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实拍

2020/4/28 14:59:43
万年历日历:实拍知识
实拍知识
实拍海口大面积鱼鳞云

讯 今天(3日)早上,有网友实拍海口大面积鱼鳞云!波光粼粼十分美丽。其实,根据历史经验来说,鱼鳞云并不是什么“好云”,因为,鱼鳞云的出现,意味着天气不稳定因素加剧。天气变化很可能会有所加大。

6月3日早晨,海南海口天空现大面积“鱼鳞云”,波光粼粼十分美丽。“鱼鳞云”在气象学上叫“透光高积云”,民间有“天现鱼鳞云,不雨风也颠”的说法,预示近期天气会不稳定。

6月3日早晨,海南海口天空现大面积“鱼鳞云”,波光粼粼十分美丽。“鱼鳞云”在气象学上叫“透光高积云”。

6月3日早晨,海南海口天空现大面积“鱼鳞云”,波光粼粼十分美丽。“鱼鳞云”在气象学上叫“透光高积云”,民间有“天现鱼鳞云,不雨风也颠”的说法。

6月3日早晨,海南海口天空现大面积“鱼鳞云”,波光粼粼十分美丽。“鱼鳞云”在气象学上叫“透光高积云”,民间有“天现鱼鳞云,不雨风也颠”的说法,预示近期天气会不稳定。

6月3日早晨,海南海口天空现大面积“鱼鳞云”,波光粼粼十分美丽。“鱼鳞云”在气象学上叫“透光高积云”,民间有“天现鱼鳞云,不雨风也颠”的说法,预示近期天气会不稳定。

6月3日早晨,海南海口天空现大面积“鱼鳞云”,波光粼粼十分美丽。“鱼鳞云”在气象学上叫“透光高积云”,民间有“天现鱼鳞云,不雨风也颠”的说法,预示近期天气会不稳定。

鱼鳞云形成原因

鱼鳞云是指云间有规则的、空隙大的大范围云层。出现这种云层是天气将转晴并且有两三天万里晴空的征兆。原因是高空冷空气下沉冲破了连续的云层,从而形成了鱼鳞云。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受热,空气中的水分蒸发,相对湿度降低,气压升高,云层也升高(关键词:云层悬浮在等密度的流体中)从而出现连续晴天。这样的云层一般出现在秋天。 也即将出现秋高气爽的征兆。

鱼鳞云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为您推荐

地球南极北极融冰速度加快6倍 4亿人或因此成为灾民

澳洲大堡礁大量白化死亡!是否和澳洲烧7个月的山火有关?

17级龙卷风袭击美国 美国多地被夷为平地

NASA:北极冬天下雪!将导致更严重的变暖


南极神秘冰洞现场实拍图

南极神秘冰洞现场实拍(图) 面积等同于重庆市

讯 南极洲和北极不一样,南极周围的海域都会被海冰覆盖着,这些海冰的面积接近中国陆地面积的两倍。但是,这些大范围的海冰有时候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变化,比如有时候海冰中间会出现裂缝甚至是暴露出海域,日前有一块海域的面积就和中国重庆一样大。

和北极不同,南极圈主体被大陆占据,而南极洲周围被海洋环绕,因此每年南方冬季结束时,南极洲周围的海域都会被海冰覆盖着,范围最多可达约1800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些海冰的面积接近中国陆地面积的两倍。但这些大范围的海冰有时候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变化,比如有时候海冰中间会出现裂缝甚至是暴露出海域,这种现象被称为冰间湖(polynya)。

科学家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些特征,比如2017年的南极冬天过去后,科学家们就在南极周围的海冰中发现了一个巨型冰间湖。来自美国宇航局(NASA)的Terra卫星在2017年9月25日在威德尔海东部获得了冰间湖的图像,它看上去就像是海冰突然被戳开了一个口子。露出了下方深色的海洋。

在2017年冬季,这一地区的冰间湖范围特别大,从9月中旬的9500平方公里迅速增加到10月下旬约80000平方公里,这一面积几乎与我国重庆市的面积相同。科学家们指出,自从1974年、1975年和1976年形成著名的冰间湖以来,2017年的冰间湖是有记录以来范围最大的。

在南极洲寒冷的冬天,冰间湖如何形成、发展和维持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主要问题,它常常发生在早春,偶尔发生在冬季。此前,有学者指出这些地区海底的形状导致威德尔环流驱动的洋流将温水带到海洋的上层从而海冰融化。 但这不能解释为何这些冰间湖会在特定的年份出现,有的年份却没有。

而最近的研究则指向强烈的气旋风,在南极洲周围的海洋地区,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强大的气旋,它们能在南极洲周围的地区吹起强劲而大范围的狂风,这种异常天气现象可以成为冰间湖的触发器。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科学家戴安娜弗朗西斯(Diana Francis)解释说,异常风暴会在风暴中心附近以相反方向拖动漂浮的海冰,从而在海冰中撕裂出冰间裂口,进而发展成为冰间湖。

在一些特殊年份的冬季,大气环流将大量的热量和水分从中纬度地移动到南极洲,使得大型气旋在海冰上形成。例如,2016年冬天,一股小型短寿命的气旋形成并扫过海冰后,在南极洲海冰中产生小规模的冰间湖。弗朗西斯表示,与2016年相比,2017年南极的热量运动更强劲,结果是南极洲海冰上发生了更频繁和更激烈的旋风,使2017年的冰间湖变得更大,并保持了更长的时间。

实际上,海洋和大气的条件可能会共同发挥作用。弗朗西斯指出:“我认为大气条件起到了初期的作用。” “一旦该地区没有冰,海洋动力会给表层附近带来更温暖的水,并组织新冰的形成,从而在更长的时间内维持冰间湖。一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这个巨洞的形成原因还可能与人为造成的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有关,否则不会在数十年后的2017年突然出现如此巨大的冰间湖。

为您推荐

俄罗斯绿色雪刷屏 当地人却苦不堪言想要白色雪

“冰海啸”奇观惊现加拿大 10米冰墙冲上高速堆积成山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现场实拍 放射区+动物保护区并存

(图)北京鱼鳞云奇观实拍 2000米以上高空的云长这样

巴西东北部现神奇土堆 多达2亿个面积等同英国

(图)美国龙卷风大爆发!纽约多地冰雹来袭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现场实拍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现场实拍 放射区+动物保护区并存

讯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连续的爆炸引发大火并释放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这些放射性尘埃甚至飘到了西欧、北欧、不列颠群岛和北美东部部分地区。

当地时间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前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大火并释放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这些放射性尘埃甚至飘到了西欧、北欧、不列颠群岛和北美东部部分地区。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广岛原子弹爆炸的400倍以上,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之一,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最高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最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受损的反应堆上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的石棺,将其彻底封闭起来,而在其周边地区建立起了一个禁区,数十万人从该地区撤离后再也没有回来,直到今天仍然严格限制人类在这一区域定居。

这次事故对欧洲多个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没有明确的统计数字,但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很多人的生命健康因为这次事件受到了极大损害。除了人类,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极大损伤——在切尔诺贝尔事件发生后,受辐射影响最明显的当属附近的松树林,从那时起附近的松树林被称为“红色森林”,因为这个区域接受了最高剂量的辐射,松树立即死亡,所有叶子变成了烧焦了一般的红色,其他动物植物也在接受高剂量辐射后大量死亡。考虑到一些放射性物质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环境中消失,因此在灾难发生后,科学家认为该地区几个世纪以来将缺乏野生动物,成为生命的沙漠。

但事情的发展似乎出乎了科学家们的意料,在事故发生33年后的今天,受到切尔诺贝利事件影响的这个区域虽然仍然是禁区,但是现在科学家们发现,这个禁区中已经居住着棕熊、野牛、狼、猞猁、普氏野马等哺乳动物,还有200多种鸟类以及其他生物。

2019年3月,来自英国、爱尔兰、法国、比利时、挪威、西班牙和乌克兰的约30名研究人员介绍了对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后当地生态系统的变化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对大型哺乳动物、筑巢鸟类、两栖动物、鱼类、黄蜂、蚯蚓、细菌和落叶分解等一系列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目前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此外,他们证实了当前辐射水平对生活在切尔诺贝利的动植物种群没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所有研究组在禁区内保持了稳定和足量的种群,俨然已经成为野生动物的“另类天堂”。

研究者们将运动检测摄像机在禁区的不同区域安装了数年,这些摄像机拍摄的照片显示,在各个辐射级别不同的区域里都存在丰富的动物群。同时摄像机还记录了该区域内第一次对棕熊和欧洲野牛的观察,以及狼和普氏野马数量的增加,同时研究者也发现两栖动物在禁区内也有着丰富的数量,即使在受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也是如此。

令科学家们惊讶的是,他们还发现了这一地区的生物似乎对辐射有适应性反应的迹象。例如,禁区内的青蛙比生活在禁区外面的青蛙颜色更暗,这可能是一种防御辐射的机制。

但研究也发现了一些生物面对辐射的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禁区内一些昆虫的寿命似乎较短,并且在高辐射区域受到寄生虫的影响更大。而部分鸟类在高度污染的地方居住时也会有更高水平的白化病,以及生理和遗传改变,但这些负面因素并未影响该地区野生动物种群的维持。

因此,通过这个研究,研究者认为野生动物对辐射的抵抗力比以前认为的要大得多,而另一种可能性是,一些生物体在长期生活在放射性环境中可能逐渐开始显示出适应性反应,使它们能够应对辐射在禁区内生活不受到伤害。研究者也指出,在禁区内缺乏人类的存在也可能是有利于许多物种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意味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压力对野生动物的负面影响或许要大于核事故。

2016年,这个禁区的乌克兰部分被当局宣布为放射性和环境生物圈保护区,这可能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但很显然,切尔诺贝利禁区的恢复已经成为研究极端环境中生物进化的重要样本。曾经被预言的“生命荒漠”变成了如今的生物保护区,自然界的神奇令人大开眼界。

为您推荐

山西太原大雪纷飞 迎泽公园穿白衣韵味独特

湖北武汉阴雨朦胧扮美东湖 水汽氤氲冬日静谧

俄罗斯绿色雪刷屏 当地人却苦不堪言想要白色雪

“冰海啸”奇观惊现加拿大 10米冰墙冲上高速堆积成山


图北京鱼鳞云奇观实拍

(图)北京鱼鳞云奇观实拍 2000米以上高空的云长这样

讯 近日,我国首都北京的天空湛蓝,出现了密布的鱼鳞状的云层。据有关专家介绍,北京天空中的云朵学名叫做“透光高积云”,俗名就是鱼鳞云,云层的高度在2000米以上,午后随着气温持续攀升已经逐渐消失。

22日,北京天空湛蓝,密布鱼鳞状的云层。据专家介绍,今天北京天空中的云朵学名叫做“透光高积云”,云层高度在2000米以上,午后随着气温持续攀升已经逐渐消失。

22日,北京天空湛蓝,密布鱼鳞状的云层。据专家介绍,今天北京天空中的云朵学名叫做“透光高积云”,云层高度在2000米以上,午后随着气温持续攀升已经逐渐消失。

22日,北京天空湛蓝,密布鱼鳞状的云层。据专家介绍,今天北京天空中的云朵学名叫做“透光高积云”,云层高度在2000米以上,午后随着气温持续攀升已经逐渐消失。

22日,北京天空湛蓝,密布鱼鳞状的云层。据专家介绍,今天北京天空中的云朵学名叫做“透光高积云”,云层高度在2000米以上,午后随着气温持续攀升已经逐渐消失。

22日,北京天空湛蓝,密布鱼鳞状的云层。据专家介绍,今天北京天空中的云朵学名叫做“透光高积云”,云层高度在2000米以上,午后随着气温持续攀升已经逐渐消失。

22日,北京天空湛蓝,密布鱼鳞状的云层。据专家介绍,今天北京天空中的云朵学名叫做“透光高积云”,云层高度在2000米以上,午后随着气温持续攀升已经逐渐消失。

为您推荐

俄罗斯绿色雪刷屏 当地人却苦不堪言想要白色雪

“冰海啸”奇观惊现加拿大 10米冰墙冲上高速堆积成山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现场实拍 放射区+动物保护区并存

(图)加拿大森林火灾近距离拍摄 烟柱遮天直扑城镇


图海底巨型垃圾场实拍

(图)海底巨型垃圾场实拍 海底现巨型垃圾场是怎么回事?

讯 这是一组海底巨型垃圾场的实拍图,海底现巨型垃圾场是怎么回事?原来,中国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在下沉时,第1次拍摄到了海底巨型垃圾场的壮观景象。中国的深潜器发现,塑料袋等各种垃圾漂浮在水中,深海动物遭殃了。

在环保问题上,海洋垃圾、海底垃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近日,我国深潜器“深海勇士号”下沉时,第1次拍摄到了海底巨型垃圾场的壮观景象。

“深海勇士号”是我国第2台深潜器,下沉深度4500米,于 2017年12月交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它在某公海海域下潜时,发现海底堆积大量垃圾,形成了海底巨型垃圾场。

画面中可以看到,该海域海床上已经铺满了垃圾,还有不少塑料袋一样的垃圾漂浮在水中,如果有深海动物在此经过,可能很难逃出这个“垃圾阵”。

近日,“深海勇士”号首次曝光海底垃圾场视频

画面里,从一开始两三个塑料袋

到迎面惊现的巨型垃圾场

数量之多令人震惊

据悉,近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于某公海海域下潜时,在近2000多米的深海里遇到成片海底垃圾。这是“深海勇士”首次拍摄并曝光海底垃圾。

海洋是生命之源,肆意倾倒的各类垃圾不仅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也将间接增加人体微塑料的沉积。

为您推荐

从太空空间站看地球!蓝色星球变成白色?

日本沙尘暴是从中国吹来的?美国NASA:系日本自产自销

水星将上演东大距2019 木星冲日流星雨将先后呈现

天空中最亮的星座有哪些?你知道牧夫座巨蛇座和大熊座吗?

(图)从太空看日本火山喷发 蘑菇云清晰可见

印度干旱实拍图:44%人口处于干旱状态17个水库干了6个


亚马逊雨林大火最全实拍图

亚马逊雨林大火最全实拍图 亚马逊雨林烧了3个星期是怎么回事?

讯 这是亚马逊雨林大火最全的实拍图。巴西境内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大火已经持续肆虐数日,亚马逊雨林烧了3个星期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亚马逊热带雨林在燃烧,但是却没有人在管。2019年,巴西境内亚马逊热带雨林火灾数量创纪录。

巴西境内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大火已经持续肆虐数日,大火产生的浓烟一度笼罩了巴西圣保罗,整座城市好似从白天瞬间变成了黑夜。据统计,巴西境内的亚马孙雨林在2019年的火灾数量已创下纪录。

据《华盛顿邮报》8月21日报道,根据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INPE)的数据,巴西境内的亚马孙雨林自今年1月以来经历了74155起火灾,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5%。而在严重干旱状况的2016年,全年火灾次数是67790起。

这场大火对2700多公里外的巴西圣保罗造成了巨大影响。本周一下午,圣保罗上空的太阳被烟尘覆盖,天空也是一片漆黑。这种情况持续了1个多小时。巴西帕拉联邦大学的环境科学家维托尔戈麦斯(Vitor Gomes)通过电子邮件告诉《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大量的烟云到达圣保罗后,人们储存降雨的容器中是黑色的水。”

占地700万平方公里的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地球上最大的雨林,通常被称为“地球之肺”。它以一己之力,贡献了地球大气层中20%的氧气,为减缓全球变暖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亚马孙热带雨林吸收碳排放的能力正在减弱。除了气候条件的变化、森林面积的减少和树木死亡率的提高,不断发生的火灾也进一步降低了它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

毁木伐林或为火灾频发元凶

经调查,亚马孙雨林的不少火灾可能都是人为引起的。当地存在着农民烧毁热带雨林,将之改造为农业用地的情况。

据《华盛顿邮报》援引巴西帕拉州当地媒体报道,上周帕拉州野火激增的原因与农民们将8月10日定为“大火开荒日”的决定有关。通过卫星传感器和其他仪器,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定位并记录了数百起基于该原因的火灾。

农民们将整片热带雨林区域烧毁,进一步清理并开发为农业用地。这些土地通常用于养牛和种植大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毁林改田”行为都是非法进行的。

经过跟踪调查,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发现,人们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砍伐和焚烧行为要比去年严重得多。在1月至8月的短短几个月内,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面积减少了3440平方公里,比2018年的减少面积高出40%。

虽然干燥的气候条件也是引发森林火灾的一大原因,然而,来自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的阿尔贝托塞泽(Alberto Setzer)并不认同这一原因能解释亚马孙雨林大火的全貌。

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塞泽表示,无论是故意还是出于偶然,引起火灾无疑是人类的责任。“今年亚马孙地区的降雨量仅略低于平均值,没有出现异常情况。旱季肯定会加剧火灾,但过去我们体验过更严重的干旱......我们从未经历过如此多的火灾。”

为您推荐

我们还能见到的这些动物是地球活化石!生存上亿年!

NASA最新研究:水星和月球的水冰更多

7亿光年外存在超大黑洞被证实 质量是太阳的400亿倍

红色龙卷风袭击墨西哥 内部风力达17级形成尘埃云

北极下塑料雪是怎么回事 塑料超标20倍人类净土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