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冰雹

2020/4/28 14:59:13
万年历日历:冰雹知识
冰雹知识
冰雹预警信号分为几种

一般情况下,只有会给人们带来巨大危害的自然灾害才会有专门的预警信号,这有利于提醒人们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减少损失。其中,冰雹灾害就有相关的预警信号,那么,冰雹预警信号分为几种?我国冰雹有什么预警信号?一起来了解。

冰雹预警信号分为几种 冰雹有什么预警信号

冰雹气象预警共分为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橙色预警信号,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一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由原来的3种增加到10种,为人们所熟悉的黑色台风预警信号将退出历史舞台。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新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同时以中英文标识,与国家的所有应急处置等级和颜色保持一致。

而原有的台风、暴雨、寒冷3种预警信号的黑色预警信号将成为历史,统一以红色为最高等级,由原来的“白、绿、黄、红、黑”改为现在的“白、蓝、黄、橙、红”;暴雨预警信号和寒冷预警信号原规定按“黄、红、黑”来分等级十种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冰雹红色预警信号是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在冰雹到来之前做出的预警信号,提示百姓躲避冰雹,工商企业尽量减少冰雹带来的损失,冰雹红色预警信号是冰雹预警信号中的第二级别。

冰雹的应对措施

主要使用爆炸方法。过去,防雹的主要工具是土炮,炮中装几两火药,没有炮弹。各地普遍采用和推广了空炸炮和土迫击炮,可发射至300一1000米高度。这种炮造价低、爆炸力强,深受群众欢迎。也有些地区制造了各种类型的火箭,也使用了高射炮,可以射到几千米高空。

爆炸为什么能防雹呢?有人认为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能影响冰雹云的气流,或使冰雹云改变移动方向。有的人认为是爆炸冲击波使过冷的水滴冻结,从而抑制冰粒增长,而小冰雹很容易化为雨,这样就收到了防雹的效果。但是究竟爆炸为什么能防雹,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第二种防雹方法是化学催化方法。利用火箭或高射炮把带有催化药剂(碘化银)的弹头射入冰雹云的过冷却区,药物的微粒起了冰核作用。过多的冰核分食过冷水而不让雹粒长大或拖延冰雹的增长时间。

一般来说,在冰雹发生时,市民尽量不要呆在室外或空旷的地方,应躲避到坚固的建筑屋内,特别是农村居民应注意,在冰雹较大时,容易打穿草棚或脆薄的瓦片屋顶,不宜在这些地方躲避。冰雹来临时站在高压电线下,也同样容易发生危险。在多雹地带,可种植牧草和树木,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同时,还可以增种抗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对于成熟的农作物应及时抢收。在降雹季节,农民下地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如竹篮、柳条筐等,以减少人体伤害。在研究冰雹的工作中各地也使用了很多科学仪器,上面提到的闪电计数器就是一种。识别冰雹云最有力的工具是雷达,利用雷达可以定量地观测到云的高度、云的厚度、云的雷达回波强度等特征量,可以连续地监视云的移动及其结构变化,找出一些经验指标,使我们有把握地识别一块云会不会下冰雹。


冰雹是如何形成的

对于很多天气情况,我们时常会有大大的困惑,到底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就冰雹来说,比雪大而且比较坚固,到底冰雹是怎样形成的呢?会不会和雪的形成过程一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冰雹的形成过程是什么吧。

冰雹是怎样形成的 冰雹的形成过程是什么

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汽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此时相对湿度为100%,当遇到冷空气则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热带雨)或冰晶(中纬度雨),越来越大,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的水汽过饱和,于是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雹核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

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支托不住增长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并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

这时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重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雹就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增长;由于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了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当云中的雨点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被带到0℃以下的高空时,便液化成小冰珠;气流减弱时,小冰珠回落;当含水汽的上升气流再增大,小冰珠再上升并增大;如此上下翩腾,小冰珠就可能逐渐成为大冰雹,最后落到地面。

冰雹发生的前兆感应

感冷热:如果下雹季节的早晨凉,湿度大,中午太阳辐射强烈,造成空气对流旺盛,则易发展成积雨云而形成冰雹。故有“早晨凉飕飕,午后打破头”、“早晨露水重,后晌冰雹猛”的说法。

辨风向:下雹前常常出现大风而风向变化则烈。农谚有“恶云见风长,冰雹随风落”、“风拧云转、雹子片”等说法。另外如果连续刮南风以后,风向转为西北或北风,风力加大时,则冰雹往往伴随而来因此有“不刮东风不下雨,不刮南风不降雹”之说。

观云态:各地有很多谚语是从云的颜色来说明下冰雹前兆的,例如“不怕云里黑乌乌,就怕云里黑夹红,最怕红黄云下长白虫”,“黑云尾、,冰雹打死羊和牛”,因为冰雹的颜色,先足顶白底黑,然后中部现红,形成白、黑、红乱绞的云丝,云边呈上黄色。从云状为冰雹前兆的说法还有“午后黑云滚成团,风雨冰雹齐来”,“天黄闷热乌云翻,天河水吼防冰雹”等,说明当时空气对流极为旺盛,云块发展迅猛,好象浓烟股股地直往上冲,云层上下前后翻滚,这种云极易降冰雹。

听雷声:雷声沉闷。连绵不断,群众称这种雷为“拉磨雷”。所以有“响雷没有事,闷雷下蛋子”的说法。这是因为冰雹云中横闪比竖闪频数高,范围广,闪电的各部分发出的雷声和回声,混杂在起,听起来有连续不断感觉。

识闪电:一般冰雹云中的闪电大多是云块与云块之间的闪电,即“横闪”,说明云中形成冰雹的过程进行得很厉害。故有“竖闪冒得来,横闪防雹灾”的说法。

看物象:各地看物象测冰雹的经验很多,如贵州有“鸿雁飞得低,冰雹来得急”、“柳叶翻,下雹天”山西有“牛羊中午不卧梁,下午冰雹要提防”、“草心出白珠,下降雹稳”等谚语。要注意以上经验一般不要只据某一条就作定断,而需综合分析运用。


下冰雹车子有什么办法

冰雹形状大小不一,而大的冰雹甚至比鸡蛋还大,车子在如此大颗的冰雹撞击下,肯定会有所受损,所以我们在冰雹天里尽量别出行,尤其停靠位置也很重要。那么到底下冰雹车子怎么办?以下为您介绍汽车最有效的防冰雹办法。

下冰雹车子怎么办 汽车最有效的防冰雹办法

1、找停车棚或者地下停车场停车

如果遇到下冰雹,在最短的时间将车开到地下停车场去,自家的停车位那就不用多说了,如果是外面的地下停车位,劝你就别吝啬几十块钱停车费了,总比花几千块修车要好得多吧。

2、找屋檐下停车

如果刚好你的附近没有地下停车场和停车棚,那就试试找别人家的屋檐停车,如果你运气好,一场冰雹下完你的爱车一点事也会没有,如果倒霉,也不能怨天尤人,准备掏钱修车吧。

3、网购冰雹防护罩

如果你所在的区域经常会出现下冰雹这样奇怪的天气的话,那建议可以上网购买针对冰雹天气的车衣,充气以后就好像一层缓冲垫套在车身上,下冰雹打在车上如同雨点打在身上一样,这样也算是有效保证了汽车的安全。

4、棉被

如果你什么也没有准备,车子也停在露天没别的地方可以去,那可以试试想棉被铺在车顶和玻璃的地方,不要觉得这样难以启齿,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车子玻璃和钣金面积大的区域不被破坏,如果玻璃碎了,换一块玻璃的价格也会让你更加心痛的。

5、不要将车子停在树下

乍一看停在树下可能会暂时保护到你的车子不会被砸到,但是当冰雹在树上积累过多,枝桠不能承受冰雹的重量而断裂的时候,枝桠和冰雹将会对你的车子产生暴击,严重情况还可能影响到车内人员的安全。

6、安全最重要

如果周围没有地下停车场,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将车停下后,车上的人员应该坐到后排。因为前排有挡风玻璃,严重冰雹雨情况下,前风挡有被砸裂砸碎的风险,会危及到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三月下冰雹不是好兆头吗

在传统中,人们对于一些现象总是有很多种说法,即有好坏兆头之分。例如在三月下冰雹,有的人觉得这是不好的征兆,也有说是好的。那么,到底三月下冰雹是什么征兆?三月下冰雹不是好兆头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三月下冰雹不是好兆头吗 三月下冰雹是什么征兆

三月下冰雹是正常的强对流天气现象,无好坏征兆之说。

冰雹大多出现在3月~10月。在这段时期,暖空气活跃,冷空气活动频繁,冰雹容易产生。一般而言,我国的降雹多发生在春、夏、秋3季。

一般说来,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在3~4月,江西、浙江、江苏、上海在3~8月,湖南、贵州、云南一带、新疆的部分地区在4~5月,秦岭、淮河的大部分地区在4~8月,华北地区及西藏部分地区在5~9月,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区在6~8月,广大北方地区在6~7月,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在6~9月,为多冰雹月。另外,由于降雹有非常强的局地性,所以各个地区以至全国年际变化都很大。

冰雹发生区域广,从亚热带到温带的广大气候区内均可发生,但以温带地区发生次数居多。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大陆地区,通常北方多于南方,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这种分布特征和大规模冷空气活动及地形有关。我国雹灾严重的区域有甘肃南部、陇东地区、阴山山脉、太行山区和川滇两省的西部地区。

冰雹可以吃吗?

最好不要吃,因为冰雹是在高空大气层中形成的,内部会有很多杂质和很多化学残留物。

那么背冰雹砸过的蔬果还能吃吗?

被冰雹砸过的水果还能吃的,关键是要尽快食用,对人体没什么不良影响。如果是放了几天,就会变质,那就不可以再吃了。

雹灾后,要迅速清理果园内落叶、落果及果袋,剪除被打折断的树枝、新梢和一部分表皮与木质部整体脱离的1—2年生枝。对折断的枝梢应从断茬处稍向下短截,保证伤口平滑,主枝、大辅养枝等背上发生的枝条,按正常剪除顶端幼嫩部分,促进新梢成熟。对伤疤过多、较重,影响后期发育的果实要坚决摘除,对受伤较轻、伤面30%以下的果实可适当保留,但留果量应不超过树体的合理负载,以利于花芽分化,提高花芽质量。

雹灾后,要迅速清理果园内落叶、落果及果袋,剪除被打折断的树枝、新梢和一部分表皮与木质部整体脱离的1—2年生枝。对折断的枝梢应从断茬处稍向下短截,保证伤口平滑,主枝、大辅养枝等背上发生的枝条,按正常剪除顶端幼嫩部分,促进新梢成熟。对伤疤过多、较重,影响后期发育的果实要坚决摘除,对受伤较轻、伤面30%以下的果实可适当保留,但留果量应不超过树体的合理负载,以利于花芽分化,提高花芽质量。

雹灾后苹果腐烂病、早期落叶病等病虫滋生蔓延快,必须对受害果园全面喷布1次杀菌剂和杀虫剂。受灾较重的果园应间隔10—15天后再喷1次,每次喷药时最好再加入0.3%磷酸二氢钾溶液,以补充养分,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病虫侵染。

对主枝上直径在0.5厘米以上的伤口,及时剪除翘起的伤皮,削平削光伤口,用杀菌剂进行消毒。较大的伤口还要进行包扎,防止感染腐烂病。随时对套袋果进行认真检查,及时排除袋内积水,保持果实生长环境相对干燥,防止高温高湿造成果实病害大发生,导致果实品质下降。


为何冬天会下冰雹

如今已经是隆冬腊月了,可是有一些地区仍然受到冰雹天气的袭击,对此很多人很不解,到底为什么冬天会下冰雹呢?冰雹不是夏天才下的吗?其实只有你了解下冰雹的条件,便会知道冬季下冰雹并不罕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冬天下冰雹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冬天会下冰雹 冬天下冰雹的原因分析

冰雹是在积雨云和强烈的空气形成对流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虽然冬季很难形成这种对流运动过程,但有时候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

雹核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

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支托不住增长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并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

这时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重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雹就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增长;由于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了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冰雹形成条件:

1、大气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

2、积雨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温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16℃)。

3、要有强的风切变。

4、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8千米。

5、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8 克每立方米,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个液态过冷却水的累积带。

6、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冰雹的危害:

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暴雨等其他天气过程。中国是冰雹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冰雹每年都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许多人在雷暴天气中曾遭遇过冰雹,通常这些冰雹最大不会超过垒球大小,它们从暴风雨云层中落下。然而,有的时候冰雹的体积却很大,曾经有80磅的冰雹从天空中降落,当它们落在地面上会分裂成许多小块。最神秘的是天空无云层状态下巨大的冰雹从天垂直下落,曾有许多事件证实飞机机翼遭受冰雹袭击,科学家仍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冰雹。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冰雹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天气雷达、卫星云图接收、计算机和通信传输等先进设备以及多种数值预报模式在气象业务中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对冰雹活动的跟踪监测预报能力。


下冰雹有什么迷信说法

在传统中,人们对于一些比较奇怪的现象有很多说法,其中,下冰雹对古人来说就是没法理解的,所以便有了很多迷信的说法。那么,古时候下冰雹有什么迷信说法呢?古代下冰雹预示着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下冰雹有什么迷信说法 古代下冰雹预示着什么

在古代,月见落冰雹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说明来年一定是个丰收年,来年一定是个吉祥年。而不同的月份还有不同的说法,如“正月下冰雹,一年不太平”等。

以上都是迷信的说法。科学上,冰雹是一种从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冰块或冰疙瘩,常呈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

冰雹来自积雨云,当云中的雨点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被带到0℃以下的高空时,便液化成小冰珠;随着含水汽的上升气流增大,小冰珠逐渐变大,就可能形成大冰雹(直径2厘米以上)。

冰雹的形成需要满足的条件:1、大气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2、积雨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温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16℃);3、要有强的风切变;4、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8千米;、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8克每立方米,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个液态过冷却水的累积带;6、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古人对于冰雹的防御: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个个性十足的皇帝,他厌倦了宫里的生活,常常穿着便装“微服私访”。有一年7月,他照例带着两个太监出宫,行至西直门外高粱桥时,突然遭遇冰雹天气,朱厚照惊恐万分,两个太监手忙脚乱的把他推到一个土地庙里避灾,土地庙只有一间,高不过五尺,十分矮小,两个太监硬是把他推了进去。这时暴雨夹杂着大量冰雹,铺天盖地而降。正德皇帝因躲避及时未被冰雹所伤,但两个太监却被冰雹砸破了头。

明武宗贵为一朝天子,却险些被从天而降的冰雹砸破了头,足见这种天气的杀伤力。如今几百年过去了,冰雹却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弱,随着汛期的到来,各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逐渐增多,砸坏屋棚、损伤车辆甚至伤害行人,令人畏惧,本期气象控,我们就来聊一聊和冰雹天气有关的故事。

喜爱“微服私访”的明武宗朱厚照,险些被冰雹“砸破了头”成为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冰雹这种天气自古就有,由于它的破坏性较大,虽然冰雹持续时间不长,但杀伤力十足,因此古人一般把它认为是灾害性天气的一种。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中,根据对云中声、光、电现象的仔细观察,在认识冰雹的活动规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有记载的最早冰雹是什么时候?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早在商代甲骨文卜辞中涉及到的天气现象就有冰雹天气。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中对冰雹有了更详细的记载;左传昭公四年“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雹。季武子问于申丰曰:「雹可御乎?」对曰:「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灾。”大意是公元前538年也就是鲁昭公4年的春天,楚国申地也就是现在襄阳谷城一带下了很大的冰雹,季武子向申丰请教冰雹的成因和抵御冰雹灾害的办法。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对冰雹的成因和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