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洗练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今天和学习一下放鞭炮简笔画怎么画吧,以下是放鞭炮的简笔画步骤图解教程,一步一步画好可爱的放鞭炮简笔画。
放鞭炮简笔画怎么画 放鞭炮的简笔画步骤图解教程
1、我们先画头部,接着画帽子,然后画眼睛,嘴巴和耳朵,再画衣服,接着画围巾,
2、然后我们再画两只手,画好了接着画裤子和鞋子,在左手地上画一枚鞭炮,最后画上头发,
3、帽子和围巾涂上红色,鞭炮涂红色,衣服涂上橙色,裤子涂上淡蓝色,
4、鞋子涂上深灰色,鞭炮火花涂上黄色,最后头发涂上黑色就完成了。
以上是整理的“放鞭炮简笔画怎么画 放鞭炮的简笔画步骤图解教程 ”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每年过春节人们都要准备春联、祭祀用品、还有烟花爆竹,拉下哪一样都是不成的。到了大年三十晚上12点一过,爆竹的声音就响成一片,烟花炸裂映红了半边天空。那么,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过年放鞭炮的由来。
在年三十晚上12点,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庆祝新一年的到来,这是流传了千年的传统。同时放鞭炮也是我国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节期间放鞭炮是传统,蕴含着人们着除旧迎新,驱逐年兽的美好心愿。古诗“爆竹声中一岁除”就是表达了这个意思。同时爆竹也能营造喜庆的年节气氛,很受人们的欢迎。近年来因为环境污染和出于使用安全的考虑,现在禁鞭令已经在全国展开,不仅仅是在春节期间就是在其他时候也不允许放鞭炮了。
过年放鞭炮的由来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关于年兽的故事。相传古时候过年为了驱赶年兽人们会亮起灯火,燃烧爆竹用爆竹炸裂的声音将年兽吓走,从此来保证一年的平安。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根据古籍的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可见,在古时候的正月初一,人们会在鸡鸣天亮的时候在庭前燃放爆竹,而爆竹最初的作用就是用来驱邪禳灾的。
古时候的鞭炮其实就是源于火烧竹筒之后发出的声响,古时候人们在山里就用燃烧树枝和竹筒这样简单的方式驱逐野兽。后来有了火药,将火药装进竹筒里更获得更大的威力,所以鞭炮也叫最爆竹、炮仗等。在后来有了纸质的爆仗就和现在的鞭炮差不多了。
到了现在,我们已经不相信有年兽或者是山精鬼魅,但是我们还是沿袭了春节放炮仗的传统。
春节为什么放鞭炮?春节放鞭炮最常见的说法就是辞旧迎新,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到来,就需要噼里啪啦的声音来迎接,也预示着来年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当然,若从传说故事来说,春节放鞭炮还有着驱赶年兽,祛邪避灾的作用。那么,春节放鞭炮要注意什么呢?和一起去了解下吧。
春节为什么放鞭炮
春节放鞭炮源于古代驱除鬼怪的行为,人们认为鞭炮能驱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后来这个习俗被流传了下来,并把放鞭炮作为过年的一种喜庆方式,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鞭炮为什么都是红色的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因为红色喜庆呀,所以鞭炮也做成红色的.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春节放鞭炮的寓意
春节放鞭炮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放爆竹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声声爆竹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春节放鞭炮要注意什么
1、勿将鞭炮投放在易碎容器中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要让其将鞭炮投放在易碎的容器中。若将鞭炮投放在易碎的容器中,很可能会因鞭炮爆炸将容器炸破,一些碎片可能迸溅到孩子脸上、眼中等,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
2、保证鞭炮是正规厂家的货源
我们不要为了可以省一些钱,就忽视安全问题。殊不知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想法,人身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因此一定要保证这些鞭炮货源的正规,给安全一个最基本的保证。
3、买的鞭炮威力要适当
我们可以买适合玩的鞭炮,千万不要为了图好玩、图刺激就放任自己去放那些威力巨大的鞭炮。鞭炮威力大小不同,所产生的爆炸声响不同,对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而且我们尽量不要一次齐放多个,不然很有可能因为多个鞭炮爆炸而迸溅到身上或脸上,造成严重疼痛感。
4、安全放置后再燃放
放鞭炮时要将鞭炮挂起来或者放置在安全的空地上,注意周围没有人群再燃放,而不是逞能用手拿着去燃放。有一些鞭炮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点爆的,用手拿着实在是太危险了。
5、放鞭炮时尽量远离爆炸点
放鞭炮时尽量远离,不要因为好奇或者逞能而靠得太近,对于特别响的鞭炮要注意捂住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鞭炮点燃之后可能会存在暂时没有爆炸的鞭炮,要过一会儿再走近,不要立刻走近,最好过15分钟后再走近检查情况。
6、正确选择鞭炮的燃放地点
严禁在繁华街道、剧院等公共场所和山林、有电设施下以及靠近易燃易炸物品的地方进行燃放鞭炮。燃放鞭炮要遵守当地政府有关的安全规定。
元宵节吃罢汤圆不妨走出家门,看看万分精彩的闹元宵。舞龙舞狮,猜灯谜看花灯,还有璀璨绚烂的烟花表演,如果你所在的地方还没有禁鞭炮,那么震天响的鞭炮声就一定会将元宵节的气氛推向高潮。那么,你知道元宵节为什么放鞭炮吗?我们元宵节放鞭炮有什么讲究呢?想了解我们就从一个故事开始说起。
元宵节为什么放鞭炮 元宵节放鞭炮有什么讲究
元宵节为什么放鞭炮 元宵节放鞭炮有什么讲究
因为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放鞭炮有什么讲究
1,月亮初上的时候放。这天是灯节,白天没人放灯吧。所以要晚上放。
2,闹玩(也有叫拌玩、社火……的。各地叫法不同)的队伍,经过你门前的时候,要放。表示你和他们一起欢乐。
3,如果闹玩的队伍中有龙灯、狮子,而他们在你放鞭炮的时候,对着你的大门点头,还要放。这是给你拜年,你要还礼。放鞭炮表示感谢。
4,如果龙灯在你门前“盘龙”,狮子在你门前“采青”,那么,放着鞭炮掏红包吧。
元宵节为什么放鞭炮 元宵节放鞭炮有什么讲究
元宵节吃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民俗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
元宵节闹花灯
元宵节闹花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 唐诗人崔液作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纲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燃灯之俗始于汉代,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此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从除夕当天开始,家家户户的鞭炮声就响个不停,你方唱罢我登场,真是好不热闹。贴春联要点个鞭炮,吃年夜饭要点个鞭炮,晚上12点要准点来一炮,更别说之后春节拜年鞭炮都是不能少的。那么,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你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春节放鞭炮的来历,大家一起来涨姿势吧!
春节放鞭炮的来历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为了祝福明天,驱除瘟神疫鬼,新年之际燃放爆竹,已成为人们代代送旧迎新的一桩盛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爆竹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为束帛气为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今天人们燃放鞭炮,已无驱魔逐鬼之意,全是为了欢庆节日,振奋精神,增添欢乐气氛。爆竹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多种多样,有单响、双响、百子千子鞭炮等;名称也越来越富有诗意,如飞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红梅、金猴腾空等等。每到除夕之夜、春节降临之零点时,中华大地与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齐放鞭炮,百花齐放,万炮轰鸣,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万家欢乐庆团圆,成了华夏民族一道独特的风景。
放鞭炮的来历
相传放鞭炮的来历是从宋代发明火药之后开始的,也有说火药是魏晋时期道士炼丹发明的。魏晋时期纸张昂贵,不可能用纸做鞭炮,很可能是用竹筒填上火药做成的。
放鞭炮与姜子牙有关。相传姜子牙帮助周武王灭了商封王,就上封神台去封神。一个个功臣都封完了,他老婆马氏却跑来了。姜子牙在渭水钓鱼等待周文王时,老婆就嫌他穷,一跺脚走了。现在打了天下要封神了,她跑来要神位,就没好气地说:封你一个扫帚星,只有三十晚上可以下界,哪儿黑就往哪儿钻。后来,过年放鞭炮就是为了崩扫帚星,让她没处躲藏。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竹子很多,过年时就烧竹杆竹枝,发出一些声响来。根据古书记载,鞭炮原来叫爆竹,就是烧竹子造响动。有了火药之后,特别是造纸技术提高之后,用纸做炮才时兴起来。特别是成串的小鞭,几乎全是纸和火药做成的,编到一起像一条鞭子,所以才有了鞭炮的说法。在南方还有大年夜摇毛竹的习俗。说是某座山上有一个山角精,它总是骗人吃人。春笋、冬笋弟兄二人,一个勤快懂事,一个好吃懒做。这天冬笋听到外面有人喊他到后山去吃甜番薯,他就信以为真地跑去,结果被山角精抓住了。要不是春笋哥哥在家摇动毛竹,竹叶飞去遮住山角精的眼睛,冬笋就死定了。第二天山角精又喊冬笋,冬笋又受了骗,跑过去就被山角精喷出的毒气毒昏了。这时春笋又摇动毛竹,并且和毛竹一起赶到,才把山角精压住了。
春笋冬笋便也长在了泥土里。据说现在大年夜时,当地人还让孩子们去摇毛竹,既是为了避邪,也是要让孩子学习毛竹的为人,还要孩子长得像毛竹一样高大挺直。
放烟火
烟花,也叫焰火。是指那种内装烟花剂,经点燃后能放射出火花的东西。最常见的有连响带升高的“三级浪”,有直射碧空的“流星”,有就地打转儿的“地老鼠”,有火花并喷的“花筒”,有光电如球的“三花弹”等等;这些是比较简单的烟花。还有一种叫做“架子烟花”或“盆景烟花”的,能随着火花的喷射,向空中送出摹制的花鸟龙风、人物故事以及亭台楼阁等物象,在空中构成幅幅画面,煞是奇观。隋炀帝有诗曰。“灯树干光照,花焰七枝开。”这“花焰”就是指烟花,烟花在喷射的时候,是象树枝般伸展出去的。自从唐代诗人孟浩然形象地称之为“火树”以后,“火树”一词有时也成了烟花的代名词。
春节习俗舞狮
舞狮俗称“耍狮子”,据说是从西域传来的。每年 的春节正月里,家家除了贴起对联、门神,燃放爆竹以庆 祝新年外,在这个新年的景象当中,还有一小部分的民众, 敲着锣鼓,举着彩旗,还有的捧着古式的兵器,很起劲地。 沿街去舞狮子。一大群的观众们则争先恐后地跟随着。这 时便可以看到那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什么小姐太太站在门前的时候,家里人一定要燃起爆竹来欢迎的。因为人们认为瑞狮是驱邪的祥物,它到过的门前,那么这年家里都要平安无事了。在爆竹声中舞瑞狮是极其吸引人的。这种狮戏又称为“狮豹”。狮子的制法很简单:用竹篾扎成狮子的形状,外面再用彩纸粘贴,最后披上染麻伪装成狮毛,头、足、干、尾分成几段,内中藏有两人(或三人),前者站立,双手拿着狮子头,后者佝偻着,在狮子的尾部,跳跃着仿效狮子舞动。演出的时候,一般都是两只狮子,另外有一人穿着戏装,举着彩球一样的东西来引耍两只狮子,而两头狮子也必然是踩着鼓乐,舞动着扑向彩球,名曰“狮子滚绣球”。舞后有的地方还要舞拳弄棒,表演一番。
广东人是特别爱舞狮子的,每一个舞狮队中至少有二十多人,多的可以达到三四十人。每个人都穿着一样的衣服,束着带子,新年那天的开门炮一响,狮队就开始出发到各个人家去表演。其中有多种形式:麟狮。表演的人数很多,用的东西也很齐整。所用的乐器有:一副大铜叭,一个响鼓,一个厚铜的锣,演奏起来非常的响亮雄壮。
春节的喜悦气氛有很多东西衬托,红色的春联,红色的灯笼,还有烟花璀璨,爆竹声响等等。现今城市已经严禁烟花和爆竹,但是农村很多地区都是可以的,人们春节坚持放鞭炮的原因是什么呢?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呢?想知道春节放鞭炮的意义,请看以下的介绍吧。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春节放鞭炮源于古代驱除鬼怪的行为,人们认为鞭炮能驱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后来这个习俗被流传了下来,并把放鞭炮作为过年的一种喜庆方式,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春节放鞭炮的意义
春节放鞭炮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放爆竹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声声爆竹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关于春节放鞭炮的传说故事
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春节放鞭炮注意事项
1、注意导火线
购买鞭炮时应当注意包装上的产品说明,不要购买非法、劣质鞭炮,谨防燃放时造成意外。购买到导火线过短的鞭炮也最好放弃燃放。
2、注意燃放地点
不要在室内、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储物仓库、化工厂、电线密集、绿化带、地下窨井、下水道、化粪池等地或附近燃放鞭炮。尽量选择人少、建筑物少,无易燃易爆物的空旷场所燃放。野外时,不要把作为易燃易爆物的鞭炮带上车,也不要在山林地区燃放鞭炮,以免引起山火。气候干燥地区尤其需要注意。
3、注意小孩
不要让小孩和心理素质差者单独燃放,避免该群体在燃放鞭炮过程中惊慌失措,错误燃放造成意外。
4、注意手
不要做出在手中燃放鞭炮、把鞭炮抛出导致爆竹横飞,从而引起火灾或者炸伤人群的危险举动。
5、注意动物
不要在牲畜附近燃放鞭炮,尤其是狗,非常惧怕鞭炮声,在巨响之后容易失去理智咬伤人类。诸如水牛等大型动物发狂之后更加难以控制,会对人身及财产带来极大威胁。燃放中出现异常情况,比如哑炮时,不要马上靠拢产品,等明确原因,待一段时间后再处理,并且不要再次燃放已经燃放失败过的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