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猛犸象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脚生四趾,头大!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其中草原猛犸象体重可达12吨。距今约1万年前,猛犸象陆续灭绝,这被视作一个冰川时代结束的标志。目前,中国全球最大基因库正式运营,将研究猛犸象可“复活”基因技术活动。
全球最大国家基因库在深圳正式运营,承载人类及其他生物的遗传样本和密码
国家基因库正式运营 中国“诺亚方舟”起航
9月22日,位于深圳大鹏新区的国家基因库正式启用。国家基因库于2011年由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批复,依托华大基因组建、运营,主要存储管理我国特有遗传资源、生物信息和基因数据。国家基因库初步建成“三库两平台”的业务结构和功能,“三库”由多样性生物样本和物种遗传资源库、生物信息数据库和生物活体库组成,“两平台”为数字化平台、合成与编辑平台。
中国国家基因库
据介绍,与目前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基因库相比,中国国家基因库样品保存的规模、存储量和可访问的数据量皆是全球最大。目前,国家基因库的样本库中已储存样本超过1000万份;数字化平台年产数据5Pb以上;活体库保护和保存世界约三十万种植物、百万种动物、近千万种微生物活体资源。
猛犸象
五千年前猛犸象或可复活
猛犸象头骨比现代的象短而高。体被棕褐色长毛。从侧面看,它的肩部是身体的最高点,从背部开始往后很陡地降下来,脖颈处有一个明显的凹陷,表皮长满了长毛,其形象如同一个驼背的老人。母象的象牙普遍在1米5至2米!而公的猛犸象象牙平均长达2米2至2米5!个别的可以接近甚至超过3米!
在基因库当中,经过对基因的解码到重编,解读到书写,合成与编辑等,已经灭绝的物种或可再复活。在国家基因库内,有两头巨大的古铜色的猛犸象显得很特别。而据国家基因库执行主任徐讯介绍,猛犸象其实是一个消失了的物种,5000年前是大型的哺乳动物。
但是它的细胞可以完整地保存,因为这样的保存我们才可以恢复出来胚胎,“如果有合适的母体的话就可以重新复活猛犸象。”而这,正是利用基因合成生命的结果。未来,国家基因库将不会对外界封闭,其将成为一个科普平台,会有更多公众走入其中,对话科学。
讯 据外媒报道,一项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数据进行的研究显示,月球表面会频繁遭到太空陨石撞击。每隔81000年,月球就会完全“变脸”一次。
据报道,月球表面2厘米厚的尘土,翻搅频率比原先预期多100倍。约81000年,尘土碎片就会从陨石坑内飞出,如同将月球表面完全翻搅了一番。
这份研究也估算出,小行星和彗星频繁撞击月球,每年平均新形成180个直径至少10米的陨石坑。
《自然》期刊刊出的这份研究,公布了美国宇航局“月球轨道探测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2009年以来拍摄的月球遭“撞击前与撞击后”的对比照片。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史拜尔(Emerson Speyerer)领导的科学家团队定期比较同一区域的影像变化,并计算新出现的坑洞数量。
他们的结论是,和先前的模型相较,“我们侦测到222个新出现的陨石坑,还发现直径至少10米的坑洞,比先前预测的多了33%。”
导语:NASA这几天一直受到大家热议,因为他们有了一个震惊众人发现。他们发现了TRAPPIST-1星系,这个星系内一共有七个行星之多,而且这七个行星类似地球,存在液态水,因此,很有可能有生命的迹象。但其实就算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些行星有生命存在有能怎么样?它们离我们有39光年,也就是57万年才能到达。
TRAPPIST-1星系,“一条藤上七个瓜”
这个新闻重启了我们的地球是否是宇宙中“孤独的星球”这个问题,点燃了蓝色星球居民的好奇心。不过,在对茫茫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同伴进一步遐想之前,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并不是人类第一次发现适宜生命居住的类地行星。那么,这次发现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NASA将如何验证这些类地行星上液态水、甚至是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人类距离找到“第二颗地球”、地外生命还有多远?
NASA的这个发现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两点。第一,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同一颗恒星周围找到这么多类地行星,而且全部与地球大小相似,其中三颗可能存在液态水,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个“富矿”。这给了人类更大的信心去寻找更多的类地行星。
第二,这个行星系统是围绕一颗超冷矮星公转的,矮星的温度要比我们的太阳低得多。在过去很长时间,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是寻找类地行星的主力干将,它的注意力集中在与太阳类似的、更高温度的恒星上。而研究者把目光转向超冷矮星不久,就有了这么大的成果,验证了这个新方向的可行性。NASA预测,未来将在超冷矮星周围发现更多类地行星。
超冷矮星TRAPPIST-1
那么,这个研究团队下一步打算做什么呢?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的Julien de Wit博士告诉媒体,他们需要在未来的20到25年间进行大量合作,研究这些行星。具体包括:(1)算出它们具体的质量;(2)分析出它们大气层的类型;(3)判断出它们是否地表有液体水存在;(4)寻找生命的痕迹。
NASA斥资88亿美元打造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于2018年升空,加入这项研究。而预期在2020年竣工的欧洲大麦哲伦望远镜也计划成为其中一员。不过,研究团队眼前要做的第一步,是要利用退役在即的哈勃望远镜,找到由水或甲烷组成的大气层。
研究团队位于智利的望远镜
目前这7颗类地行星承载着研究者的热情和公众的目光,不过,在国家天文台科学传播中心主任、行星科学专家郑永春博士来看,不管是“第二颗地球”还是“外星人”,我们都需要保持谨慎的期待。
首先,这并不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处于宜居带的类地行星。所谓宜居带,指的是温度范围允许液态水存在的环境,像地球在太阳系中的邻居火星,也处于宜居带内。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在太阳系内发现地外生命。
其次,尽管这次发现的TRAPPIST-1,就距离来说已经比较近了,39光年(约3.7X10^14千米),要比之前发现的很多类地行星要近,但对人类目前的科技来说依然是遥不可及的。39光年是什么概念?按目前人类最快的航天器、NASA“新视野”号的速度7.5万千米/小时来计算,也需要57万年才能到达!而刘慈欣笔下的“三体文明”,距离地球只有4光年。
导语:随着科技的发展,个别国家都开始制造卫星,开启神秘的宇宙探索。很多国家也专门制造了专属火星探索的卫星。今日由2013年到达火星轨道的“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卫星显示,火卫一和火卫二两颗卫星已经在火星轨道上正常运转,可能几千万年后,这两颗卫星会被火星毁灭掉。
火星
北京时间2月2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2013年抵达火星轨道的“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卫星(简称MAVEN)提供的数据显示,来自火卫一和火卫二的尘埃已经开始围绕火星旋转了。再过几千万年,这两颗卫星或将被火星彻底摧毁,化为齑粉。
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物理研究实验室的加耶什·帕巴里(Jayesh Pabari)和同事认为,虽然大多数尘埃都属于行星际尘埃,但其中约0.6%来自火卫一和火卫二。该团队观察到,这些尘埃颗粒位于火星上方150至1000公里处。他们分析了MAVEN卫星记录的尘埃数据,并分析了击中火星及其卫星的陨石数量。陨石撞击产生的较小尘粒通常会被太阳风吹走,但火星尘埃环中的尘粒却能抵达火星大气上部,说明一部分尘埃来自火卫一和火卫二。
火卫一表面的沟纹说明,它正在火星的引力作用下解体。科学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这一现象,但最近才意识到它们与火星引力相关。
“除行星际尘埃之外,一段时间过后,尘埃环中体积较大的颗粒也能降落到火星表面。”帕巴里博士在论文中写道,“在接下来的两千万至七千万年间,火星引力将不断把火卫一向自己拉拢,破坏火卫一的结构。等到火卫一真正解体时,其所含物质已经所剩无几了。”
和月球不同,火卫一和火卫二在引力作用下,正不断靠近火星。受到火星的吸引,火卫一表面形成了100至200米宽、10至30米高的波纹。组成火卫一的物质质量较轻,因此其解体在所难免。这一过程很接近土星环的形成方式。2015年,数学家对土星环中均匀分布的冰粒和碎砾展开了分析,认为它们是通过“多次灾难性撞击”形成的。
和月球不同,火卫一和火卫二在引力作用下,正不断靠近火星。组成火卫一的物质质量较轻,因此其解体在所难免。
构成土星环的颗粒形状不同、大小各异。图中不同颜色的颗粒大小也不同,绿色最小。科学家发现,土星环中冰粒和碎砾的分布是其不断相撞、碎裂的产物。
科学家认为,体积较大的颗粒通常相撞速度较慢,反过来则导致体积较小的颗粒以高速相撞。这些颗粒不断聚合、解体,最终达到了稳定的平衡状态。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结论还可以解释天王星、木星、海王星以及遥远的小行星2060和10199周围的环状结构。
现在我们还在2018年的年底煎熬,2019年是胜利在望了,但是2020年还是遥遥无期的赶脚,但是我们要走在历史的前列啊,在2020年还没有消息的时候,2020二十四节气时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下面是我们送上的2020万年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
2020二十四节气时间 2020万年历二十四节气
立春
02月04日
雨水
02月19日
惊蛰
03月05日
春分
03月20日
清明
04月04日
谷雨
04月19日
立夏
05月05日
小满
05月20日
芒种
06月05日
夏至
06月21日
小暑
07月06日
大暑
07月22日
立秋
08月07日
处暑
08月22日
白露
09月07日
秋分
09月22日
寒露
10月08日
霜降
10月23日
立冬
11月07日
小雪
11月22日
大雪
12月07日
冬至
12月21日
小寒
01月06日
大寒
01月20日
二十四节气的诗意解读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从天文学上说,这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的时空。“阳和起蛰,品物皆春。”太阳沿周天划过,到此之际算是有了决定性的转折。
春天的本质之一乃是木性或木行,木行要完成生发的职能必须有水,故立春之后,水行以雨水的节气方式呈现,为春天加持壮行。
惊蛰就像运动场上启动某项比赛的打令枪一样。一枪打响,那些还在冬眠状态蛰伏得太久以至昏昏沉沉的昆虫走兽们都惊醒过来,它们听令而努力生长壮大。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春分,中国人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对北半球的很多人来说,春分意味着真正的春天。
清明是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舒展起来。此时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
古代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之说,民间的解释是仓颉造字不要上天的奖励,只求老天让人民五谷丰登,故天雨谷粒,给人间下了一场谷子雨。
中国先民对夏的理解是一个空间意义,夏字的本义是“面向南方”。古人观念以南为生,以北为死;以南为阳,以北为阴;以南为前,以北为后。即正南方是中国人的基准方向。
对先民来说,在小满节气里迎来“麦秋至”有重大的意义。品尝到新麦意味着身体获得了新一年的能量,得到了新生之加持。
芒种节气催生了一种农民身份,麦客,即流动的替别人割麦子的人。他们像候鸟一样迁徙游走,一路收一路走,等麦客走到自家门前,自家的麦子也熟了。
在东西方文明的历史上,夏至都是最早确定的时间或节气之一。对热的感受方面,东西方人是一致的,人们观察到,夏天热得狗都吐出了舌头,三伏天的英文即是“dog days”。
夏至之后的几十天,就被先民形象地称为“暑”。暑字,从日者声。日者,此时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日者,都是为太阳照耀的人。
大暑一般是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桑拿”天。在古代,“伏日”也是伏避盛暑、祈祭清爽的祭日,伏日祭祀极为盛大。
“秋”字由禾与火组成,表示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也就意味着禾谷开始成熟,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云彩疏散自如,不像夏天的浓云成块,民间因此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即“出游迎秋”。
因为白露节气,有人以为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理解秋白是来源于白露,还是白露得名于秋之色白。
古典中国人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秋分日居秋季九十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意味着隐居、避让,意味着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寒露时节中,有一个节日,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在易经中是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又称“重阳”或者“重九”。
霜降日有一种鲜为人知的风俗。在这一天,各地的教场演武厅例有隆重的收兵仪式。按古俗,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
冬的本义是终结,是先民系绳记事的绳结。会针线活儿的人在线两端都打上结,即是冬的形象。但它后来借用,指一年的最后一个季节。
小雪意味着气温持续走低,不仅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了霜,而且天空中的降雨也变成了雪花。
人类在大雪面前变成了风雅之士,无数人的手和心灵感受过大雪。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
调时定时是一切生物的本能,更是人类的本领。立人身为尺度,立竿见影,每次最短的日子即是夏至,最长的日子即是冬至。
小寒是春天前的严寒,是黎明前的黑暗。它是艰难的,也是躁动不已的。欲望、力量、才华、正义在这里屯聚,终有喷薄而出的时候。
在大寒的日子,天地间经历了漫长的封冻,有心人已经听见了震动的消息。无论天上的雷震、地震、社会动荡,都在释放大量能量的同时,给予时空新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