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苗族

2020/4/1 16:11:57
万年历日历:苗族知识
苗族知识
三月三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三月三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节日,而是多个民族共同的节日,尤其是在西南地区,很多的少数民族都有庆祝三月三的传统,其中壮族、苗族、黎族的三月三都很隆重,那么苗族三月三是什么节?下面就来看看三月三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的详细介绍。

三月三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苗族三月三是什么节

苗族三月三,又被称为“挑葱节”,是从苗族古老的男女青年恋爱节日演化而来。

据传每到三月三这天,男男女女以挖野葱为名汇集在一起在山坡上相亲相爱,边挖野葱边说话边唱苗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天苗族姑娘都会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会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

相传在古时,在湘西泸溪、古丈、吉首苗寨边界有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里的土地黝黑而肥沃,森林边的苗族为争夺这块土地长期血流不止。直到一天各地头领谈判后,达成协议,不再自相残杀,并且在每年三月三日在梁家潭苗寨台地上举行,以此庆祝苗族的大团结。

三月三日这天,苗族姑娘都换上节日盛装,年轻的小伙子则口衔木叶成群结队地来到歌场,庆祝春耕播种的同时,大家还在人群中寻找心上人。当有苗族小伙邀请姑娘对歌时,姑娘如果没有接歌,男士则要主动退出,另找别的姑娘,如果姑娘接了歌,则说明姑娘对小伙也情投意合,两人则可以继续对唱情歌。

因此也有人称为之苗族情人节。

关于这个苗族节日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苗族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诺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土官非常气愤,认为:“凤凰鸟怎会与钉钉雀共窝?”于是把阿达诺锁在吊脚楼里,不让她出门,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说:“金银花与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但岩诺每天赶牛回家时,都到老鼻子寨看阿达诺。每当此时,阿达诺就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情:“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鸟盼花,花盼鸟,清明踩青才相逢哩。”姑娘在清明节踩青,求山神保佑,父母是不管的。岩诺明白了阿达诺的心思,忙回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树儿再莫离哩。”两人都盼着清明早点到来,这样他们才会再见面。这一天终于到了,一大早,两人各自走出家门,正好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俩忠贞的爱情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的美好姻缘。此事被人们传为佳话。从此,每年清明节,苗族女青年便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葱刀,来到翁排坡与手拿沙刀的小伙子相聚。他们尽情地对唱,在对歌中寻找意中人,玩的十分开心。

海南苗族三月三

三月三"是海南岛黎族、苗族的传统佳节。这一天(农历三月初三)可说是家家喜庆、户户欢歌。在五指山区,无论走到哪里,哪里都有载歌载舞的动人场面,有家庭式的、集会式的,也有村寨之间联谊或对垒的,场面一个比一个热闹,活动内容一幕比一幕迷人、醉人。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与黎家人一样,盛装欢庆节日。各家还制作五色饭,(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纪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五色饭是苗族人将山兰稻米,分别用桑等植物叶浸染成黑,红、绿、黄四色米,与白色米共煮,混合制成特香佳肴。苗族妇女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苗家的"三月三"与黎族的"三月三"既相似又不尽相同。黎族以对歌传情为主。苗族以歌功颂德为中心,它叫团圆节。

苗家过"三月三",晚餐是先吃饭后喝酒。而且吃的是五色团圆饭。过去,苗家蒋、李、邓、盘、赵五姓,为了抗拒和防御灾害,三月初三黄道吉日结拜金兰,发誓天南地北,走到哪里都是患难与共一家人。以红、黄、蓝、黑、白五色分别代表五姓兄弟。这天吃五色饭是为纪念先祖手足深情,象征着苗族人民目标一致,永远团结向前(也有些地方说是七兄弟,包含陈、马两姓,这天是吃七色饭)。

苗家"三月三",不仅吃五色饭,而且餐桌上的山珍海味十分丰盛。"三月三"前夕,准备工作比过春节还繁忙、紧张,男人要下河抓鱼、摸虾,上山狩猫,捉禽打兽,女人要赶紧采青,舂米,将采回来的枫树嫩叶、辣椒叶、必机草、黄姜块,分别加工泡制成红、黄、蓝、黑色的乳汁。三月初三那天,将这些有色的乳汁分别放在锅里加湿,抖米染色,白米为原白色,按不同色彩分别装入蒸笼里猛火蒸熟。上桌时,每碗都必同盛五色饭,看上去碗碗五色,象映山红叶蕾,似莲包绽艳,多姿多彩,香醉扑鼻。"为了纪念先祖患难情,'三月三'祭礼不忘。"什么都要五色,缺一则不孝、不尊。如人头上戴的锦汁五彩缤纷,腰间扎的是五条彩带,粉枪队、弩手队也是五人组成。桌上不仅是五色饭,连山珍也是五种,海味也有五类,炒的、炸的、炖的、汤的、白切的,足足五色俱全。象征性的吃饭过后酒来了,从此"三月三"团圆饭进入高潮。

贵州苗族三月三

苗族摔跤节是贵州省惠水县九龙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和六月六日举行两次。

关于这个苗族节日有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古时候,九龙马门寨有一名苗族青年叫杨首辈,在官家的武举应试擂台上摔倒官将黑煞神。为此不但榜上无名,反而被毒打人狱。杨首辈出狱后召集苗族人们与官家作对,并活捉黑煞神。官府要求释放黑煞神,杨提出“官家没考场,苗家耍花场”作为条件,官府无奈只好答应。人们跳舞唱歌庆祝胜利,并举行摔跤比赛,那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故沿习成此节。

节日这一天,周围的布依族、汉族群众也前来参加。人数最多时达三四万。远路来的客人,要先喝一碗主人按礼仪款待的“进门酒”,才能进屋。节日除摔跤之外还有芦笙舞、把棒舞、吹唤呐、吹大号、对歌、斗鸟等活动。摔跤在太阳西斜时开始举行。一对对摔跤手抓住对方腰带,待评判员发出号令,双方便可拼搏。一以先倒地为输,一般要连赢两次才算胜。能摔倒所有对手者被荣称“盖场”,成为本届苗族摔跤王。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贵州、广西、海南及多个省市的省区的交界地带。苗族在少数民族中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在悠久的历史中留下了不少传统特色节日,那么你知道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苗族有哪些传统特色节日吗?不知道的话,和一起去了解下吧。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春节、龙船节、四月八节、吃新节、芦笙节、花山节、赶秋节、踩鼓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苗族简介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有哪些传统特色节日

苗族节日一:苗年

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在融水苗族中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过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

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走寨结同年。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

走寨结同年也是苗年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到苗年。寨与寨之间便互为客主,互结同年。全村男女几十人或上百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到同年村进行联欢活动。进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则带领全村男女出村迎接。然后在芦笙堂再次吹奏芦笙及踩堂作为进村仪式,主人也以吹芦笙踩堂还礼。礼毕邀客人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芦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晚上演苗戏,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间进行“坐妹”对歌的社交活动,追寻自己的意中人,通宵达旦。

苗年期间,除上述活动外。苗族人民还举行斗牛、斗马、斗鸟、射击、爬竿等传统体育比赛活动。其中以斗牛、斗马最有吸引力,常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往观看。

苗族节日二: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苗族节日三:羊马节

流行于秀山县龙池、石堤一带。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届时,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节日。

苗族节日四:赶秋节

流传天秀山县。每年立秋日举行。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关于赶伙节的起源,传说是古时候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为民寻找心爱的姑娘,便将一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远近的人们都来荡秋千。在秋千场上,他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姑娘。从那以后,每年秋天人们都要聚到一起荡秋千。年复一年,便形成为赶秋。

苗族节日五: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苗族节日六: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苗族节日七: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届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对歌传情、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热闹非凡。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贵阳市和喷水池一带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到处欢歌曼舞,一派欢乐景象。四月八的活动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广为盛行。

苗族节日八:跳香会

跳香会流行于吉首、古丈、泸溪和沅陵一带,举行此会时,以跳舞为主,兼及其它游艺活动。

苗族节日九: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节日时期各地不一,从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鱼而有威信的“渔头”商定。届时,青壮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树叶作“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食毕,男吹芦笙。女唱山歌,尽兴欢乐。到夕阳西下时,才带着鲜鱼回家,另设宴招待亲友或以鱼馈赠他们。

苗族节日十: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苗族节日十一: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届时,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杆矗立。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来大市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吹着芦笙、吹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芦笙舞贯穿花会始末,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爬杆比赛最引人瞩目。舞狮、武艺竞赛、斗牛、赛马活动,各地不尽相同或兼而有之。芦笙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之感,衣着鲜艳的姑娘和着小伙子芦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几个男子一字排开,边吹边舞,姑娘们围绕芦笙队,转圈而跳;有的是小伙子吹笙在前,姑娘联臂纵舞于后,或全场数百人随乐齐舞,歌舞升平,令人心旷神情。舞狮活动别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杆顶端悬挂一个猪头(或一只鸡)、两瓶美酒,舞狮毕,比赛爬花杯。花杯是用一棵剥皮的松树制成,又高又滑又细,要想取胜是很困难的,人们常常采用人梯的办法摘取胜利品。爬花杆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表演者边吹笙,边绕杆旋转起舞。一个鹞于翻身上杆,头朝下,双腿交叉紧紧绞住杆子倒挂,吹奏芦笙,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吹着芦笙下滑,距地面数尺时,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博得全场喝采。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饶有风趣,比赛搓麻绳、穿针引线的质量、速度。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花山会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机会,钟情的姑娘会被小伙子撑开的花伞拢去,互相依偎着,倾诉衷肠。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目的气氛,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苗族节日十二:砍火星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

苗族节日十三: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苗族节日十四: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象征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苗族节日十五:爬山节

苗族的爬山节亦称“爬坡节”,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下旬里的“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记日),即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举行。届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炉山上,他们在山上对歌斗雀,歌山人海,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一路春风一路歌,苗族的飞歌、情歌、酒歌、古歌洒满山坡,最先到达山顶的被誉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们的青睐。相传香炉山爬山节是纪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补和玉帝小女儿阿别的。玉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能干、忠厚善良的阿补结为夫妻并生有三个女儿。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之际忽然鸡叫头遍。玉帝规定每天鸡叫三遍时为朝拜时,阿别若不能及时赶到,必有大祸临头。心急如火的阿别在山顶向天空飞奔时一脚将香炉山顶登垮了六层。香炉山没了山顶,阿别再无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没有山顶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便罚阿补变为香炉,供烧香之用。为了纪念阿别和阿补的忠贞爱情,苗家人便在阿补变香炉这天过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苗族节日十六:挑葱会节

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会。传说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惹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土官气得要死,说:“凤凰鸟哪能与钉钉雀共窝?”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金银花与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阿达惹被锁在吊脚楼里,不能出去。岩诺每天黄昏赶牛回家,从夯沙跑到老鼻子寨来看心爱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达惹用歌声唱道:“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鸟盼花,花盼鸟,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这天,上山挑葫葱,求山神保佑。岩诺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村儿再莫离哩。”清明这天,两人各自早出家门,正好走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俩忠贞相爱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美好姻缘。因此,每年的清明节,苗族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葱刀,男青年拿着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对歌择偶。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葱会”。

苗族节日十七:祭鼓节

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们死后还要回到枫树里去,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树心里,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袭到现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缰略”为单位举行的,一个“缰”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们共同敬奉一个认为祖宗的灵魂住在里面的木鼓。祭鼓节那天,每家准备一头水粘牛,也可以几家准备一头,或买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几百头牛一起角斗,场面是很壮观的,然后再宰杀敬供。按习惯,不论是来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一律留下,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

苗族节日十八:跳花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关岭地区。这是关岭地区苗族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节日。据说是为多年不生育的夫妇们举行的娱乐盛会。现在远超出这个范围。节目多在正月举行,为期三天左右。白天,吹芦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对歌,谈情说爱,老人围在篝火旁饮酒畅谈。参加者有时上万人,男女老幼竞相赴会。

苗族节日十九:斗马节和白龙坡节

融水西北部山区的安太、洞头、四荣、香粉、安陲等乡苗民喜欢斗马。每当苗族欢度传统节日时,都少不了斗马活动。1987年,融水县人民政府把县庆日——11月26日定为斗马节。斗马这一天,村寨笙歌震天,铁炮、粉枪齐鸣。穿着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兴高采烈,跳起欢快的芦笙舞。这时精神抖擞的苗胞,牵着各自的马,从四面八方云集斗马场。斗马,是两匹公马相斗,每次只斗一对,胜者留在场内,继续相斗,以胜败场次多少论高下。

近年来,斗马已列入节日的体育比赛项目,对获胜者评出一、二、三名,给战马披红挂彩。香粉古龙坡,是在莽莽群山中隆起的一块约900平方米的坡地,农历正月十六,一年一度的“古龙坡会”就在这里举行。

坡上,竖有十多根木制的芦笙柱,柱上的红纸写有“笙歌声沸长春地”、“太平盛世同欢乐”表达了苗家儿女的心声。每根芦笙柱都有一支芦笙队围着吹奏,每队有三四十人。他们手持用竹管制成的芦笙,芦笙长者丈余,短者盈尺,笙管粗的如碗,细的饿指。

跳芦笙舞和斗马、斗鸟是古龙坡的主要内容。黄昏,各家各户把外乡客人接到家中,用自酿的甜酒和酸鱼等佳肴盛情款待

苗族节日二十:拉鼓节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苗族的传统节日。每13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农历十月。关于拉鼓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鼓原在天上,人间和天上的人可自由来往。天上过拉鼓节,勇朋夫妻应舅家邀请,到天上看拉鼓活动,并从天上要来了鼓。鼓声一响,豺狼虎豹逃跑,蚊虫远飞,人们得到年的丰收和宁静的生活。另一传说是雷公与英打仗,使世上的树木全烧光了,山岭光秃秃的。豪良为了找到树种,不辞劳苦,长途跋涉,最后找到杉树种回来种。后来,苗山才有绿油油的杉林,他却变成了花牛树。人们感激豪良造福于人类,便砍一节花牛树制成鼓,拉进寨里,好似请豪良回到村中,同男女老少共同欢乐。于是便有了每隔13年举行一次的拉鼓节。

苗族节日二十一:跳花

又称跳场、跳年、跳厂、跳月、跳芦笙等等。名称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都是青年男女交际活动形式。这类形式的活动,古代曾流行于绝大部分的苗族中。现在贵州地区除了松桃、铜仁、务川、道真等地已消失外,其他地区仍旧。时间多在正二月间,有的也在其它月份,如毕节大南山也是正月初三到初五,贵阳花溪的桐木岭是正月初八至初十,惠水乌流河是正月初四到初六,长顺竹林山是正月初六到初九,广顺周围是正月十一到十三,平坝县羊昌河为正月十二至十四,晴隆、普安一带是正月初一到十五,水城南开是二月十五。参加者都是未婚青年,其余是参观者。届时,男的打扮时髦,女的穿着艳丽,共同跳芦笙舞。以此作为媒介,互相认识,谈情说爱,以后就经常接触,互相走访。威宁等地的跳花别有一番情趣:除了集体跳舞外,男的还要进行吹笙、扯草、骑马、射弩、跳远、跳高比赛,斗技艺、赛勇敢。女的要进行穿衣、穿针、刺绣、绩麻等表演,比智慧、赛灵巧、争美丽。其优胜者,往往是异性争相追求的对象。些类性质的节日,还有黔东南凯里、黄平、台江的“爬坡节”、“闹冲节”等,规模都很大。

苗族节日二十二:芦笙节

是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其中又以凯里市郊的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两地的芦笙节最为盛大。凯里、麻江、雷山、丹寨等四县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苗族节日二十三:姊妹饭节

是典型的“东方情人节”,充满温馨浪漫的色彩。这是台江县施洞和革东两地苗族每年必过的节日。施洞一带为三月十五日,革东一带为二月十五日。

苗族节日二十四:龙舟节

龙舟节是清水江畔的苗族人在五月廿四至廿七这四天过的一个重大节日。

苗族节日二十五:除恶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黄平施秉两县的苗家照例要过“除恶节”。

传说,从前有个魔王,长得非常高大,力气也很吓人,最可恶的是他专门偷吃人们的牛马,害得人们有田无牛耕,有货无马驮。个个都在咒骂:“要是有人杀掉这个恶魔就好啦。”最后一个叫阿妮的姑娘挺身而出,当人们看见恶魔死了,一齐跑出来围住阿妮,夸她是个勇敢的姑娘。这天正是农历七月十三,为了纪念这个小姑娘的聪明勇敢,就把这一天定为“除恶节”。


昭通苗族花山节是什么节日

少数民族的节日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都有,这不昭通苗族就有一个花山节,对于这个节日,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样来的,过节方式又是如何。想知道昭通苗族花山节是怎么来的,就来瞧瞧对昭通苗族花山节是什么节日的介绍吧。

昭通苗族花山节是什么节日

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川南南部和中西部云南东南部。各地节期不一,通常在农历五月端午节前后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还进行爬杆、赛马、射箭、唱歌、跳舞、选美等比赛。人数多时达十几万人。

昭通苗族花山节是怎么来的

来历一

在古老的部落时代,黄帝是汉族的首领,蚩尤是苗族的首领。黄帝和蚩尤原先很友好,后来,双方发生了争执,矛盾越来越大,两人互不相让,后来,双方发生了大战。这场战争相当激烈,打了很长的时间,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尸横遍野,大地一片凄凉。最后,蚩尤被打败了,苗族被迫四处流落,成了一个四分五裂的流亡民族。为了能让苗族团聚起来,重建家园,让苗族生存下去,蚩尤心如焚烧,他废寝忘食地冥思苦想。他想:汉族不会吹立箫和芦笙,只有苗族才会吹。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派人去砍下竹子做成立箫和芦笙,让法师到山顶上去吹奏,同时,在山顶上竖起花杆来。流落在四方的苗族忽然间听到了他们最熟悉的芦笙的声音,于是顺着这个声音走去。走着走着,他们又看到了高高的花杆,大家就向竖花杆的地方汇聚、汇聚……终于,苗族又团聚了,大家高兴得又唱又跳,庆祝这重建家园的喜庆日子。从此以后,每年的这段时间,苗族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舞活动,苗族的花山节(注)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来历二

在很早的时候,有一对苗族夫妇,结婚好多年了,—直没有儿女。这时夫妻就出门去寻医问药,他们走呀,问呀,什么结果也没有。走了很久,有一天,他们突然走到了天庭,这对夫妻就去叩问天帝。天帝告诉他们:你们俩回去后,到山顶上去竖起两根花杆来,代表你们夫妻二人。两根花杆要分开立在两个山包包上,取名“花山”。花杆立好后,要邀请面方八方的人都来耍花山,到时,男方要烧香,女方要点蜡。耍花山,从正月初一起,耍到桃花结籽时,耍完花山,你们就可以生儿育女了。夫妻俩向天帝致谢后,欢欢喜喜回家去了。

这对夫妻回家后,就按照天帝告诉的办法,在正月初—前立起了两根花杆,并邀请四面八方的人们正月初—来耍花山。当时的花山热闹非凡,锣鼓、唢呐、芦笙的声音震天动地,冲破云霄,天帝就派神仙下凡去查看,发现连雷神、龙王都下凡来耍花山了。天庭无人行云布雨,天下已经大旱,秧子枯死,五谷不生。天帝听到这个情况后,就召回雷神和龙王,并派神仙去把花杆扯掉。花杆扯掉后,又从地下冒出来,—个劲地朝上长,一直长到天上去。天帝又派神仙用金箍去箍花杆,箍—节花杆缩短一节,箍到只剩—丈二尺时,就用十二道金箍箍住花杆,然后拔出来,丢在—块大岩石下,到第二年的春节前,苗族又把花杆运到家中,到除夕夜,就把花杆运上山去立起来,为了不影响农业生产,耍花山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九就结束了。当时耍花山,主要是祈求生儿育女,花杆要做两根,只能做到—丈二尺高。以后,花山节就成了苗族的盛大传统节日。

昭通苗族花山节有什么活动

赛歌

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杆矗立。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束大布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吹着芦笙、唢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芦签舞贯穿花会始未,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芦签舞给人一种轻松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吹着芦签下滑,距地面数尺时,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博得全场喝彩,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饶有风趣,比赛搓麻绳、穿针引线的质量、速度。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

爬杆

爬杆比赛是节日的重要活动内容。人们在杆顶挂上一葫芦好酒或礼物,要求竞赛者先上杆,后下杆,上杆头向上,下杆头朝下,一上一下,快者为胜,可奖得杆顶的美酒礼物。节日期间还举行摔跤比赛,剽悍的小伙自愿报名上场,相互角力,胜负由场上裁判判定。跤场上的胜者,往往受到人们的尊敬,也是许多姑娘倾心的对象。跳狮子舞也是节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如果哪一架狮子跳的好,爬得高,也有酒和猪头奖赏;节日期间还进行斗牛,届时,斗牛爱好者从各地牵来高大雄壮的大黄牛,一头头精神抖擞,开上去难估胜负。优胜牛由主人牵到花杆前,绕杆一周,然后披红挂彩。

物资交流

节日期间,还要举行物资交流,供销部门和个体商贩组织了许多工农业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出售,又把农副产品、药材等收购到外地出售。整个花山节的活动洋溢着各民族团结和睦,人民欢乐幸福,购销两旺的景象。


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的来历

海南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有黎族和苗族,这两个民族有一非常重要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每年三月三海南黎苗族都会举办盛大节庆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有机会你可以去参与其中。那么,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呢?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有啥传说呢?下面和一起去看看吧。

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的来历

“三月三”是黎族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称“爱情节”。这是黎族苗族人民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歌颂英雄、歌颂爱情的传统佳节。因在农历三月三日欢庆,故称“三月三”。

关于黎族“三月三”的来历,据说远古时代,人类遭受大洪灾,一对男女躲进葫芦瓜里,随洪水漂流到寥无人烟的海南岛。为了繁衍人类,在三月三日那一天,俩人对歌表衷情结成夫妻,繁衍了黎族的后代。黎族后人每逢三月三日都以各种方式纪念始祖的美满婚姻和繁衍黎族的功绩。

“三月三”也是苗族人民纪念先祖的传统节日。据苗族古歌中传说,在远古时候,有五位苗族祖先(姓邓、盘、李、赵、蒋)远渡重洋来到海南岛。他们在过海途中约定:到岸后,各走一方,各自为生,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要相逢一次。后来,遵照祖先的嘱咐,每年三月三,苗族人民都要团聚在一起,以纪念自己的祖先。

每年的“三月三”,正当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的时候,黎族男女便会穿上盛装,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祭祀始祖。当夜幕降临,山风送爽时,上年纪者聚饮叙旧,而青年男女们就成群结队相会对歌,表达爱情。天将破晓时,才依依惜别,相约明年“三月三”再相会。这一天,苗族人民也家家杀鸡抓鱼、蒸三色饭,祭祀先祖。

1984年,经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和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节庆日。自治州撤销后,琼中、保亭等原自治州管辖的市县仍保留着这个传统节日。

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有啥传说

传说一

相传有一年三月初三,几个小伙子追逐几位美丽的姑娘,想看到姑娘们的容貌,以便挑选自己意中人。姑娘们害羞便跑回娘母洞中。小伙子赶到洞口,一声巨响,一块大石落下,隔开了姑娘和小伙子。小伙子在洞外高声呼喊,苦苦等待,直到红日西沉,才灰心丧气地离开。小伙子走后,姑娘们都不安起来,她们走出娘母洞,寻找不着小伙子,正着急,忽然小伙子一个个从草丛中跳出来,姑娘们个个羞怯地低下了头。小伙子们为了表示真挚的情谊,采来“布任”枝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姑娘们又激动、又害羞,用“布任”枝悄悄遮住半边脸,幸福依偎在情人怀里。从此,人们把三月三这一天定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定婚的日子。

传说二

相传远古时候,洪水淹没了人间,只剩下天妃和观音兄妹两人,他们抱着葫芦瓜在洪水中漂泊,漂流到海南岛昌化江畔的燕窝岭,被一棵榕树卡住了,洪水退后,只剩下两人孤伶伶地生活,兄妹俩决定分头去寻找亲人,临走前,两人约好每年三月三回到燕窝岭相会。兄妹两人走遍了天涯海角,都不见人迹,眼见两人快要衰老,人类就要绝迹了,妹妹暗地里拿定主意,在自己的脸上刺花纹,使哥哥认不出自己,于是,在一年的三月三日,他们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许多年过去后,天妃和观音沉睡在山洞里,化成一对石头。黎族后代为了纪念这两兄妹传宗接代的劳绩,把石洞取名为娘母洞。每年三月三日,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带着糯米、糕饼、粽子和山兰米酒,从四面八方赶来娘母洞前纪念祖先,以对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后来,每逢三月三日,黎家男女老少,携粮带糖,从四面八方赶到娘母洞前,对歌、跳舞、射箭以纪念。每年这一天,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幼都挟带着糯米酒、粽子、竹筒饭,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聚集。白天,小伙子到溪里抓鱼,姑娘在旁边烤鱼并将烤鱼和粽子一起放在洞口祭拜;晚上,在熊熊的篝火旁,小伙子载歌载舞,姑娘则不动声色看着听着,如果不中意就以山歌做答;如果喜欢上那个小伙子,便从夜幕中悄悄走出来,到溪边深情地吹鼻箫,小伙子闻到悠悠箫声,情切切,意浓浓,来到姑娘身边,同他一起吹鼻箫唱情歌,直到黎明。正如他们所唱的情歌那样,“五指山上藤咬藤,藤咬藤来根连根,哥爱妹来藤咬藤,妹爱哥来根连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