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由来

2020/4/1 16:10:05
万年历日历:由来知识
由来知识
大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大雪节气是24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冬季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该节气的到来意味着一年已经走到尾声,我们既要为更冷的日子做准备,也要为新的一年做准备。那么大雪节气有什么传统活动呢?该节气是怎么出现的?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大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大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大雪时节人们会腌制腊肉,观赏封河以及进行冬补。

大雪,顾名思义是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意味着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

大雪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把一年总天数分成二十四段,每段约15天;每月有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平气法”用测影确定日短至的冬至日,再到下一个冬至日之间的时间段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用以反映黄河流域的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与实际天象不符。“平气法”划分出来的节气,以冬至为起始,终于大雪。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以春分点作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所以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大雪节气有什么传统活动?

1、腌肉

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层层码在缸内,倒入盐卤,再压上大石头,十日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

2、观赏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3、观赏雾凇

据统计,一般每年11月开始到次年2月,西北、东北以及长江流域大部,先后会有雾凇出现,湿度大的山区比较多见。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我国冬季雾凇日数多的地方有:黑龙江、吉林、新疆北部、陕西北部。

4、进补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大雪节气前后,柑桔类水果大量上市,像南丰蜜桔、琯溪柚子、脐橙雪橙都是的当家水果。适当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消痰止咳。大雪时北半球各地日短夜长,因而有农谚“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等说法,用以形容白昼短到了农妇们几乎要连着做三顿饭的程度。可常喝喝姜枣汤抗寒;吃桔子、用薄荷油防治鼻炎,消痰止咳。

了解更多大雪节气知识,请点击进入》》》大雪节气(专题)


西双版纳泼水节简介

西双版纳是云南的一个城市,这里大多居住着傣族人民,因此泼水节对于西双版纳来说只最为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的泼水节将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举行,届时活动颇多,看点颇足,引起无数游人前来。对于西双版纳泼水节的由来,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下面就由给大家介绍下西双版纳泼水节的来历简介吧。

西双版纳泼水节简介

西双版纳泼水节,其实为傣族的新年,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举行,为期三至四天。泼水节也是傣族春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地居民将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是中外游客感受傣族文化的一道窗口,也为西双版纳打造旅游品牌注入了更强动力。

西双版纳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车里》一书中有段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由顶至踵,淋漓尽致,泥佛几为之坍倒。浴佛之后民众便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能事”。这段记载虽不尽其祥,但已告诉人们,泼水是傣族过年时必须举行的一项活动。上文所说的“元旦”并非公历的1月1日,而是傣历新年来临之日。

西双版纳泼水节的习俗

1、舞活动

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的盛装,共聚村中广场,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和着芒锣象脚鼓点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腊呵”;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傣家人在泼水节,喜欢排成队伍,敲着芒锣,擂起象脚鼓,集体跳起“依拉贺”舞,挨家挨户去拜年,祝贺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2、浴佛

在“麦日”(第一天),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也是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

3、丢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4、赛龙舟

赛龙舟是泼水节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5、放高升

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们的赞赏,并获得奖励。

6、放孔明灯

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7、边交会

由泰国那边的小商人过来买卖当地特色、小吃,以此增加两国的友谊,意义重大。边交会一般持续3天,泼水节的前3天都有,此后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等。


中秋赏月的由来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中秋节看月亮是带着无限的想象去看的,有嫦娥,因偷吃仙药,被关在寂寞的广寒宫内;有吴刚,被罚砍那砍不断的桂花树;有可爱的小玉兔,在广寒宫里为嫦娥捣药一年复一年。那么,中秋节为什么要看月亮?这就要从中秋赏月的由来说起了!

中秋赏月的由来 中秋节为什么要看月亮

中秋赏月的由来 中秋节为什么要看月亮

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帝王就制定了“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还将农历每季中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八月十五,居于秋季正中,故称为“仲秋”或“中秋”。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农耕时期和崇拜自然现象的祭祀仪式,即祭杞月神的仪式。即庆贺农作物收成季节。即“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春祈秋报”作为答谢神圣的一种仪式。

古代祀月的仪式,不断演化,形式范围不断扩大,汉魏时期已出现了“中秋赏月”习俗。汉武帝时有赏月之风。据<<晋书>>记载∶“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而到唐玄宗时代更是盛行,唐<<开元纪事>>云∶“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后来又建专供赏月的“赏月台”。至宋代赏月之风更盛,南宋宫中建有“赏月桥”。

“安史之乱”后,赏月之风从宫庭、士大夫上层社会扩展至民间,文人雅士兴起了赏月、玩月、咏月,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云∶“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小竟文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外国人怎么过中秋节

外国人怎么过中秋节

越南:中秋节儿童是主要角色

在越南,其实在节日来临之际,越南的儿童是最具幸福感的。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的渴望。去年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马来西亚、菲律宾:主要是华侨华人

为了纪念祖国的中秋节,马来西亚、菲律宾华侨华人不忘中秋。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除了这些节日活动外,还有舞龙舞狮,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

外国人怎么过中秋节

日本:中秋节吃江米团子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其他国家也有中秋节的习俗。但是叫法和习俗都不一样。泰国中秋节称为“祁月节”。节日之夜各家各户用甘蔗扎成拱门,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观音菩萨和八仙的画像或塑像,供品主要是寿桃。朝鲜的中秋节叫“秋夕节”,也有赏月,吃月饼的习惯。美国称中秋节为“秋月节”。节日里,每户人家都要吃葡萄、栗子、豆子等时鲜果品和新制作的食品。非洲的麻加尔各答岛,居民称中秋节为“月圆节”。伊郎称中秋为“麦赫尔节”等等。


元宵节为何要吃元宵

元宵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在春节之后的第15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只有过了元宵节才算过了一个完整的春节,所以元宵节是春节后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每年的元宵节中,吃元宵或者吃汤圆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那么,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今天我们就走进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由来传说。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由来传说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由来传说

元宵最初的名字叫汤圆、浮元子。圆圆的汤圆,白花花地漂在沸腾的水里,像天上圆满的月亮,团圆又喜庆。后来,因为汤圆多在元宵节的时候食用,人们便直接称其为元宵了。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汉代的东方塑才华横溢,智慧超群,是汉武帝的宠臣。有一年冬季的一天,东方塑到皇宫的后花园为皇帝折梅,忽见一名宫女欲投井自尽。东方塑将其救下,并问其故。原来,这个宫女叫元宵,看到岁终春来,想到自己无法回到父母身边尽孝,心头悲苦,便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东方塑听完此话,忙宽慰姑娘,并向元宵保证,正月十五那天,她一定能见到自己的父母。东方塑回去就开始筹备此事,他在街上摆了一个占卜的地摊,很多人都争先恐后找他算命,谁知那天每个人占卜的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一时间京城大乱,人人纷纷寻求解救之法。东方朔告诉大家:“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这位神女就是来烧长安的,你们想办法把这段偈语呈交给天子,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说完,他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红帖很快到了皇帝手上,汉武帝拿着红帖,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武帝大惊,忙找来东方塑寻求解决之法。东方塑略作沉思之后说道:“火神最爱吃汤圆,宫里有个叫元宵的宫女刚好很会做汤圆。皇上可以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向火神敬奉上汤圆。然后,命百姓十五晚上挂上彩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就像大火烧城一样,这样就可以瞒过天神。此外,通知城外的百姓到城内看花灯,这样就可以消除灾祸。”汉武帝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按照东方塑说的吩咐下去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元宵的父母也从城外赶到城里,他们见到了城里的元宵姑娘。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汤圆又叫元宵。正月十五这一天,就被定为元宵节了。

元宵并不是汤圆

元宵并不是汤圆

不少人就会认为元宵就是汤圆,煮出来都是白白的一个,里面包着甜甜的馅。可是,它们真的不一样!元宵有口感要粗糙一些,而馅料多为甜的、一般是白糖、芝麻。煮过后不会像汤圆那样清澈,水会有点浑浊,表皮松软,馅料硬实有“咬劲”。

汤圆的特点就是软、滑,而且馅料可以是火腿、肉丁等咸料。除此之外,汤圆的外表看起来也比元宵细腻得多。

不管元宵节你想吃哪种,市面上都有各种口味可供选择。只是~~汤圆也挑人的!

吃汤圆的禁忌

糖尿病患者

元宵和汤圆大多是甜味的,对于糖尿病患者却只能看不能吃。所以如果家里有此类患者,最好选择咸味的汤圆。

心血管病患者

汤圆的主料是糯米粉,在体内较难消化,如果吃得太饱再一受凉,这类患者就容易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

溃疡病

元宵可使胃酸分泌增多,会加重溃疡面的刺激,严重的还可诱发胃出血、胃穿孔。

老年人

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退,糯米又是难消化的食物,所以老年人要少吃,而且要慢吃,避免急吞卡到喉咙。

婴幼儿

糯米的黏性比较大,3岁以内的婴幼儿是不建议吃的,以防止咀嚼不当黏在食道从而阻塞呼吸道。

元宵

除了人群有讲究外,在吃元宵时,也有几点需要注意的。

1、早餐不宜食用。元宵属于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而且还含有油脂,但是它其中的营养却很少,所以不适合做早餐。早上刚起床,胃功能是最弱的时候,这时宜吃一些软、宜消化的食物,而糯米的黏性大,不易消化。

2、不可贪多。元宵是高热量食物,水煮的还好,如果是油炸的那热量更高得惊人。所以每次不可吃太多,吃了元宵后,也需要减少主食的量,防止加重胃负担。

3、元宵喝汤更健康。很多人都会吃完元宵后把汤倒掉,这不知道损失了多少营养。其实元宵中的营养物质都溶解在汤里,吃完元宵后再喝汤,能促进消化吸收,这也就是民间常说“原汤化原食”。


关于平安夜的由来故事

今年的平安夜就要到了,我们又要开始新一年的狂欢盛会,但是在此之前,我们该做的功课还是不能少的,今天的主题就是关于平安夜的由来故事。说起平安夜的来历,那现在是有点说不清楚了,只有一些传说流传在人间,我们就来总结一下都有哪些说法吧!

关于平安夜的由来故事 平安夜的来历

1、关于平安夜的由来故事一

耶稣诞生的那个晚上,在旷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天上传来了声音,告诉他们耶稣降生的消息。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来到人间,是要拯救世人,做全人类的救主,因此天使便透过这些牧羊人把消息传给更多的人。

后来,人们就仿效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处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直至今日,就演变成报佳音这个活动。

到了一八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在奥地利萨尔札赫河畔的奥本村里,有一只老鼠大胆地溜进村里古老的圣尼哥拉斯教堂风琴楼厢里。这只饥寒交迫的小东西东跑西窜,到处咬噬,终于干下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导致了一曲脍炙人口的圣诞赞美诗的诞生。翌日清晨,一位身穿黑色礼服大衣的中年人走进教堂,径直来到风琴旁边坐下。此人名叫弗兰兹-格鲁伯,正当三十一岁,有着一头黑发,高高的鼻梁和一双富有感情的眼睛。他虽然默默无闻,但在这偏僻地区很受村民尊敬。因为他是本村的小学教师,又是圣尼哥拉斯教堂的风琴演奏家。他坐下来,踩着踏板,按下了琴键。可是风琴只发出几声呜咽似的微弱气息。

这歌曲作为民间音乐,从奥地利传到了德国。它越过国界,随着德国移民远涉重洋,传播各地。但直到不久前,莫尔和格鲁伯才被公认为这首歌曲的创作者。他们当时什么都没有得到,他们死时仍和生时一样贫穷。但是,格鲁伯的那具古老的吉他琴至今仍在为他歌唱,它已成为传家宝,被格鲁伯家代代相传。现在,每逢圣诞夜,人们便要把这吉他琴带到奥本村去。而世界各地的教徒们,则再次齐唱这首为人喜爱的圣诞赞美诗。

2、关于平安夜的由来故事二

奥地利靠阿尔卑斯山的地区,出了不少的乡村诗人,加上奥地利人,本是爱好音乐的民族。他们大部分的人民,信仰耶稣基督。所以每到圣诞节,在这崇山峻岭的一些小镇和乡村里,许多歌唱世家的男女,像中古世纪的吟游诗人,不断的把圣诞歌的词句和乐曲,加以改进或创新。他们很多人,长于弹奏乐器,而且几个人聚在火炉边,就能当场作出新的圣诞歌,成了后来圣诞歌的宝藏。有一些歌曲,也许当时唱唱,或唱过一两年,就被新的圣诞歌所取代了。但是其中的一首,不但流传下来,而且是世界最出名的圣诞歌,它就是大家熟悉的“平安夜”。

据说这首圣诞歌,是阿尔卑斯山下沙司堡的牧若瑟神父,在一八一八年撰写的歌词,曲子则是乐师方济葛鲁伯所作的。不幸它在那乡村圣堂歌咏团的抄写本中,埋没了十多年。后来,被一位喜爱音乐的人发现,就把这首圣诞歌,带到城里的音乐会上演唱,非常受人欢迎。于是,渐渐的流传到奥地利各地,再传到了德国。一八三九年,这首圣诞歌传进了美国,不到几年功夫,就普遍得到人民的喜爱。再经过著名歌唱家的演唱,电台的播放,这首圣诞歌-平安夜,普遍的流传世界,而且各国都有翻译的歌词。不管是不是基督徒,几乎都熟悉这首“平安夜”,聆听的时候,而且会哼唱起来。

平安夜的历史

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内才有。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

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其实哪一天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应该知道它是为纪念救主耶稣降生。

到了1818年的圣诞节前夕,奥地利一个名叫奥本多夫的小镇上的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神父——摩尔,发现教堂里的管风琴被老鼠咬坏了,修理已经来不及了。

怎么庆祝圣诞呢?摩尔为此闷闷不乐。他忽然想起《路加福音》里记载着,耶稣降生时,天使向白冷郊外的牧羊人报佳音后,高唱颂歌:“天主受享荣福于天,良人受享太平于地。”

他灵机一动,根据这两句经文写成一首赞美诗,取名《平安夜》。摩尔写好歌词后拿给本镇小学教师葛路伯看,请他谱曲。葛路伯读完歌词很受感动,谱好曲,第二天在教堂里演唱,大受欢迎。

后来有两个商人路过这里,学会了这首歌,他们为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演唱,威廉四世听后大加赞赏,下令把《平安夜》定为全国教堂过圣诞节时必唱的歌曲之一。于是,这首不朽的作品一直传唱至今。

到了现在,平安夜不仅代表了平安祥和,其背后团圆和希望的美好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大多数欧美家庭的平安夜会选择所有成员团聚在家中,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弹琴唱歌,共叙天伦之乐。

或者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通宵达旦地庆祝圣诞夜是一个幸福、祥和、狂欢的平安夜、团圆夜,期待着圣诞节的到来。

而在我国,近年来平安夜圣诞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实,除了受到洋文化的冲击之外,也可以证明无论是世界哪个国家的人都期待着和平美满的生活。想要了解更多圣诞节信息查询请点击》》》圣诞节


雨水节气的由来简介

雨水是节气当中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雨水节气的时候气温就会开始慢慢的回温,但是雨水也会慢慢的变多,而且二十四节气也是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所以只要到了立春时间那么就是雨水了,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去看看雨水节气的由来简介和二十四节气之雨水节气介绍吧!

雨水节气的由来简介 二十四节气之雨水节气介绍

雨水节气的由来简介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雨水后,春风送暖,人们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

“雨水”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

二十四节气之雨水节气介绍

太阳直射从南半球像赤道靠近,北半球的日照和强度不断地增加,气温逐渐地回升,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越来越活跃,而且慢慢的向北方挺进。冷空气也在不断地减弱,两者不断地较量,谁也没有办法占据主导的地位,就会形成很多的降水,但是还是没有办法驱逐寒冷。雨水时节,万物萌动,春天已经来临。

雨水如何养生

在中国的传统中,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的根本,如果脾胃功能健康的人,体质也会比较好。在雨水时节,降水增多,寒湿之气严重,很容易影响一个人的脾脏。养生方面在雨水前后最需要养护的是脾脏。这个时节最重要的是调养脾胃和祛除风湿。

在雨水时节我们可以经常吃一些薏仁,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薏仁能够健脾胃,祛风湿,清热肺等等。薏仁还能够有助于一个人的美白,薏仁对于保护脾胃具有很好的效果,是平补的佳品。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无常,很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甚至是心神不宁,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对于具有高血压、哮喘、心脏病的人更加的不利。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自己的身体,我们应该积极地调养自己的身体,多多锻炼,这样有助于保持一个人的情绪稳定和身心健康。

雨水时节,细菌和病毒很容易传播,所以在这个时节很容易爆发传染病。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学会保护自己,多加锻炼,增强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在春天的时候,下半身要穿的暖和一些,有空可以多泡泡脚,这样有助于全身的血液循环,生活中要尽量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否则很容易伤了自己的元气。

雨水节气农事概要

作为以耕作为主的农民朋友来说,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抓住“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关键季节,进行春耕、春种、春管,实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愿望。

就大田来看,“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多。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应及时春灌,可取的较好的效果,即常说的“春雨(水)贵如油”。

同时,在雨水期间,对那些没有秋翻的土地,特别是谷茬、糜茬等硬茬子地,要趁着有冻未化的时机,抓紧用拉子(农村拖茬子用的一种工具,用条子或树枝做成)把茬子地拖一遍,或用碾子压一压,然后把茬子拖倒压碎,这样既能保证播种质量,又能达到抗旱保墒的效果。淮河以南地区,此时一般雨水较多,应做好农田清沟沥水,中耕除草,预防湿害烂根。华南双季稻早稻育秧工作已经开始,为防忽冷忽热,乍寒还暖的天气对秧苗的危害,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天气,抢晴播种,力争一播保苗。

结语:以上是整理的“雨水节气的由来简介 二十四节气之雨水节气介绍”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