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月中旬之后都会迎来梅雨季,大概一个月之后梅雨季结束,我们将梅雨季的开始叫做入梅,将梅雨季的结束叫做出梅。不管是入梅还是出梅,都是有一定标准的,那么,入梅和出梅是什么意思呢?以下为您介绍入梅出梅的定义及标准。
出梅是什么意思 入梅出梅的定义及标准
出梅又称为“断梅”,初夏长江中下游梅雨天气的终止日期。凡梅雨期间梅雨锋系及主要雨带明显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区域5天内的雨日在2天以下,区内各站最高气温明显升高到30℃以上,而地面南风风速也显著加大,则定为出梅。中国现行历书采用《神枢经》的说法,小暑后逢第一个末日,即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出梅。
气象学上确定的入梅、出梅与历书上的不一样。气象学上的入梅、出梅和梅雨期的划定是根据大范网的天气环流形势背景;天气系统的地理分布特征、降水的地理分布位置以及气象要素的变化等条件来确定的。由于每年环流形势的演变不尽一致或相同,所以气象学上的人、出梅的日期和梅期存在着复杂的差异。当梅雨锋区及其雨带抵到或形成在长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区一带时称入梅;雨带停滞或徘徊时期称梅雨期;待雨带北抬并较稳定地抵到黄河流域时,江淮地区转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时,江淮地区梅雨结束.也就是出梅了。
标准:六、七月间,北半球500mb图上,125—140。E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浙江南部在23—24。N,浙江北部在24——25。C,且连续稳定在五天或五天以上。连阴雨结束后出现:浙江南部等于或者大于七天,浙江北部等于或大于五天基本无雨(不包括南方热带系统和局部热雷雨等造成的降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5。C或25。C以上。单站日平均气温、气压时间曲线有同步上升现象。如果副高脊线已经北跳到25。N,且稳定二个侯,在这段时间内仍出现大于或者等于0.1毫米的连阴雨天气,则选取日雨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终日。梅雨结束后,120---130。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26。N或其以北,且日平均气温≥27。C,最高温度330。C,且连续6天以上无雨。常年平均出梅日期为7月9日。当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跃到达26。N以北,并稳定3天以上,副热带高压的外围线(588dagpm)控制汉口达2天以上的最后一次全省性降水过程结束,定为出梅。
梅雨季的正常与反常现象
正常:
梅雨开始的日子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中国台湾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农历每年4月中旬入梅,5月上旬出梅。但具体各地有所差异,浙江地区是农历五月初入梅,具体是逢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梅。
反常:
空梅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现象称为空梅。
重梅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并且持续较久,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称为“重梅”。民间俗谚有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
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4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5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其间的特有现象。5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每年进入6月之后,我国一些地区会陆续迎来梅雨季,通常梅雨季持续一个月左右,所以一般会在7月中旬左右出梅,但具体时间还是根据当年天气情况来定。话又说回来,你知道入梅出梅的定义是什么?入梅和出梅是什么意思?下面小编带您来了解。
入梅出梅的定义是什么 入梅和出梅是什么意思
按照环流条件与区域性降水相结合的原则,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时段内,在北纬29-33°范围内,经常有地面峰系活动,且连续两周内有6天雨日,同时参考长江下游两岸,各站候平均气温基本上稳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为入梅日。也有以初夏季节中雨日、雨量、云量等气候要素的时间曲线上出现突增(即转折点)之候(日)定为平均入梅候(日)的。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我国古代对入梅曾有几种规定,《琐碎录》“(闽人)立夏后逢庚日入梅。”《神枢经》:“芒种后逢丙日入梅。”《江南志书》:“五月芒种后遇壬入梅。”《田家五行》:“芒种后雨为黄梅雨”,则以芒种为入梅。上述入梅是日不同原因有二:一是地区差别;二是多年平入梅日期往往有所变化而致。采用《神枢经》的说法,在天气分析预报中,则往往指天气形势转为梅雨形势的日子。
例子:
2006年6月6日芒种,丙寅日,则芒种当日入梅;小暑后7月17日逢未,因而2006年的出梅日期为7月17日。黄梅天共42天。具体心算法如下。
入梅丙日公式:D=(7-Y)Mod10,这里的Y=(5(单数年)+[年份后2位/4])Mod10。2006年的Y=0+[6/4]=1、D=7-1=6,所以入梅为6月6日。出梅未日公式:D=12-Y,这一年的Y=(6×5+[6/4])Mod12=7(详见出梅词条)、D=12-7=5,因为7月5日在小暑之前,所以出梅=5+12=17日。
影响梅雨天的因素
西太平洋副高: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位置有多年变化。据分析,1880—1890 年间,副高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 1890—1920 年偏向西北; 1920—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气候振动。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增大;自夏至冬则向南偏东移动,强度减弱。
平均而言,每年 2—5 月,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 月份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月中旬雨带移到黄河流域,而江淮流域处于高压控制下,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副高南侧为东风带,常有东风波、热带风暴甚至台风活动,产生大量降水,因此7 月中旬后,华南又出现一次雨期。从 7 月下旬到 8 月初,主要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带。从 9 月上旬起副高脊线开始南撤,降水带也随之南移。
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在它控制下将产生干旱、炎热、无风天气。它还通过与周围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形成其它类型天气。因而,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的变化对我国(主要是东部)的雨季、旱涝以及台风路径等产生重大影响。西太平洋副高是向我国输送水汽的重要天气系统。我国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是依靠西南气流从孟加拉湾、印度洋输送来,但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关系着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水汽的路径和数量,而且还影响着西南气流输送水汽的状况。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北侧是北上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南下冷气流相交绥的地带,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频繁,常常形成大范围阴雨和暴雨天气,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东亚高空急流:
东亚高空急流对江淮入梅早晚有一定的短期预测指示意义 当东亚高空急流偏北时,江淮入梅偏早;反之,当东亚高空急流偏南时,江淮入梅偏晚东亚高空急流偏北年,西北太平洋海区异常冷,亚欧大陆异常暖,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由冬到夏的季节转变异常偏早,导致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发生季节性转变也偏早;同时,中东太平洋地区ITCZ异常活跃,夏季风系统的推进和副热带高压以及南亚高压的北跳都异常偏早,这种环流有利于江淮梅雨季节开始偏早;高空急流偏南年情况正好相反。
闰年大家都是不陌生的吧,闰年是时间历法中为了平衡年度天数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的一个节日,闰年最早出自苏轼的口中,一直默默的传播到了现代,那么闰年的定义,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闰年
闰年的定义
而农历有闰月的年份称为闰年,农历采用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也就是农历19年有7个闰年。
闰年(Leap Year)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闰年共有366天(1-12月分别为31天,29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
凡阳历中有闰日(二月为二十九日)的年,或阴历中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年份;闰余(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闰年
产生原因
通常的解释是说一年有多少天多少小时多少分,取整数365还有多余的,累积达到一天24小时后,就多加一天的年是闰年。这个解释只是告诉了大家怎么计算,是人为设置的东西。
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 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 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每四年累计一天,故第四年于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世纪年,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
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闰年比平年要多上一天,平年是365天,闰年则是366天。
闰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在身边息息相关的表现,最为被我们了解的就是二月份如果是28天,就是平年,如果是29天,则是闰年!以上是为您整理的“闰年的定义 闰年全年有多少天”,希望您会喜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闰年内容吗?不妨点击》》》闰年的计算方法
关于科技方面,我们经常会听到“半导体”这一概念,感觉它在科技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如果不是专业人员,是很少有人知道半导体是什么的。到底半导体的定义是什么?半导体有什么用?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东西。
半导体是什么 半导体的定义是什么
半导体(semiconductor),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conductor)与绝缘体(insulator)之间的材料。半导体在收音机、电视机以及测温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二极管就是采用半导体制作的器件。半导体是指一种导电性可受控制,范围可从绝缘体至导体之间的材料。无论从科技或是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半导体的重要性都是非常巨大的。今日大部分的电子产品,如计算机、移动电话或是数字录音机当中的核心单元都和半导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连。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砷化镓等,而硅更是各种半导体材料中,在商业应用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
半导体材料很多,按化学成分可分为元素半导体和化合物半导体两大类。锗和硅是最常用的元素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包括第Ⅲ和第Ⅴ族化合物(砷化镓、磷化镓等)、第Ⅱ和第Ⅵ族化合物(硫化镉、硫化锌等)、氧化物(锰、铬、铁、铜的氧化物),以及由Ⅲ-Ⅴ族化合物和Ⅱ-Ⅵ族化合物组成的固溶体(镓铝砷、镓砷磷等)。除上述晶态半导体外,还有非晶态的玻璃半导体、有机半导体等。
半导体的分类,按照其制造技术可以分为:集成电路器件,分立器件、光电半导体、逻辑IC、模拟IC、储存器等大类,一般来说这些还会被分成小类。此外还有以应用领域、设计方法等进行分类,虽然不常用,但还是按照IC、LSI、VLSI(超大LSI)及其规模进行分类的方法。此外,还有按照其所处理的信号,可以分成模拟、数字、模拟数字混成及功能进行分类的方法。
本征半导体:不含杂质且无晶格缺陷的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在极低温度下,半导体的价带是满带(见能带理论),受到热激发后,价带中的部分电子会越过禁带进入能量较高的空带,空带中存在电子后成为导带,价带中缺少一个电子后形成一个带正电的空位,称为空穴。空穴导电并不是实际运动,而是一种等效。电子导电时等电量的空穴会沿其反方向运动。它们在外电场作用下产生定向运动而形成宏观电流,分别称为电子导电和空穴导电。这种由于电子-空穴对的产生而形成的混合型导电称为本征导电。导带中的电子会落入空穴,电子-空穴对消失,称为复合。复合时释放出的能量变成电磁辐射(发光)或晶格的热振动能量(发热)。在一定温度下,电子-空穴对的产生和复合同时存在并达到动态平衡,此时半导体具有一定的载流子密度,从而具有一定的电阻率。温度升高时,将产生更多的电子-空穴对,载流子密度增加,电阻率减小。无晶格缺陷的纯净半导体的电阻率较大,实际应用不多。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的关系:
半导体是指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我们知道,电路之所以具有某种功能,主要是因为其内部有电流的各种变化,而之所以形成电流,主要是因为有电子在金属线路和电子元件之间流动(运动/迁移)。所以,电子在材料中运动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其导电性能。常见的金属材料在常温下电子就很容易获得能量发生运动,因此其导电性能好;绝缘体由于其材料本身特性,电子很难获得导电所需能量,其内部很少电子可以迁移,因此几乎不导电。而半导体材料的导电特性则介于这两者之间,并且可以通过掺入杂质来改变其导电性能,人为控制它导电或者不导电以及导电的容易程度。这一点称之为半导体的可掺杂特性。
前面说过,集成电路的基础是晶体管,发明了晶体管才有可能创造出集成电路,而晶体管的基础则是半导体,因此半导体也是集成电路的基础。半导体之于集成电路,如同土地之于城市。很明显,山地、丘陵多者不适合建造城市,沙化土壤、石灰岩多的地方也不适合建造城市。“建造”城市需要选一块好地,“集成”电路也需要一块合适的基础材料——就是半导体。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砷化镓(化合物),其中应用最广的、商用化最成功的当推“硅”。
那么半导体,特别是硅,为什么适合制造集成电路呢?有多方面的原因。硅是地壳中最丰富的元素,仅次于氧。自然界中的岩石、砂砾等存在大量硅酸盐或二氧化硅,这是原料成本方面的原因。硅的可掺杂特性容易控制,容易制造出符合要求的晶体管,这是电路原理方面的原因。硅经过氧化所形成的二氧化硅性能稳定,能够作为半导体器件中所需的优良的绝缘膜使用,这是器件结构方面的原因。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集成电路的平面工艺,硅更容易实施氧化、光刻、扩散等工艺,更方便集成,其性能更容易得到控制。因此后续主要介绍的也是基于硅的集成电路知识,对硅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工艺有了解后,会更容易理解这个问题。
除了可掺杂性之外,半导体还具有热敏性、光敏性、负电阻率温度、可整流等几个特性,因此半导体材料除了用于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之外,还可以用于功率器件、光电器件、压力传感器、热电制冷等用途;利用微电子的超微细加工技术,还可以制成MEMS(微机械电子系统),应用在电子、医疗领域。
导语:近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日前宣布,大熊猫已不再属于濒危物种。按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划分,大熊猫从"濒危"转移到“易危”名单下。最新估测,成年大熊猫目前数量约1864头,加上幼崽,总数预计达2060。那么濒危物种的定义是什么?动物百科栏目为您介绍盘点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吧。
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是指由于滥捕、盗猎、环境破坏、数量稀少、栖地狭窄等种种原因导致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濒危动物定义:当一个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标准,但是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几率很高,即符合濒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时,该分类单元被列为濒危。
推断种群的成熟个体数少于2500并符合以下任何一条标准:
1、预计5年或者二个世代内(取更长的时间),成熟个体数将持续减少20%至少达,或者
2、观察、 设想或者推断成熟个体数和种群结构以以下任何一种形式持续衰退:(1)严重分割 (例如:推测没有一个亚种群的成熟个体数超过250);(2)所有个体都存在于一个亚种群中。
世界十大濒危动物:
苏门答腊犀牛
苏门答腊犀牛(Sumatran Rhinoceros)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犀牛,主要生长于印度和东南亚的雨林地带、雾林地带以及沼泽地区。目前,苏门答腊犀牛的濒危程度极其严重。全球仅存6个野生苏门犀群,苏门犀总数估计为300头左右。造成苏门犀处于极度濒危状况的原因有二:其一,就是非法盗猎。盗猎犀牛可以赚取极高的经济利益。黑市上,一公斤犀牛角价值约为3万美元。其二,人类对苏门犀生存环境的疯狂破坏。此外,苏门犀命中注定要面临绝种,因为动物园中圈养的犀牛很少有成功繁殖的案例。
西部灰鲸
虽然国际捕鲸委员会于1947年决定开始禁止捕杀灰鲸,但是遭受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疯狂捕杀后的西部灰鲸(Western Gray Whale),其数量一直未能恢复到捕杀前的规模。目前,全球仅存100多头灰鲸,其中只有23头是具有生育能力的雌鲸。俄罗斯库页岛东部沿岸,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西部灰鲸唯一生存场所。然而,它们唯一的生存空间现如今也被石油公司占领。石油公司的勘探和采油行为慢慢将这种体重达30吨的哺乳动物逼入绝境。高密度的地震勘测、海底钻探、重量级船舶航行和空中运输、石油外泄对于西部灰鲸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红狼
与其同宗兄弟灰狼相比,红狼(Red Wolf)慢慢进化得体形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苗条。从晚更新世冰川期侥幸活下来的红狼,如今却无法逃脱现代人的魔掌。红狼曾经广泛分布于美国东南部。然而,由于人类对食肉动物的大肆捕杀,使得红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同时,随着红狼等食肉动物的数量减少,红狼也很难找到繁衍后代的配偶。它们不得不与北美大草原的小狼交配,因此纯种红狼的数量越来越少。现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东北部地区估计仍然生存着100多头野生红狼。此外,在美国,还有150多头红狼被圈养。
西伯利亚虎
西伯利亚虎(Siberian Tiger),又称东北虎,曾经广泛遍布于中国东北、朝鲜半岛、蒙古等地区。然而,现在东北虎的活动区域只有俄罗斯的阿穆尔河-乌苏里江地域。目前,该地区已被列为重点保护区。据估计,现存东北虎仅有350头到450头。然而,森林的大规模砍伐以及屡禁不止的偷猎行为,仍然对东北虎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
黑脚貂
黑脚貂(Black-Footed Ferret)是唯一原产于北美地区的雪貂,是该地区最濒危的哺乳动物。黑脚貂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南部,沿落基山脉向东到美国的奥克拉荷马、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广大地区。人类的开发行为严重破坏了黑脚貂的生存环境--大草原。目前,黑脚貂的生存空间已不足原来的2%。老鼠和地松鼠是黑脚貂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草原犬鼠是黑脚貂的最爱,约占黑脚貂全部食物的90%。由于草原犬鼠对牧场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牧场主们投放了大量的毒饵毒杀草原犬鼠。结果是草原犬鼠的确遭到了灭顶之灾,而以草原犬鼠为主要食物来源的黑脚貂也跟着遭殃。
菲律宾鳄
菲律宾鳄(Philippine Crocodile)是一种只分布于菲律宾各岛屿的淡水鳄鱼品种。其学名也源自其产地。在菲律宾,虽然严禁捕杀这种鳄鱼,但是它们的生存正不断受到人类的干扰。人类的开发活动以及非法炸鱼等因素严重威胁了菲律宾鳄的生存。1995年的一次调查发现,全球仅存100头成年野生菲律宾鳄。因此,菲律宾鳄也成为地球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
山地大猩猩
山地大猩猩(Mountain Gorilla)直到1902年才被人类发现。此后,由于森林的大肆砍伐、无节制捕猎以及非法宠物交易等因素,使得山地大猩猩遭到大批杀害。目前,野生山地大猩猩仅存720只,主要分布于乌干达布温迪国家公园以及刚果、卢旺达和乌干达三国交界处的维龙加山脉火山地带。中非的动荡局面(尤其是刚果)也是山地大猩猩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原因之一。
恒河鲨
恒河鲨(Ganges Shark)是一种生活于印度恒河流域的珍稀鲨鱼种类,有“食人动物”的恶名。人们经常会把恒河鲨与更危险的公牛鲨混为一谈。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鲨鱼物种前20名红色名单上,恒河鲨名列其中。因为恒河鲨身上的油脂非常珍贵,因此被大肆捕杀。猖獗捕杀、环境恶化以及恒河的越负荷利用,都是恒河鲨面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苏门答腊猩猩
在猩猩属的两个物种中,苏门达腊猩猩(Sumatran Orangutan)比婆罗洲猩猩更为珍稀、罕见。同样因为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偷猎行为,这种珍稀动物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苏门答腊猩猩喜食水果和昆虫。野生猩猩寿命约为45岁,比其他灵长类动物生殖周期更长。雌性猩猩一生中生产的后代不超过三个。这意味着,猩猩的数量增长缓慢。而且,猩猩的数量一旦因为受到外界的威胁而大幅减少后,就很难恢复到原有的规模。
加利福尼亚秃鹰
加州秃鹰(California Condor)是北美最濒临绝种的鸟类之一,主要生活于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区以及加州西部海岸山脉及周边区域。加州秃鹰喜食腐肉,寿命约为50岁,是世界上最长寿的鸟类之一。由于捕猎、铅中毒以及生存环境的破坏等原因,加州秃鹰也成为了世界上最为珍稀的鸟类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加州秃鹰几乎完全灭绝。在多方的努力和保护下,现存加州秃鹰的数量为332只,其中包括152只野生的秃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