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山区的人们,在降雨频繁的日子里,时常会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很多时候我们是难以防范的,所以在相关灾害预警发布的时候,必须要做好转移措施。其中,山洪有相关的预警信号,那么山洪预警等级是什么?山洪预警信号颜色划分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了解。
山洪预警等级是什么 山洪预警信号颜色划分
根据预报的降雨量与临界雨强作比较,预测山洪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山洪灾害降雨强度预警等级分为三级(Ⅲ、Ⅱ、Ⅰ),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黄色、橙色、红色,三种颜色预警信号分别代表较重、严重、特别严重。
第Ⅲ级为黄色预警信号(预警等级为较重)。其含义为:根据降雨预报,24小时之内将有强降雨发生,降雨强度可能接近或达到临界雨强 ( ≈),而且降雨可能持续,预报将可能发生较重山洪灾害,此时各主管应当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进入防灾状态,相关部门加强值班,做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跟踪预报、预测、警报服务工作。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及河流水位、地质状况变化,并做好转移受灾害威胁的居民、工作人员及财产的准备。
第Ⅱ级为橙色预警信号(预警等级为严重)。其含义为:根据降雨预报,24小时之内将有强降雨发生,降雨强度为临界雨强 的1~2倍 ( < ≤2×),且降雨可能持续。预报可能发生严重的山洪灾害,此时各主管应当启动紧急应急程序,进入紧急防灾状态,相关部门做好重大山洪灾害的跟踪预报、预测、警报服务工作,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及由强降雨诱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情,部署并落实防御措施。及时对受灾害威胁的人员及财产(可转移)进行撤离和转移。
第Ⅰ级为红色预警信号(预警等级为特别严重)。其含义为:根据降雨预报,24小时之内将有强降雨发生,降雨强度超过临界雨强 的2倍( >2×),且降雨可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24小时之内可能发生特别严重的山洪灾害,此时各主管应当启动特别紧急应急程序,进入特别紧急防灾状态,相关部门要做好重大山洪灾害的监测、预报、预测、警报服务工作,及时启动抢险应急方案。保证受灾害威胁的人员及财产(可转移)在规定时间内迅速撤离,转移至安全场所避灾,并实施相应的救灾措施。
山洪的类型
高速滑坡型:从集中暴雨-边坡变形-滑动-高速运行-灾害形成的过程中,滑坡区域有较为明显的变形过程,在灾害发生前有预兆,滑坡体后缘有明显的裂缝,前缘有局部小型崩塌。可以通过勘测调查确定滑坡危险区域,在危险区域内严禁各种形式的人类活动。由于滑坡体在高速滑动中破碎形成泥石流,在滑坡体下游相当范围内应设定为警戒区,超过临界雨量时采取紧急转移的措施。
崩塌流动型:从集中暴雨到边坡崩塌的过程较快,一般事前无预兆,按边坡稳定性计算也只能作出相对稳定与不稳定之分。在降雨过程中稳定性系数不断变化。一般可以确定崩塌土能够到达的最远距离,将该距离之内设定为危险区,严禁在此范围内建设永久建筑物。边坡崩塌后形成松散堆积物,暴雨过程中崩塌土流动化形成稠性泥石流,应将可能出现泥石流流动的区域划定为警戒区,当暴雨超过临界雨量时采取紧急转移的措施。
淤积漫溢型:松散堆积物在长历时降雨过程中向沟口大量输送,使沟口淤积严重。同时,坡面植被在乱砍滥伐中减少,坡面侵蚀模数较大,沟床淤积抬高。另外,人为侵占河道、行洪断面减小,一旦山洪到来,河床又来不及冲刷下切,山洪水位升高,漫溢造成山洪灾害。治理淤积漫溢型灾害,一是采取植被措施,减少坡面侵蚀;二是疏浚河道,清除障碍物;三是加高堤防,提高行洪标准。
冲刷崩岸型:长历时降雨会形成很大的径流,流量暴涨。由于卵石河床难于冲刷下切,洪峰水流淘刷两岸底部,产生崩岸,并不断拓宽,崩岸后退形成山洪灾害。治理冲刷溃决型灾害的最有效方法是上游修建水库,拦截洪峰;其次是护岸或加固护村埝。
松散堆积物型:控制泥石流爆发的主要对策是减少流域内固体物质的积储,其根本措施是减少地表侵蚀。对于天然坡面的表面侵蚀,主要依靠还草还林、改变坡地耕作方式等措施来控制;来自沟床冲刷及陡坡崩塌等的侵蚀,需要采取各种形式的工程措施加以控制。在沟道中修建拦沙坝,只能使局部地形坡度减缓,一个坝所能控制的距离很短,常需在沟道上修建多个淤地坝。对开发建设等人类活动产生的松散堆积物,建拦沙坝拦截起来,或者,限制人类的某些活动等措施才能有效治理泥石流沟。
暴雪预警中的每一个预警信号的划分标准都是不同的,要根据一定的降雪量来划分,那么一般暴雪黄色预警级别划分标准是什么呢?发布暴雪黄色预警是多少降雪量?除了降雪量,预警的发布还和时间有一定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暴雪黄色预警级别划分标准 发布暴雪黄色预警是多少降雪量
暴雪黄色预警信号的标准: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四个级别的标准如下:
蓝色预警标准: 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黄色预警标准: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橙色预警标准: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红色预警标准: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5毫米以上,或已达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暴雪天各类植物如何防冻?
一、大棚作物
1、清理雪防棚倒塌
对于下雪来导致的大棚倒塌每年都有,尤其再2018年也出现了很多大棚倒塌,大棚倒塌对于菜农的经济损失比较大,尤其无法进行除雪作业的连栋棚,部分钢架扭曲变形会直接造成大棚连续垮塌,未出现坍塌的大棚钢架也出现扭曲变形,损失严重。所以我们菜农朋友要在下雪前和下雪后采取一定措施防治大棚倒塌带来的损失!
下雪前采取措施:下雪前我们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关于雪量,同时做好棚体结构的加固,有立柱蔬菜大棚,要适时检查立柱是否直立,立柱和竹竿或钢管的连接是否牢固,如果松动要及时重新绑扎结实;但是一般还是采取钢架结构比较结实,耐压能力比较强!另外针对部分大棚也可以提前采取草毯子覆盖,一方面利于除去积雪,一方面有利于保温!
下雪后采取措施:下雪后我们要及时关注大棚棚体结构和棚外部积雪情况,一般采取扫雪一方面要关注大棚的承受能力,如果积雪实在严重一定要及时转移作物,采取割膜方法保护大棚,让损失降到最低!农民朋友一定不能顾忌蔬菜的部分损失,不考虑大棚倒塌的风险带来的损失!
2、棚内加温防冻害
对于大棚蔬菜来说,反季节种植,尤其下雪和化雪时候温度比较低,我们一定要对棚内蔬菜做好保温、加温防冻工作!同时还应该做好部分蔬菜的补光,促进蔬菜的正常的光合作用!每使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提高1度,可以使棚内的空气湿度降低3-5% 。一般可以采取保温措施;棚外保温被覆盖,棚内建立小拱棚,还可以增加取暖器、电热风、电热灯、浴霸、火炉等临时加热设施,对棚内作物进行应急增温保护。但是一定不建议采用明火,避免出现气体中毒或者火灾!另外使用电器时候注意湿度大,避免露电短路。
二、大田作物
1、清沟沥水 防渍害
对于小麦种植我们俗话说“小麦收不收就看三条沟”所以小麦的三沟畅通很重要;农民朋友在没有下雪之前一定要把三沟清理畅通,避免积雪融化沟系堵塞塌陷导致了积水严重,最终温度降低小麦出现了冻害。同时还要注意积水过多,严重影响了小麦根系的生长,阻断了小麦正常的养分输送,还会加重小麦的纹枯病、根腐病的发生;在田间表现为黄苗比较多!所以下雪一定要做好小麦的清沟沥水!
2、及时追肥 促壮苗
对于在地作物小麦来说由于区域不同、播种时期不同、墒情不同,就导致了小麦群体大小不一。所以我们要结合下雪做好小麦的追肥促壮苗和转化升级,这个时候我们要进行追肥。但是追肥一定要注意:下雪时候不要撒施,积雪融化后进行撒施,一般积雪融化以后,避免积积雪融化肥料流失,同时施肥还可以提高地表温度,避免小麦冻害!
对于我们常用的尿素:尿素水溶性极强,不容易被土壤吸附。小麦根系不能直接吸收尿素。(我常说的作物根系不能直接接触尿素,否则出现烧根)施入麦田的尿素,需要在脲酶的作用下经水解形成铵态氮,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施入土壤中的尿素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一般需1周以上)才能转化为铵态氮。注意施肥温度零度以上都可以。
三、果木作物
1、清理积雪 防压断
对于果树来说下雪我们一定要关注果树枝条上的积雪问题,避免因积雪过多导致了枝条压断,尤其要关注未成年的小树苗,及时清除树枝上的积雪,对于已被大雪覆盖的果园,及时清除树枝上的积雪,防止积雪压劈压断树枝,同时注意勿使树体遭受二次损伤!我们还要注意积雪融化后避免枝条结冻导致了枝条严重的冻害问题!枝条受冻,主要是一些生长较晚,发育不成熟的嫩枝,因组织不充实,保护性组织不发达,最易遭受冻害而干枯死亡!清除积雪一般采取竹竿拍打,尽量不要摇晃树干,避免枝条和根系损伤!
2、树干覆盖 防冻害
下雪和积雪融化后的降温对于果树带来的伤害还是比较大,一般会对果树的主干冻害加重;而主干受冻,主要是皮层变黑死亡,轻则局部发生,重则形成黑环包围,造成全树死亡。另外对根系的影响也比较大,因为下雪和积雪融化土壤湿度比较大,同时温度比较低对于根系来说,虽然生长在地下,冻害不易被发现,但对地上部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我们要采取防治措施:首先要做好沟系畅通,能快速排水减轻田间湿度,让根系健康有氧呼吸,其次做好树干的覆盖包扎、涂白,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还可以冻害来临之前喷施植物调节剂来缓解冻害!还可以采用树林件柴火熏蒸的方法提高树林件温度,但是这种对环境不友好,不建议使用!
所谓的台风预警信号,当然是在台风未来或即将要影响本地之前发出用来提醒人们注意防范的,而不同台风分影响程度,其预警信号强度也不同,一般我国有4个不同强度的台风预警信号。那么,台风预警信号从低到高排列是怎么样的?台风预警信号等级如何划分排序?我们一起来了解。
台风预警信号从低到高排列 台风预警信号等级如何划分排序
中国气象局2004年8月16日发布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其中把台风预警信号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级。另外,广东地区有台风白色预警信号,是所有信号最低的,具体排列如下:
白色预警信号>蓝色预警信号>黄色预警信号>橙色预警信号>红色预警信号,即广东地区白色为最低预警信号,其他内陆地区蓝色为最新预警信号,而红色为全国最高预警信号。
具体含义如下:
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表示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台风黄色预警信号表示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表示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表示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台风强度等级划分参考:
过去我国习惯称形成于26℃以上热带洋面上的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s)为台风,按照其强度,分为六个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自1989年起,我国采用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划分标准。
国际惯例依据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分为:
热带低压(Tropical depression),最大风速6~7 级,(10.8~17.1 m/s);
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最大风速8~9 级,(17.2~24.4m/s);
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风速10~11 级,(24.5~32.6m/s);
台风(Typhoon),最大风速12~13级,(32.7~41.4m/s);
强台风(Severe typhoon),最大风速14~15级(41.5~50.9m/s);
超强台风(Super Typhoon),最大风速≥16级(≥51.0m/s)。
台风会造成哪些影响?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想了解台风更多消息,请关注》》》》最新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
我国每种自然灾害都会划分不同等级,不同级别程度,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也不同。那么,森林火灾一般划分几个等级?森林火灾最严重是几级?按照不同等级,森林火灾预警又怎么划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森林火灾等级划分标准。
森林火灾等级划分标准 森林火灾最严重是几级
1、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下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或者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人以上10人以下的;
2、较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
3、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
4、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00人以上的。
另外,根据森林火险等级、火行为特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森林火险预警级别划分为四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森林火险等级划分五个等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其中三级、四级、五级为高森林火险等级。一级为难以燃烧的天气;二级为不易燃烧的天气;三级为能够燃烧的天气;四级为容易燃烧的高火险天气;五级为极易燃烧的最高等级火险天气。
森林火灾的预警等级
蓝色预警:本行政区内出现二级森林火险,森林可燃物难以燃烧、难以蔓延,低度危险、应做好防火准备。
黄色预警:本行政区内出现三级森林火险,森林可燃物较易点燃,较易蔓延,中度危险,进入防火状态。
橙色预警:本行政区内出现四级森林火险,森林可燃物容易点燃,易形成强烈火势快速蔓延,高度危险,进入防扑火紧急状态。
红色预警:本行政区出现五级森林火险,森林可燃物极度干燥易燃,林内湿度低、温度高、风力大,林火极易蔓延,极度危险,进入特别紧急防扑火状态。
森林火灾种类
地表火:火沿林地表面蔓延,烧毁地被物,为害幼树、灌木、下木,烧伤大树干基部和露出地面的树根等。一般温度在400℃左右,烟为浅灰色,约占森林火灾的94%。按其蔓延速度和为害性质又分为两类:急进地表火蔓延快,通常每小时达几百米至千余多米,燃烧不均匀,常留下未烧地块,为害较轻,火烧迹地呈长椭圆形或顺风伸展呈三角形;稳进地表火,蔓延慢,一般每小时仅几十米,烧毁所有地被物,乔灌木低层枝条也被烧伤,燃烧时间长,温度高,为害严重,火烧迹地呈椭圆形。
树冠火:火沿树冠蔓延,主要由地表火在强风的作用下引起。破坏性大,能烧毁针叶、树枝和地被物等,一般温度在900℃,烟柱可高达几千米,常发生飞火,烟为暗灰色,不易扑救,约占森林火灾的5%,多发生在长期干旱的针叶林内,一般阔叶林内不大发生。按其蔓延速度和为害程度又分为两类。急进树冠火又称狂燃火,蔓延速度快,火焰跳跃前进,顺风每小时可达8~25公里,树冠火常将地表火远远抛在后面,形成上下两股火,火烧迹地呈长椭圆形。稳进树冠火又称遍燃火,蔓延速度慢,顺风每小时为5~8公里,树冠火与地表火,上下齐头并进,林内大部分可燃物都被烧掉,是森林火灾中为害最严重的一种。火烧迹地为椭圆形。
地下火:又称泥炭火或腐殖质火。火在林地的腐殖质层或泥炭层中燃烧,地表看不见火焰,只见烟雾,蔓延速度缓慢,每小时仅4~5米,持续时间长,能持续几天、几个月或更长,可一直烧到矿物质层或地下水层。破坏性大,能烧掉土壤中所有的泥炭、腐殖质和树根等,不易扑灭。火烧后林地往往出现成片倒木。约占森林火灾的1%。火烧迹地呈环形。多发生在特别干旱的针叶林地内。
扩展阅读》》》》
发生火灾逃生方法 火灾逃生常识
如何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
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知识问答
森林火灾的危害有几点 森林大火的后果有多严重
森林火灾是怎样引起的 导致森林火灾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北方每年冬春时节都会有非常明显的大风天气,而不同的风力,气象部门就会发布不同的预警级别,以提醒人们做好防风措施。那么,大风预警颜色等级划分是怎么样的呢?按照标准,大风预警等级最高是啥色?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不同级别的大风预警颜色。
大风预警颜色等级划分 大风预警等级最高是啥色
大风(除台风外)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其中,最高级别是红色。
具体如下:
大风蓝色预警标准:24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者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
大风黄色预警标准:12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者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大风橙色预警标准:6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者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
大风红色预警标准:与橙色预警相同,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13级以上;平均风力为12级以上,或者阵风13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
大风天气出行注意事项:
1、走路、骑车尽量避开“狭管效应”
要注意走路、骑车时少走高层楼之间的狭长通道。因为狭长通道会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在通道中会加大,从而给行进中的行人带来一定的危险。
2、要注意不要在广告牌和老树下长期逗留
有的广告牌由于安装不牢,在强大风力的作用下有可能倒塌;而一些老树上于已经枯死,根基不牢,也有可能在大风天气中断裂,对行人造成危险。
3、要注意轻型车的安全
由于轻型车重量较轻,所以在高速行驶中可能被大风掀起。应在轻型车上放一些重物,或者慢速行驶。
4、要注意尽量少骑自行车
因为在大风天气中,顺风或逆风虽不会对骑车造成太大危险,但是一旦侧风向骑行,有可能被大风刮倒,造成身体损伤。
5、外出做好防护工作
要注意携带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以免沙尘对眼睛和呼吸道系统造成损伤。
四季一般从天文和气象上来划分,天文一般是以节气为准,即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而气象上则是从气温上来划分四季,当气温达到某一季节的标准,我们便说该季节来了。那么具体气象学四季如何划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年四季的划分标准。
气象学四季如何划分 一年四季的划分标准
气象学划分是采用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具体如下:
春季: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为入春;
夏季: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高于22℃时意味着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
秋季:按候平均气温法,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入秋;
冬季: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等于或低于10摄氏度以下算是入冬。
四季其他划分法:
季节更迭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不垂直,偏离的角度是23度26分(黄赤交角)。在不同的季节,南北半球所受到的太阳光照不相等,且周期性变换。日照更多的半球是夏季,另一半是冬季。春季和秋季则为过渡季节,当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时,两个半球的日照情况相当,但是季节发展的趋势却还是相反,即当南半球是秋季时,北半球是春季。
天文季节划分法严格按照地球公转位置来决定,而实际的季节不同地区因气候而异。划分四季的方法很多,以下四种为最常见的(以北半球为例):
中国传统以四立为划分四季的起点,立春就是春季的起点,等等。 西方以二分二至为划分四季的起点,春分是春季的起点,等等。以气候本身的标准:候温(五日的平均气温)划分 夏季:候平均气温在22 °C以上的连续时期。 冬季:候平均气温在10 °C以下的连续时期。 春季和秋季:介于10~22 °C之间的时期。
按照以上观点,全球共存在6种季节组合类型:
全年皆夏(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在22 °C以上,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地区); 全年皆冬(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在10 °C以下,主要分布于两极地区);长夏无冬(全年不存在平均气温在10 °C以下的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 长冬无夏(全年不存在平均气温在22 °C以上的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附近);四季分明(主要分布于中纬度地区的大陆上,以中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最为典型); 四季如春(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在10 ~22°C之间,主要分布于低纬度的高原地区,以及中纬度地区的海洋上)。 现今通用以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相结合来划分四季。即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