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个强台风过境后,都有可能被除名,尤其是那些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损失的台风,更是会被永久除名。那么,到底台风除名是什么意思?台风除名有什么意义?台风的除名是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个规定,相关规定内容,以下为您介绍。
台风除名是什么意思 台风除名有什么意义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通过的最新台风命名法规定,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如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它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其使用的名称从命名表中删去,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命名给这次热带气旋,其他热带气旋不再使用这一名称。
以上是热带气旋名字被除去的主要原因。除名还有其他的原因。当某个热带气旋的名称被从命名表中刷除后,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热带气旋名称进行增补。为此,我国气象局曾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征集台风名字的活动。
而被除名的热带气旋也有替补的名字,如2002年的有查特安更名为麦德姆;鹿莎更名为鹦鹉,凤仙更名为红霞。2003年的有伊布都更名为莫拉菲,鸣蝉更名为彩虹。2004年的有苏特更名为银河等。
140个名称循环使用
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据传,20世纪前叶,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这是台风第一次有了名字。
1945年,在西北太平洋地区,人们开始用人名来命名台风。由于缺乏组织和沟通,同一个台风往往被周边国家起了好几个名字。名称混乱使得发布的预警信息也变得模糊。
1997年,台风委员会第30次年度会议认为,亚洲风格的名字更能使人们对台风提高警惕,提高警告效用,因此建议设定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命名制度。2000年1月1日,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国海热带气旋命名表正式启用。
这张表上一共有140个名称,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14个成员提供,每个成员提出10个名称。名称均以英文形式呈现,中国气象局和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协商确定中文译名。
这140个名称始终处于循环使用的状态,直到“退役”的那一天。
想了解台风更多消息,请关注》》》》最新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
在今年腊八节还有一段时间的时候,我们来看看过腊八节有什么意义,还有腊八节的丰富多彩的传说也来凑个热闹,不看不知道,原来腊八节还和朱元璋、岳飞、释伽牟尼这个名人有关系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腊八节让你明明白白过腊八!
过腊八节有什么意义 让你明明白白过腊八
进入腊月,人们迎来的第一个节日就是“腊八节”了。这一节日最早则是以“腊祭之日”出现的。每年年终,天子都率众举行腊祭活动,“腊日”无疑在年终的最后一个月内。但具体在哪一天呢?历史上却不尽相同。周朝以农历十月为岁终之月,故腊日在孟冬;汉朝以后行夏历,以十二月为岁终之月,因此腊日在十二月。《说文解字》中说:“冬至后三戌借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可是,冬至在我国的农历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因而,使得冬至后第三个戍日腊日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有时也会落到下一年的正月里去。这就不符合农历每年十二月进行腊祭的规定了。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腊祭的日子固定在农历每年十二月里的某一天。那究竟是哪一天比较合适呢?南北朝时,根据天子腊祭活动的内容“八腊”,将腊祭之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这样一来,“腊日”始终在年终的十二月里而不会改变,且“腊八”与“八腊”相符,因而“腊八”便逐渐成为一个民间节日了。《荆楚岁时记》等有关古籍中都记载说:每逢十二月初八腊日这天,村人聚在一起并击细腰鼓、戴胡头、扮金刚力士跳驱瘟舞,谚语称“腊鼓鸣,春草生”。
“腊八节”除祭祀诸神之外,我国民间还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普通百姓人家,都要熬煮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杂粮等供僧侣煮粥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并围桌一起食用,以求来年丰收安康。
现在民间煮食“腊八粥”,有教育子女勤俭持家、反对好逸恶劳之意义,还有盼望五谷丰登之意。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腊八粥传自印度
释迦牟尼舍弃王位,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传说二: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所以人们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熬腊八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三: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长城,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人们每年腊月初八便吃“腊八粥”悼念这些工人们。
传说四: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煮成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决心痛改前非。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
传说五: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
传说六:腊八粥救了朱元璋的命
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五谷杂粮熬粥喝,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那个特殊的日子,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那粥命名为腊八粥。
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香港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被割让给了英国,此后陆陆续续的香港新界和附近大大小小的岛屿也一同被租借给了英国,这就开始了香港被占领的100年的历史。一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的租借协议到期,我们才重新拥有香港的主权。而香港回归的7月1日就成了香港回归纪念日。那么,香港回归纪念日有什么意义?这个我们从香港回归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开始说起。
香港回归纪念日有什么意义 香港回归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对香港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正式将香港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结束了香港长达155年的英国殖民地身份,同时也是英国强迫中国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英国租借香港等地区到期的日子。中国名正言顺和平收回香港主权,于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每年的7月1日定为香港回归纪念日。
香港的顺利回归,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斗志和信心。收回香港,洗雪国耻,一直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今天历经坎坷、饱经风雨,终于迎来了祖国明珠的回归。百年期盼,一朝梦圆,神州大地无不欢欣鼓舞,吐气扬眉。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这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莫大的抚慰和鼓舞,将一举搬掉压在中国人民心头150多年的一块石头。通过香港回归的过程,人们会更加清楚地看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保证我们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通过香港的回归,人们将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通过香港的回归,将会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利于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献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干劲,在党中央领导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香港的居住环境
《纽约时报》介绍美国摄影师Michael Wolf在香港拍的照片,但见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貌如外星,美国人看了吓得大叫,认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人一定会发神经。香港开埠之初,都说英国人看中维多利亚港水深港阔、背山环海,天然是一个商业要冲之地,但是,英国人也很懂得鑑赏,此地气候温暖宜人,火山、地震、海啸的威胁一无;山林、海滩、渔港无所不包,全世界也难数得出几个这样的福地。英国人来殖民,都住在香港岛上,依山修路,环境优美,连赤柱的英军坟场,也清雅地令人流连,今天成为新人拍照的景点。英国杂志《Monocle》每年都评选「最适合生活」城市,条件包括市容洁净、建筑漂亮、环境优美、文艺蓬勃等,上榜的结果以北欧最多。世上的城市因人不同,有的适宜生活,有的只可用来赚钱。因为生活,英文Life,不止是揾两餐,还有满足感官与心灵的需求,正如家居绝不止是「单位」,居住的环境也不应该只求有瓦遮头,还要追求窗外的树影,街头的清风,在草地上晒太阳,树下看野鸭戏水的一片和谐心境。香港人的家居,四面都是墙,推不开窗,狭小幽闭,到处是噪音、光害,无一刻安宁,怎麽可能适宜居住?只是一个适合赚钱的地方,为了钱,只好牺牲其他,包括美和灵魂。
过节的目的是纪念某些事情或者人,每个节假日的目的和习俗可能不同。今年的腊八节即将到来,那么过腊八节有什么意义?在小编看来腊八节不仅是喝一碗腊八粥,它总有点其它需要我们记住的东西,比如腊八节其实是源于腊月祭祀的传统。
自上古时代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的传说
据印度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出家修道,但是经过了六年的苦行生活,他仍然没有能在精神上摆脱对人生的各种苦恼。这时他已经饥饿疲惫到了极点,幸好有一个牧女给他送来了乳糜(奶粥)使他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又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污垢,最后在菩提树下静思七日七夜,终于觉悟成佛。于是佛教便把这一天作为"成道节"来纪念。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即腊月)初八,遂以"腊八"为成道节。古时候,每逢这一天,各寺院都要诵经纪念,并且仿效牧女献乳糜事,以各种香谷、果实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便从寺院扩展到民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时期,这一天各寺院都要作浴佛会,还要煮七实五味粥供佛并赠施主。是日民间各家亦将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明朝时,皇帝在这一天要向文武百官赏赐宫内煮的腊八粥,其用料自然十分讲究。到了清朝,这一风俗更为盛行,不仅家家煮腊八粥,而且有钱人家还用果料做成各色禽虫来装点粥面,相互赠送。清朝惯例,自乾隆年间开始,皇帝赐给文武百官的腊八粥,都是在雍和宫煮成的。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约两米、深一米半的大铜锅,是专为煮粥用的。当年雍和宫总共要煮六锅腊八粥:前三锅供佛和献给皇家及王公大臣们享用,所以粥料特别精美,还要添放奶油、羊肉丁等;第四、五锅是送给百官及众喇嘛吃的。第六锅是施舍给老百姓的,质量自然就差多了。据说这口熬粥的大铜锅现在还保存在雍和宫前院的西鼓楼旁,也可以算是一件文物了。
腊八节各地习俗
1、陕西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2、甘肃腊八节的习俗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3、西宁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4、江浙腊八节的习俗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5、西北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6、宁夏腊八节的习俗
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7、北京腊八节的习俗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每年2月4号前后就是立春了,尽管我们对立春已经相当熟悉,但是具体来说,立春是有什么意义很多朋友都不一定知道,更不要说立春的立字什么意思这样艰难的问题了。我们今天就一次性解答你对立春的疑惑。
立春的立字什么意思 立春是有什么意义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春时的第一天,“立”有见的意思,也表示着往者过而来者续,冬大过了春犬到来,因此存夏秋冬四时之始都被冠以“立”。因为立春的时候北斗七星指向东方,因此东方被认为是春天的方位。
在人们的心目中,春天是温暖的,充满了鸟语花香:春天又是拼耘播种和生长的季节。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日为一候)平均倪温10-22℃的时段。但是,早春时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往往会相差10-15℃,有时一两天的温度甚至相差20℃以上,并且常有小雪飘落。
立春一到,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增高了,日照延长了,降雨也开始了。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时竹北方备耕也开始了。
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一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立春时的南方却另有一番生机,“春江水暖鸭先知”,池塘里或小溪旁,鸭鹅在水中展翅,自由欢快地游荡嬉戏觅食。动物们用自己的身体来直接感受春的暖意,而人们用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春天乍暖还寒、冷暖交替,这样忽冷忽热的天气,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立春第一候是“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化解了大地冰封已久的寒冻。第二候是“蛰虫始振”,“蛰”是隐藏的意思,指潜伏在地下的小虫都自冬眠中苏醒过来。第三候是“鱼陟负冰”,陟是上升的意思,鱼儿囚为水温渐暖,所以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的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
立春与春神
芒神,又名句芒、木神、春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生长之神,也是主宰农业生产之神。
在先秦文献中有不少关于芒神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
《札记月令》:“其帝大眸。其神勾芒。”郑玄注日:“句芒,少皞氏之子日重,为木官。”朱嘉注:“大白皋伏牺,木德之君。句芒,少眸氏之子。日重,木官之臣,圣神继天立极,先有功德于民,故后王于春祀之。”
最初的芒神似乎与鸟图腾有关,据有关专家推测,可能是一种区域性的氏族神。这种图腾既是该氏族的源头,也是他们的保护神,当然也主宰万物生长,农业丰收。
芒神身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鞭长二尺四寸,象征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芒神所站的位置也以阴阳年确定,阳年芒神站在春牛左边,阴年站在右边;立春日距正月初一之前五日之外,芒神站在牛前,距正月初一后五日之外,芒神站在牛后,如果立春日在正月初前、后五日内,芒神则与春牛并列。
具体说来,芒神的衣色、带色视立春日而定,地支,衣色用克,带色用生。头上两髻视立春日纳音,属金两鬓在耳前,属火左髻在耳后,属水左髻在耳前,右髻在耳后。
芒神的罨耳视立春时是白天还是黑夜确定,子丑时全戴、寅时右边戴,左边揭开;亥时左戴右揭,卯至戌时则手提罨耳,阳时用左手提,阴时用右手提。
芒神的绑腿、鞋、裤,视立春日纳音,水俱全,火俱无,土只有裤,金木俱全,但绑腿位置不一,金左绑腿挂腰带上,木右绑腿挂在腰带上。
芒神的装束,可作为对该年的天气预测:
当他没有穿鞋,而且裤管束得高时,就代表该年多雨水;裤管束得越高,则表示水灾越严重;相反,如果他双足都穿草鞋,则代表该年干旱。
又假如他一只脚光脚,另一只脚穿草鞋,则代表该年雨量适中。
立春的禁忌
立春这天不宜搬家,立春是一年之始,说如果在此时进行搬迁,则意味着一年较为动荡,所以人们都不选择这个时候进行搬迁。
立春这天尽量不要去医院,传统佳节的大年初一人们大多知道此禁忌,立春其实也是一样的。
立春这天不宜静待家中,在春暖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一定要走出去,要有好的精神去迎接新的开始。
立春这天禁忌吵架,如果这一天发生不愉快而出现纷争现象,那么一年中会很不吉利,所以还是要待人以善,家和万事兴。
立春这天禁忌出嫁姑娘回娘家,如果外嫁女选择立春这一天回娘家,预示重回娘家,婚姻不顺,所以想父母了还是权且忍耐,改日再回为好。
到来正月十五虽然全国都有庆祝元宵节的传统,但是元宵节各个地方的风俗也是不同的。那么,元宵节的主要活动和意义是什么?除了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之外,元宵节的活动有什么意义我们一起去看看详细的解释吧!
元宵节的主要活动和意义是什么 元宵节的活动有什么意义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元宵节的活动有什么意义
元宵节
元宵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传统节日,事实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远胜于其他节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了解更多元宵节内容查询请点击》》》元宵节是几月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