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历史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我们不仅要展望未来,更是要了解历史,这才能让文明更好的衔接延续与发展。近日,我国发现了迄今最早的远古森林,那么最新发现最早远古森林在哪里呢?具体我国发现迄今最早远古森林距今多少年?我们一起来了解。
最新发现最早远古森林在哪里 我国发现迄今最早远古森林距今多少年
在新疆塔城地区。据中国科学院,新疆发现距今约3.71亿年的远古森林。
中国科学院称,根据现代同位素定年方法,确定新疆发现的这片远古森林距今约3.71亿年,比侏罗纪早1亿多年,是我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远古森林,比远古森林大规模出现时代早1000多万年。发现森林的主要是我国新疆塔城地区,森林中以石松类、古羊齿类和枝蕨类植物为主。但目前仅剩石松类植物,且形态也和远古时期明显不同。
本次采用的同位素定年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核衰变规律测定地质体年龄的方法。
当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物质形成后,与周围环境隔绝的放射性同位素(母体)不断地衰变而减少,衰变产生的稳定同位素(子体)在该物体中相应积累。通过准确地测定物体中同位素母体和子体的含量,根据放射性衰变定律可计算出该物体的年龄。
新疆塔城地区简介: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地处东经82°16′—87°21′、北纬43°25′—47°15′之间。东北与阿勒泰地区相邻,东部以玛纳斯河为界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及石河子市相连,南以依连哈比尔尕山和婆罗科努山为界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伊犁地区为邻,西南毗邻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国接壤。在地区腹心地带,有新疆地级克拉玛依市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的县级奎屯市。市区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580公里,距巴克图口岸17公里。全地区面积为10.54万平方公里。
关于植物资源:
塔城地区树种资源丰富,计有乔、灌木树201种。主要用材树种有西伯利亚落叶松、雪岭云杉、苦杨、密叶杨、山杨、桦树、胡杨、新疆杨、钻天杨、橡树等35种。这些树种是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改善区域气候的绿色卫士。主要经济树种有苹果、沙枣、葡萄、桑树、海棠、杏、李、酸樱桃、枸杞、桃、杏、欧李、山楂、野巴旦杏等20多种;还有鞑靼忍冬、圆叶唐棣、多花枸子、铃铛刺、锦鸡儿、稠李、金丝桃绣线菊、西伯利亚小薜刺酸栗、大叶绣线菊、红柳、梭梭、沙拐枣、琵琶柴等50余种水土保持荒漠树种。
塔城地区野生草本植物有1260余种。分布面积1亿亩以上,垂直划分为3个部分: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带分布杂草类,主要有鸭茅、羽衣草、针茅优地肤、麻黄、旱麦草、矶松等;海拔500—1200米地带是草本植物的主要分布区,种类占全地区草本植物种类的70% 以上,主要有蒿类、针茅、黄芪、东方旱袤、阿魏、假木贼、燕麦、拂子茅等;海拔500米以下区域地带,草的种类仅百余种,除在塔城盆地的南湖和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甘家湖区的低凹潮湿地带分布有喜盐碱的芦苇、香蒲、三棱草、铃铛刺、野啤酒花、苍耳、苦豆子等植物种类外,其他干旱区分布有盐穗木、白蒿、三芒草等。在草本植物分布群落中,有大量的药用植物,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有贝母、党参、芍药、肉苁蓉、甘草、列当、大黄、当归等。
现在我们对于元旦这个节日并不陌生,哪怕是孩童都知道1月1日是元旦。大家都习惯了将公历1月1日这一天作为公历新一年的开始,但是你知道吗,现在的元旦虽然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节日,但是“元旦”这个词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而在古时候我们也有元旦这个节日,那么古代元旦是哪一天?最早的元旦是什么时候?我们现在就走进元旦这个节日。
古代元旦是哪一天 最早的元旦是什么时候
古代元旦是哪一天 最早的元旦是什么时候
古代最早的元旦指的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这一天,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元旦的起源
古代元旦是哪一天 最早的元旦是什么时候
元旦一词,最早出于南朝梁人《雅乐歌》:"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元、旦合起来,比喻一年的岁首,也就是一年开始之日。但将哪一天作为岁首,我国历代有不同的择定。《史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又恢复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延续下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把在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定为古代的元旦日。尧的儿子无才难以成大器,便传给了品德兼备的舜。舜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爱戴。因而当时就把纪念尧的那天定为元旦日。
辛亥革命后,改公历纪年,将阴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公历1月里日称为新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为元旦。
2018年元旦是什么时候
元旦快乐
2018年1月1日元旦是星期一
2018年元旦放假安排
1月1日星期一放假放假,与周六周日连休,共放假3天。
我们现在听着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挺好听的,但是人家可不是走蠢萌路线的小清新,人家是可是正宗的实力派。丝绸之路最早是由游牧民族4000多年前的迁移活动塑造成的。后来人们就沿着这条路径将中国的丝绸运送出去,就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丝路。那么,丝绸之路最早开始于哪一年?丝绸之路最早是谁提出的?丝绸之路的由来我们一起来分享。
丝绸之路最早开始于哪一年 丝绸之路的由来
丝绸之路最早开始于哪一年 丝绸之路的由来
从历史来看,张骞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建立的历史起点,也可以说公元前138年正式开启了丝绸之路。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丝绸之路的由来
汉朝西汉时期,汉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
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身边只有在西域娶的胡妻和一位随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于是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
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即古代沟通中外的远洋航线,以及国际间的其它远洋航线。它是远程的而不只是近邻的,国际的而不只是国内的,经常性的而不是偶发性的。它最初由丝绸等贸易而起,当然不限于丝绸,中晚唐起陶瓷上升至出口货物之首位,便有人称陶瓷之路;清代茶叶出口上升至首位,于是也有人称丝茶之路。丝绸、瓷器、茶叶都是中国的特产。育蚕制丝织丝绸,烧制瓷器,种茶饮茶均起源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丝茶之路,都有浓厚的中国色彩。但丝绸出口贯串始终,称丝绸之路可以涵盖全体,既有历史依据,又形象,更具浪漫意境。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33-1905年)把古代陆上的中西贸易通道形象生动地称为丝绸之路,为人们普遍接受。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1865-1918年)等提出丝路有海陆两道。相对于陆路,海路便自然地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日本学者三杉隆敏、中国学者饶宗颐、陈炎等也先后加以研究。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识发起对丝绸之路的综合考察,其中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规模最大。丝绸之路的研究成为世界性显学。
海上丝绸之路跨越重洋,不限于交通贸易,包括了国家关系与民间交往的层面,开辟了国际间物质与非物质交流渠道,加速了世界经济、文化、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它是友谊之路,文明传播之路。
作为一个美称,它是和平的而不是暴力的,平等互惠的而不是欺压掠夺的。因此,纯海上军事活动应不在此范围,只能算是海上活动。对各种海上活动的统称,从唐代韩愈撰《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起则有“海事”之名。
时间上,就中国而言,海上丝绸之路宜划定在古代。据目前掌握的史料,它上起秦汉,下限则至鸦片战争时期。这个上下限,世界其他地区容或有先后不同。在此之前,中国当有海上的交通、军事、捕捞活动,但如没有国际之间的经常的贸易,恐怕不能称海上丝绸之路,只能称海事,或海上交通、海上活动。如未能证明是经常性的,而只是偶发性的,或有去无回的,也不成航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但可视为前期的探索,或萌芽。对其研究亦是需要的,或可找到充分根据将上限推前。下限看来是很明确的。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主权沦丧,对外无平等可言;这时世界的东方,从非洲、印度至东南亚,许多国家早已沦为殖民地。这时候,海上交通贸易还是有的,也是需要研究的,但不宜再使用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至于当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世界上许多原殖民地先后独立了,享有国家主权,包括关权,平等互惠地对外交往与贸易,海上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光彩,或可以称为当代海上丝绸之路,以示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别。
在古代,人们发现纸币之前,使用的是金银财宝或铜钱等来购买物品,这显然是不便于携带的,流通起来不方便。知道人们发现了纸币,才给人们的交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那么,我国发现最早的纸币是在哪个时期?你知道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哪个时期吗?一起来了解。
我国发现最早的纸币是在哪个时期 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哪个时期
北宋时期。因为当时铁钱流通很不方便,商人便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代替铁钱流通。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纸币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当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
当时一铜钱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5斤,中钱13斤。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成都是重要的经济重地,而且,蜀汉通往外界的道路又异常崎岖难行,因此客观上需要轻便的货币,这也是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的主要原因。
再者,北宋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但全国货币并不统一,存在着几个货币区,各自为政,互不通用。当时有13路(宋代的行政单位)专用铜钱,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各个货币区又严禁货币外流,使用纸币正可防止铜铁钱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种种原因促成了纸币——“交子”的产生。
关于饺子:
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1023年的成都。
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宋朝,四川省成都市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由于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也越来越多的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正是这一步步的发展,使得“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成为了真正的纸币。
随着交子影响的逐步扩大,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需求也日益突出。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咏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16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正式取得了政府认可。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以本钱36万贯为准备金,首届发行“官交子”126万贯,准备金率为28% 。
从商业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货币,交子在短短数十年间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具备了现代纸币的各种基本要素,将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欧洲远远抛在后面。
据清《续通典食货》交子三年一届,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溷用而不便于携;迄神宗时,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即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
想要了解世界各国地理位置,并不需要我们亲自走一趟,只需要通过地球仪便可一目了然,所以地球对于我们了解世界各国及地理情况,有很大的作用意义。那么,地球仪是谁发明的?最早发明地球仪的是谁呢?以下为您介绍。
地球仪是谁发明的 最早发明地球仪的是谁
贝海姆。
世界现存最早的地球仪是由德国航海家、地理学家贝海姆于1492年发明制作的,它现如今保存在纽伦堡博物馆里。1480年,贝海姆(1459年~1507年)作为佛兰芒贸易商人初次访问葡萄牙时,自称是纽伦堡天文学家米勒的学生,所以成为约翰二世的航海顾问。当时航海者用星盘来测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时间和纬度。用黄铜代替木制星盘,可能是由他创始的。他可能曾与D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1490年回纽伦堡后,在画家格洛肯东的协助下,开始绘制他设计的地球仪,1492年完成了一架直径20英寸的地球仪。
因为这架地球仪是根据托勒密《地理学指南》中的地图制成的,所以世界地形既不准确又已过时,在这个地球仪上,印度洋是向东西扩展的海洋,特别是非洲西海岸,错误之多实在惊人。不过有趣的是,在发现北美洲的前夕他绘制的地球仪,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关于地理上的一些有益设想。
早期地球仪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印刷出狭长的三角形图块,然后将这些图块剪下来,粘贴在木球上。德国最有名的地球仪制作者,是纽伦堡学者琼汉恩斯肖纳。他在16世纪早期制作的两个地球仪保存至现如今。
地球仪的作用:
一、教学作用
地球仪在中小学的地理教学中是一种必要的教具,它常用来说明以下内容:
1、地球: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和四季变化现象的成因;分析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经纬线分布特点:形状方向长度;知道经纬网的作用。
3、世界海陆: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关系及所处的纬度带;认识六大板块位置;认识主要地形区和主要大洲地形特点;找出日界线的位置。
二、测定地方时和区时
我们经常使用地球仪的人都会发现,在地球仪地轴的北极一端,装有一个圆形金属片制成的“时规”,一半涂成黑色,表示黑夜;另一半保持金属原色,表示白昼。在两个半圆上,每隔15°依逆时针方向刻有24个时刻。地球仪上的“时规”,可以用来测定地方时和区时。
三、计算区域面积
1、方格法,先根据地球仪的直线比例尺,求出面积的比例尺。这种方法可以量算地球仪上范围不大和轮廓不很复杂的区域的面积,如非洲各国面积大都可用这种方法来测算。
2、用梯形法量算面积,先估算测量区域在地球仪上各纬度地带内所占的梯形数,再乘以该纬度带内的梯形面积,然后逐一相加,得出总面积。
端午节最早源于什么时候?这是一起具有争议的话题,端午节的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现在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现在我们也很难说得清楚端午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开始的。端午节的历史太久远了,很多史料都已经遗失,现在我们只能推测,可能源于先秦时期,或者别的什么时候。不过端午节又叫什么节?这个倒是有详细的记载。
端午节最早源于什么时候 端午节又叫什么节
端午节的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现在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传说有源于先秦时期的“恶日”说,也有源于周朝时期的“龙节”,流传最广的还是与春秋时期的屈原有关。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纪念屈原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又叫什么节
天中节
天中节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端阳节
午日为“阳辰”,午月第一个午日,故称端阳。《荆楚岁时记》中说: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之为“端阳节”。
重午节
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日。
龙舟节
龙舟竞渡最早是古越人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越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龙日节
龙是古越人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东方苍龙七宿,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于北方隐没。仲夏端午,苍龙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因此称为龙的节日。端午时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粤人将端午期间下的雨水称之为“龙降水”或“龙舟水”,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菖蒲节
古人认为菖蒲有辟邪作用,端午时节在门上挂菖蒲辟邪,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躲午节
五月,古时北方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一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地腊节
道教《赤松子章历》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云笈七笺》中说:五月初五名地腊,此日五方大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道教认为一年中的这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祈福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