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腊月我们说起腊八节,那最熟悉的莫过于腊八粥了。只是关于腊八节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我们却并不是很清楚,反正是老祖宗上千年前就留下来传统,我们也就一年年的遵循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腊八节和腊八粥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腊八节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腊八节和腊八粥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比较广泛的说法是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日成佛这一事件,在每年的腊月初八都熬制米粥,既为了表示对佛祖的怀念之情,也为了向佛祖表示修炼的决心,相信自己只要苦心修炼也可以到达佛祖的境界,佛门之内将腊八粥称为“佛粥”。
喝腊八粥的故事
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家中甚是贫穷,迫于生活的压力,朱元璋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当地的一个地主家放牛。地主对朱元璋不好,挨打挨骂是经常的事,饥肠辘辘也是每天的生存状态。有一天朱元璋放牛的时候,途中经过一座很窄的木桥,老牛一脚踩空,跌下桥去把腿摔断了,这还了得?地主一生气就把朱元璋关进一间屋子里,几天都不给吃的喝的。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朱元璋饿得眼冒金星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老鼠洞,里面有小米、大米、豆子等,他就把这些东西凑在一起煮了一锅粥,真是饱了吃着蜜不甜,饿了吃着甜如蜜,朱元璋觉得这粥真的是太香了。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世间的美味都吃遍了。忽然在一年的腊八里他想起了当年那好喝的粥,于是令御膳房煮这种杂粮粥。因这天在腊八,就赐名腊八粥,并让子女们也喝这种粥,让他们在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不要忘记祖辈们的辛苦。“上行而下效”,一时间在腊八喝腊八粥成为风气,传至民间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风俗。
腊八节即将消失的习俗
腊八起冰窖开始储冰
古都北京在腊八节 除煮粥供佛舍粥 食粥之习俗外, 宫廷王府的冰窑还有在腊八节这天起储窖冰之俗,’腊七腊八, 冻死寒鸭,’腊八时节巳是冰封严寒之时,位于景山西门外的雪池冰窑等皇家及王府冰窖,自太液池南海等湖泊内起冰储存, 待夏暑天时供皇宫及皇族们享用。
在民间也有吃“腊八冰”、的民俗。吃腊八冰是在腊八的前一两天用陶瓷盆盛满冷开水放在院中,结成冰,待腊八这天早上磕出冰块全家分食之,旧时的说法是“吃了腊八冰,来年一年不肚疼”,这当然没有任何科学根据。
腊八成年仪式
在腊月初八,云南西部的纳西族要为家中年满13岁的男女小孩举行成年仪式。仪式由女家长主持。仪式开始时先拜火塘边的祖先神位,然后男孩的左手抚摩火塘左边的男柱,由家长为他脱去长衫换上裤子;女孩右手抚摩右边的女柱,左手拿一银币,双脚踏在两个米袋上,预兆将来生活丰裕和生产兴旺,家长为她脱去长衫换上裙子。举行成年仪式后,表示男女小孩就成为大人了。
打腊鼓
古谚云:“腊鼓鸣,春草生。”中国民间自古以来便有打腊鼓的习俗。通常是在腊日,或腊日前一天,村民集会,击鼓驱疫。届时,人们戴上假面具,扮作金刚力士,敲击细腰鼓,歌舞喧天,以示赶走邪魔,迎接新春的祈望。旧时,农业生产落后,冬日送肥保温防寒是确保来年丰收的重要措施。故而腊日打腊鼓还有击鼓催春的农事之意。谚语道: “腊鼓动,农人奋。”腊日一过,农民便忙于运肥上田,为新春的耕作开始着手进行准备。
请家畜
另外,在河北省南部,旧时还有“请”家畜、家禽吃腊八粥的习俗,又是一番讲究和情趣。当地人每到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一定多煮些粥,除人吃之外,家中饲养的“马、牛、羊、鸡、犬、猪”六畜,也全给一份吃。据当地人传一说,腊八这天,玉皇大帝照例要派牛魔王、弼马温、猪八戒等管理六畜的众神下界,查访人间对待六畜是否爱护。这些玉皇的使者见人们和他们的同类得以共享腊八粥,便很高兴,回到天上奏明玉帝,玉皇就会给人们降福。这个传说故事虽然荒诞不经,但很具有人情味,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六畜的仁爱精神。
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过节的目的是纪念某些事情或者人,每个节假日的目的和习俗可能不同。今年的腊八节即将到来,那么过腊八节有什么意义?在小编看来腊八节不仅是喝一碗腊八粥,它总有点其它需要我们记住的东西,比如腊八节其实是源于腊月祭祀的传统。
自上古时代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的传说
据印度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出家修道,但是经过了六年的苦行生活,他仍然没有能在精神上摆脱对人生的各种苦恼。这时他已经饥饿疲惫到了极点,幸好有一个牧女给他送来了乳糜(奶粥)使他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又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污垢,最后在菩提树下静思七日七夜,终于觉悟成佛。于是佛教便把这一天作为"成道节"来纪念。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即腊月)初八,遂以"腊八"为成道节。古时候,每逢这一天,各寺院都要诵经纪念,并且仿效牧女献乳糜事,以各种香谷、果实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便从寺院扩展到民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时期,这一天各寺院都要作浴佛会,还要煮七实五味粥供佛并赠施主。是日民间各家亦将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明朝时,皇帝在这一天要向文武百官赏赐宫内煮的腊八粥,其用料自然十分讲究。到了清朝,这一风俗更为盛行,不仅家家煮腊八粥,而且有钱人家还用果料做成各色禽虫来装点粥面,相互赠送。清朝惯例,自乾隆年间开始,皇帝赐给文武百官的腊八粥,都是在雍和宫煮成的。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约两米、深一米半的大铜锅,是专为煮粥用的。当年雍和宫总共要煮六锅腊八粥:前三锅供佛和献给皇家及王公大臣们享用,所以粥料特别精美,还要添放奶油、羊肉丁等;第四、五锅是送给百官及众喇嘛吃的。第六锅是施舍给老百姓的,质量自然就差多了。据说这口熬粥的大铜锅现在还保存在雍和宫前院的西鼓楼旁,也可以算是一件文物了。
腊八节各地习俗
1、陕西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2、甘肃腊八节的习俗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3、西宁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4、江浙腊八节的习俗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5、西北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6、宁夏腊八节的习俗
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7、北京腊八节的习俗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腊八节喝腊八粥已经是惯例,现在如果问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想必很多人也是答不出来的,其实关于腊八节吃腊八粥的由来一直是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现在人们也每个定论,所以啊,也不怪答不出来,今天就将这些说法给大家展示一下。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所以在腊八这天,家家户户喝腊八粥,为的就是以防下巴被冻掉。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一般认为源自佛教,所以腊八粥也叫“佛粥”,民间也有把腊八粥叫做“防风洲”,据说喝了这粥,可以御寒。其实腊八粥跟释迦牟尼有关,据说释迦牟尼成道前苦修六年,略无所获,一天在河中沐浴时,吃了牧女苏耶妲送的乳糜,恢复了精力,在毕钵罗树下悟了道。乳糜即乳粥,后来释迦牟尼的弟子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也为了感谢牧女,于是僧人们在腊八这天手捧钵盂,到街上化缘,将化来的米、枣等煮成粥,发给挨饿的人们。从此每年的腊八喝腊八粥。
腊八粥的材料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由来
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当时民间制的腊八粥,也是很讲究营养和色、香、味俱佳的:“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物产不同,人们口味各异,因此,腊八粥的材料也不一样。有的地方还加入黏秫米、珍珠米、薏仁米等;有的地方则放入百合、白果、莲子等;有的地方还配以绿豆、龙眼肉、蜜饯、鲜果、干果等。
我们从腊八粥的配料上已不难看出,其营养是丰富全面的,从中医角度看,是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的,可以说是一剂配伍合理的补益“良药”。腊八粥之所以盛传不衰,与其为“滋补良药”是分不开的。
赤豆为粥,可以利尿清脾;菱粉为粥,固精明目;栗子为粥,补肾强膝;百合为粥,润肺调中;萝卜为粥,消食暖下;油菜为粥,调中下气;养菜为粥,明目利肝;韭菜为粥,温肾暖下;花椒为粥,辟瘴御寒;茵香为粥,和胃治癌……假如李时珍受时代条件所限,还有些不甚科学的看法的话,那么,现代医学当是可信的了。
中国民间为什么要吃腊八粥?这里面有很特殊的内容,如果根据现实版的考据,那么这传统可能和上古时期人们食用腊赤豆粥有关。如果是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传说,那么我们就要到佛教的传统中去找答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详细的介绍吧!
中国民间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传说
中国古代民间有在冬至前后食用“赤豆粥”的习俗。如《本草纲目》赤豆条记载,传说中那位头撞不周山的共工氏有七个“不才”儿子,“以冬至死个为疫鬼”,故于是日作小豆粥,来祓除瘟神疫鬼。这个节日风俗,后来和佛教纪念“佛祖成道,的“五味粥”逐渐融合,宗教迷信的成份也逐渐淡薄下来,成为入腊以后的节日佳品——“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传说
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有两个。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监牢里受苦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日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据说腊人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便合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的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粥的配方
我国不同地方腊八粥的搭配不同,推荐的配方:花生40克,黄豆40克,薏仁40克,红豆40克,红枣6-8个,莲子15克,桂圆肉30克,水适量。超市里也有卖搭配好的腊八粥的原料。其实,生活不用那么教条,把家里储存的各种杂粮按照自己的喜好搭配在一起就可以熬“腊八粥”啦。熬粥最好用高压锅,节约能源、熟的快。
关于腊八粥的功能,人云亦云的说法有“资色、增力、益寿、安乐、辩说、除风、消宿食、辞清、除饥、消渴”等作用。其实,本人不认为一碗两碗的粥有这么大的作用。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分析:粥由多种植物性食物组成,可以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在体内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不要把粥当成是“灵丹妙药”。
土家族腊八节
土族人十分重视腊八节。这天凌晨时分,家家都会到河滩上背回几块冰,立在自家的果树或田里的粪堆上。同时抱一堆麦草,分别在地里、粪堆上和果树底下燃烧。有的还会盛一碗清水放在院中,待结成冰后,根据冰凸起的形状预测来年庄稼的收成情况。早上吃麦仁饭,并将麦仁涂在各类果树上,用木棍敲打树身,问道:“结不结果子?”旁边另一人回答:“结———结———结!”早饭后,孩子们自发组织起来祭祀山神和巴蜡爷(指专管蠕虫类的神)。他们从各家各户收取清油、面粉、香表、柴火等,带上灶具,到野外选个地方,自己起灶,炸小油饼,大家分享,将剩余的油、面等做一锅油面疙瘩饭,盛一碗一边用树枝向周围泼洒,一边口里祷告道:“给天泼洒,给地泼洒,保佑挡羊娃平平安安;给山神泼洒,狼的眼睛里麻洒洒;给巴蜡泼洒,害虫不伤人畜和庄稼。”说毕,分吃油面疙瘩,烧香叩拜后回家。有的地方还做豆面搅团,或做麦仁饭,先供佛后食用。腊八是在年底举行的一种对自然界风调雨顺的答谢祭。同时,腊八也成为人们准备过春节的时间界限,过了腊八后,就要开始操办年货,筹办儿女婚事等。想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今年的腊八节又要到啦,还有十天的时间我们就要喝腊八粥了,那么你知道中国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谁呢?这里面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为了释迦牟尼,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朱元璋,究竟为了谁下面我们来看看,腊八节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中国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谁 腊八节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中国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
据说,古时候有个净饭国,这个国的太子叫释迦牟尼,他在二十九岁上出家修行。有一天他走到尼连河附近,又累又饿,昏倒在地。有一位牧女很同情他,便将身边带的杂粮加些野菜野裸,用泉水熬成乳糜的粥,喂他吃下,他才得以振起精神,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
后来,佛教徒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腊八这天称为“成道节”,每到这天就举行诵经活动,还煮粥敬佛。由此积久成俗,人们每逢这天都喝腊八粥。
还有一种说法与此近似。据说,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修道时,正闭目养神,人们忽然见天降五色雨,佛祖面上顿放红光,坐化圆寂。这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佛教徒们从此每年腊月初八这天,都以五色米谷加些果品熬成粥,敬奉佛祖,称之为“七宝五味粥”,俗称“腊八粥”;教徒们这天也都喝这种粥,表示对佛祖的怀念。在佛教的影响下,许多人也相信由此可以得福而喝起了腊八粥。
中国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朱元璋
相传,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只好给财主佣工放牛。朱元璋并非本分之徒,放牛的责任心不强,乱哄乱赶,把牛腿给摔断了。财主见他如此顽皮,又心痛牛,一怒之下就把朱元璋关了“禁闭”,不给他饭吃。朱元璋饥饿难挨,挖空心思找吃的,忽见一只耗子从洞中跑出,他灵机一动:“耗子洞里准有存食!”于是,把耗子洞挖开。不出他所料,耗子洞。里果然吃的东西很多,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芋芳、红枣,什么都有。虽然每样东西不算多,但加到一起倒也可观。朱元璋如获至宝,把这些食物一股脑儿煮了一锅粥。}朱元璋已经好几天没吃上东西,这时只觉粥香扑鼻,吃起来味道更是甘美异常。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成天吃的是山珍海味,越吃越腻,总不顺口。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了被财主关“禁闭”时吃的那锅耗子食粥,顿时满口生香,忙叫太监找齐他能记起的东西,叫御厨熬了一锅粥。他一吃,果然清新可口,非常高兴。皇上吃的东西,总得有个好名称,不能叫“耗子食”呀。据说,这天正赶上是腊八,朱元璋就给这种杂七杂八凑的粥定了个名字,叫“腊八粥”。并且作为珍品,分赐给王公大臣吃。从此,文武大臣仿着吃,老百姓也跟着学,越吃面越广,越吃越有经验,制法更多,也更好吃了。
腊八传奇节日
腊八粥
据说腊八粥源于印度。作为古代印度北方国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不能忍受当地人民的疾病和婆罗门(四个印度阶级之一)统治的神权政治。于是,他放弃了崇高的地位,出去寻求一种按照宗教教义开导自己的方法。经过六年的苦难生活和自我折磨,他在农历十二月八日坐在菩提树下,意识到了佛教的真相。记得在这六年里,释迦牟尼每天只吃米饭。所以每年的第十二个月的第八天吃粥都是为了纪念他。
吃腊八粥定制
这种习俗起源于宋代(960 - 1279年),在清代(1644 - 1911年)流行。腊八节日当天,中国人吃腊八粥已有一千多年了。众所周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种植农作物,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当土地得到丰收的时候,农民对祖先和天地的牺牲就会表现得非常赞赏。煮沸腊八粥是人们庆祝收获的方式之一。
腊八粥的成分
腊八粥的成分腊八粥的成分是充满营养的各种物品。豆类(糯米,燕麦,玉米等),豆类(大豆,绿豆,芸豆,豇豆等),干果(栗子,杏仁,花生等),豆腐和肉类。加入瓜子,莲子,松子,糖和其他果脯以提供更多的口味。经过10个世纪的发展,现在有超过100种不同的烹饪方法。
煮了几个小时之后,粥是作为牺牲献给祖先,并在中午之前送给朋友。家庭成员一起吃腊八粥,留下一些,象征着明年的丰收。有些人把粥交给穷人表示遗憾。而在有些地区,人们认为在花果树上粘糊糊的粥表示鲜花盛开。
腊八粥现在被认为是冬季营养丰富的食物,具有健脾,刺激食欲,舒缓神经的功能。受到所有不同年龄的人的欢迎。
腊八粥或腊八粥 是用不同种类的米饭,红枣,红豆,花生和瓜子制成的。长期以来,这是一个幸运,长寿,丰收的象征。
腊八节的起源被认为是十世纪宋代人的一次丰收庆典,祭祖活动被称为“拉”,通常在十二月或“拉”月。想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到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已经的一项悠久的传统,别人吃我们也跟着吃,但这又什么说法就不得而知了,很多的朋友一定有这样的疑问,每到了腊月吃腊八粥是什么传统节日?我们在嘴边说的,过了腊八就是年,那么这其中的腊八节是什么族的节日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腊八节的那些事。
腊八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吃腊八粥是什么传统节日
腊八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吃腊八粥是什么传统节日
腊八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宗教、农祀节日。因在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故名腊八节。
据史书记载,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
《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于祭祀,用之当时。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
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节吃腊八粥
腊八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吃腊八粥是什么传统节日
腊八节这一天最普遍的风俗就是吃腊八粥,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中国人喝腊八粥的习俗始于宋代。一般认为,这个习俗起源于佛教。据佛经记载,释A牟尼苦修时,骨瘦如柴,奄奄一息,一个牧女盛了一碗乳粥给他喝,释迎牟尼因此恢复了精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农历腊月初八成佛。为了纪念释迩牟尼,佛寺在这天举行诵经大会,并效法牧女,用香谷和果实做粥供佛。
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来经过演变,加上不同的地域特色,品种逐渐丰富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腊八粥的做法:“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攘、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这种腊八粥做起来麻烦,需要煮一夜,吃起来一定香软可口。
吃腊八粥的起源
腊八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吃腊八粥是什么传统节日
吃腊八粥的习俗始于何时,众说不一。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始于唐代,普及于宋代,盛行于明、清两代。它起于何因,也是众说纷纭,不过从民间传说中也可见一些端倪。
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说喝腊八粥起源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但此说也有矛盾。据说,古时候有个净饭国,这个国的太子叫释迦牟尼,他在二十九岁上出家修行。有一天他走到尼连河附近,又累又饿,昏倒在地。有一位牧女很同情他,便将身边带的杂粮加些野菜野裸,用泉水熬成乳糜的粥,喂他吃下,他才得以振起精神,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
后来,佛教徒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腊八这天称为“成道节”,每到这天就举行诵经活动,还煮粥敬佛。由此积久成俗,人们每逢这天都喝腊八粥。
还有一种说法与此近似。据说,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修道时,正闭目养神,人们忽然见天降五色雨,佛祖面上顿放红光,坐化圆寂。这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佛教徒们从此每年腊月初八这天,都以五色米谷加些果品熬成粥,敬奉佛祖,称之为“七宝五味粥”,俗称“腊八粥”;教徒们这天也都喝这种粥,表示对佛祖的怀念。在佛教的影响下,许多人也相信由此可以得福而喝起了腊八粥。这一习俗随着佛教的传开,在民间也越传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