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属于是属于四月份的节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更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对于这个节日,有很多个版本的传说,大都说的是为了纪念一个人而设的,那么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呢?想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就来看看的介绍吧。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 清明节怎么来的
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的来历和纪念介子推有关。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清明节的形成应当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是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所设。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因讨伐骊戎得到了一个美女,此女被称为骊姬,很得晋献公的宠幸。尤其是骊姬为晋献公生下儿子奚齐后,更是被宠幸的无以复加。骊姬为了让儿子奚齐称为储君,于是对晋献公的其他三个儿子申生、重耳和夷吾展开了阴谋,尤其是已经被立为储君的申生。
在骊姬的枕边风攻势之下,晋献公先后将申生三兄弟分封到了外地,骊姬又向晋献公各种进谗言,陷害储君申生。申生被逼无奈之下最终选择了自杀,公子重耳和夷吾眼见大哥被逼死,深知骊姬根本不会放过自己两人,于是不等骊姬下手,二人便逃离了晋国。
流亡途中的生活可想而知,重耳带领着家臣跑到了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的重耳再也没有力气继续跑了,于是家臣跑去找吃的,可是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任何能吃的东西。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家臣介子推默默走到僻静之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了下去,重耳这才渐渐恢复了精神。
后来,重耳知道了这块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深受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国杀了晋怀公而自立,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继位之后的重耳重重奖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在外的功臣,却忘记了当年割肉救命的介子推。于是很多人便为介子推鸣不平,然而介子推却并没有争功讨赏的意思,他再次默默收拾好行装,带着自己的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追悔莫及,亲自带人去绵山搜寻介子推,然而茫茫树海,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必可逼出介子推,然而大火烧遍了绵山,却仍然没有见到介子推。后来,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枯死的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大悲,命人将介子推母子予以收殓,从而在介子推身旁的树洞中发现一封血书,上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其他关于清明节的来历传说
秦朝末年,刘邦终于打败霸王赢得天下。
刘邦衣锦还乡时,想去双亲的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无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父母在天有灵,我将把这些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父母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中秋节必吃的食物当然是月饼啦。实际上,很多人并不知道中秋节吃月饼的原因,只是大家都吃,便吃了。中秋节吃月饼其实从古代就已经有了,说是为了纪念一个人。那么,中秋节吃月饼是为了纪念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简介。
中秋节吃月饼是为了纪念什么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简介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其实,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节月饼种类:
传统:
广式月饼:皮薄、松软、香甜、馅足。
晋式月饼:甜香,醇和。形式古朴,口味醇厚、酥绵爽口,甜而不腻。
潮式月饼:皮酥馅细,油不肥舌,甜不腻口,口感柔软。
苏式月饼:松脆、香酥、层酥相叠,重油而不腻,甜咸适口。
滇式月饼:皮酥馅美,甜咸适中,色泽澄黄,油而不腻。
京式月饼:外形精美,皮薄酥软,层次分明,风味诱人。
徽式月饼:小巧玲珑,洁白如玉,皮酥馅饱。
衢式月饼:酥香可口,芝麻当家。
秦式月饼:冰糖、板油出头、皮酥馅甘,甜而不腻。
丰镇月饼:味道香甜,入口醇香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桥式月饼:皮酥松脆,内馅甜美,出产自苍南县桥墩镇而出名,属于潮式的进化版本
非传统:
法式月饼:是将中国月饼文化和法国糕点工艺结合制成的一种非传统月饼,有乳酪、巧克力榛子、草莓、蓝莓、蔓越莓、樱桃等多种口味,口感香醇美味、松软细腻,味道与小蛋糕等法式西点类似。
冰皮月饼:特点是饼皮无须烤,冷冻后进食。以透明的乳白色表皮为主,也有紫、绿、红、黄等颜色。口味出各不相同,外表十分谐美趣致。
冰淇淋月饼:完全由冰淇淋做成,只是用的月饼的模子,八月十五,已是中秋但炎热未完全去除,美味加清凉,也是很多消费者热衷的选择。
果蔬月饼:特点是馅料主要是果蔬,馅心滑软,风味各异,馅料有哈密瓜、凤梨、荔枝、草莓、冬瓜、芋头、乌梅、橙等,又配以果汁或果酱,因此更具清新爽甜的风味。
海味月饼:是比较名贵的月饼,有鲍鱼、鱼翅、紫菜、鳐柱等,口味微带咸鲜,以甘香著称。
纳凉月饼:是把百合、绿豆、茶水糅进月饼馅精制而成,为最新的创意,有清润、美颜之功效。
今年的腊八节又要到啦,还有十天的时间我们就要喝腊八粥了,那么你知道中国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谁呢?这里面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为了释迦牟尼,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朱元璋,究竟为了谁下面我们来看看,腊八节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中国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谁 腊八节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中国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
据说,古时候有个净饭国,这个国的太子叫释迦牟尼,他在二十九岁上出家修行。有一天他走到尼连河附近,又累又饿,昏倒在地。有一位牧女很同情他,便将身边带的杂粮加些野菜野裸,用泉水熬成乳糜的粥,喂他吃下,他才得以振起精神,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
后来,佛教徒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腊八这天称为“成道节”,每到这天就举行诵经活动,还煮粥敬佛。由此积久成俗,人们每逢这天都喝腊八粥。
还有一种说法与此近似。据说,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修道时,正闭目养神,人们忽然见天降五色雨,佛祖面上顿放红光,坐化圆寂。这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佛教徒们从此每年腊月初八这天,都以五色米谷加些果品熬成粥,敬奉佛祖,称之为“七宝五味粥”,俗称“腊八粥”;教徒们这天也都喝这种粥,表示对佛祖的怀念。在佛教的影响下,许多人也相信由此可以得福而喝起了腊八粥。
中国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朱元璋
相传,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只好给财主佣工放牛。朱元璋并非本分之徒,放牛的责任心不强,乱哄乱赶,把牛腿给摔断了。财主见他如此顽皮,又心痛牛,一怒之下就把朱元璋关了“禁闭”,不给他饭吃。朱元璋饥饿难挨,挖空心思找吃的,忽见一只耗子从洞中跑出,他灵机一动:“耗子洞里准有存食!”于是,把耗子洞挖开。不出他所料,耗子洞。里果然吃的东西很多,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芋芳、红枣,什么都有。虽然每样东西不算多,但加到一起倒也可观。朱元璋如获至宝,把这些食物一股脑儿煮了一锅粥。}朱元璋已经好几天没吃上东西,这时只觉粥香扑鼻,吃起来味道更是甘美异常。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成天吃的是山珍海味,越吃越腻,总不顺口。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了被财主关“禁闭”时吃的那锅耗子食粥,顿时满口生香,忙叫太监找齐他能记起的东西,叫御厨熬了一锅粥。他一吃,果然清新可口,非常高兴。皇上吃的东西,总得有个好名称,不能叫“耗子食”呀。据说,这天正赶上是腊八,朱元璋就给这种杂七杂八凑的粥定了个名字,叫“腊八粥”。并且作为珍品,分赐给王公大臣吃。从此,文武大臣仿着吃,老百姓也跟着学,越吃面越广,越吃越有经验,制法更多,也更好吃了。
腊八传奇节日
腊八粥
据说腊八粥源于印度。作为古代印度北方国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不能忍受当地人民的疾病和婆罗门(四个印度阶级之一)统治的神权政治。于是,他放弃了崇高的地位,出去寻求一种按照宗教教义开导自己的方法。经过六年的苦难生活和自我折磨,他在农历十二月八日坐在菩提树下,意识到了佛教的真相。记得在这六年里,释迦牟尼每天只吃米饭。所以每年的第十二个月的第八天吃粥都是为了纪念他。
吃腊八粥定制
这种习俗起源于宋代(960 - 1279年),在清代(1644 - 1911年)流行。腊八节日当天,中国人吃腊八粥已有一千多年了。众所周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种植农作物,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当土地得到丰收的时候,农民对祖先和天地的牺牲就会表现得非常赞赏。煮沸腊八粥是人们庆祝收获的方式之一。
腊八粥的成分
腊八粥的成分腊八粥的成分是充满营养的各种物品。豆类(糯米,燕麦,玉米等),豆类(大豆,绿豆,芸豆,豇豆等),干果(栗子,杏仁,花生等),豆腐和肉类。加入瓜子,莲子,松子,糖和其他果脯以提供更多的口味。经过10个世纪的发展,现在有超过100种不同的烹饪方法。
煮了几个小时之后,粥是作为牺牲献给祖先,并在中午之前送给朋友。家庭成员一起吃腊八粥,留下一些,象征着明年的丰收。有些人把粥交给穷人表示遗憾。而在有些地区,人们认为在花果树上粘糊糊的粥表示鲜花盛开。
腊八粥现在被认为是冬季营养丰富的食物,具有健脾,刺激食欲,舒缓神经的功能。受到所有不同年龄的人的欢迎。
腊八粥或腊八粥 是用不同种类的米饭,红枣,红豆,花生和瓜子制成的。长期以来,这是一个幸运,长寿,丰收的象征。
腊八节的起源被认为是十世纪宋代人的一次丰收庆典,祭祖活动被称为“拉”,通常在十二月或“拉”月。想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众所皆知,建军节是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节日,也是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日子,那么你知道建军节是为了纪念什么?每年8月1日建军节是为了什么纪念吗?在我们的概念里,建军节就是在八月一日,那么建军节为什么是8月1日呢?带着这些疑问和一起去解答下吧。
建军节是为了纪念什么 每年8月1日建军节是为了什么纪念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北伐部队2万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保存下来的南昌起义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正式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同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了这个决定。从此,“八一”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当年8月1日,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举行了历史上第一个“八一”纪念活动并且当日傍晚在瑞金城南竹马岗举行了红军阅兵式和分列式。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从此,8月1日正式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因此,可以说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而瑞金是八一建军节诞生的地方。
据统计,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的10个人当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有7位: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林彪、叶剑英。
建军节为什么是8月1日
把8月1日定为建军节是为了纪念1927年的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北伐部队2万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
同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了这个决定。从此,“八一”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从此,8月1日正式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
军旗上“八一”的意义是什么
军旗上“八一”的意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标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荣誉的象征,它激励全体指战员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和尊严。
图案为红底色,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靠旗杆上方为金黄色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共产党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着全国。
全军指战员自觉尊重和保卫自己的军旗,战时如由于部队怯懦而丢失军旗者,该部指挥员应受到军纪惩处。
今天我们来说说寒食节,顾名思义,寒食节就是要吃冷食的一个节日。咋听起来还是挺奇怪的,为啥要专门设立一个节日吃冷食呢,这是因为寒食节也是有含义的,那么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什么而设置的节日?下面就来看看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什么而设置的节日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古代传说源于对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的纪念。晋国君主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于是杀掉太子申生,打算改传位于骊姬之子奚齐。太子弟重耳为逃避灾祸,只好逃命他国,途中贫病交加,险些冻饿而死。随行的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一片肉,制成羹汤献给重耳,才使其得以保全生命,度过难关。后来,重耳归国,当上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然而,在封赏随从流亡的功臣时,晋文公却惟独忘掉了介子推。当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携其老母躲进绵山,过起隐居生活时,便多次派人召请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却直意不出。这时,有人献计放火烧山,认为介于推是个孝子,他一定会保护老母,下山避火。不料,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竟然与老母一起,抱着大树被烧死。晋文公极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遂下令将介子推厚葬又将其遇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全国严禁举火,无论何人——律不准吃热的食物,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寒食节的由来
古来对寒食节起源的各种解释主要可以概括为两派,我们不妨称为介推派和改火派。
介推派
介推派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被火烧死的贤人介子推(也叫“介之推”“介推”“子推”等)而兴起的,这是历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说。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一说法最早见于两汉之际桓谭(公元前圆猿耀约公元缘园年)的《新论》。其文云:
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疾”字据《北堂书钞》卷一百四十三所引而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艺文类聚》卷三)其后我们在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所记述的周举(?耀公元员源怨年)事迹中也见到类似的说法:
改火派
改火派认为寒食节跟周代的改火习俗一脉相承,它是远古以来就有的改火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晋陆 在《邺中记》
中就已提出寒食节不是为介子推而设的观点。他说(《玉烛宝典》卷五引):
俗人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火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祠神庙,及五色缕、五色花相问遗,不为子推也。
寒食节和清明节
寒食节原本是专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之后发展演变为中华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隋唐之前,过寒食节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确定在寒冷的隆冬季节。这一时期的清明节还仅仅是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与寒食节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
宋元金辽时期,寒食节的一些项目盛况要超出唐代(如官府组织赋诗、馈赠、赏花、祭陵及节假日延长),主要活动项目由扫墓逐渐向踏青等娱乐活动转化。因寒食节项目长期在清明节令期间开展,一些活动项目(如禁烟、扫墓、斗鸡、赏花等)有时称“寒食”,有时则称“清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的主要项目之一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名称已大有被清明节取代之趋势。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厉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大体用“清明”称谓已成为普遍公认的事实。
在民间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很多的说法,有的是关于佛祖成道的说法,有的说是朱元璋忆苦思甜催生了腊八节,也有的说是刘秀报恩而产生的腊八节。这些说法其实都有很多不够谨慎的地方,小编最青睐的腊八节的传说故事还是关于岳飞与腊八节的传说,但如果说腊八节是为了纪念岳飞吗?这就说不好了!
腊八节是为了纪念岳飞吗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腊八节是为了纪念岳飞吗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岳飞说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佛教说
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也名“成道会”。相传,在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饥饿难当,几乎昏厥,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都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以后逐步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
基于此,“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腊八节是为了纪念岳飞吗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朱元璋说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监牢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便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打鬼说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恶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秦始皇说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
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纪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示纪念。
民间说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两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给他们吃,这才保住了性命。从此以后,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警告后人而相袭成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