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雪还是充满幻想的,看雪景,堆雪人,打雪仗等等,所以有时候人们无比期待雪天气的到来。想知道下雪的天气是什么时候,就要知道小雪的时间,那么2020小雪是几月几日呢?在2020小雪节气里要做哪些事呢?以下是整理的有关小雪节气的资料,快点来看看吧。
2020小雪是几月几日
2020小雪时间: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庚子年(鼠年)十月初八 04:39:38
小雪介绍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四川盆地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盆地“冬暖”显著。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盆地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间,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见初霜,要预防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甘、阿两州北部,最低气温多在零下15℃左右,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小雪三侯
虹藏不见:由于不再有雨,彩虹便不会出现了。
天气上升地气下将: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
闭塞成冬: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2020小雪节气要做哪些事
1、最该预防感冒
“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冬季降雪即将到来,这个时候最容易感冒。
首先是气温过低。当冷空气突然入侵时,人的鼻黏膜受到刺激,抵抗外界病菌侵袭的抵抗力降低。
第二是气候干燥。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如果空气湿度过小,就易造成痰液黏稠不容易排出,不仅使得贮留的痰液成了病毒和细菌的滋生地,而且结成干痂的痰液会固定于支气管黏膜上皮,使得黏膜顶端的纤毛不能依靠正常运动来帮助排痰,从而进一步破坏黏膜纤毛的生理功能。
再者是室内通风不良。冬季人们大多不经常开窗通风,冬季室内的污染高达室外的数十倍,对呼吸系统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预防感冒的办法:
(1)早晚加衣。老人、小孩和一些抵抗力较差的人,在早晚出门时一定要多穿一件外套。在衣服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到舒适、保暖等多方面因素。
(2)保持空气流通。晚上关窗最好在早中晚各开窗通风三次,每次尽量15分钟,既可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又可以抑制细菌的滋生。但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关窗,夜晚温度低,冷风容易引起哮喘等疾病的发作。
(3)规律作息。很多人在夏天睡得晚,作息不规律,若持续到秋冬容易造成抵抗力下降。因此要保证规律的作息,同时要多喝水。
(4)均衡营养.天气转凉后,人们会食欲大增,在干燥季节多吃些滋阴润肺多酸的食物很好,如银耳、梨、藕、葡萄、苹果等,少吃辛辣。
(5)适度锻炼。登山、跑步等都是耐寒锻炼的项目,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但要注意,雨雪天气尽量不要外出运动,避免跌倒及发生意外。
(6)按摩头部。如果是风寒引起的感冒,按摩头部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具体方法是找到百会、风池等穴,按压50次,早晚一次。
2、要吃这些食物
糍粑:小雪节气习俗中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有的地方将糍粑制作成圆形,有大有小,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有的地方又称为年糕,这一名称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们常说:“年糕,年糕,年丰寿高”。
腊味: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腊肉的习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对腊味情有独钟。
刨汤: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很适合冬季养生食用。
进入谷雨之后,我国大部地区降水增多,到处是春和景明的景象,而这样的时节也是农民劳作的最佳时间,你可以看到大江南北辛勤劳作的身影。一般种下作物前后,人们对未来的收成总是有特别祈求仪式,便形成了今天的习俗。那么,谷雨有什么风俗活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谷雨当天人们要做的事。
谷雨有什么风俗活动 谷雨当天人们要做的事
1、摘谷雨茶
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泡水饮。
2、祭海
祭海的习俗。谷雨节也叫做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谷雨时节海水回暖,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渔民们在谷雨这天要举行海祭,祈求海神保佑。因此,谷雨节也叫作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旧时海边,村村都有海神庙或娘娘庙,祭祀时刻一到,渔民便抬着供品到庙前摆供祭祀,有的则将供品抬至海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面海祭祀,场面十分隆重。
3、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4、吃春
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香椿一般分为紫椿芽、绿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
5、赏牡丹
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延千年。
6、禁杀五毒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旧时,山西临汾一带谷雨日画张天师符贴在门上,名曰“禁蝎”。陕西风翔一带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可见需求量是很大的。其上印有:“谷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风。神鸡叼一嘴,毒虫化为水……”画面中央雄鸡衔虫,爪下还有一只大蝎子。画上印有咒符。雄鸡治蝎的说法早在民间流传。山东民俗也禁蝎。清乾隆六年《夏津县志》记:“谷雨,朱砂书符禁蝎。”“禁蝎”的民俗反应了人们驱除害虫及渴望丰收平安的心情。
7、祭祀文祖仓颉
据说自汉代以来,陕西白水县谷雨有祭祀文祖仓颉的习俗。传说中,仓颉创造文字,功盖天地,黄帝为之感动,以“天降谷子雨”作为其造字的酬劳,从此便有了“谷雨”节。此后每年谷雨节,附近村民都要组织庙会纪念仓颉。
8、洗澡消灾避祸
谷雨的河水非常珍贵。在西北地区,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此时还会举行射猎、跳舞等活动庆祝。
想了解更多关于谷雨节气内容,请点击》》谷雨节气专题
今天已经到了腊月二十五,现在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年了。二十五要磨豆腐,这是寓意有福气。二十六这天我们要做什么呢?这天传统是要炖肉肉,下面就来看看腊月二十六春节年俗都有哪些精彩的介绍吧!
腊月二十六春节年俗要炖年肉
根据长辈说,他们那一辈人真正能吃得起肉的也不过是这二三十年的事情。之前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放开了吃肉。腊月到了二十六,家里清扫过后就要开始杀年猪炖肉。如果家里没有猪的就到集市上割几斤肉回来准备过年。因为肉平时不易得,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放开吃,因此腊月二十六有俗语“二十六,炖年肉。”的说法。
炖年肉的讲究
年肉红烧最好
过年吃肉不容易,因此炖肉人们也是有约定俗成的规矩,那就是年肉要红烧。为啥过年钟爱红烧肉呢?清蒸行不行?过年吃红烧肉寓意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丰足,因此吃年肉还是红烧寓意最好,清蒸就落了下乘。还有南方人在年夜饭钟爱的红烧鱼也是代表了同样的寓意,红红火火,年年有余。
过年炖肉要有肘子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过年有吃肘子的习俗,尤其是在过年夜饭的餐桌上一个完整的肘子也是压轴菜。之所以过年要吃肘子是因为人们认为肘子皮肉骨头完整相连,也是寓意着过年的时候一家子骨肉团团圆圆的,因此很多地方都会在过年的时候吃肘子。
炖年肉的小窍门
要想年肉炖的好首先要热水下锅,不能直接用冷水煮。在炖肉的时候要先用大火烧开然后再用小火慢炖,这样是为了炖肉能防止肉变硬,更容易将肉煮软。在肉炖到七成熟时加入酱油调色,在九成熟时再放盐,这样炖出来的肉既能保证充分入味,色泽红亮,也更容易软烂。如果觉得过年吃大鱼大肉容易腻,那么不妨在炖肉的时候加入一些山楂,山楂不但能使肉更容易软烂,还能减少油脂的摄入和吸收,口感更丰富。
腊月二十八年俗要做什么呢?有民谚说,二十八,把面发。这俗语很贴切,但是在南方地区并不适用,南方不爱馒头这一口。其实二十八北方蒸馒头南方打年糕,虽然都是准备吃食,但是这两者的主要用途是不一样的。
腊月二十三之后人们陆陆续续准备了很多年货,到了二十八人们该准备主食了。众所周知,南方喜欢吃米,北方爱吃面食。因此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北方开始发面准备制作馒头,作为过年期间的主食。为什么是做馒头不是做面条呢?这是因为从初一到初五都是不宜动用炊具的,面条做好了还要煮熟,相比于面条还要馒头更符合节庆的要求,而这天人们蒸出来的馒头要能从除夕吃到初五,因此要准备一家人至少一周的主食,这叫做“隔年吃”,这也是表示家里有余粮,年年丰收富足的寓意。
北方正在热火朝天的蒸馒头,南方打年糕的汉子已经登场了。年糕一般用当年出产的粳米或者是糯米来制作,因为年糕是过节期间的节庆食品,因此被称为“年糕”,有年年升高的寓意,因此年糕备受欢迎家家户户都会在过年前准备好。腊月二十八打年糕并不像北方蒸馒头用作主食,南方的年糕最早主要是用来祭祀。在除夕人们祭祖的时候,一定要端上年糕请祖先品尝,也是请祖宗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产丰收。
二十八,洗邋遢
腊月二十七和二十八这两是民间专门洗澡的时间,“年廿八,洗邋遢”的俗语就是这样来的。这时候洗澡不仅仅是为了干净整齐的过年,更重要的是这时候洗澡有除旧疾,祈求健健康康的过新年的寓意。如果这时候不洗干净,是不吉利的事情,来年会霉运不断。这个习俗是源于古时候“驱疫鬼”的传统宗教仪式。古时候由于医疗条件落后,人们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抵抗能力也偏弱,因此在他们只能依靠这样的宗教仪式祈求避免疾病的侵扰。
除了洗澡之外二十八还有贴窗花的习俗,将喜庆的窗花和寓意吉祥的福字贴上去,春节喜庆的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了。
对于腊八节很多年轻人都不熟悉,甚至都不知道腊八节要喝腊八粥,更不要说腊八节怎么来的我们要做什么这些事情了。今年的腊八节将至,我们趁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吧!
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 腊八节怎么来的我们要做什么
腊八节的由来
据史籍记载,腊八是儒、佛两家的节日。据《礼记》记载,天子有八位大腊神,从伊耆氏开始实行腊祭。腊的本意是索求,一年十二个月,岁终聚合各种物品来祭祀腊神。腊祭的主要对象是祭祀最先种植谷物的啬神和主管谷物的司啬,以此报答他们对谷物丰收的庇护。汉代时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并正式定为节日,称为“腊八节”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节喝腊八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最早来源于佛教。佛经记载腊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他从小养尊处优,成年后走出宫门目睹了人间的生老病死,极想找到解脱人间痛苦的至道。于是他毅然离家,艰苦修行,但仍感到没有达到完美境界。腊月初八这天,他独自到尼连禅河畔苦修,又累又饿,倒在菩提树下。这时牧女茜迦罗越路过,情急之下,用各种米、豆、野果及八头牛的奶水混合熬成粥,喂给奄奄一息的悉达多。吃粥后,悉达多的体力得到恢复,在菩提树下继续静坐沉思,很快眼前出现光环,大地震动,天乐奏鸣,众神云集,齐声赞颂悉达多得道成佛,被人们尊为“释迦牟尼”,意为“大彻大悟”的人。腊月初八这一天从此就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
佛教东渐后,每逢是日,中土大小寺庙佛门弟子举行庄严的诵经法会,以各种干果杂粮熬成粥供佛和施舍给善男信女,称“佛粥”或“腊八粥”。这一习俗流传到民间,百姓纷纷用谷物干果熬粥,又称“八宝粥”,用来敬佛和祭祀先祖,祈求佛祖保佑吉祥平安和来年五谷丰登。
腊八节习俗
1、喝腊八粥,庆祝丰收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最早开始于宋代,也叫做七宝五味粥。汉族民间流传着喝腊八粥的风俗,用以庆祝丰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2、祭祀
从先秦开始,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的习俗。《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 此外,腊八节还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节日。所以,在腊八节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灵、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头。
3、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家家户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也是给自家算算账,看看这一年的开支、盈余,盘算该花多少钱置办年货等。
4、制腊八豆腐
这是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腊八豆腐 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辅料,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的模样,淋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5、吃腊八面
在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太阳出来之前,陕西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碗热气腾腾、四溢飘香的腊八面。腊八面是在腊八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过去在陕西大荔和临潼、凤翔一带腊八节这日人们煮面敬神,因之叫"腊八面"。
6、吃麦仁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即可食用。
了解更多腊八节信息请点》》》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一个很特殊的节日,它不仅是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最先是以节气的形式出现的,逐渐演变为节日,就是我们现在的清明节。那么清明代表什么节日你了解吗?还有清明节要做什么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代表什么节日 清明节要做什么
清明节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祭祀日,在这一天人们对已经去世的人们进行祭拜,也就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这是对死者的一种怀念的仪式。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现在流传的节日中,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也是唯一演变成节日的节气,并由此产生出许多习俗。诚如《岁时百问》所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如果我们把春天比做一位少女,立春时她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而到了清明,已由豆蔻年华长成--A靓女,楚楚动人。此时春光明媚,空气清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在房间憋闷了一冬的人们,顿觉“天边光景一时新”。于是不管男女老幼,不分贫富贵贱,人们纷纷到野外踏青,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清明民俗
清明节是24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四月四日或五日。传统上,这一天 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亦称“扫墓”。
清明节期间,古代中国人习惯戴柳条编制的头饰。这源于佛教的影响,他们认为柳 枝有魔力,可以驱鬼辟邪。所以戴柳枝头饰成为一种传统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除了清明扫墓戴柳枝头饰外,还有纯粹的娱乐活动,诸如放风筝、荡秋千等。尤其在 中国北方,春季是多风的季节,正好放风筝。所以清明期间放风筝成为一种普通的活动 就不足为奇了。中国的风筝史是很有意思的。据说风筝是2000多年前由传奇式的著名 木匠鲁班发明的。
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所以叫木鸢。“Mu”的意思是“木头”,“Yuan”的意思 是雀鹰,雀鹰是一种鸟。所以“Mu Yuan”的意思是“木制的雀鹰”。纸的发明同样引起风 筝制作者的注意,不久风筝又叫“纸鸢”,“Zhi”意思是“纸”,所以“Zhi Yuan”的意思是“纸雀鹰”。
风筝不仅用来娱乐,也用于军事目的。有描述特大风筝的历史记载,据说有的风筝大到足以把一个人带到高空去观察敌人的行动。大约在1500年以前,梁武帝(梁朝皇 帝,502~549)在南京被判军围困时就是用风筝送出呼救信号取得外援的。
在唐代,人们开始用薄薄细细的长竹片连接起来做风筝。当这种风筝在空中飞得很高时,风会使这些竹片震颤发出低沉的拨弦声,非常像中国古代的一种叫筝的弦乐器。 以后,又有了“风筝”这个人人皆知的名字。
在清朝,人们把风筝放得高高的,然后放开风筝绳,让它飞走。认为这样厄运和疾病 也会随它而去。相反,捡到别人丢的或放的风筝会带来厄运。
有些爱好者喜欢在晚上放风筝。他们把里面装有蜡烛的小彩灯点着。系在风筝绳 上。几十只风筝一齐飞向天空,闪烁着多种颜色的灯光构成一条条弧线点缀着夜晚的天空。
过去观光者都到天安门广场看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风筝,最大的可能有100米长, 用100个小的风筝连成一条龙或一条蜈蚣。每年的4月份在中国东部的山东省举行的 潍坊风筝节,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活动,它吸引着全世界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和放风筝的竞赛者。
清明节禁忌
在民间清明节有很多禁忌。如清明忌讳刮风、下雨、阴天。人们认为,清明有风,主早;有雨,会对麦子造成伤害。相传清明不明是荒年的兆头。
在晋北地区,女子禁忌上坟,只有男子才有上坟的权利,上坟之后,回到家要用烧剩饿纸钱剪成门形,贴在门上。临沂地区,忌讳妇女在清明时节回娘家,否则,会死公公。而有些地方就恰恰相反,刚过门的新媳妇一定要在清明时回娘家,相传,不回娘家,婆婆会死。而在山东即墨有青年妇女躲清明的风俗,相传这日天界会有凶神下凡抓俊俏的姑娘。
汉族民间有清明日戴柳、插柳的习俗。清明不戴柳已成为禁忌。这方面的俗谚有许多,如:“清明不戴柳,死了变成狗”。“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清明不带柳,红颜成皓首”。
山东即墨还有青年妇女躲清明(三月三)的习俗。据说这天有凶神要下凡抓俊俏姑娘,因此,这一天妇女忌作针线,一律要出外踏青,荡秋千。这实在是青年妇女出门踏青、玩耍的极好借口。妇女们在这一天玩得十分痛快、开心,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这种说法。刚过门一年的新媳妇也要在清明时节回娘家,俗称之为“换还寒食”。据说,不回娘家,会死婆婆。
而山东临沂地区,则忌讳妇女在清明时节回娘家,否则,要死老公公。
此外,在与农事相关的方面,清明还忌讳天阴、下雨、刮风。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清明有风,主旱;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在黑龙江望奎、山东庆云等地,清明节妇女不能做针线活,俗信动针线者会头目不清。在山东陵县,不能动碾磨。如果清明节恰逢三月三,在山东即墨,据说这天凶神要下来抓俊闺女,青年女子不能在家,要出去躲清明。如果女子已出嫁的不能在婆家,要回娘家,叫做“换还寒食”。不过,在山东临清。则忌讳这天回娘家。在晋北地区,女子忌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