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在很多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属于他们独特的文化也和其他民族相互交融,我们今天就通过火把节来认识一下它背后的民族和民族文化。那么火把节是哪个国家的?还有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我们下面就来看看详细介绍。
火把节是哪个国家的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
火把节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火把节的传说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除邪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火把节的传说
相传,火把节的由来与诸葛亮有关。很久以前,云南维西地区的百姓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有一年,诸葛亮率兵来到这里。在一次庆祝战胜大鬼主(古代彝族奴隶主)的酒席上,诸葛亮了解到当地百姓不会耕种水稻,他就率领大家刨土、搬石头、垒田埂、修水渠,同时派人去四川拉稻种。
一天夜里,诸葛亮得悉去拉稻种的人马被瘴气和黑暗困在不远处的森林里,便决定让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每人点起一束火把,用火攻瘴气的方法,迎接运送稻种的汉兵,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那时起,维西、巨甸一带就开始种植水稻和棉花了。以后每到这一天,当地人就点燃火把,载歌载舞,庆祝这个象征幸福的日子。
少数民族节日众多,能被我们记住的肯定是大日子,也是最有意思的节日,那么你知道火把节吗?你知道火把节是什么节日,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吗?一般少数民族的节日很多人民族都拥有,接下来和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民族过火把节吧。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 火把节是什么节日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节的习俗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每逢火把节,彝族、白族家家户户门前都要竖起一个火把。在广场中央堆砌起一个宝塔形火炬。选一根三、四丈高的青松立在中间,四周用于柴分层堆砌成宝塔形,顶端放一根挂满红花、白饼、海棠的翠木。傍晚,男女老少手持大小火把,随锣声、号角声汇集于广场,将树塔点燃。顿时火光冲天,干柴烈火僻啪作响,与锣鼓声、欢呼声汇成一片,震撼山岳。
纳西族的火把节定于旧历6月25、26、27日,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隆重节日。火把节第一天,人们选择又好又长的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加上易燃的松明,捆扎成火把。傍晚,各家门前的火把就点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节。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装饰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年。人们高举火把,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据传,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
彝族火把节有什么活动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延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廿四举行,历时三天。
第一天:迎火
火把节第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夜幕临近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后,儿孙们从老人们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到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去,用熊熊烈火驱魔除灾。
第二天:颂火
第二天可以说是西昌火把节的高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傍晚时分,成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巨型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烧红天空。
第三天:送火
送火是西昌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之时,各家各户会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聚在一起,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
在众多的少数民族节日中,很多的节日依然保留了原始的自然崇拜,比如说火把节。在我国很多的民族都有火把节,彝族、白族、纳西族等都有庆祝火把节的传统。那么2020火把节是几月几日?下面就来看看关于2020火把节是农历几月几号的详细介绍。
2020火把节是几月几日 2020火把节是农历几月几号
2020年火把节的日期:2020年08月13日 星期四。农历庚子年(鼠年)六月廿四。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来历与彝族十月太阳历有关,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以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戊亥十二属相之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来轮回纪日,一个月为三十六日,一年为十个月,另加五日至六日为过年日,因此,它是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为周期。
彝族十月太阳历是由观察星象北斗柄的指向来划分严冬星回节和盛夏火把节,以确定寒暑的。
多有关于火把节的记载说明彝族的火把节也称为星回节,其节日可以从农历六月六日至六月二十五这二十天内移动。彝族太阳历一个月三十六天,它的五月约当汉族农历六月,它的十月约当农历十一月下半月至十二月。
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往后推五个彝族阳历月,再加五天过年日,共一百八十五天,便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若遇到阳历闰年时即将五天过年日加为六天,则为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火把节民族传说
纳西族
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拉祜族
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六月二十四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蜂蜡后叫山羊去找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并用石块堵住洞口,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从此人们就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可以安安稳稳地搞生产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白族
在白族的火把节传说中,还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传说,故事情节与女性人物传说《曼阿喃》和《火烧松明楼》大体一致,是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交叉衍变的结果。
彝族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
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撒梅王与异族抗争,头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现又长出一个头来与之奋战厮杀。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砍掉头用尖刀草扫过脖子后,撒梅王的头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死不复生。据说尖刀草上的红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红的。后来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纪念撒梅王,并寻找他的英灵。
查询更多节日时间内容,请点击》》》节日时间大全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那么每一个民族都有不一样的民族习俗和节日,就像大家最常听见的泼水节、火把节和开斋节等等的节日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才会有的节日,那么有很多的少数民族都有火把节,因为火把节是一个传统节日,看到这里很多人肯定都很想要知道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火把节的习俗有哪些?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介绍。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火把节的习俗有哪些
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地区彝、白、傈僳、佤、布朗、纳西、拉祜、普米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火把节在凉山彝族地区流传的历史悠久,传说较多,因地区的不同而内容多异。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节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的习俗有哪些
1.祭祖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在家杀鸡祭家堂祖灵、祖公神像。
2.开光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下午约二时,土制铁火炮三响,各户户主到土主庙集中。土主庙后空地撒一层松毛,三个大面具放在其上,庚英颇居中,枪司颇在右,艾目灵置左,龙虎凤旗、小面具、大刀插在两边。鸣炮三响,长号齐鸣,祭司毕摩插上香火,供上白酒、白米、一对红烛、三付卦木,率众人对大面具跪拜,由一人用烧红了的犁头上浇酸醋绕大面具“打醋汤”。祭司用彝话祷告:公元XX年六月二十五日,黄道吉日,今有楚雄州禄丰县海联办事处高栗哨大小花箐,下辖普胡四姓88户人,谨向庚英颇、枪司颇、艾目灵各路大神大将在天之灵祷告,保佑我普胡四姓人火把节顺顺利利,人人脚不碰钉,手不碰铆。保我普胡四姓人堂上有寿星,厨内使佣人,出外骑骡马,说话超常人。人在我之上,请赐金和银;人在我之下,为我服劳役。我们有七擒孟获之师,有猛虎孟良之将。
谨请上界大神大将诸路神灵降临凡间领受我们普胡四姓阁村人等虔诚敬意。
众人起立后,又鸣三炮。祭司开始为大面具开光。他左腋夹大公鸡(公鸡忌用白色),用右手掐破鸡冠第一切,挤出鸡冠血为三个大面具开光,先点眼,后点嘴、鼻、耳,边点边念:一点眼睛看四方,二点耳朵听八方,三点嘴巴吃猪羊,四点鼻子闻吉祥。
大面具开光后又点小面具、龙虎凤旗、大刀,点完后公鸡放生不杀。开光点眼时,帮忙的便开始宰杀黑山羊一只。
3.祭天
祭天是许多地方彝族火把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明末清初着名学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弊书)卷四十五说:“罗罗巫号白马(即毕摩汉字异译),民间祭天,为台三阶,白马为之祷。”各地彝族保留的祭天内容程度不同。大、小花箐火把节有祭天内容,却无明显的祭天仪式和独立的(祭天经)。
开光后,三声炮响,起堂祭天。三个大神开道,龙虎凤旗紧跟,后面是两面大锣、乐队、副神、刀队、旗队,全村其余成年男人围着三个大神成内外两圈。内外两圈呈逆顺向奔跑冲杀耍刀,跳大刀舞。三个大面具不断摇摆着,左顾右盼作出统兵征战状。
接着唱诵《火把节祭经》。唱诵毕,磕头,三声炮响,奏乐回村。
4.耍火把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夜,大、小花箐男性不分老少聚在土主庙前大晒场围绕着庚英颇、枪司颇、艾目灵三个大神耍火把、跳大刀舞。大刀舞相传有七十二套动作,实际上“七十二”是一成数,仅有多的意思。刀舞有抛刀跺地晃手,踢刀上臂抹刀,左右算刀弓步,上步跪蹲挑刀,刀步背刀招手,翻转、刀花等多种舞蹈动作,只见大刀上下翻飞,左右盘旋,表现出一种撕杀拼搏的战争气氛。许多人都举着火把,时不时对着火把撒一把香面,火星飞溅,使舞蹈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神秘、隆重的气氛。约十二点耍火把结束,人们回去休息,唤呐手和值班者留在土主庙内守着大面具过夜。
5.扫邪驱鬼
农历六月二十六日一早鸣炮三响,召集人们到土主庙集合,在三位大神带领下为全村各家各户扫邪驱鬼。为了加快扫邪速度,队伍可分成三队进行,各队配一个毕摩和一位大神。近年,毕摩不足,一般分为两队进行。庚英颇一队,其余两位大神一队,其余人等分两队跟随其后,领头的一人举着一把两米多长的大火把。
这日,大、小花箐各家各户早有准备。清扫了门庭院落,将堂屋收拾干净,供桌上放一碗净水、五柱香、一碗清酒、一竹筛炒熟的蚕豆、另用一碗装一角六分钱或更多的一点钱。堂屋中心放一瓦片,上燃炭火为送鬼火盒,火上再放一碎瓦片,上放一撮饭,几颗炸成花的苦荞、孩子端午节手腕上戴的五色线。扫邪驱鬼各家各户均欢迎,惟死人未抬出门者不扫,生小孩不满月人家不扫,家中有病人者被视为有鬼邪祸害,特意要认真扫邪。
扫邪队刚进院内,主人家便提着烧红了的犁头在屋门外“打醋汤”以求清吉。扫邪队进家,举火把冲堂屋内撒三把香面以烧杀鬼邪。接着大神人内,将大面具供在正堂上,毕摩开始唱诵《火把节祭经》,主人或生病者在毕摩身旁坐下。
结束时,大家用汉话高呼:“大吉大利!”大家喝酒,毕摩将炒豆撒出去,“嘟!嘟!”唤神兵神将的马来吃豆子,众人抢吃豆子。
毕摩取净水以口喷水,将剩余水泼向门外,扫邪驱鬼便告结束。
小花箐村扫邪结束,当晚便在小花箐村边一个称为“羊射丛格”的平地上耍火把耍大刀。
6.送火把
火把山在大花箐正东方,彝话称“邵波资戈都”。“邵波资”意“火把”,“戈”意为“玩”,“都”意“地方,其意即“火把山”。过去,送火塘设在山顶,后因人多山顶窄,经占卜后将送火塘选在山坡一开阔处。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自的民族特点和民族节日,像火把节、开斋节、泼水节等节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对于火把节,你知道火把节是什么节日?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想知道哪个民族有火把节,可以来看看的介绍哦。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火把节是什么节日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的由来传说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火把节有什么活动
祭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旅游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
斗牛:在人们围起的大圆圈中,两头凶悍结实的牯牛角抵着角,在主人的吆喝中、观众的呐喊声中拼命搏斗。获得最后胜利的牛只将披红挂彩,得到奖品,大家也会上前称赞这头牛的主人是牧农好手,方能养到这样的好牛。
摔跤:摔跤活动在彝族很盛行,分绊脚和不绊脚两种,以摔倒为输;不同村寨推选最强壮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进行比赛,获胜者除了获颁奖品外,他们自己的村寨还另以酒、羊、牛等美食来庆祝和鼓励。
篝火晚会:夜幕低垂,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然后以松枝点燃火焰,手举火把围绕跑一圈,祈祷消除虫灾病害,祈求丰收连年。热情沸腾的群众,将火把围成一堆一堆的篝火,成千上万的彝族儿女跳起“大三弦”舞,全部人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尽情欢歌狂舞,直到天边吐鱼肚白,雄鸡唱晓。
不管火把节什么时候举办,那天都是少男少女点燃爱苗、传达情意的好时机,姑娘们穿着自己缝制的衣裳展示灵巧的手艺,小伙子在种种比赛和表演中博得姑娘们的芳心及微笑。到了此时此刻,他们都找到意属的心上人,根据习俗男方可以抢夺女方身上的信物,作为订情之物;他们也借着通宵欢歌狂舞,互相表达爱意,绵绵情意与熊熊烈火,照红了夜空,也照亮有情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