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为了纪念

2020/4/1 16:11:45
万年历日历:为了纪念知识
为了纪念知识
腊八节为了纪念谁

腊八节为了纪念谁?首先要生命,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现在民间关于腊八节的传说很有许多,有说纪念岳飞的,还有纪念朱元璋,还有说和佛祖有关。但各地腊八节都有他们自己认可的说法,我们下面就来看看关于腊八节的由来吧!

腊八节为了纪念谁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纪念抗金名将岳飞

还有一种说法,腊八节是出于对抗金名将的怀念,渐渐成为风俗。

民间传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在朱仙镇抗金。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岳家军粮草不济,附近的百姓争相接济。各家各户主动拿出家里的粮食,粮食不足的拿出杂粮豆果,熬成粥送去给岳家军做军粮。

岳家军吃了这顿“百家粥”,为报答百姓之恩,更加士气高涨。在腊月初八这天,大败金军。岳飞死后,每到腊月初八,百姓都以杂粮煮粥,以纪念这位名族英雄。

腊八节是纪念朱元璋

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又冷又饿的他从监牢的老鼠洞刨出一些五谷杂粮,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给这锅杂粮粥起名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称帝,便把落难之日定为腊八节。

腊八节

腊八节其他传说故事

腊八节是中国民间的“感恩节”

传说,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行走名山大川寻求人生真谛。

一日,他行至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因长途跋涉过度劳累,加上长时间未进食,体力不支昏倒了。此时,一位放羊的少女恰好经过,看到躺在地上的释迦牟尼,将自己身上携带的干粮煮成粥,喂他进食,释迦牟尼因此得救了。后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感悟,得道成佛。这天恰好是腊月初八。

古代寺院中,信徒拜佛总会送米送面给寺庙,而僧人们会在腊月最冷的时候,会将没吃完多出的米面拿出来熬粥,一送施主,二济穷人。现在,它的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实际意义,表达寺庙对普罗大众的一种祝福,希望民众能懂得感恩。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之风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腊八粥怎么做

将难熟的材料(如红豆、绿豆、黑米、糙米、干莲子、麦仁、荞麦等)提前浸泡一夜,锅中加水,先倒入较难熟的材料以及各种干果蜜饯(如桂圆、板栗、杏仁、花生、核桃、芝麻、枸杞、红枣、葡萄干等),大火煮开15分钟,再关火焖半小时,反复两次,同时浸泡其余食材;第三次大火煮开后倒入其余食材,煮开后转小火继续煮一小时,一小时后放入红糖,搅拌均匀,再煮十分钟即可出锅小贴士腊八粥主要食材无外乎五谷杂粮和干果蜜饯,在此范围内挑选食材,尽量丰富,煮出的粥口感方会层次多样,香甜可口;分批次加入材料主要是为了煮好的粥不要有的食材过于烂软,而有的食材又没煮透;视水分和食材的比例不同,煮粥的时间也有些许差别,中途要留意不要将粥煮粘锅,也不要米水分离,汤水过多就关火,煮到粥体粘稠浑然一体为好;可视个人口味和喜好挑选和增减食材,也可根据养身需求挑选有针对性的谷物;去年选的红枣大了点,用那种去核小枣来煮就更好了。

制作窍门

1、腊八粥的一般煮法是先把大麦米和红小豆、绿豆、豇豆等各种豆类拣好洗净,煮成半熟后再放入白米、小米、黄米、糯米等等。难煮的豆类最好预先浸泡。

2、水要一次加足了。煮粥时先用旺火,等米快开花了改用文火煮。一边煮一边搅拌,注意不要糊锅。

3、粥煮好后,吃的时候再加糖。

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什么而设置的节日

今天我们来说说寒食节,顾名思义,寒食节就是要吃冷食的一个节日。咋听起来还是挺奇怪的,为啥要专门设立一个节日吃冷食呢,这是因为寒食节也是有含义的,那么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什么而设置的节日?下面就来看看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什么而设置的节日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古代传说源于对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的纪念。晋国君主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于是杀掉太子申生,打算改传位于骊姬之子奚齐。太子弟重耳为逃避灾祸,只好逃命他国,途中贫病交加,险些冻饿而死。随行的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一片肉,制成羹汤献给重耳,才使其得以保全生命,度过难关。后来,重耳归国,当上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然而,在封赏随从流亡的功臣时,晋文公却惟独忘掉了介子推。当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携其老母躲进绵山,过起隐居生活时,便多次派人召请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却直意不出。这时,有人献计放火烧山,认为介于推是个孝子,他一定会保护老母,下山避火。不料,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竟然与老母一起,抱着大树被烧死。晋文公极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遂下令将介子推厚葬又将其遇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全国严禁举火,无论何人——律不准吃热的食物,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寒食节的由来

古来对寒食节起源的各种解释主要可以概括为两派,我们不妨称为介推派和改火派。

介推派

介推派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被火烧死的贤人介子推(也叫“介之推”“介推”“子推”等)而兴起的,这是历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说。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一说法最早见于两汉之际桓谭(公元前圆猿耀约公元缘园年)的《新论》。其文云:

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疾”字据《北堂书钞》卷一百四十三所引而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艺文类聚》卷三)其后我们在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所记述的周举(?耀公元员源怨年)事迹中也见到类似的说法:

改火派

改火派认为寒食节跟周代的改火习俗一脉相承,它是远古以来就有的改火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晋陆  在《邺中记》

中就已提出寒食节不是为介子推而设的观点。他说(《玉烛宝典》卷五引):

俗人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火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祠神庙,及五色缕、五色花相问遗,不为子推也。

寒食节和清明节

寒食节原本是专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之后发展演变为中华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隋唐之前,过寒食节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确定在寒冷的隆冬季节。这一时期的清明节还仅仅是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与寒食节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

宋元金辽时期,寒食节的一些项目盛况要超出唐代(如官府组织赋诗、馈赠、赏花、祭陵及节假日延长),主要活动项目由扫墓逐渐向踏青等娱乐活动转化。因寒食节项目长期在清明节令期间开展,一些活动项目(如禁烟、扫墓、斗鸡、赏花等)有时称“寒食”,有时则称“清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的主要项目之一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名称已大有被清明节取代之趋势。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厉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大体用“清明”称谓已成为普遍公认的事实。


八一建军节是为了纪念什么

八一建军节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成立于1933年7月11日,当时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正式以“八一”两个字作为中国人您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至今已经有84年的历史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和平与发展。时至今日,被守护的我们可还记得八一建军节是哪一天?八一为什么是建军节?八一建军节是为了纪念什么的?如果你还不清楚,不妨和一起重温八一建军节成立时的峥嵘岁月。

八一建军节是哪一天

1933年7月11日,由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确立,每年的8月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八一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是为了纪念什么

八一建军节来源于,1927年8月1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简单来说,八一建军节就是为了纪念人民军队的诞生和艰辛历程。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 、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等领导下,于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保存下来的南昌起义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正式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于8月1日即南昌起义日,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的前身。从此,8月1日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同年的8月1日,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举行了历史上第一个“八一”纪念活动并且当日傍晚在瑞金城南竹马岗举行。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从此,8月1日正式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

八一军旗简介

八一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主体为红色,形状为长方形,横直比例为5∶4。旗杆套用白色,宽为旗面横长的1/16。旗杆为红黄二色相间之旋纹,上制黄色矛头。 旗面上缀着金黄色的五角星和“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了长期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从而建立如今的新中国。这一面旗帜激励了一代代的军人不畏艰难戍卫边疆的决心,同时也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步步成长为威武之师,雄壮之师,成为保卫中国人们的铜墙铁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中国自古传统节日多,除了成为法定节日的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你可知寒食节是什么节日?你可能想不到,清明节与寒食节有些关系,其实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人们禁烟火,吃寒食的日子。说起吃寒食,这与古代一个著名人物有关,那么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呢?下面和一起去瞧瞧吧。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很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介子推。传说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动乱,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远的地方。在重耳饥饿的时候,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重耳回国执政后,大加封赏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重耳感到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请介子推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谢绝了重耳的封赏,背着自己的母亲躲进了绵山。

后来重耳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还是不愿意。重耳便下令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重耳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后悔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时,发现他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似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要干什么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具体如下:

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秋千

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吃寒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中秋节吃月饼是为了纪念什么

中秋节必吃的食物当然是月饼啦。实际上,很多人并不知道中秋节吃月饼的原因,只是大家都吃,便吃了。中秋节吃月饼其实从古代就已经有了,说是为了纪念一个人。那么,中秋节吃月饼是为了纪念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简介。

中秋节吃月饼是为了纪念什么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简介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其实,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节月饼种类:

传统:

广式月饼:皮薄、松软、香甜、馅足。

晋式月饼:甜香,醇和。形式古朴,口味醇厚、酥绵爽口,甜而不腻。

潮式月饼:皮酥馅细,油不肥舌,甜不腻口,口感柔软。

苏式月饼:松脆、香酥、层酥相叠,重油而不腻,甜咸适口。

滇式月饼:皮酥馅美,甜咸适中,色泽澄黄,油而不腻。

京式月饼:外形精美,皮薄酥软,层次分明,风味诱人。

徽式月饼:小巧玲珑,洁白如玉,皮酥馅饱。

衢式月饼:酥香可口,芝麻当家。

秦式月饼:冰糖、板油出头、皮酥馅甘,甜而不腻。

丰镇月饼:味道香甜,入口醇香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桥式月饼:皮酥松脆,内馅甜美,出产自苍南县桥墩镇而出名,属于潮式的进化版本

非传统:

法式月饼:是将中国月饼文化和法国糕点工艺结合制成的一种非传统月饼,有乳酪、巧克力榛子、草莓、蓝莓、蔓越莓、樱桃等多种口味,口感香醇美味、松软细腻,味道与小蛋糕等法式西点类似。

冰皮月饼:特点是饼皮无须烤,冷冻后进食。以透明的乳白色表皮为主,也有紫、绿、红、黄等颜色。口味出各不相同,外表十分谐美趣致。

冰淇淋月饼:完全由冰淇淋做成,只是用的月饼的模子,八月十五,已是中秋但炎热未完全去除,美味加清凉,也是很多消费者热衷的选择。

果蔬月饼:特点是馅料主要是果蔬,馅心滑软,风味各异,馅料有哈密瓜、凤梨、荔枝、草莓、冬瓜、芋头、乌梅、橙等,又配以果汁或果酱,因此更具清新爽甜的风味。

海味月饼:是比较名贵的月饼,有鲍鱼、鱼翅、紫菜、鳐柱等,口味微带咸鲜,以甘香著称。

纳凉月饼:是把百合、绿豆、茶水糅进月饼馅精制而成,为最新的创意,有清润、美颜之功效。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节日,这个节日有很多的习俗,这些习俗包括吃的和用的各个方面,比如端午节会吃粽子划龙舟等等。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传说是因为屈原,但是现在也有不同的意见,那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这个也不好说了,我们还是来看看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哪些吧!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哪些

纪念屈原

端午节(有些地方也叫端阳节),是我国人民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届原是战国时代楚国人。他学问渊博,热爱祖国和人民,为国为民办了许多有益的事,写了不少的爱国诗篇。也主张对外抵抗秦国的侵略,对内实行政治改革,减少人民的痛苦。但是,国王不听他的忠告,反听卖国贼的胡言乱语?弄得国破家亡。届原痛恨国王昏庸无能,不愿眼看自吐的祖国遭殃、人民受难,就在二干二百多年前,(即公元前二七八年)的阴历五月初五这天,跳进湖南省湘阴县附近的汨(密)罗江自杀。

据说,届原投江后,附近的人民知道这个消息,都划着船去打捞他J以后就形成了划龙船的风俗。当时,大家因为一直迫到了洞庭湖都没有发现尸首,就包粽子,投到江里去祭奠屈原(有的又说,人们把粽子丢到江里,是为了绐蛟龙鱼虾吃,免得他们去吃屈原的尸首);这就是吃粽子的习惯的来历。由此可见,划龙船、吃粽子,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说不上是封建迷信。

纪念伍子胥

这种说法,至今在江浙一带很有影响,几乎妇孺皆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因楚平王杀死了他全家,只身逃过韶关来到昊国,受到昊王阖间的重用。

阖间死后夫差继位,伍子胥仍然为相。由于越国范口等人的离间计、美人计,昊国大臣伯口贪婪受贿,一再为勾践说情,使夫差失去了对越国复仇的警惕性。伍子胥忠君爱国,看清了勾践委曲求全以待复仇的野心,强烈阻拦夫差放勾践回国,否则便是放虎归山。但夫差不听老相的逆耳忠言,相传他五月五日这天送给伍子胥一口宝剑,让他自裁。伍子胥接过宝剑,不由仰天长叹说,昊国很快就要亡了,你们把我的头挂在城门上,让我看着这一天的到来,然后自刎而死。

不久,勾践果然出奇兵灭掉了昊国,证明了伍子胃的预言。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忠良,便在他的忌日祭祀他。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

夏至与地腊

也有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和道教中的祭地腊活动。上古之时,人们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的两大节日。而夏至节是商历的新年,殷人曾以“大火,昏见南中”的夏历五月为岁首,五月五日为腊祭日期。西周至汉代,历法运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定于五月初五,遂与端午分为两个节日。但直到晋代,五月五日仍称“地口节”。地口就是指地上的神仙,地腊便是对地口的腊祭。《道藏岁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唐代人韩鄂将端午解释为‘旧吐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只有夏至时,太阳才完全合于正阳之位。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又说:“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可见那时过端午与夏至一样重要。

龙图腾说

闻一多先生曾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拿出了很有学术分量的《端午考》。其中说,端午节是我国古代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节期,又进一步说“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这个判断很有道理。因为古时我国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五月江水暴涨,人们就把避水抗灾、五谷丰收的希望寄托在龙的身上。据闻先生考证,当初有五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一起选定吉日,以五月第五天为祭祀日。我国还有数字崇拜习俗,一般以“一、三、六、七、九”等叠日为吉日。

根据现在考古情况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挖出了大量几何印纹陶和一些石器,专家推断这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先秦的以龙为图腾的百越族的器物。因为古百越族生活在水乡,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他们自比为龙的子孙。直到秦汉时期,大量百越人在浙闽山区生活,其节俗还在他们祭祖时出现。

古时候的端午节也是浴兰节

古人非常重视五月五日的洗浴,据梁宗镶《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兰是一种香草,生山野间,其叶煮汤可以治风,故古人夏初采兰成风。《诗经镶清》就是一首采兰诗。青年们在采兰时,相会于水边,谈情说爱。诗句中“士与女,方秉兰兮”中的“兰”便是“兰”。人们将兰采来,回家煮汤,用以洗身。梁武帝《忏悔诗》说:“兰汤浴身垢,忏悔净心灵。”

但兰不易采,人们便以艾、蒲一类的野草代替煮汤。(五杂俎》云:“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沸而浴之。”所谓五色草,便是五种植物的叶茎,并非特指五种颜色。如有的地方将曹蒲、艾、桃、柳等叶捣汁或直接入水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