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你可以看到田间人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在忙什么呢?有的地区忙着收谷子,而有的地区忙着播种,这反应了我国不同气候环境下的务农活动。那么,有哪些描写芒种的诗古诗文呢?关于芒种的诗词有哪些?我们一起来欣赏。
描写芒种的诗古诗文 关于芒种的诗词有哪些
《时雨》宋 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伊犁记事诗》清 洪亮吉
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
生驹步步行难稳,恐有蛇从鼻观飞。
《五律 芒种节》
芒种忙忙割,农家乐启镰。
西风烘穗海,机械刈禾田。
税赋千年免,粮仓万户填。
麦收秧稻插,秋囤再攀巅。
《春夏之交衰病相仍过芒种始健戏作》宋 陆游
药里关心百不知,可怜笔砚锁蛛丝。
倒壶犹有暮春酒,开卷遂无初夏诗。
户外逢人惊隔阔,灯前顾影叹支离。
痴顽未伏常愁卧,鼓缶长谣乐圣时。
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
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
绿树晚凉鸠语闹,画梁昼寂燕归迟。
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熏笼独诵诗。
《观刈麦》唐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想了解更多有关芒种节气的知识,请关注》》》》二十四节气之芒种节气专题
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就是有关腊八节的诗文,在诗文盛行的年代里腊八节还是很受重视的节日,不管达官显贵还是贫民百姓正在腊八节这天都会煮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尽情享用,也会将自家的腊八粥送去给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很多经典的腊八节古诗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
有关腊八节的诗文 经典的腊八节古诗词
有关腊八节的诗文 经典的腊八节古诗词
《腊节》——(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
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
藉此慰中情。
《腊八》——(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
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
进奉熬成第二锅。
《腊日》——(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有关腊八节的诗文 经典的腊八节古诗词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1 125—1210),晚年退居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生活在民间,对乡野习俗深有体会。他曾在一年的腊日写下《食粥》一诗: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宛丘”为《诗经陈风》篇名,《诗序》:“《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该诗写到当时的舞蹈,舞者持“鹭羽”,用“击鼓”和“击缶”来伴奏。诗人在这里是反说,意思是我如得到“宛丘”这种游荡舞蹈之法,我就把腊八粥送给神仙去吃。可是我没有得到此法,所以只好食腊八粥了。因为此粥是能让人“长年”的。
这首诗写出了腊八粥能延年益寿的医药功效。
与陆游同时的杰出诗人范成大(1126一1193),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他在明州(今浙江宁波市)任地方长官兼沿海制置使。他在奉命到京城领受皇帝颁赐的玺书、腊药后,写下了《谢赐腊药感遇之什》:
鸿宝刀圭下九关,十年长奉玺封看。
扶持蒲柳身犹健,收拾桑榆岁又寒。
天地恩深双鬓雪,山川途远一心丹。
疲虻疾苦知何似?拜手归来愧伐檀。
全诗是说,皇帝赏赐的如“鸿宝”一般珍贵的“刀圭”
(腊药)出了京都临安的城门,由各大臣带到各地去,十年来我常常奉命得到皇帝恩赐的诏书。我如“蒲柳”一般早衰的身体,经小心“扶持”(保养)还算康健;我在料理“桑榆”(晚年)之事时,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岁又寒”)。朝廷对我有天高地厚之恩,但我已年岁老,双鬓雪白;虽然我离朝廷远,但我一片丹心赤忱为国。想到今天的老百姓极度辛苦劳累,我拜受赐药归来,觉得自己像《伐檀》中指斥的那些不劳而食的“君子”一样,深感惭愧不安。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感恩皇帝的知遇之心,又表现了他对南宋小朝廷统治下民生苦难的同情和愧疚。
有关腊八节的诗文 经典的腊八节古诗词
南宋末期的布衣诗人汪莘(生卒年不详),字叔耕,号方壶先生,休宁(今属安徽)人。宋宁宗嘉定年问(1208--1224)曾应诏上封事,不为当朝采纳。晚年隐居柳塘,与朱熹友善。曾写下《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一词: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
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篮舆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
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这是一首描写腊八日景观的诗作。残冬时节,在乡野小酒店喝了点酒,便觉得春意浓郁。到处是清澈闪光的溪流,松、竹、梅婆娑,山色苍翠,无尽无穷。坐上竹轿,在“薄暮疏钟”之中,只见孤村远在,夕阳西下匆匆。夜间一阵阵冷雪敲窗,早晨在枕上便可看到积雪像白云一样,堆满山峰。于是,我便起床,披上蓑衣,戴上斗笠,去作一个独钓寒雪的渔翁。此诗生动地刻画了腊八节前后的节令特征,富有朝气,表现了自然界的无限生机和诗人恬淡闲适的心态。
明代诗人李先芳(生平不详),亦有《腊日》一诗留世。诗云:
腊日烟光薄,郊园晓望空。
岁登通腊祭,酒熟醵村翁。
积雪连长陌,枯桑起大风。
村村闻赛鼓,又了一年中。
全诗是说,腊日气候寒冷,烟光稀薄,天高气朗,可以望见远处的天空。在这岁末“腊祭”之时,村翁们在一起凑钱饮酒。尽管积雪一片,大风吹拂,但在这一年一度的腊八节,村民们仍然击鼓扮傩,开展逐疫驱邪的活动。此诗写出了乡村“腊祭”的情景和习俗,生活气息浓,颇有一种自然闲淡之风。
很多人都说高考语文是一道很难攻克的难关,这其实也是实话,语文靠的是长期的积累,不是背熟几道公式多做几道题就能行的,就是高考必背古诗文也不是几天就能拿下的,下面我们准备来了一份高考古诗文必背目录,还有一些高考语文常考答题术语,现在赶紧背熟还来得及。
高考必背古诗文 高考古诗文必背目录
初中五十篇
1.《论语》(共十则)、2.《孟子.鱼我所欲也》、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左传.曹刿论战》、5.《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6.《前出师表》诸葛亮、7.《桃花源记》陶渊明、8.《三峡》郦道元;9.《马说》韩愈、10.《陋室铭》刘禹锡、11.《小石潭记》柳宗元;12.《岳阳楼记》范仲淹、13.《醉翁亭记》欧阳修、14.《爱莲说》周敦颐、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7.《诗经.关睢》、18.《诗经.蒹葭》、19.《观沧海》曹操、20.《饮酒》陶渊明;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23.《使至塞上》王维、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25.《行路难》李白、26.《望岳》杜甫、27.《春望》杜甫、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32.《观刈麦》白居易、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34.《雁门太守行》 李贺、35.《赤壁》杜牧、36.《泊秦淮》杜牧、37.《夜雨寄北》李商隐、38.《无题》李商隐;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42.《登飞来峰》王安石、4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47.《过零丁洋》文天祥;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4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50.《己亥杂诗》 龚自珍。
高中十四篇
51.《荀子.劝学》、52.《庄子.逍遥游》;53.《师说》韩愈、54.《阿房宫赋》杜牧、55.《前赤壁赋》苏轼;56.《诗经.氓》、57.《离骚》屈原;58.《蜀道难》李白、59.《登高》杜甫、60.《琵琶行》白居易、61.《锦瑟》李商隐;6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6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6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高考语文常考答题术语必背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