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蒙古族

2020/4/1 16:13:39
万年历日历:蒙古族知识
蒙古族知识
西藏最美堰塞湖

羊卓雍措,简称羊湖,藏语意为“碧玉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像珊瑚枝一般,因此它在藏语中又被称为“上面的珊瑚湖”。

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拉萨西南约70公里处,与纳木错、玛旁雍错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绝藏南。

蒙古族人崇拜羊卓雍错,更多的是将她奉为羊卓雍措达钦姆,即羊卓雍措大湖主多杰盖吉佐(金刚障碍之主),她是藏区的女护法神。

羊湖是高原堰塞湖,大约亿年前因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它的形状很不规则,分叉多,湖岸曲折蜿蜒。

据说,虔诚的佛教徒每年都要绕湖一圈,骑马需要一个月左右。这等于他们到拉萨朝圣一次,这样做,至少“佛会保佑他这一年”吉祥如意。


蒙古族有什么节日

在内蒙古大草原上驰骋的蒙古族,一直都以豪迈雄壮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们的传统节日里也透着粗犷盛大的气息。那么蒙古族有什么节日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关于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首先就是蒙古族祭敖包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有什么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蒙古族祭敖包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敖包”是蒙古语的译音,也叫“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堆积成的石堆、土堆。敖包,蒙古族认为是神灵的所在地。敖包的形式大体一样,即在圆坛之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分成大、中、小三层,重叠成圆锥体,周围涂白土,高约十余丈,形似烽火台,遥望又如尖塔。“敖包”的数目,各地不等,有的是单独一个,有的则是敖包群。最著名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贝子庙的十三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草原的一个节日。一般一年一次,祭祀的时间,各地不一,有的六月初三;有的在水草丰茂的夏秋季节举行。蒙古族带着肉、奶酒、奶食品等各种祭品,汇集到敖包处,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届时,敖包上插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并请喇嘛来焚香点火,诵经念咒。大家跪拜祝福,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进行修补,并在敖包顶上悬挂新的五色绸布条和蟠等,祈求吉祥、人畜兴旺。大家一起围着敖包,从左向右走三圈,祈神降福。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就是蒙古族庆祝丰收、游艺欢乐的意思。“那达慕”大会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是古老而神圣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那达慕大会最初是由蒙古族中的祭敖包演变而来的,是蒙古民族通过较长时期的民牧生活,慢慢的创造出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赛项目和娱乐活动。那达慕最早起源于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汉国,当时并没有这些活动,只是成吉思汗为了草原上的和谐相处将各个首领将士聚集在一起举行的大聚会。那时主要的大会活动就是骑马射箭,比赛摔跤。那达慕大会每年都会举行,规模之大,慢慢的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经过演变发展,现在的那达慕会比之前更加热闹有意义。

现在的那达慕大会依然沿袭了之前的三大活动项目,赛马、射箭、摔跤。但是将这些项目又增加了许多色彩,摔跤也越来越规范,蒙古族人民也总结摔跤的特点和技巧。在蒙古族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其服装也是有很的讲究,坎肩多用香牛皮、骆屁等制作,而且摔跤手的坎肩中部还有精美的图案。摔跤也是有很多技巧的,可以用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通过这些技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特定动作作为取胜秘诀。在摔跤的时候可以互相捉对方的肩膀,也可以搂着腰等等摔跤方法。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活动,在2006年,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上的活动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爱,在2010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举办了第一届那达慕国际盛会,这是历史最浩大的、项目也是最多的、影响最大的一次那达慕大会。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而且他们也都在积极的弘扬自己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更有责任去传播我们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马奶节

蒙古族的节日活动都是随季节而进行的。当春季来临时,万物复苏,原野披绿,五畜繁殖,此刻草原上要举行祈求五畜兴旺的祭祀活动;当奶食季节开始和结束时,草原上要举行马奶节和禁奶祭;给牲畜打戳子、剪羊毛,打鬃、撰毡时还要举行庆贺集体劳动成果的庆祝宴会。这些,就是游牧民族的传统盛会,蒙古族草原人的重要节日。

马奶节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部分地区的蒙古族牧民过的传统节日,每年八月底举行,为期一天。这是蒙古族为祝健康、幸福、吉祥而过的盛大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主要食用奶制品,奶干、奶酪、奶豆腐、马奶等,并要杀羊宰牛,炸果子,煮手抓肉。节日前一天,把奶桶挤满,发酵,酿成奶酪,一大早蒙古族牧民们或骑马或坐勒勒车,或搭乘汽车,赶往会场。当太阳升起时,该节日的主要活动项目—赛马便开始了。参赛的全是年满两岁的小马,它象征着草原的兴旺、发达,也唤起人们对马奶哺育的感激和敬意。赛马场上,人欢马叫,气氛热烈。骑马技术高超的小伙子,头扎彩绸,腰系五颜六色的彩带,随着发令的枪响,他们催马向前,人们为之呐喊助威,取胜者将得到物质的奖励。而后有摔跤、拔河、投掷,以及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想了解更多关于56个民族的相关咨询,请点击》》》56个民族有哪些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独具特色,在内蒙古一代生活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蒙古族,他们是马上的民族,主要以游牧生活为主,喝马奶,吃羊肉是他们特有的习俗之一,那么你知道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想知道蒙古族有什么重要的节日,就来看看的介绍吧。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蒙古族新年(春节)、成吉思汗纪念节、那达慕大会、敖包节、祖鲁节、麦尔节、打鬃节、马奶节等等。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ндэстэн),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

蒙古族有什么重要的节日

蒙古族节日一: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蒙古族节日二: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蒙古族节日三: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古族节日四:过年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历四月。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接近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到年三十,要清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锻铁活动。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这一夜灯火通明。有的还请来蒙古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岁到午夜的习惯。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就是在对方薪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蒙古族节日五:火日

火日,亦称拜火节。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有可能受了汉族腊月23祭灶的影响。但祭火的习俗却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是农历年的前奏。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祭品焚香。然后取一捆柴草点着,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长者率领下,全家人向火堆磕头。主祭人还要祷告说:-,年申多亏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净的东西扔进了火里,请火神原谅,保佑明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

蒙古族节日六:祭敖包

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蒙古族节日七: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蒙古族节日八:点灯节

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这一天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灯,这种灯的灯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草的数量是按每个人的岁数来确定的,芨芨草头上包有涂上黄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们将灯点燃后,从左到右转三圈(如果有喇嘛,则由喇嘛领做),然后洒酒祭天、磕头拜佛,祈求佛爷保佑长寿、平安。在每个蒙古包内有用面团攒成的小油灯,整个晚上都亮着,象征着世界永远光明,人们长命百岁。

蒙古族节日九:塔克勒干节

塔克勒干节蒙古族每年要举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为中心的祭敖包活动,时间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处。祭敖包可能是来源于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对自然崇拜的表现。祭敖包时,同一部落的牧民们都骑着马、骆驼,拿上酒肉等来到本部落敖包所处的山上。届时,人们先献哈达,然后由活佛或大喇嘛领着众人绕着敖包诵经(此时妇女不能参加),愿老天降福于人间,赐予人们平安无事;如果遇上旱灾,那就祈求老天下雨,使大地水草丰盛,牲畜兴旺。祭完敖包以后、开始进行赛马、摔跋、射箭等蒙古族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