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乞巧节

2020/4/1 16:15:15
万年历日历:乞巧节知识
乞巧节知识
2020乞巧节是几月几日

传说天上的织女是擅长纺织的神女,天上绚烂的彩霞就是有她织造的,后来人间的少女们为了向织女一样擅长纺织就会在乞巧节上向织女乞巧,就是希望能获得织女一样的神奇技艺,到现在还有乞巧节乞巧的习俗。那么2020乞巧节是几月几日?下面一起来看看2020乞巧节是哪一天吧

2020乞巧节是几月几日 2020乞巧节是哪一天

2020乞巧节是8月25日,星期二。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因为在这一天,民间要进行乞巧活动,即向织女乞求智巧。

传说织女聪颖美丽,多才多艺。她不仅会织云锦,而且还能缝无边的天衣。七月七日织女与牛郎重逢相聚,心情格外舒畅,如果在此时向她乞求智巧,她定会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人们,人们从此就可以除去笨拙,变得心灵手巧。乞巧习俗反映了劳动人民要向织女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所以,七夕之夜,少女们便梳洗打扮,摆设香案,供上瓜果,在月光下祭拜织女,向织女乞巧。传统上,乞巧时有一些流行的俗信活动、验兆。如,各地多是少女们在月下用七根梅花针、七条线比赛,谁穿得快、穿得多,谁即为乞到灵巧和智慧。另外,以蜘蛛结网来作为乞巧的符应,也是相当普遍的作法。

不同地区的乞巧节的习俗

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一般在乞巧节和中秋节夜晚漂河灯,届时,白族人民将各式各样的纸灯点上蜡烛和香火,置于河中漂放。河灯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有莲花、花篮、鱼、龙、风等,还有以古今故事为题材制成艺术价值较高的河灯。其制作多是就地取材,有的将南瓜切成两半,掏去瓜瓤,罩以彩纸而成;有以玻璃为原料,制成玲珑剔透、色彩斑斓的各式河灯;有的以青蒿缚香柱,星星点点、朦蒙胧胧,别有情趣。

嘉兴塘汇乡古窦经村,每逢七夕节要举行香桥会。节日里,附近各村的香客纷纷聚拢起来,共同献香。几名手艺好的香客用香搭一座约四五公尺长、五十公分宽的香桥,桥上摆放各家送的香包,让牛郎织女在精巧的香桥上甜蜜地叙情相会。入夜,人们将香桥点燃,在五颜六色的香火中,想象牛郎织女踏上了香桥,人们一片欢腾。

在台湾省的汉族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书生郭华,在进京赶考途中与一姑娘一见钟情,不料郭华暴病而逝,姑娘将其埋在自己床下。十个月后,姑娘为其生下一子,为告慰郭华在天之灵,姑娘常于床头焚香祭拜。人间其故,姑娘告曰拜床母,以保佑孩子平安长大。人们纷纷效仿,遂有七月七拜床母习俗流传。每逢此时,家家都携孩子祭拜床母。日落时,孩童们在自己的床上供奉肉、饭、酒、糖果等供品,燃香磕头,祈愿床母庇佑赐福。

除此之外,由于汉族民间俗信观念中,认为天河的晴晦,预兆农业收成的丰欠。所以,还有七夕夜观天河、祈五谷的习俗。据说,这晚如果天河晦暗,当年的收成将会减少;如果天河清亮,当年的五谷则会丰收。故而在一些地方人们便举办“青苗会”,大家共同集资,祈祷五谷丰登。

《彝陵县志》记载:“七夕家家树点荷叶灯,取荷叶极大者,插蒲烛灌脂其中,燃置竿头,于户外树之。”七月正值荷叶生长茂盛之际,每逢七夕,人们都要在门前点燃荷叶灯以示过节。

二月二乞巧节

在磁州西部山区。至今还保留并传承着姑娘们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过乞巧节的风俗,即所谓“磁州女乞巧二月二”。

传说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姑娘们长智慧的日子。到了这天。姑娘们要穿上最心爱的衣裳,自由结伴儿,从家里带上妈妈给准备好的小米、白面、油、盐,还带上锅、碗、盆、勺儿,到山上去野餐。当地称之为“姑娘们吃乞巧饭”。

姑娘们到了山上。自己安锅、垒灶、拾柴、打水,有三五个人合做一锅饭的,也有十几个人合做一锅饭的。有的炯小米饭,有的包水饺儿,有的熬米粥。饭做熟了。姑娘们就到山坡的灌木丛里。去摘Yz针尖儿。这时,满山都飘动着姑娘们的花衣服,象落满山的花孔雀。每个姑娘找到麻机棵子(一种带刺的野生植物)从上边摘七个红红的讫针尖儿回来。大家又都围在野餐的锅旁。这时,山坡上又出现了一圈圈儿的梅花瓣儿。像是孔雀开了屏。

姑娘们按照乞巧的仪式,先把其中一个姑娘的眼睛用布捂起来,让她把手里的七个屹针尖儿撒在锅里,再递给她一双筷子。在饭锅里轻轻搅上三搅,然后用筷子夹起饭来吃。只准吃七口,如果能吃到七个屹针尖儿,就被视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一个姑娘吃过了,再将另一个姑娘的眼捂起,在锅里补足七个屹针尖儿。用筷子搅上三搅,然后又吃上七口。她们依次挨着吃,最后排出次序:凡是吃到七个屹针尖儿的姑娘,大家就称其为巧姐或巧娃。就会受到同伴儿们的爱戴和尊敬。乞巧仪式结束,大家就去掉捂眼的布儿,在饭里加上调料,拿出碗来。每人盛上一碗,开始野餐。姑娘们边吃边乐,咯咯咯。叽叽叽。嘻笑声满山遍野。她们尽情地享受野餐的快乐。

这个古老的风俗。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代。至今还在磁州地界许多山村里流行着。


乞巧节是指什么

乞巧节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节日,部分人也只是知道乞巧节就是七夕节的别称而已,至于乞巧节是指什么就无从知晓了,那么乞巧节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乞巧节和织女有关,乞巧的对象就是民间的妇女向织女祈求拥有灵巧的双手,和如意郎君。

乞巧节是指什么 乞巧节是什么意思

乞巧节是指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巧艺的也是她们祈求自己长得美丽,有一双巧手,嫁得一个如意郎君,这是女儿们的美好愿望。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乞巧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七夕节”、“女儿节”。

古时候的乞巧节

乞巧之风,以宋代为最盛,其原因与宋太宗的提倡有关。清代王士祯《香祖笔记》谈到,“宋太平兴国中诏以七日为七夕,著之甲令”,可见其郑重其事。因为注重七夕,皇帝先于初六在外地乞巧,初七回皇宫与家人一起过节。朝廷官员为赶赴宫中的七夕活动,则于初六夜先行过节,六夕遂在民间流传开来。

宋代大词人陆游《入蜀记》曾对此事有一段记载:某夜右文林郎监大军仓王桓来访,“王言京口人用七月六日为七夕,盖南唐重七夕,而常以帝子镇京口,六日辄先乞巧,翌旦,驰人建康宫赴内燕,故至今为俗云”。陆游则表示“此说恐不然”,“太宗皇帝时,尝下诏禁以六日为七夕,则是北俗奕如此”。说明六夕在北方也很普遍了。

宋代由于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每逢七夕,市面上也出现了“乞巧市”,专门销售各种乞巧用品。一般人家的门口,还要搭一个“乞巧棚”。《东京梦华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随着七夕乞巧活动的发展,娱乐性活动也相伴其中,出现了热闹非凡的乞巧庙会。节日中的饮食风俗,也开始发展,并融人乞巧的活动中。

广东乞巧婚俗

在广东说广府话的地方,七夕乞巧风俗极为流行。据考证,广州七夕的风俗与婚俗有点关系。一个出嫁女子在嫁期迫近时,有很多种仪式要做,并延长到嫁后的第一个七夕。女儿们在七夕这一天晚上礼拜织女,仪式非常隆重。农历六月中旬便开始布置,陈列花果女红,燃香点烛,向天遥拜,直至深夜。女儿们的手艺各显神通,做出各式各样的图案、花款、花灯等,任人参观。广州市的这一风俗,主要流行于富庶的西关、南关地区。一到拜七夕的时问,不论是否相识,都可以去参观,主人不会责怪他们的唐突,反而会殷勤地招待。参加这些活动的多是少女与少妇,老太婆是没份的,要是来了也只能说祈祷天帝保佑家里平安之类的话。在这一晚上,女儿们有乞巧、穿针引线、染指甲及汲七夕水的风俗。唐代诗人描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看寻。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乞巧节的风俗有哪些

乞巧节是流传于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初七的时候,家里的小姑娘们就要活动起来了,准备好针线,穿针乞巧。当然还要有乞巧节的传统美食巧果,除此之外,乞巧节的风俗有哪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乞巧节的民间习俗介绍。

乞巧节的风俗有哪些 乞巧节的民间习俗

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食巧果

食巧果是七夕节的习俗.在民间,七月也被称为巧月,七夕也被称为巧夕。南宋诗人刘克庄有诗道:“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明代文学家何景明也有诗写道:“楚客羁魂惊巧夕,燕京风俗门穿针。”七夕这一天大概没有什么是不寓意于巧的,因而也有巧果,即用面粉条做成花式的油炸食品。《北京岁华记》记载:“七夕宫中最重,市上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大概就是取合于巧夕的意思。江苏崇明一带,七月七这一天吃饺饵,用面裹馅油炸后食用,名叫吃巧。武进士及大夫之家留下的传统习惯,在这一天也必吃巧果,以标志时令。在吴地,七夕之前,市场上就已经有巧果出售了,是用面粉和糖在油中煎炸而成的,吃起来脆香可口。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这种节日习俗始于汉代,盛行于南朝期间,是最早的乞巧方式。穿针分为两种,一种是七夕当晚,姑娘们聚在月光下面,借着月光穿针引线,哪位姑娘可以穿过去,便是得巧了。 另一种是在七夕那天的中午,姑娘们将针投在水面上,观察针在水中的影子,来看自己是否得巧,这被称之为浮针或投针。

最早的穿针、浮针以及投针都是在月下进行,乞巧活动都在七夕当晚举行。随着习俗的不断发展,当中有些习俗发展为在七夕中午进行,以观测太阳投射的影子。早先的月下穿针,是伴随着穿五孔针、七孔针、九孔针的传说,乞巧活动将女红才艺与游戏化的竞赛结合在一起,充满了竞技的意味,在比赛过程中得到巧,也有实至名归之感。而后代的浮针、投针,则更似占卜,是否得巧更多取决于运气,这使得许多小姑娘都产生了患得患失的感觉。

蜘蛛乞巧

蜘蛛与七夕乞巧关系颇深。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秋初,蜘蛛正活跃,要它织网,一般不会令姑娘们失望。二是蜘蛛织网,织女织布,同是巧手。女子们看不到织女织的布,那么就看看蛛网,希望能得到某种启示,某种灵感,或感受到蜘蛛织网的灵妙之气,使自己的织布之技,有所提高。三是古有“蜘蛛集而百事喜”之说,民俗中有蜘蛛预兆喜事的说法,乞巧时用蜘蛛,也可增加喜庆气氛。用蜘蛛验乞巧结果,也有诸多不同。

拜魁星

旧时读书人有拜魁星的习俗。拜魁星和拜织女一样,都是在月光下进行。祭拜时常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助兴,用桂圆、榛子、花生三种干果,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甲,其中一个人手拿三种干果各一颗,往桌上投,随它自己滚动,看哪一种干果滚到某人面前停下来,那么那个人就代表那一种鼎甲,一直到大家都有功名为止。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地祭拜。


七夕乞巧节是什么意思

七夕节我们是相当的熟悉了,现在我们也把这个节日叫做七夕情人节,或者是中国情人节。但是在古时候七夕节的另一个名字更为贴切,那就是七夕乞巧节。虽然说的都是同一个节日,但是节日的内涵又不一样了。那么七夕乞巧节是什么意思?下面就来看看什么是乞巧节吧

七夕乞巧节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乞巧节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乞巧是什么意思

顾名思义,乞巧才是乞巧节的主要内容。乞巧活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另一种是赛巧。卜巧是一种带巫术色彩的活动,就是用占卜的方法确定是否得巧,同时,妇女们祈求智巧,预卜自己的未来命运。

民间卜巧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浮针试巧”,也叫做漂针试巧、丢巧针、投花针。方法是在一个容器中盛以水,露天放置一段时间,待水面生膜后,投针或细草于膜上,看容器底部针影的图案花样,以验智巧。据说,针影呈云状,或花状,或鸟兽状及鞋、剪刀等状者,便是得了巧;针影粗如褪,或细如丝,或直如轴,就是没有得巧。

另一种方法是蛛网乞巧。取一只蜘蛛,放到一个小盒里过夜,第二天看是否结网、结网多少等,以验智巧。网丝多而圆正者为得巧。由于得巧与否事关女孩子的未来命运,无论是卜巧者本人,还是亲友无不共同与之,是故才经常会出现得巧者互相祝贺,输巧者伤心至泣的情形。

还有一种“种生乞巧”的方法,七夕之夜,处女用瓦器生五谷芽,供牛、女,并乞巧。将长至数寸的五谷芽,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看来,“种五生”其实也是一种求育巫术。

赛巧,也叫比巧,就是妇女之间通过比赛看谁心灵手巧。最常见的比巧方法是穿针乞巧,也叫做金针度人。这是流传最久的乞巧方法。其法于七夕月下以丝缕等穿针孔,先穿过的便是“得巧”,落后的则“输巧”。

此外,比巧中还有一种近乎残酷的考验游戏,即度巧。

这种测试智巧的方法不是在常规状态下进行,而是先让女孩子进入昏迷梦寐状态,然后测试。不过度巧的方法并不常见。

乞巧节美食

乞巧果

民间称之“巧果”。用面粉和搪揉作各种形状,多为“S”形,讲究一些的,掐成华结状和飞禽(如鸟、鹤之类)的形状。放入油锅内油炸至金黄色捞出(趁热时撒上芝麻,总称巧果。待冷却后或食用,或作乞巧拜月之用。巧果制作精巧,形态逼真,往往是姑娘、妇女比手巧的一种方式。因此,巧果必须由妇女亲手制作,后发展形成商品生产,到“七夕节”这天,各搪食店有“巧果”应市。巧果味脆香,甜而不腻。

乞巧酒

乞巧酒是祭拜牛郎织女双星时用的。乞巧祭拜活动在晚上进行。其晚,倾城姑娘、媳妇,不论贫富,皆穿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花榭安排宴会,以赏看双星。晚实毕,姑娘、媳妇们在庭院中摆上香烛,陈设果品、香酒、巧果等吃食,焚香秉烛,对天祈祷,向织女乞巧,希望心灵手巧的织女能将聪明才智赐给自己,因此祈祷跪拜时,神情非常虔诚专注:“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韶,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析双星。”这首清代的诗歌,便是当时乞巧的真实写照。跪拜后,姑娘、媳妇便进行比巧活动。比巧的方法,一般是在月下比穿针,看谁穿得快,姑娘们用七根不同颜色的彩线,七根绣花针,对着月亮穿针引线,谁穿得快,穿得准,谁就最巧。有些地方的比巧,是比姑娘们的手工制作,各家姑娘把桌子放在自家大门口,摆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种巧物,有绣花的裙、挂、被、枕、手帕和香囊等物,琳榔满目,任人观赏,任人品评,哪个桌上巧物看的人多,赞赏声不绝,哪个姑娘针线手艺就巧。有趣的是,比巧括动,往往也是年轻男、女相亲的活动。哪家姑娘手巧,男青年暗中看定后,就察告父母,托媒人上女方家提亲。因此,旧时的比巧活动对姑娘来说确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赠蜜饯

七夕节姑娘们互相赠送各自制作的蜜饯吃食。早在数月前的春夏季姑娘们便购买时鲜果品,蜜溃制作,待七夕节拿出互相馈赠。常见的有白糖杨梅、糖渍青梅、杏片、蜜枣等。

互相馈赠蜜饯也是比巧的内容之一,看谁家姑娘的手艺高,制作的蜜饯味美色佳。其次,蜜饯大多是甜味吃食,意味甜甜蜜蜜。因此,互相馈赠蜜饯也有互相祝愿的寓意。旧时的茶食糖果店,也在这天推出时令蜜饯吃食,并以牛郎织女鹊桥仙故事赋予蜜饯新名称,以招徕生意。


古代乞巧节是什么节

说起乞巧节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这是一个在古时候大为流传,家喻户晓,很多人家都参与的节日。到了七月初七,乞巧风俗遍及大江南北。那么古代乞巧节是什么节你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乞巧节又叫什么节,其实乞巧节也叫作七夕节,这个名字大家就很熟悉了。

古代乞巧节是什么节 乞巧节又叫什么节

乞巧节也叫作七夕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相传,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七夕夜乞巧

(1)验瓜果上有无蜘蛛网。七夕之夜,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次日,如果瓜果上有蜘蛛网,就是乞得巧孔否则就是没有乞到巧。杜甫曾在《牵牛织女》诗中写道:“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就是在歌咏这种民俗。

有的地方,女子将瓜削成花瓣状,放在盘中,再在瓜上放一针,然后,在庭院中举盘望拜河汉,默祝织女赐巧,然后将瓜盘放在庭院中的桌子上。过了一会儿,去看上面有无蜘蛛网,以验是否乞到巧。

(2)验瓜果盘上的蜘蛛网是否成“万”字的繁体字形,为是否乞到巧之验。

(3)验蜘蛛网的疏密。七夕之夜,姑娘们捉蜘蛛,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第二天,开盒观察,以蜘蛛网的疏与密,验证得巧的少与多。此俗自唐至明,历代有之。

(4)验所结蜘蛛网是否圆整。将蜘蛛放在小盒子里,次日验看盒内蜘蛛网是否圆整。圆整,说明乞到了巧,不圆整则说明没有乞到巧。此俗宋代南方北方都有。

有的地方,又有男孩子在七夕之夜将蜘蛛放在盒内,明日验蜘蛛网以乞文之俗。乞文就是乞求擅写文章,写好文章的技巧。此俗乃是由女子将蜘蛛放在盒里验丝乞巧而来。

七夕饼

七夕饼也说“七娘饼”,大小和形状像棋子一样,故又名“棋子饼”。据《广州岁时记》记载,过去广州少女相聚“拜仙”常用的供品,主要是棋子饼,此外还有连环饼、厚切饼、通心酥等。地处亚热带的广州人对漫长盛夏的酷热似乎有更深刻的体验,是故,曝晒、食饼的古老习俗也保持得最为长久。只是,在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兴起并渗透进七夕节之后,习而久之,节日的本原反而为人们所遗忘。为何要吃饼?随便问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婆婆,答案无一不是缠绵排恻的爱情纠葛,并总能自圆其说。不追问,是懒得去问,更是不愿意也。


古时候乞巧节是什么时候

乞巧节又叫做七夕节,现在我们更多将之称为七夕情人节,其实古时候人们更喜欢将这个节日叫做乞巧节。这主要是因为乞巧节对的主要活动就是向织女乞巧,这是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今天我们来看看古时候乞巧节是什么时候?想知道乞巧节是哪一天就看下面的详细介绍吧

古时候乞巧节是什么时候 乞巧节是哪一天

古时候乞巧节是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民间称之谓女节。

七夕节的由来

农历七月七日古称“七夕”、“双七”、“巧日”、“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等,七夕节的形成与织女、牵牛二星的传说有密切的关系,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织女星指银河(古称“天汉”)北滨的三颗星辰(西方谓之天琴座d星)。因其从早到晚七次更动位置,其运动规律酷似织布的杼轴,故名。牵牛星,指与织女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的一颗星(西方谓之天鹰座d星)。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所以七月七日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每逢“七夕”,民间的妇女有乞巧的习俗,故有人称为“乞巧节”;又因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者是女性,故又有“女儿节”之称。这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古时候乞巧习俗

乞巧之风,以宋代为最盛,其原因与宋太宗的提倡有关。清代王士祯《香祖笔记》谈到,“宋太平兴国中诏以七日为七夕,著之甲令”,可见其郑重其事。因为注重七夕,皇帝先于初六在外地乞巧,初七回皇宫与家人一起过节。朝廷官员为赶赴宫中的七夕活动,则于初六夜先行过节,六夕遂在民间流传开来。

宋代大词人陆游《入蜀记》曾对此事有一段记载:某夜右文林郎监大军仓王桓来访,“王言京口人用七月六日为七夕,盖南唐重七夕,而常以帝子镇京口,六日辄先乞巧,翌旦,驰人建康宫赴内燕,故至今为俗云”。陆游则表示“此说恐不然”,“太宗皇帝时,尝下诏禁以六日为七夕,则是北俗奕如此”。说明六夕在北方也很普遍了。

宋代由于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每逢七夕,市面上也出现了“乞巧市”,专门销售各种乞巧用品。一般人家的门口,还要搭一个“乞巧棚”。《东京梦华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随着七夕乞巧活动的发展,娱乐性活动也相伴其中,出现了热闹非凡的乞巧庙会。节日中的饮食风俗,也开始发展,并融人乞巧的活动中。

清代,乞巧习俗依然盛行,李于磺的《汁宋竹枝词》写道:“贫家儿女也穿针,半臂凉添不制襟。合里蜘蛛如大米,吐丝可许结同心。”妇女们祈求智巧,预卜自己未来的命运。马朴臣的《七夕》:“何关人事说年年,此夕银河分外妍。闲对半湾无主月,痴看一片有情天。别离隔岁仙难免,漂泊经秋客可怜。忙煞邻家小儿女,唱隅乞巧不成眠。”

牛郎星与织女星

最早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了牛郎、织女等星辰的记录。在观星授象的远古时代,人们非常注意天上星宿的变化,尤其是以最亮的星为观测的重点。北斗七星是中国古代定季节的传统的标志,所谓十二斗建,即是指此而言。故道教将北斗七星作为特定的夭象来祭祀。古时以斗并柄初昏时的指向定月序。正月北指,七月南指,按顺时针方向,月移一辰。七月时织女星正是最亮的星星,它的旁边有四颗菱形排列的小星,因为像织布梭子,故有织女星的命名。

《夏小正》“七月”篇有“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的记载。上古人们将织女星作为季节的标志星,“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在西洋的星座体系中,织女星属于天琴座,与另外两颗星构成一个大三角形,织女星是其中最亮的一个主星。

与天琴座相对的是天鹰座,也有三颗,即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通常说的牛郎星是指河鼓二。《尔雅》中“河鼓谓之牵牛”,指的就是河鼓二。人们把河鼓一和河鼓三视为牛郎挑的两个孩子。牛郎星东南方的六颗牛宿星,被认为是牛郎牵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