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国家公祭日确立,一同确立的还有抗战胜利纪念日和烈士纪念日。这是对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国家所遭受的苦难的一次铭记。那么12月13日是什么纪念日?还有国家公祭日是什么意思?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读。
公祭日是什么意思 12月13日是什么纪念日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从1994年开始,江苏和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国家公祭日哪一年开始:2014年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了首个公祭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于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每年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烈士纪念日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是指纪念本国英雄的法定纪念日。许多国家有自己法定的烈士纪念日,每年这些国家都要在本国法定纪念日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纪念本国英雄。
2014年9月30日,我国迎来首个烈士纪念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耸立,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 。背面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将每年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国家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纪念仪式,缅怀英雄烈士。
2019年9月30日上午,重庆市社会各界向革命英烈敬献花篮仪式在歌乐山烈士陵园隆重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轩,市政协主席王炯同社会各界代表一起出席仪式,缅怀英烈功勋,弘扬革命传统,凝心聚力奋斗。市委副书记任学锋主持仪式。老战士和烈士亲属代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工人代表、学校师生代表等共计约千人参加。
通过立法确立纪念日和公祭日,并举行纪念和悼念活动,是国际通行做法。让中国人民缅怀先烈,纪念为抗战作出贡献的人们,为的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为的就是要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同时,也是为了警醒全世界人民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想了解更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内容,请点击》》》》南京大屠杀公祭日
今天我们来说说寒食节,顾名思义,寒食节就是要吃冷食的一个节日。咋听起来还是挺奇怪的,为啥要专门设立一个节日吃冷食呢,这是因为寒食节也是有含义的,那么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什么而设置的节日?下面就来看看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什么而设置的节日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古代传说源于对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的纪念。晋国君主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于是杀掉太子申生,打算改传位于骊姬之子奚齐。太子弟重耳为逃避灾祸,只好逃命他国,途中贫病交加,险些冻饿而死。随行的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一片肉,制成羹汤献给重耳,才使其得以保全生命,度过难关。后来,重耳归国,当上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然而,在封赏随从流亡的功臣时,晋文公却惟独忘掉了介子推。当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携其老母躲进绵山,过起隐居生活时,便多次派人召请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却直意不出。这时,有人献计放火烧山,认为介于推是个孝子,他一定会保护老母,下山避火。不料,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竟然与老母一起,抱着大树被烧死。晋文公极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遂下令将介子推厚葬又将其遇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全国严禁举火,无论何人——律不准吃热的食物,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寒食节的由来
古来对寒食节起源的各种解释主要可以概括为两派,我们不妨称为介推派和改火派。
介推派
介推派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被火烧死的贤人介子推(也叫“介之推”“介推”“子推”等)而兴起的,这是历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说。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一说法最早见于两汉之际桓谭(公元前圆猿耀约公元缘园年)的《新论》。其文云:
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疾”字据《北堂书钞》卷一百四十三所引而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艺文类聚》卷三)其后我们在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所记述的周举(?耀公元员源怨年)事迹中也见到类似的说法:
改火派
改火派认为寒食节跟周代的改火习俗一脉相承,它是远古以来就有的改火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晋陆 在《邺中记》
中就已提出寒食节不是为介子推而设的观点。他说(《玉烛宝典》卷五引):
俗人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火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祠神庙,及五色缕、五色花相问遗,不为子推也。
寒食节和清明节
寒食节原本是专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之后发展演变为中华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隋唐之前,过寒食节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确定在寒冷的隆冬季节。这一时期的清明节还仅仅是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与寒食节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
宋元金辽时期,寒食节的一些项目盛况要超出唐代(如官府组织赋诗、馈赠、赏花、祭陵及节假日延长),主要活动项目由扫墓逐渐向踏青等娱乐活动转化。因寒食节项目长期在清明节令期间开展,一些活动项目(如禁烟、扫墓、斗鸡、赏花等)有时称“寒食”,有时则称“清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的主要项目之一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名称已大有被清明节取代之趋势。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厉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大体用“清明”称谓已成为普遍公认的事实。
今日是寒衣节,俗称十月朝,也叫做鬼节。寒衣节主要习俗是祭祀,烧寒衣,吃面条,吃红豆饭等。那你可知道寒衣节是怎么来的,寒衣节是纪念谁的吗?不知道寒衣节是什么节,那就别错过的详解介绍哦。
寒衣节是什么节
寒衣节又称秋祭、鬼头日、十月朝、祭祖节、烧衣节、授衣节等,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这一天是用来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在我国古代民间将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目前人们祭祀主要节日是清明节,但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目前仍然还遵守寒衣节这个传统,会在这一天准备祭祀的物品,进而以示孝敬,不忘本。另外对于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穿一下棉衣,以图个吉利。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礼记月令》,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
寒衣节的习俗,也就是在十月一日这天,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生者也要穿上棉衣棉鞋以表示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另外有的地区,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有的则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另外这一天还要整理一下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寒衣节是纪念谁的
孟姜女
相传,秦始皇时期江南孟家湾住着位孟员外,老夫妻相敬如宾,亲密无间,常常在后花园赋诗作画。有一年老员外在假山旁种了棵葫芦,枝蔓粗壮,叶子繁茂,有的蔓竟顺墙爬到隔壁姜家。串家姜家的蔓结了个大葫芦。到秋后,老员外对姜家说:“将葫芦剖两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芦里有个白胖胖、十分可爱的女娃娃,经协商由孟家扶养,取名孟姜女。
光阴荏苒,转眼这女孩长的婷婷玉立,识书达理,年已十八岁。一天,孟姜女在花园池塘边打捞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园树丛里的范喜良看见。喜良是个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为婿。不料,正当两个拜堂成亲之时,追兵赶到,将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万分。
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朔风阵阵,孟姜女打了个寒颤,心想几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敌得住塞外凛冽寒风,便决心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针线密密地缝,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缝进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别父母,背着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
一路上,有时阴雨连绵,泥泞遍地,步履艰难;有时强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时山高路险,荆棘丛生,猛兽出没;有时大雪纷飞,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尽管历经艰险,孟姜女心头仍抱着一个坚定信念:尽快让丈夫穿上寒衣。
可是当孟姜女来到长城脚下,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万里长城底下。
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丈夫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在她愤怒的控诉声里,天空中风暴嘶吼,大海上怒涛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
忽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段万里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着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将寒衣烧掉,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下落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寒衣节“送寒衣”,据说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孟姜女而形成的风俗。
八一建军节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成立于1933年7月11日,当时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正式以“八一”两个字作为中国人您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至今已经有84年的历史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和平与发展。时至今日,被守护的我们可还记得八一建军节是哪一天?八一为什么是建军节?八一建军节是为了纪念什么的?如果你还不清楚,不妨和一起重温八一建军节成立时的峥嵘岁月。
八一建军节是哪一天
1933年7月11日,由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确立,每年的8月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八一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是为了纪念什么
八一建军节来源于,1927年8月1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简单来说,八一建军节就是为了纪念人民军队的诞生和艰辛历程。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 、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等领导下,于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保存下来的南昌起义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正式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于8月1日即南昌起义日,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的前身。从此,8月1日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同年的8月1日,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举行了历史上第一个“八一”纪念活动并且当日傍晚在瑞金城南竹马岗举行。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从此,8月1日正式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
八一军旗简介
八一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主体为红色,形状为长方形,横直比例为5∶4。旗杆套用白色,宽为旗面横长的1/16。旗杆为红黄二色相间之旋纹,上制黄色矛头。 旗面上缀着金黄色的五角星和“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了长期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从而建立如今的新中国。这一面旗帜激励了一代代的军人不畏艰难戍卫边疆的决心,同时也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步步成长为威武之师,雄壮之师,成为保卫中国人们的铜墙铁壁。
在广西人们在农历三月三到来的时候,都会聚集在一起享受节日的欢乐,三月三也是广西壮族的歌圩节,在这个节日到来的时候,广西还是放假两天的时间,让大家欢乐过节。那么,你知道歌圩节是为了纪念谁?下面来看看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吧。
歌圩节是为了纪念谁 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
壮族人民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盛大的节日歌会——歌圩,壮语称“窝被节”。相传这天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遇难 日,故设节纪念。刘三姐是唐中宗时壮族著名的女歌手,这位歌圩培育的歌仙,会唱许多优美动听的山歌,被人们尊为对歌活动的创始者和传播者。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染成的五色糯米饭,还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歌圩节那天,壮族人民以游行的形式奔向活动中心。游行队伍以龙狮和高跷为前导。踩高跷的一般由八人组成,他们装扮成传说中八仙的模样,簇拥载着一位美丽的壮族姑娘的彩船。这是在演绎壮族的传统节目《八仙过海送新娘》。有的青年还装扮成孙悟空和猪八戒模样为队伍开路。最引人注目的是人们还用扎花披彩的滑竿抬着壮族最珍贵的祭祀礼品——烧烤猪。大家在一片喜庆中载歌载舞的向歌圩的中心地奔去。
三月三歌圩节习俗
五色糯米饭
在“三月三”节庆开始前,家家户户都会选出优质的糯米,用不同草药的汁液浸泡糯米,使之染色后蒸熟,即为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除了象征着五谷丰登、幸福吉祥外,因为五种颜色代表着阴阳五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用于祭祀祖先,可祈求一年家人平安、庄稼丰收。此外,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人体寒气最重的时候,而五色糯米饭有驱寒避邪的功效,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适当进食一些五色糯米饭,有利于驱赶身体内的寒意。
祭祀
靖西、德保、那坡等地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为主。在“三月三”当天,这几个地方的人会起个大早,带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坟,到了中午,会选择在某一个祖坟前聚餐,“这种聚餐的方式是很融洽的,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家族感。”陆晓芹说。在饮食方面,当地的糯米饭既有四色也有五色,一些村屯会有在每碗糯米饭上面放一个煎鸡蛋的习俗。
公祭始祖
每年三月三广西不少地方还会举行大型的公祭始祖,即多个家族一起共同祭祀同一个祖先。由于公祭始祖较为重要,几乎每个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都会被要求回家参与。
公祭始祖大体上分为重新推土、烧香、供奉祠堂等多个礼仪步骤。在供奉祠堂时,一些村落的族长会拿出族谱和家规进行宣读,韩德明介绍称,过去,这些族谱、家规大都强调伦理孝道,但如今随着观念和文化的进步,这些族谱、家规的内容有了新变化,即在悼念祖先的同时,还起到了教育后代、加强邻里、族里团结、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尤其对于规范后代的行为有警醒的作用。
抢花炮
三江侗族的抢花炮也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的“三月三”一到,各村寨便开始组织抢花炮。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预定人员即奋力争抢,夺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为优胜。抢到花炮的人相当于抢到了“头彩”,寓意着吉利幸福,获胜者还可获得猪、羊、红蛋、酒和镜屏等奖励;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还有四炮、五炮,抢花炮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组队,也可跨村寨自由组队。
今天我们说说腊八节关于岳飞的传说故事,岳飞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在百姓的心中享有极高的名望。相传在北宋沦亡之后,岳飞继续领兵抗金但是缺少朝廷的粮草支援,当时的百姓得知消息后纷纷将家里的余粮谷物捐献出来,煮成杂粮粥慰劳士兵。后来岳飞在腊月初八节这天被害死在了风波亭,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有了现在腊八节煮腊八粥的传统。所以你知道腊八节为什么是纪念岳飞的吧!
腊八节为什么是纪念岳飞的 腊八节关于岳飞的传说故事
腊八节为什么是纪念岳飞的 腊八节关于岳飞的传说故事
南宋时期,岳飞怀着“精忠报国”的宏愿,组织岳家军,坚持抗金斗争,并取得节节胜利。
但遭到以秦桧为首的奸臣们的陷害,克扣军粮,诬蔑构害,极大地影响了岳家军抗金的战斗力。老百姓闻讯,非常着急,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家家送去粥饭,以表达他们对北宋沦亡的悼念和哀思,以及对岳家军坚持抗金斗争,收复大好河山的爱国壮举的支持。岳家军将这千家粥混合在一起而食,这天正好足腊月初八。后来,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老百姓更是悲愤难抑,痛不欲生。所以,他们便在每年的腊月初八这天煮腊八粥,以怀念民族英雄岳飞和岳家军。
腊八粥材料
腊八节为什么是纪念岳飞的 腊八节关于岳飞的传说故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大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即是好兆头。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民间的腊八粥系用各种米(糯米、大米、玉米、黄米、高粱米、黑米)、各种豆(芸豆、赤豆、绿豆、大豆、豇豆、扁豆)、各种干果(大枣、板栗、杏仁、花生、核桃、百合、桂圆、莲子、芝麻、青红丝),杂以豆腐、薯芋、肉品、蔬菜熬煮而成。它除供佛斋僧外,也分送亲友和善男信女,并施舍给贫民、流民。此粥在流传过程中,各地出现百余种配方,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
还有的地方做完腊八粥后,要冷冻一部分,以后逐日取食,直到腊月二十三祭灶止,取来年有余的好兆头。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和寄托哀思的意义。
腊八粥的做法
腊八节为什么是纪念岳飞的 腊八节关于岳飞的传说故事
腊八粥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先把大麦米及各种豆洗净,煮成半熟再加人大米、小米,最后放红枣、栗子、莲子、桂圆和糖等,用旺火煮熟后,再用文火熬成糊状。
原料:
大米150克,黄小米150声,粘黄米150克,江米150克,秫米150克,薏仁米150克,菱角米150克,鸡头米150克,红江豆米150克,白芸米250克,红小豆250克,红芸豆250克,莲子250克,桂元250克,大麦150克,青梅250克,瓜条250克,百合250克,甜杏仁250克,糖适量。
做法:
1.将菱角米带皮煮熟,熟后去皮,鸡头米去外皮,将米粒上锅煮熟后再去皮。花生米浸泡后去皮,桂元去皮、核。
2.将莲子掰成两半,去除莲子心。将莲子放在碗内,加凉水上锅蒸,蒸熟取出备用-,3.锅内放适量水,将秫米、红小豆、白芸豆、红江豆洗净倒人锅中煮。煮至半熟,再加大米、黄小米、粘黄米、江米,大麦米,薏仁米一起煮。待锅开后,改用微火煮。煮至七,八成熟时,将百合、甜杏仁、红小枣倒人锅中继续煮。见粥已发粘,再把青梅、瓜条切成方丁,与备用的莲子一起倒人锅中搅匀,再煮—会儿,加糖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