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科学

2020/4/1 16:12:35
万年历日历: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
美媒:科学家称虚拟现实技术可缓解疼痛

导语:Harborview Medical Center(美国西雅图港景医疗中心)烧伤患者在经历痛苦的换药过程或是其他治疗时,都会戴上头戴显示器玩虚拟现实游戏。这款电脑驱动的设备使病人沉浸在另外一个现实中,即“冰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可以穿过结冰的峡谷,朝着雪人、企鹅和冰屋扔雪球。这个体验非常吸引人,病人反应说它减少了他们的疼痛,使他们更能够忍受治疗过程。现在UW研究人员想要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虚拟现实体验可以做到这一点。美媒称,初步的研究显示,对患有慢性或急性疼痛疾病的人来说,虚拟现实体验能够缓解疼痛。

美媒:研究发现虚拟现实技术或有助缓解慢性疼痛

美国《时代》周刊9月5日(提前出版)题为《虚拟现实能帮助人们控制疼痛吗?》报道,“当我沿着河流穿行在冰雪仙境中时,雪花在我周围飘落。我扔给水獭一条鱼,它高兴极了。然后,我离开一个布满彩色岩石的山洞,进入一片绚丽的春光中,樱花满目。”这一迷幻但很神奇的模拟放松场景是由美国深流虚拟现实技术公司倾情奉献的。但这不是一款游戏。

“初步的研究显示,对患有慢性或急性疼痛疾病的人来说,拥有与我相同的体验能够缓解疼痛。”位于西雅图的初创企业的创始人之一、首席执行官霍华德·罗斯表示,技术可以操控这一体验,让人们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变得更先进、更便宜和更方便(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Oculus Rift等便于消费者使用的头盔的诞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企业正在利用这一技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慢性疼痛等疾病。

报道称,罗斯不是唯一对此感到兴奋的人。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变得更先进、更便宜和更方便(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Oculus Rift等便于消费者使用的头盔的诞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企业正在利用这一技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慢性疼痛等疾病。而这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高盛公司预计,2025年虚拟现实技术产业的总收入将达到950亿美元,其中超过50亿美元可能来自于医疗应用领域。虚拟现实技术还可能重新定义医疗的本质,使得医生能够放弃所谓的“药片治百病”的治疗方法。

目前,该技术的支持者仍有很多东西需要证明。尽管对慢性疼痛患者的个案研究表明,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缓解疼痛,但2014年一项对17名急性疼痛患者研究的评估显示,大部分患者的疼痛缓解只是暂时的。而对社交焦虑障碍等心理疾病而言,201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现实治疗比虚拟技术更有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护理学院副教授伯尼·加勒特说:“目前,我(对虚拟现实治疗)持观望态度。这确实会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我们不清楚它们到底是什么。”


你狂爱喝咖啡吗

导语:喝200毫克(2杯Espresso)的咖啡可以让你集中精神工作5到6个小时。众所周知,咖啡可以帮助改善体力活动中的耐力和精力,在体育运动中尤其如此。我参加过的团队运动次数用两只手都能算得出来,然而晨跑前的一杯咖啡能让我跑得更快更轻松。为什么一些人一天能喝好几杯咖啡,一些人喝一杯就受不了?科学家发现,更青睐喝咖啡的人,与一种名为PDSS2的基因息息相关。

研究发现人对咖啡的需求量由基因决定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8月29日报道,为什么一些人一天能喝好几杯咖啡,一些人喝一杯就受不了,英国《科学报告》杂志刊登的研究显示,基因决定着人们对咖啡的需求。

报道称,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和意大利以及荷兰的同行先调查了意大利人基因和喝咖啡的情况,其中370人来自意大利南部的一个村庄,另有843人来自意大利东北部的6个村庄。结果显示,喝咖啡的量与一个名为PDSS2的基因相关。这个基因发生DNA(脱氧核糖核酸)变异的人与其他人相比,平均每天要少喝约一杯咖啡。

研究人员随后调查了1731名荷兰人的基因和喝咖啡的情况,也得出了类似结果。由于意大利人和荷兰人喝咖啡的习惯不同,基因对喝咖啡量的影响程度在两个国家有一点差别。研究人员分析说,这一特定基因的变化可能会抑制细胞分解咖啡因的能力,导致咖啡因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携带变异基因的人对咖啡因的耐受能力较差,能喝的咖啡也较少。

延伸阅读:不少人习惯每天清早喝咖啡提神,但要到咖啡店排长队非常不便。加拿大青年波林及克留克发明了名为Joule的“咖啡因腕带”。这款咖啡因带的外表与一般智能健身手带相似,内置咖啡因贴,戴上后,咖啡因可经手腕皮肤渗入血管,发挥提神作用,又可避免因饮咖啡导致的血糖及牙渍等问题。每张咖啡因贴的份量相当于一杯咖啡,但会在4小时内慢慢渗透,以防用户因短时间内摄取浓度太高的咖啡因而出现不适,并可随时更换。


灯泡是谁发明的

我们都知道,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但是电灯是一个大范围,其中灯泡的发明者另有他人,而并非爱迪生。那么,到底灯泡是谁发明的呢?发明灯泡的科学家是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灯泡是谁发明的 发明灯泡的科学家是谁

亨利戈培尔。

灯泡,通过电能而发光发热的照明源,由亨利戈培尔发明(爱迪生实际上是找到了合适的材料,即发明了实用性强的白炽灯,而灯泡早在1854年就出现了)。灯泡最常见的功能是照明。伴随社会的发展,对灯泡的利用也起着不同的变化,最初可能是为了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灯泡的使用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有了“汽车、美化环境、装饰”等等不同用途的功能性用灯。

电灯泡(或称电球),其准确技术名称为白炽灯,是一种透过通电,利用电阻把细丝线(现代通常为钨丝)加热至白炽,用来发光的灯。电灯泡外围由玻璃制造,把灯丝保持在真空,或低压的惰性气体之下,作用是防止灯丝在高温之下氧化。参照白炽灯,一般认为电灯是由美国人汤马士爱迪生所发明。但倘若认真的考据,另一美国人亨利戈培尔(HeinrichG?bel)比爱迪生早数十年已发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1801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丝通电发光,他亦在1810年发明了电烛,利用两根碳棒之间的电弧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他的发明在今天看来是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白炽灯。他当时试验的灯泡已经可维持400小时,但是并没有即时申请设计专利。

电灯泡的最大问题是灯丝的升华。因为钨丝上细微的电阻差别造成温度不一,在电阻较大的地方,温度升得较高,钨丝亦升华得较快,于是造成钨丝变细,电阻进一步增大的循环;最终令钨丝烧断。后来发现以惰性气体代替真空可以减慢钨丝的升华。今天多数的电灯泡内都是注入氮、氩或氪气。现代的白炽灯一般寿命为1,000小时左右。

灯泡的工作原理:

灯泡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原理制成的。灯泡接上额定的电压后,电流通过灯丝而被加热到白炽状态(2000C以上),因而发热发光.从而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而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是由原子释放出来的。它是由许多微小类似粒子的小团组成的,这些类似粒子的东西有能量和动量但没有质量。这些粒子叫做可见光子,是光的最基本单位。当电子受到激发的时候原子就会释放出可见光子。如果你已经知道原子是如何工作的话,那你也就知道电子是围着原子核走来走去的负极电荷粒子。原子的电子有着不同等级的能量,主要取决几个因素,包括它们的速度和离原子核的距离。电子不同的能量等级占有不同的轨函数和轨道。通常来说,有着大能量的电子就会离原子核更远当原子得到或失去能量的时候,是以电子移动表示变化。当有某些东西将能量传到原子的时候---以热量为例子-电子可以暂时被推进到一个更高的轨道(远离原子核)。电子只是在这一轨道位置停留极短时间:几乎马上就被退回到原子核,到达它的原始轨道上。这时电子就以光子的形式放出额外的能量。发光的波长取决于有多少能量被释放出来,这也就取决于电子所在的轨道位置。因此,不同类的原子就会释放出不同类的可见光子。换句话说就是光的颜色是由受激发的原子种类决定。

灯泡的结构非常简单。在它的底部有两个金属接触点,是用来连接电的。金属接触点有两条接触到一个薄金属灯丝的线。灯丝坐落在灯泡的中央,由一个玻璃支撑住的。线和灯丝都包在充满惰性气体的玻璃灯泡的里面,通常都是氩惰性气体当灯泡连上电源的时候,电流就会从其中一个接触点流到另一个接触点然后再流到线和灯丝。实心导体线电流中的大量自由电子从负极带电区移动到正极带电区。在振动原子的跳跃电子可能暂时被推到一个更高的能量位置。当它们落回原始正常位置时候,电子就会以光子形式释放出额外能量。金属原子释放大部分的红外线可见光子,人们的眼睛是可以看见的。但如果它们被加热到大约4000华氏温度的时候灯泡就会发出大量的可见光。几乎在所有的白炽灯泡都用到钨,因为它是最理想的灯丝材料。金属必须要加热到极高的温度才会发出有用可见光。实际上大多数金属在达到这个温度之前都会熔化了,而钨丝却有着不寻常的高熔化温度。但钨丝在这么高的温度时会起火,如果在条件允许下,两种化学物之间就会产生反应而引起燃烧,灯泡里的灯丝是由一个密封,无氧空间覆盖来防止燃烧。把灯泡里的空气都吸出来创造一个接近真空的状态--就是说里面没有任何物质。由于几乎没有任何气体特物质在里面,所以物质就不会燃烧。这个方法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钨原子蒸发作用。在这么高的温度里,在一个真空灯泡里,自由钨原子以直线射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原子蒸发,灯丝就开始衰变并且玻璃开始变黑。这大大减少了灯泡的寿命。

在现代灯泡里使用了惰性气体通常是氩气,这大大减少了钨的这种损失。当一个钨原子蒸发,它就会和一个氩原子碰撞并且由于惰性气体通常都不和其它元素反应,所以就没有了燃烧反应。便宜和容易使用,灯泡已经证明了一个巨大成功。灯泡仍然是室内最受欢迎的照明选择。但它最终还是会让位给更先进的技术,因为不够节能。白炽灯泡所发出的大多数能量都是带热红外线可见光子方式发出--产生的光大约只有10%是可见光谱。这浪费了很多电力。暖光源,比如荧光灯和LED灯,它们并不浪费大理能量产生热并且发出大部分可见光。因此,它们会慢慢地取代灯泡。


为何有些人看着显老

为什么有些人看着显老?在很多同龄人中,有些人看着特别的老,这是什么原因呢?一项多国联合研究发现,这很可能由他们的基因决定。研究人员向众多志愿者展示4000多人的面部高清照片,让他们据此猜测照片中人的年龄,然后对这4000多人做基因检测。结果发现,一种叫做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的基因与人是否显老密切相关。

林志颖与郭德纲

研究人员在《当代生物学》上发表报告说,MC1R是控制黑色素合成的主要基因,它能使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平均老2岁 。

参与实验的4000多人中,约半数人带有MC1R基因,另一半人没有,而后者确实比前者看上去年轻。

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的研究人员曼弗雷德·凯泽认为,基因造成的显老效果与吸烟类似。

他说,这是人类首次发现基因与显老之间的关联,如果能继续找到类似基因,了解它们如何影响人的面貌变化,将有望实现人类永葆青春的梦想 。

容易造成衰老的原因

衰老原因一:整天愁眉苦脸

每天摆“苦瓜脸”会使皮肤细胞缺乏营养,脸上的皮肤干枯无华,出现皱纹,同时还会加深面部的“愁纹”。笑一笑,十年少。情绪稳定对内分泌平衡十分重要,拥有一颗温和宽容心的女人是十分美丽的,其实也并不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印象。

衰老原因二:孤独分居者

独居者由于孑然一身,十分容易独自伤怀,并且长久的独自承受沉闷的心理压力,更易造成心理上的早衰,从而引发生理上衰老。

衰老原因三:过度纵欲

长期的纵欲过度,会加速衰老。肾精乃是生命之本,它的损伤必然会影响人的寿命。

衰老原因四:经常熬夜

熬夜是皮肤保健的大敌,睡眠不足会使皮肤细胞的各种调节活动失常,影响表皮细胞的活力。所以每天至少要睡6个小时,如果低于这个水平,可要对自己的健康指数重新估计。睡眠是否充足会很容易地表现在皮肤上,尤其是娇嫩的眼部肌肤。而一个香甜的好觉,则可以消除皮肤的疲劳,使皮肤细胞的调节活动处于正常,延缓皮肤的老化。

衰老原因五:太阳底下曝晒

吸收过量的紫外线坏处多多,轻则令皮肤变黑变粗,重则可导致皮肤癌,而它当然也是皮肤提早老化的罪魁祸首之一。因为阳光直射会直接损伤皮肤深层的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致使面部皮肤变得松弛无光泽,出现皱纹。所以,要养成使用优质防晒品的好习惯。

衰老原因六:抽烟喝酒

尼古丁对皮肤血管有收缩作用,所以吸烟者皮肤出现皱纹要比不吸烟者提前10年到来。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抽烟者,看上去就会比同龄人衰老10岁。而喝酒会减少皮肤中油脂数量,促使皮肤脱水,间接影响到皮肤的正常功能。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哪一年

一直以为,中国的顶尖学府当属清华北大,但是小编现在才知道,除了清华北大,中国其实还有好几所可以与清华北大媲美的高校,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或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听着名字就觉得很气派,但是这样的大学感觉都好“地调”。人家地调也是有理由的,说到这所大学我们就不能不提中国科学院的大名了,这是我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那么,中国科学院成立于哪一年?下面我们来时来看看中国科学院简介吧!顺便也了解一下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哪一年 中国科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哪一年 中国科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成立时间:1949年

中国科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先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等战略研究报告。

据2016年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全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2所直属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所共建高校(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1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承担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正式职工6.8万余人,在学研究生5.2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科学院

评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需要花钱?

铁道部的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受贿多少钱公众已没了兴趣,他老婆在美国的豪宅估计也没收不了,想必房子不是美国人送他的。他的受贿款公众原以为都是用来享受的,谁知张曙光在法庭意外地说,评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需要花钱。

阿弥陀佛!幸亏张曙光以一票之差落选,这一票成了中科院今天的最强福音,否则如此尴尬局面会连累了所有中国的院士们。参评中科院院士需要运作,庞大的团队,强大的财力方能保证院士当选“在圈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有学者如是说。

铁道部当年组织了一个30人的团队为张曙光的院士头衔发力,这资金显然不会是张曙光个人支付的,在个人贿选的同时,单位也跟着贿选,还有大名鼎鼎的刘部长的鼎力支持,可见“院士”的重要性。

中科院回应说,当年未当选的院士材料均未存档,无从查询,干净利落地撇清了与之相关的责任。并声明“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违法行为,除其本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外,我院将按照院士章程的规定和程序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中科院的声明虽掷地有声,但只见权力发泄,没见责任承当。

士在古代不仅是荣誉,更多的是尊严。“士可杀,不可辱”说的就是这个。今天的士,从学士到硕士,从博士到院士,谁敢说哪个层面保持了可杀不可辱的尊严。整个学术空气的污染与大气污染相比已难分伯仲,想洁身自好也难。以此难为了张曙光法庭呈供,估计他已为院士头衔受贿深感不值。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英文名: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研究生院,是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正规高校,是一所专门从事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型现代化研究型高等院校。简称“国科大”。2012年6月经教育部批复,同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培养了我国的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经教育部批准,国科大从2014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

办学目标:通过中国科学院全院上下共同努力,把国科大办成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独具科教融合特色的世界知名大学,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继续创造出更多的新经验,为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新贡献。

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拥有研究生指导教师14564名,其中院士295人,博士生导师6995名。分布在各研究所的5个国家实验室、8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96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

学校在北京拥有四个校区,分别为玉泉路校区、中关村校区、奥运村校区和雁栖湖校区。本科生教育一、二年级安排在玉泉路校区,三、四年级安排在雁栖湖校区。专业实践教学将主要安排在中科院有关研究所。

对于“国科大”的四个校区,大家一定很熟悉其中的两个:奥运村校区和中关村校区“。”中关村“是我国的”硅谷“,高科技的“聚集地”。“国科大”也是牛,连校区都建在中关村了。可见其科技实力有多强!雁栖湖校区是“国科大”于2013年才启用的校区,据说很漂亮喔!


科学家人工合成新的DNA

导语:研究人员近日用一段延伸的遗传密码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科学家用人工合成DNA创造“全新微生物”,目前或发明新药物。为科学家创造全新的人造生命奠定了一定基础。网友表示,感觉这种做法风险还是挺大的,如果培养出全新病毒或细菌流出实验室就麻烦了。没有特效药如果人体免疫系统再对付不了,这对人类生命将是巨大威胁!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加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近日用一段延伸的遗传密码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科学家向大肠杆菌中引入了一些该细菌中本不存在的DNA分子。

虽然修改后的大肠杆菌遗传密码中多了两个片段,但仍能像正常细菌一样生长和复制,这为科学家创造全新的人造生命奠定了一定基础。

研究人员称这些经过修改的微生物为科学家提供了”创造拥有全新特征属性的微生物“的契机。未来科学家可能会着手研发能够生产新型蛋白质的微生物,这或许能帮助我们发明新药物,并取得纳米技术的重大突破。

接下来,科学家希望证明细胞中人工合成的DNA也能转录成RNA分子,并参与细胞中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型氨基酸合成新型蛋白质,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将蛋白质用于治疗和诊断中,还能制成拥有特定功能的实验室试剂。在纳米材料等领域,它或许也能一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