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洗练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今天和学习一下少数民族简笔画怎么画吧,以下是少数民族的简笔画步骤图解教程,一步一步画好可爱的少数民族简笔画。
少数民族简笔画怎么画 少数民族的简笔画步骤图解教程
1、先画头和帽子。
2、再画衣服和手 双手背在背后,画裤子和脚。
3、衣服上加上条纹。
4、帽子顶和衣服部分涂黄色,衣服主体涂红色。
5、条纹用蓝色和紫色,帽子和衣袖上的条纹涂橙色,帽子剩余的涂上绿色,头发涂黑色。
6、嘴巴涂红色,衣服底下的条纹和裤子涂紫色,鞋子涂灰色,皮肤涂淡黄色就完成了。
以上是整理的“少数民族简笔画怎么画,少数民族的简笔画步骤图解教程”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肉孜节是什么节日?对于少见的中国传统节日,我们都认为是少数民族的节日,肉孜节也确实是如此,不过若换种说法,也就是知道肉孜节又称什么节,我想你一定知道肉孜节是什么,肉孜节是什么少数民族的节,不信就随一起去看看吧。
肉孜节是什么节日
“肉孜节”又叫“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之一(另一外一个重大节日是“宰牲节“)。时间在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穆斯林在莱麦丹(第9月)全月斋戒,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开斋,即为开斋节;如未见新月,则继续封斋,节期顺延,一般不超过3天。
肉孜节是什么少数民族的节
肉孜节又称为开斋节,开斋节是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之一,它是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穆斯林共同欢度的节日。
肉孜节又称什么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费图尔”的意译。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的穆斯林称其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思是“斋戒”。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则称它为“大尔德”;甘肃、青海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回族穆斯林也称其为“过年”。
对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就是一次规模盛大、礼义隆重的宗教文化节日,其隆重程度犹如汉族群众的春节,藏族同胞过藏年。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穆斯林都要提前赶回家中,与家人共度美好节日。
各族肉孜节的区别
从称谓上讲,维吾尔族称开斋节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思就是“斋戒”。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称它为“小尔德”,甘肃、青海等地的回族穆斯林称它是“过年”。
维吾尔族
节日的清晨,成年男性穆斯林净身更衣后就成群结队地去清真寺做礼拜,在阿訇的带领下叩首、跪坐、诵戒言。礼毕,互相祝贺节日,举行庆祝活动。妇女们梳妆打扮后,也聚集在清真寺附近或郊野做礼拜。节日里,家家户户都打扫得千干净净,主人将各自制作的风味面点及奶茶、桃仁、杏干、葡萄干、蜂蜜等一并摆上餐桌,招待亲友和客人。人们见面互致“萨拉姆”(问好的意思)。有的走亲访友,互赠馓子、油香(类似油饼)或包吾尔撒克(油炸果子)等;有的全家外出游玩,汇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有的游坟扫墓,祭奠先人。此节一般为一天。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牧民由于逐水草而居,封斋月大多数很难到清真寺聚礼,一般都在毡房或地上铺一块布,面朝西方礼拜。斋戒期满后,哈萨克人迎来肉孜节。一大早,成年男性哈萨克人净身之后,由阿訇召集到山坡山坳或水溪草坪上进行礼拜。礼毕,大家相互祝贺节日。
节日里,每家都要准备丰盛的食品。男女老少皆穿戴一新,人们骑着马成群结队地互相拜年。第一天往往是男子出门拜年,女子在家招待客人。第二天是女子外出拜年。第三天是晚辈给长辈拜年。节日的第一天,牧区很多地方还要举行叼羊、赛马等娱乐活动。自古以来,哈萨克人过肉孜节就像过古尔邦节一样要过三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只过一天肉孜节的习惯。
柯尔克孜族
节前,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一齐行动,清扫庭院、畜圈,晒洗被褥,准备节日食品。
节日的清晨,老年男子先到清真寺举行会礼。待仪式完毕,人们再互相登门拜年。还有很多人去坟地念经祈祷,以缅怀先人。回到家里,要宰羊和准备丰盛的食品招待来客。
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有些柯尔克孜族居住区还有独特的节庆习俗。如小伙子路遇姑娘可拦住去路,请她唱歌跳舞,一直到姑娘答应了自己的要求或赠送手帕和礼物后放行,这些给节日增添了乐趣。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过肉孜节,既做肉孜节的礼拜,也相互拜年,但却不封斋。其根源在于:塔吉克人信守伊斯兰教什叶派伊斯玛仪教派的教义,而是否“封斋”恰恰是伊斯兰教逊尼派与什叶派(主要是伊斯玛仪教派)之间分歧之所在。据说,塔吉克人认为“封斋”是为了洗清罪过。塔吉克语里,“封斋”是“封日”或“打发日子”之意,即如何度过这一天和那40天,这表明塔吉克人是不封斋的。因此,他们过肉孜节也较为简单。
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
塔塔尔、乌孜别克族穆斯林十分热情好客,斋月里吃斋饭时,对亲友、邻里都热情相邀。此时,即便是过路的人,到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家做客,也会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到了斋月的最后一天,当看到新月以后,次日迎来开斋日。按传统习俗,人们要欢度3大的节日。当天清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净身,到清真寺举行集体礼拜。节日里,亲戚邻里相互拜访,欢聚一堂。每个家庭都准备了十分丰盛的节日食晶,热情招待来客。
三月三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节日,这里的三月三具体时间是指农历三月三,少数民族们会在这天聚集街头唱歌表演,是为踏青歌节,不少民族也有着祭祖的习俗。三月三习俗活动虽然差不多,但是不同少数民族过三月三的风俗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那么到底是哪些少数民族过三月三呢?想知道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就来看看的介绍吧。
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哪些少数民族过三月三
三月三是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布依族、畲族、黎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节日介绍
三月三是中国汉民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不同民族过三月三的风俗
1.壮族
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2.侗族
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3.布依族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4.黎族
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5.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我们这个大家庭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都是我们的家庭成员,有些民族人多一些,有些民族人少一些,这些都无所谓,只要是家人我们就该好好了解一下。今天我们从少数民族的节日介绍开始,一起来看看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吧!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节日介绍
1、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2、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藏族: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此外,还有藏历4月15日的萨嘎达瓦节、7月上旬的雪顿节和沐浴节,以及丰收在望时的望果节等。
4、维吾尔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5、苗族: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6、彝族:传统节日是火把节。
7、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三月三歌节和吃立节。
8、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鲜族: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节日,还有老人节、流头节等。
10、满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11、侗族: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节等。
12、瑶族: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盘王是瑶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达努节(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节日),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
14、土家族: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尝新节,一些地区也过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
16、哈萨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17、傣族: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
18、黎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9、傈僳族:过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
20、佤族:春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崩南尼”、接新水节、取新火、新米节、堆沙节、取新火节、便克节、开门节、关门节、汉历老年、七月半、火把节、中秋节、拉木鼓节等。
21、畲族:春节、元宵节、三月三染乌饭祭祀祖先、清明节、四月八造麦精饭、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祭多贝大王节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较流行的有春节、丰收节。
23、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新米节、火把节等。
24、水族:端节又称过端,水语叫借端,与汉族春节相似。此外,还有端午节、清明节、七月半、六月六等节日。
25、东乡族: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26、纳西族:传统节日有白沙农具会、龙王庙会和骡马会等。此外,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
27、景颇族:主要有新米节、目脑节。
28、柯尔克孜族: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
29、土族:春节、端阳节、二月二等。
30、达斡尔族:春节、二月二、端午节、农历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饭”(欢庆丰收之意)节、春节、走坡(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牛生日节和后生节。
32、羌族:春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年节(羌族以十月为岁首)。
33、布朗族:开门节、关门节等。
34、撒拉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5、毛南族:春节、中元、清明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
36、仡佬族:春节和八月节等。
37、锡伯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38、阿昌族: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会街节等。
39、普米族: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
40、塔吉克族:肉孜节(开斋节)、台合木兹瓦司脱节(又叫播种节)、兹完尔节(又叫引水节)、巴罗堤节(巴罗堤、即八月)。
41、怒族:春节、鲜花节、祭谷神、祭山林节。
42、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43、俄罗斯族:复活节、圣母圣诞节等。
44、鄂温克族:敖包会、那达慕、米阔鲁、春节等。
45、德昂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等。
46、保安族: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宗教节日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传统节日除“点格尔汗”仪式和定期的宗教节日外,还有春节。
48、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唱哈节,其他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盂兰节、中秋节等。
49、塔塔尔族: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犁头节)。
50、独龙族:卡雀哇(独龙语,皇节之意)是独龙人一年中惟一的节日。
51、鄂伦春族:主要有春节,也过端午节和中秋节。
52、赫哲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吃猪头等。
53、门巴族:“达娃觉尼巴洛沙”、“达娃当巴洛沙”和“雀可节”(即望果节)。
54、珞巴族:藏历年、洞更谷乳木节、旭独龙节等。
55、基诺族:特毛且(过年)、新米节等。
春节历来是我国人民最受欢迎的节日,春节这天,举国上下狂欢放假,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拜年贺新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我们都知道汉族人民都过,那么除此之外春节还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呢?少数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方式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和一起去看看吧。
春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春节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但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如汉族在除夕夜要合家吃年夜饭,长辈给未成年的孩童“压岁钱”;布依族的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等。
春节介绍
春节,即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重要要义。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少数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方式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福”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侗族
侗族人在大年初一早上会从鱼塘里弄几条鲜活鲤鱼摆上餐桌,这样做是为了预示新的一年吉祥有余(因为余与鱼同音)。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称为“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纳西族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普米族
初一早晨,普米族人就开始鸣放礼炮,吹起海螺,以示庆贺。
鄂伦春族
大年初一早晨,鄂伦春年轻人要先给家中的长辈敬上满满的一杯酒,行礼表示孝敬和问安。然后,同辈之间互相对饮祝福。吃过早饭后,青年人聚到一起,进行跑马、射箭等比赛活动。
达斡尔族
初一清早,达斡尔族的青年们双手沾满锅底灰,争相往别人脸上涂抹,美丽的姑娘们往往被小伙子涂成“灰姑娘”。据说这是预祝丰收和幸福的意思。
哈尼族
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壮族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
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
彝族
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苗族
苗族把春节称为“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苗族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
羌族
在春节期间,羌族每家每户都要摆放牛、羊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另外,在除夕夜大家要围着酒坛而坐,在年长者的带领下,用一米长的吸管从左到右依次吮吸坛中的美酒。
水族
春节期间水族孩子们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谁要得最多,谁就被认为福气最好,将来聪明健康。
白族
白族在大年初一清早的第一顿饭是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预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日子。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据官方公布数据,我国一共有56个民族,其中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数是非常少的,而有些少数民族的人数则仅次于与非少数民族。那么,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民族呢?到底中国哪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一起来了解。
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中国哪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
壮族。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壮族人口人数为16926381人,排在少数民族第一位。
壮族除自称“布壮”以外,还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侬”、“布央”、“布曼”、“布饶”、“布傣”等自称。“布”,在壮语中是“人”的意思。
壮族在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1420.71万人(2000年),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 ,主要聚居于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等地。
另外,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有98.1万人(2000年),散居在云南省其他地区的有12.9万人(2000年);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有4.2万人(2000年),另有4000余人(2000年)居住在与连山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有1.6万人(2000年);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有5000余人(2000年)。
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是哪个?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人口数最少,人口数3556,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塔塔尔族主要是由古代保加尔人、钦察人和突厥化了的蒙古人长期融合发展而形成的。
保加尔是继匈奴西迁之后出现在里海以北草原上的一个游牧部落。公元7世纪前后,由于其他游牧部落的不断袭击,保加尔部落被迫迁徙,其中一部分来到了伏尔加河中游和卡玛河一带,征服当地土著居民,组成了“伏尔加-卡玛河保加尔部落联盟”,并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改营农业。这些保加尔人成为后来喀山地区塔塔尔人的重要来源之一,直到20世纪初,还有些塔塔尔人自称为保加尔人。
13世纪中叶,西征的蒙古人摧毁了“伏尔加-卡玛河保加尔部落联盟”。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建立了地跨欧亚的金帐汗国。其居民主要是以保加尔人和操突厥语的奇卜察克人(钦察)为主体。汗国的统治者蒙古人在当地居民的影响下,逐渐采用了突厥语,并在14世纪时改信了伊斯兰教。
15世纪,金帐汗国逐渐衰落,在汗国统辖的伏尔加河中游及卡玛河一带,代之而起的是喀山汗国。其首领自称为蒙古人的后代塔塔尔。此后“塔塔尔”逐渐成为喀山汗国及其附近部落居民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