水分蒸发,相对湿度降低,气压升高,云层也升高(关键词:云层悬浮在等密度的流体中)从而出现连续晴天。这样的云层一般出现在秋天。也即将出现秋高气爽的征兆。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海南属于地震带吗

就近些年来说,海南是没有发生过地震的,受影响就另当别论,但震源在本地是没有的。不过,这并不代表海南不会发生地震,这不,近日三亚就发生了地震。那么,为什么海南发生地震?海南属于地震带吗?我们一起来了解。

海南属于地震带吗 为什么海南发生地震

海南属于东南沿海地震。

"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李四光所说“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东南沿海地震强度增强趋势、地震南强北弱与该应变场和横向走滑有关:

(1)由于该断裂以南比以北地区应力应变场变化大,多场耦合复杂,耦合程度降低,造成蠕动变形不均产生应力闭锁,孕育地震发生。

(2)福建东部比台湾海峡地壳均一性差、地球物理场变化明显,组成更为复杂的多元、多场耦合,耦合场稳定性差,容易受横向构造活动干扰,产生弹性变形而孕育地震强度增强。

通过对1974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发生的Ms≥4.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总体状态参量Rt的变化特点的分析,同时对Rt值在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的地震预测效能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当Rt>0.82时,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震活动状态比较正常,发生4.9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低;反之,当Rt≤0.82时,则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发生4.9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大。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海南史上最大的地震

1605年7月13日晚9时至11时,发生了一场后来被认为是迄今华南地区毁坏性最严重的地震,也是中国地震史上惟一的一次导致陆地陷没成海的大地震——“琼北大地震”。

因为这场地震,以及这场地震之后的陆地不断下沉,让琼东北的最大河流及其几条支流消失,河湾成为海湾,让“桑田”变成了“沧海”,成全了那个千古成语的确切表达。

站在海口市曲口港向东方瞭望,只见海天一色,渔民们驾着小舟来往穿梭,捕捞海里的鱼蟹。而400多年前的琼北,这片海洋还是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美丽田园。

据海南省建设科技委员会专家库专家王家道介绍,1605年震级为7.5级的琼北大地震,震中位于琼山区演丰塔市(北纬20度,东经110.5度),震源深度15公里。这次地震波及的范围很大,北部跨越南岭直至湖南临武县、广西桂林,东北至粤东惠东县、潮州市均有震感。

自1605年7月13日地震发生后到次年的元月,有记录的较强余震17次,其中10次属破坏性地震,3次地震级估计为6级。

地震专题:今天地震最新消息


日本地震会引起海啸吗

日本是一个岛国,又是一个地震火山多发的国家,那么,日本地震会引起海啸吗?在日本的地震史上,不乏因为地震引发海啸的经历。其中,最有名的当属3.11日本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当时还造成了严重的核泄漏,引起世界的恐慌。那么,到底海啸是怎么形成的呢?海啸到底有多可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日本地震会引起海啸吗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日本是个岛国,其次地震多发,所以大地震可能会引发海啸。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世界海啸多发区为夏威夷群岛、阿拉斯加区域、堪察加—千岛群岛、日本及周围区域、中国及其邻近区域、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区域、新几内亚区域—所罗门群岛、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区域、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北部及智利海岸、中美洲及美国、加拿大西海岸,以及地中海东北部沿岸区域等。

海啸发生时,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它以每小时600-1000公里的高速,在毫无阻拦的洋面上驰聘1万-2万公里的路程,掀起10-40米高的拍岸巨浪,吞没所波及的一切,有时最先到达的海岸的海啸可能是波谷,水位下落,暴露出浅滩海底;几分钟后波峰到来,一退一进,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日本历史上出现海啸多少次?

1498年9月20日,至少达8.3级的地震造成了纪伊、三河、伊豆等地沿岸的海啸。强烈的海啸摧毁了隔开滨名湖与大海的海岬。海啸横扫了这一地区的房屋,共造成至少31000人死亡。

1707年10月28日,8.4级地震引起的25米高海浪袭击了日本九州、四国、本州等地的太平洋沿岸,大阪受灾严重。上述地区的3万所住宅被摧毁,造成至少3万居民死亡。

1896年6月15日,日本三陆海岸发生的7.6级地震引起了这一次的大海啸。根据白滨的地方记载,这一次的海啸浪高达到38.2米,造成11000所房屋被摧毁,22000居民死亡。

乾隆大海啸:乾隆大海啸发生于1771年4月24日早上8时,由日本琉球八重山的8级地震引起,超过80米高的海啸袭击琉球列岛,并造成石垣岛与宫古岛各有8439与2548人丧生,八重山损失更为严重。

日本伊势湾大海啸:8.2级地震引起的伊势湾海啸袭击了海岸线上的多座城镇。最初的地震引起了长滨当地村镇的火灾,导致半个村镇化为废墟。随后,地震引起附近的琵琶湖海啸,随即淹灭了整座城市,8000人死亡。

2011年3月11日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了8.9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随后引发了高达10米的海啸,最高时达到了23米。虽然这次海啸造成的伤亡远不及印度洋海啸,但是其后续影响之大之久,足以位列世界十大海啸排名第二。


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很早以前,便有了关于地震的预测仪式,尤其世界上第一台预测地震的地震仪是我国发明的,在我国东汉时期。那么,到底地震仪是谁发明的?你知道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发明者是谁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发明者是谁

张衡。

中国汉朝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这架仪器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周铸着八条龙,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8个方向。龙嘴是活动的,都衔着一颗小铜球。每一个龙头下面,又放了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要是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正好对着这个方向的龙嘴会自动张开,铜球恰好落在铜蛤蟆嘴里。

地动仪制成后,安置在当时的京都洛阳。在公元138年的一天,洛阳和往常一样,周围并没有什么动静,但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铜球落了下来,说明洛阳的西方发生了地震。可是洛阳人却没有感觉到,一些学者和官僚们纷纷议论,有的人还讥笑张衡的地动仪不灵。过了几天,陇西(现在的甘肃省西南部)有人来报告,那一天当地发生了地震,大家才赞叹地动仪真是灵敏、准确。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开创了人类使用科学仪器测报地震的历史。长期以来,中外科学家一直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利用惯性原理设计制成的,能探测地震波的主冲方向。在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的2世纪初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它比欧洲创造的类似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

真正意义上的地震仪发明: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地震仪由意大利科学家卢伊吉帕尔米里于1855年发明,它具有复杂的机械系统。这台机器使用装满水银的圆管并且装有电磁装置。当震动使水银发生晃动时,电磁装置会触发一个内设的记录地壳移动的设备,粗略地显示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

第一台精确的地震仪,于1880年由英国地理学家约翰米尔恩在日本发明,他也被誉为“地震仪之父”。在帝国大学的同事詹姆斯尤因和托马斯格雷的帮助下,约翰米尔恩发明出多种检测地震波的装置,其中一种是水平摆地震波检测仪。这个精妙的装置有一根加重的小棒,在受到震动作用时会移动一个有光缝(一个可以通过光线的细长缝)的金属板。金属板的移动使得一束反射回来的光线穿过板上的光缝,同时穿过在这块板下面的另外一个静止的光缝,落到一张高度感光的纸上,光线随后会将地震的移动“记录”下来。今天大部分地震仪仍然按照米尔恩和他助手的发明原理进行设计。科学家将继续通过研究地壳的移动和摆锤的摆动的关联性来探测地球的震动。

1906年俄国王子鲍里斯格里芩发明了第一台电磁地震仪,在这台机器的设计中,他利用了19世纪由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提出的电磁感应原理。法拉第的感应原理认为磁铁磁力线密度的改变可以产生电荷。在此基础上,格里芩制造出一种仪器,可以在感受到震动时将一个线圈穿过磁场,产生电流并将电流导入检流计中,检流计可以测量并直接记录电流。电流随后移动一面镜子,如同米尔恩所制作的引导光线的金属板一样。这个电子装置的优点在于记录器可以放置在实验室里,而地震仪可以被安放在比较偏僻的的可能会发生地震的地点。

20世纪时,核能测试检测系统的出现促进了现代地震仪的发展。尽管地震会对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直到地下核爆炸的威胁促使世界性的地震监测仪网络(WWSSN)于1960年建立后,地震仪才被大规模地投入使用,在60多个国家共设立了120多台地震仪。

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雷斯尤因地震仪使研究者能够记录长周期地震波--波在相对较慢的速度下传递很长时间。这种地震仪使用的摆与米尔恩模型中所使用的类似,不同的是使用一条有弹性的金属线代替枢轴支撑加重的小棒以减少摩擦。战后还对地震仪进行了以下改进,引进自动计时器使计时更加准确,使用狮子读出器,可以将数据放入计算机中进行分析等。

现代地震仪最重要的发展是应用地震检波器组合。这种组合,有些由几百个地震仪组成,都连接到一个单独的中心记录器上。通过对不同地点产生的地震波图的进行比较,研究者可以确定震中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