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云南处于几个活跃板块交界处,而且其地势比较复杂,所以地震灾害比较严重。其中,云南的昭通市常有地震发生,近期昭通巧家真就发生一次5级以上地震。那么,到底云南昭通巧家为什么地震?云南昭通巧家地震多吗?我们一起来了解。
云南昭通巧家为什么地震 云南昭通巧家地震多吗
昭通虽然不处于地震带。但周边有几个断裂,即西面的洒鱼河断裂;中部(穿过昭阳区的)鲁甸-昭通断裂;北面的马边-盐津断裂,这个断裂比较活动。
昭通历史地震: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2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
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Ⅸ度区主要涉及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火德红镇和巧家县包谷垴乡,面积为90平方千米。
Ⅷ度区主要涉及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火德红镇、乐红镇、水磨镇,昭通市巧家县包谷垴乡、新店镇,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面积为290平方千米。
Ⅶ度区涉及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曲靖市会泽县,面积为1580平方千米。
Ⅵ度区涉及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面积为8390平方千米。
地震带与活动断层有什么关系?
(1)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分布于活动断层带内。
(2)世界上破坏性地震所产生的地表新断层与原来存在的断层走向一致或完全重合。
(3)在许多活动断层上都发现了古地震及其重要现象,重复的时间在几百年至上万年。
(4)大多数强震的极震区和等震线的延长方向与当地断层走向一致。
(5)震源力学分析得出,震源错动面产生状态大部分和地表断层一致。
总之,地震带与活动断层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联系。活动断层的作用又是产生地震和地震带分布的根本因素。
什么是断层?
断层是岩层的连续性遭受到破坏,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相对移动的一种构造形象。该断裂面称“断层面”;两旁的岩块称“盘”,根据断层两盘相对移动性质,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断层带的宽度以及带内岩石的破碎程度,决定于断层的规模、活动历史、活动方式和力学性质,从几米至几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一般压性活压扭性断层带比单纯剪切性质的断层带宽。在一些大型的断层带中,由于被后期不同方向的断层切错,和夹有一些未破碎的大型岩块,只是断层带的结构趋于复杂化,从而在近代的断层活动中容易形成运动的阻抗,是应力易于积累和发生地震的场所。
地震专题:今天地震最新消息
云南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境内有7条地震带遍布,所以几乎大部地区都可能受到地震的袭击,其中,云南云南昭通巧家就偶有地震突发,而且等级还不小。那么,到底云南巧家地震什么原因?云南巧家在什么地震带上?一起来了解。
云南巧家地震什么原因 云南巧家在什么地震带上
云南因属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是我国破坏性地震较多、受灾特别频繁和严重的省份之一;虽然其土地面积仅占国土的4%,却承受和饱经全国破坏性地震平均量的20%,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约占全省土地面专积的84%。
遍布7条地震带:
1、大关—马边地震带:范围包括滇东北及其与贵州、四川两省交界部位。该带在云南境内曾发生6.5—7级地震3次,最大为1974年大关7.1级地震。
2、小江深大地震带:北起巧家、东川,向南直到个旧一带,南北长500公里,东西宽70—80公里。历史上曾发生6—6.9级地震10次,7—7.9级地震1次,最大为1833年嵩明扬林8级地震。
3、通海—石屏地震带:位于峨山—通海,石屏—建水间。历史上曾发生6—6.9级地震14次,7级地震3次,最大为1970年通海7.7级地震。
4、中甸—大理地震带:沿中甸、下关至南涧—带,长600公里,宽70公里。历史上曾发生6—6.9级地震17次,7—7.9级地震3次,最大为1996年丽江7.0级地震。
5、腾冲—耿马地震带:北起腾冲经龙陵至勐海一带,长500公里,宽70公里。曾发生6—6.9级地震26次,7—7.9级地震8次,最大为1988年11月6日澜沧7.6级地震。
6、思矛、普洱—莱州(越南)地震带:北起思茅、江城到越南的莱州,长300公里,宽150公里,曾发生6—6.9级地震10次,最大地震为1983年越南莱州的7.0级地震。
7、其他还有南华—楚雄地震带。除以上地震带外,在川滇交界的永仁、永胜、华坪—带也发生过6级以上的强震。
地震发生前有哪些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其中动物异常是震前征兆的普遍现象,由于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敏感程度的差异,所反映的异常状态和特征也不一样。如隆冬季节数百条毒蛇出“洞”或“自寻短见”,成千上万只青蛙携幼搬迁,离开震中数百米等。由于地震宏观前兆的特征突出,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相对易于发现,因此是在大地震群测群防中最适合普及的方法。
一旦发现异常的自然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地震部门或政府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的真相。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这些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震专题:今天地震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