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科学家

2020/4/28 14:58:44
万年历日历:科学家知识
科学家知识
日本科学家发现的两种新血型

导语:据俄罗斯卫星网12月7日报道,日本科学家在本国发现两种新血型,新血型的出现可能与福岛核事故有关。这不是熊猫血了,得是“恐龙”血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分析,AB型血是近1000年才出现的。所以出现4种血型以外的血也不奇怪!网友表示,好担心他们的输血问题呀。

俄媒:日本出现两种新血型 或与福岛核事故有关

报道称,专家目前找不到更加准确的原因。科学家认为,这种影响可能很快遍及全球。研究人员推测,未来人类可能会出现十余种新血型。日本科学家发现的两种新血型与已知的I,II,III和IV完全不同。

新的血液类型被称为Langereis血型和Junior血型,以区别于传统的分类。据科学家们说,这种现象与福岛核事故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泄漏有关。报道引述医生的话称,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更多的变化。科学家预测未来至少会有15个新的血型出现。

曰本人长寿因为没什么压力,进一个企业就基本上能干一辈子,福利也好,四周环海吃海产品多易长寿,加上空气也不错,经常地震使人有轻微的压迫感也有助于长寿。其实,对于型血型输血问题,他们可以自己每两个月抽自己的血保存。

延伸阅读:稀有血型——P血型

P血型系统是ABO型血型系统之外的另一个血型系统。一个人可以是A型,同时也可以是P型。P血型系统(英文:P Blood Group System)是人类血型系统的一种,其基因座位于22号染色体上。其抗原以糖脂形式存在,包括P1、P2、Pk1、Pk2以及p五种表型。P型血是一种非常罕见血型,全球人口盛行率小于0.001%,除日本、瑞典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只有个案报告。


科学家发现脱壳壁虎

导语:万物的精彩在于许多不期而遇,譬如入室的壁虎和路旁未来得及脱壳的蝉。 你有想过壁虎也能脱壳吗?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非洲新物种“脱壳壁虎”,它数周就可长出新外壳。听起来很有趣呢。

科学家发现“脱壳壁虎”:数周就可长出新外壳

壁虎也可以“金蝉脱壳”?你没听错。据外媒报道,科学家们近日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发现了一个全新物种——脱壳壁虎,为了防止被捕获,它竟可以轻松褪下其鳞状外壳并迅速逃走。

通常情况下,像壁虎这类爬行动物,为逃避捕食者的攻击,它们会脱落身体的某个部位,如整个或部分尾巴。然而科学家表示,新发现的这种壁虎,其鳞状外壳远大于其他壁虎,只要轻轻一碰,它就能从自己的外壳里脱身,从而逃生。

脱壳后的壁虎比原来小了一圈,其裸露出粉红色的皮肤异常光滑。科学家们透露,不过几周时间,这种壁虎就可再次长出又硬又密集的新外壳,且表面不会留下任何疤痕。这是75年来人类首次发现新的壁虎物种。科学家们称,这种壁虎快速更换皮肤的机制值得研究,或许将来能帮助事故幸存者重新长出失去的肢体。


你狂爱喝咖啡吗

导语:喝200毫克(2杯Espresso)的咖啡可以让你集中精神工作5到6个小时。众所周知,咖啡可以帮助改善体力活动中的耐力和精力,在体育运动中尤其如此。我参加过的团队运动次数用两只手都能算得出来,然而晨跑前的一杯咖啡能让我跑得更快更轻松。为什么一些人一天能喝好几杯咖啡,一些人喝一杯就受不了?科学家发现,更青睐喝咖啡的人,与一种名为PDSS2的基因息息相关。

研究发现人对咖啡的需求量由基因决定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8月29日报道,为什么一些人一天能喝好几杯咖啡,一些人喝一杯就受不了,英国《科学报告》杂志刊登的研究显示,基因决定着人们对咖啡的需求。

报道称,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和意大利以及荷兰的同行先调查了意大利人基因和喝咖啡的情况,其中370人来自意大利南部的一个村庄,另有843人来自意大利东北部的6个村庄。结果显示,喝咖啡的量与一个名为PDSS2的基因相关。这个基因发生DNA(脱氧核糖核酸)变异的人与其他人相比,平均每天要少喝约一杯咖啡。

研究人员随后调查了1731名荷兰人的基因和喝咖啡的情况,也得出了类似结果。由于意大利人和荷兰人喝咖啡的习惯不同,基因对喝咖啡量的影响程度在两个国家有一点差别。研究人员分析说,这一特定基因的变化可能会抑制细胞分解咖啡因的能力,导致咖啡因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携带变异基因的人对咖啡因的耐受能力较差,能喝的咖啡也较少。

延伸阅读:不少人习惯每天清早喝咖啡提神,但要到咖啡店排长队非常不便。加拿大青年波林及克留克发明了名为Joule的“咖啡因腕带”。这款咖啡因带的外表与一般智能健身手带相似,内置咖啡因贴,戴上后,咖啡因可经手腕皮肤渗入血管,发挥提神作用,又可避免因饮咖啡导致的血糖及牙渍等问题。每张咖啡因贴的份量相当于一杯咖啡,但会在4小时内慢慢渗透,以防用户因短时间内摄取浓度太高的咖啡因而出现不适,并可随时更换。


科学家发现19种未知非人类DNA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发现人体存在着19种“未知”非人类DNA片断,这可能是远古病毒感染人类祖先残留的DNA,潜伏在人类基因之间。其中一个DNA片断甚至包含着一个完整的“病毒处方”。

目前尚不清楚这种“病毒处方”能够复制或者繁殖,但是其它研究表明远古病毒DNA能够影响人类DNA。此外,来自美国密歇根州医学院和塔夫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新的病毒DNA链进行识别,证实了其他科学家近年来发现的人体基因组存在的17种病毒DNA,从而使非人类DNA数量达到36种。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研究分析了全球各地居民的全部基因范围,其中包括许多来自非洲的居民,非洲是现代人类祖先的起源地。

研究小组使用复杂的技术将每个人基因关键区域与“参照”人类基因进行了对比,这项发现基于之前关于人类内源性逆转录酶病毒(Hervs)的研究,这种远古传染性病毒嵌入一个DNA基础的RNA基因物质,进入人类祖先的基因组。

其中部分病毒与现代人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相同的病毒类型,它可以导致艾滋病。随着人类世代繁衍,产生病毒的DNA进行复制和世代遗传,形成了现代人类体内神秘的未知DNA片断。

事实上,科学家认为人类DNA的8%来自于病毒,在某些情况下,Herv病毒序列被人体所接受,实现一些有用的用途,例如:帮助孕妇腹中胎儿周围形成一个细胞层,避免遭受母亲血液中的毒素感染。

塔夫斯大学研究员约翰-卡夫恩(John Coffin)说:“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揭晓传染性病毒的制造能力,如果这是真实的将非常令人兴奋,它将使我们更好地追溯病毒性传染病对人体的影响。该研究提供了理解逆转录酶病毒和人类结合进化的重要信息。”


科学家从火星归来

导语:我们常说这日子有多无聊啊,那是你没去过火星。火星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近日,美国航天局模拟实验完成了吗,这6名科学家体验了一把火星之旅模拟实验。在一个直径11米、高6米的圆顶屋中封闭生活365天,他们最大的感受倒不是环境的狭小与艰苦,相反,如何熬过无聊的一天天才是重点。

科学家从火星归来:365天挑战“无聊”生活

隔绝滋味并不好受

去年8月28日,这个由三男三女组成的团队进入位于夏威夷冒纳罗亚火山北坡的“密封舱”,开始执行美国历史上耗时最长的一次火星模拟任务,为人类未来太空旅行和火星生活做准备。在一个直径11米、高6米的圆顶屋中封闭生活365天,是什么感觉?恐怕只有28日刚完成火星之旅模拟实验的6名科学家才清楚个中滋味。

专家认为,人类登陆火星的一大挑战是旅途耗时漫长、活动范围狭小,人际冲突几乎无法避免。而这可能直接影响火星旅行时团队的表现。为此,在这次为期一年的模拟实验中,参与者除了各有一间能放下小床和桌子的小房间,几乎没有个人隐私空间。研究人员通过摄像头、人体运动跟踪器和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参与者在漫长隔离生活中心理变化和精神压力,为未来真实火星飞行提供经验。

脱离“地球”生活一年六名科学家终于从“火星”归来

屋内,科学家拥有自己的小房间,可以放下一张轻便小床和桌子。科学家平日的生活也尽量“假装在火星”,这一年中他们吃的食物大部分都是冰冻、去水分的,比如奶酪粉和金枪鱼罐头;与外界的联络只限于电子邮件,而且将人为延迟20分钟,以模拟太空通信,实在是太折磨人了。

结束了一年的“火星生活”后,成员们也是感慨万千,他们认为火星生活最艰难的并不是其艰苦的环境,相反,如何熬过无聊的一天天才是重点。此外,成员间还要学会互相迁就,要不然会冲突不断,毕竟从地球飞往火星可能会长达1-3年。

脱离“地球”生活一年 六名科学家终于从“火星”归来

体验感触:长隔离生活中心理变化和精神压力

对“夏威夷太空探索类比和模拟”实验的参与者而言,在火山坡上的密封舱里生活一年后,他们十分渴望阳光、空气和可口食物,“想要跳进海里畅游,享用新鲜食物”。来自美国的参与者特里斯坦·巴辛思韦特说,他迫切想要住进一处有窗户的地方。“我的天哪,想想看,一整扇窗户都是我一个人的?我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他说,“过去一年我们共享的那一扇窗户只有一块中号比萨饼那么大。”

“别人做的一些小事,放在平时你根本就不会留意到,但在这儿,你会想把他们绊倒在楼梯上。”巴辛思韦特在实验期间接受美国《赫芬顿邮报》电子邮件采访时说。海尼克也说,由于与世隔绝,他们面临的“最大敌人之一就是无聊”。“你必须要有意愿、有能力适应他人,做出妥协。”她说。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实验参与者们力争让自己忙碌起来,避免情绪低落影响人际关系。他们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完成研究任务,或是专注于兴趣爱好。

推荐资讯

天文科普:中国2020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去火星探什么?

中国火星探测器外观首次公布 2020年于文昌发射进入轨道

美国“好奇号”拍摄火星全景图像 侵蚀的孤丘如荒漠一般


电灯是谁发明的

电灯的发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没有电灯,我们就没法在黑夜里清楚任何事物,因为有电灯,我们才可以像白天一样做事,让时代得到了飞速进展。那么,到底电灯是谁发明的?发明电灯的科学家是谁?他就是爱迪生!

电灯是谁发明的 发明电灯的科学家是谁

爱迪生。

爱迪生全名为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发明家、企业家。

实际上,与人们通常的认识恰恰相反,最初电灯的发明者不是爱迪生,爱迪生是改进了电灯。早在1801年,英国一位名叫汉弗里戴维的化学家就在实验室中用铂丝通电发光;1810年,他又发明了用两根通电碳棒之间发生的电弧而照明的“电烛”,这算是是电灯的最早雏形。另一位英国电技工程师约瑟夫斯旺经过近30年的研究,于1878年12月制成了以碳丝通电发光的真空灯泡。

当年有关斯旺的电灯泡的报道给了爱迪生以很大启发。1879年10月,爱迪生终于成功制成了以碳化纤维作为灯丝的白炽灯泡,称之为“碳化棉丝白炽灯”,随后大量投产,并成立公司设立发电站和输电网等相应基础设施,很快使电灯在美国被普遍使用。期间,他不断改进技术,最终确定以钨丝作为灯丝,称之为“钨丝灯”,并定型使用至今,爱迪生也由此成为公认的电灯发明者。

电灯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方便了生活,同时也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采,不再日落而息。同时促进了各产业的生产效率及工作时间,加速了各类工业、服务业的发展。

在电灯问世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蜡烛、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因燃烧煤油或煤气,因此,有浓烈的黑烟和刺鼻的臭味,并且要经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因而很不方便。更严重的是,这种灯很容易引起火灾,酿成大祸。

多少年来,很多科学家想尽办法,想发明一种既安全又方便的电灯。电灯诞生,使人类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变为白昼。

爱迪生其他发明:

留声机:

1877年,爱迪生发现电话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会引起振动的现象,便拿短针作了试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说话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产生相应的不同颤动。那么,反过来,这种颤动也一定能发出原先的说话声音,于是他开始研究声音重发的问题。

8月15日,爱迪生让助手按图样制出一台由大圆筒、曲柄、受话机和膜板组成的“怪机器”,制成之后,爱迪生取出一张锡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让针的一头轻擦着锡箔转动,另一头和受话机连接,然后爱迪生摇动曲柄,对着受话机唱歌,之后把针又放回原处,再摇动曲柄,接着机器就回放出爱迪生的声音。12月,爱迪生公开展示这台“锡箔筒式留声机”,轰动了全世界。

电影方面:

活动电影摄影机

1889年,爱迪生发明了一种活动电影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用一个尖形齿轮来带动19毫米宽的没打孔的胶带,在棘轮的控制下,带动胶带间歇移动,同时打孔。这种摄影机由电机驱动,遮光器轴与一台留声机连动,摄影机运转时留声机便将声音记录下来,并且可以连续拍摄图像。

活动电影放映机

1891年,爱迪生发明了活动电影放映机,是早期电影显示设备,引入了电影放映的基本方法,通过在光源前使用发动机来高速转动带有连续图片的电影胶片条,从而产生活动的错觉,光源将胶片上的图片投射到银幕。

有声电影

1910年,爱迪生发明了一部由留声机和摄影机组合而成的电影摄影机,在电机能量下,摄影机的遮光曲轴与留声机连动,摄影机运转时留声机就能够记录下声音。放映时,留声机就随画面同步运转,使得声音和图像实现同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