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国人

2020/4/1 16:11:29
万年历日历:国人知识
国人知识
美国万圣节是什么节日

万圣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是属于西方国家的鬼节,这在很多国家都流行,那么你知道美国万圣节是什么节日?美国人怎样过万圣节吗?美国万圣节最常见到的场面就是群鬼游行,利用逼真的化妆技术和服装营造出诡异的氛围,让人如临其境般,若是想体验这样的万圣节活动,那就去美国看看吧。

美国万圣节是什么节日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洋万圣节,美国的街上四处可见精彩的现场表演、戏台上演的幻觉魔术、逼真的游尸和鬼魂,及各种恐怖电影的放映。到了晚上,便赶紧将蜘蛛丝架起来,再帮负责吓人的演员上妆。鬼屋的内容,则大多与电影主题有关,如:神鬼传奇、星际传奇、鬼故事…。这些场景的布置、化妆技术和戏服,有如真的情境,一不留神,肯定令人惊声尖叫。

随着时间的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变得含有喜庆的意味。因此现在象征万圣节的妖怪及图画,都变成了可爱又古灵精怪的模样,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爱发挥创意的美国人,在这一天则极尽所能的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让鬼节变得趣味多了。

在万圣节前夕,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trick or treat~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美国人怎样过万圣节

万圣节前夜,即10月31日夜晚,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为了保护儿童和对他们加以引导,美国的学校和家庭常在万圣节前夜为他们组织丰富多彩的晚会和娱乐活动。孩子们自己动手布置会场,装饰环境,然后装扮成女巫或海盗等模样表演各种节目或做游戏玩。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美国万圣节的象征和游戏

1. 杰克的灯笼

相传在爱尔兰有个无恶不作的酒鬼叫杰克,他捉弄撒旦,骗他爬到树上摘苹果,然后在树上刻了一个十字,将他困在树里。杰克死了之后,由于他生前干尽坏事,天堂和地狱都不肯收留他。最后撒旦罚他永远提着灯笼,直到找回人间的路为止。美国人现在所提的杰克的灯笼,大多都是由南瓜雕刻而成的。

2. 黑猫

据说以前的人们相当害怕巫术,他们相信黑猫是女巫或巫师的化身。猫本身是个灵敏的动物,若再加上毛色是黑的,令人特别感到一股邪气,所以人们通常都认为黑猫会带来坏运,黑猫据说会跟巫婆一起骑着扫帚飞上天空。

3. 咬苹果游戏

在万圣节前夕,咬苹果是人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先将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子里,孩子们不能用手拿苹果,必须用嘴巴去咬,先咬到的人就是优胜者。据说此游戏源自罗马人,他们在敬拜死者庆典的同时,也敬拜水果女神,据说她戴着苹果王冠,因此罗马人会在这一天玩着许多跟苹果有关的游戏,其中一个就是咬苹果,后来此游戏传到居尔特,最后传到美国,变成一个万圣节很受欢迎的传统游戏。

4. Trick or treat活动

「不给糖就捣蛋」的由来源自于中世纪的欧洲习俗。十一月二日是天主教的全灵日,在这天,人们会挨家挨户地去要「灵魂蛋糕」,当他们得到蛋糕时,就会为施与者的祖先祈祷,反之,他们就会作弄那个人,因为他不关心他的祖先。


外国人怎么过圣诞节

每当街上响起欢快的圣诞歌曲,就知道今年的圣诞节要来了,圣诞节中国怎么过,应该也是有延续西方国家的一些特色,不过毕竟不是自己传统节日,所以没有那么多讲究,但是西方国家就不一定了,因为这就是他们的法定节日,场面肯定热闹异常。那么外国人怎么过圣诞节呢?下面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下世界各国过圣诞节的习俗吧。

英国

英国人过圣诞节的习俗很是得小编的心意,因为他们的过节的重点是放吃上,节日时候圣诞餐桌上会摆满各种各样的美食,其中包括烤火鸡、圣诞布丁、烧猪、圣诞碎肉饼等等,很是诱人呀!

美国

美国人过圣诞节比较注重家庭聚会,会重点布置家庭聚会的吃食、场景和给孩子的礼物,而且布置时候尤其重视圣诞树的布置,圣诞饰品、小彩灯一个都不能少。圣诞节当天,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广场每年必举行一次圣诞树点灯仪式,以显示对圣诞节的隆重。

法国

法国过圣诞节比较注重教会弥撒这一方面,节日期间法国的成年人是一定要去参加子夜弥撒的,之后要回到家中与兄弟姐妹们团聚吃饭,把之前发生过的矛盾和误会都在饭桌上讲开,然后冰释前嫌。这样说来,这个做法是非常好的,可以让家人一家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德国

德国最经典的圣诞节活动就是逛集市,德国纽约堡的圣诞集市已经成为欧洲国家最著名的圣诞场地,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慕名前往参加活动。

圣诞节

荷兰

身在荷兰,不用担心在圣诞节没有礼物收,因为荷兰的圣诞习俗就是人们扮成圣诞老人去到每家每户派送礼物,所以说在荷兰还是很幸福的。

芬兰

你或许不知道吧,芬兰的拉普兰是圣诞老人的故乡哦,传说去到圣诞老人的故乡,你会看到圣诞老人坐在壁炉边给小孩子们讲故事和做游戏。而且芬兰还有个圣诞老人村,世界各国的孩子可以写信寄到那里,把自己的愿望诉说给圣诞老人听哦!

澳大利亚

都知道澳大利亚是海的国家,所以澳大利亚的圣诞节与海有关,举办圣诞舞会的场地一般都是选择在沙滩,然后进行烧烤舞会度过这个节日,而且都是选择在夏天时候庆祝。


中国人怎么过圣诞节

众所周知,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的诞生,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宗教节日。大家对宗教节日这个名词可能有点陌生,其实我国也有宗教节日的,就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一般会庆祝圣诞节的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而我国并不信仰基督教,圣诞节之所以会在我国盛行,其实还和香港、澳门长期受到英国和葡萄牙的统治有关。那么中国人怎么过圣诞节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中国圣诞节的习俗。

中国人怎么过圣诞节 中国圣诞节的习俗

中国人怎么过圣诞节 中国圣诞节的习俗

中国非传统基督教国家,然而香港及澳门在殖民时期分别受到英国及葡萄牙的影响,平安夜是年轻人、小孩子以至所有人都会庆祝的日子。数以十万计的香港市民会到尖东欣赏圣诞灯饰,及到酒店吃自助餐;

还有不少人会在平安夜交换礼物,年轻情侣则会到尖沙咀欣赏圣诞灯饰,开圣诞派对,或到兰桂坊等地狂欢,基督教及天主教徒则会参加报佳音等宗教聚会。

平安夜也令不少年轻人在这晚“初尝禁果”,因此当地有“平安夜,失身夜”之说,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母亲的抉择等组织每年都接到不少求助。

中国人怎么过圣诞节 中国圣诞节的习俗

在澳门,每逢踏入十二月大街小巷都会粉饰得充满浓厚的欧陆圣诞气氛,圣诞树、马槽、彩带、灯色随处可见。在平安夜,年青人联朋结队到中区逛街,又喜欢到议事亭前地和大三巴牌坊欣赏分别由天主教会和基督教团体所举办的圣诞报佳音。到了午夜,澳门各堂区的天主教堂分别举行圣诞子夜弥撒,尤其以主教座堂人数最多,圣诞钟声遍及全城,即使非天主教的市民也喜欢到教堂感受圣诞节的宗教气氛。而澳门的皇朝区亦人潮如鲗,年青人到酒吧狂欢佳节。

在台湾,原本只有占人口少数的基督徒以传统方式庆祝,然而近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刺激,以及日本节目、ACG文化的影响,在年轻人之间兴起了过平安夜的风潮,庆祝的方式除了移植自日本及美国之外,许多地方还会举办圣诞狂欢舞会。此外,浪漫气氛浓厚的假期容易导致纵情,再加上未采取适当的避孕措施,平安夜后往往出现女性的堕胎潮。

中国圣诞节的习俗

平安夜吃苹果

平安夜吃苹果

平安夜这个习俗渐渐流传进中国,圣诞节的前一天,被称为平安夜。平安夜还没到,一种叫做“平安果”的礼物,开始在人们手中悄然传递 。

据了解,“平安果”是用一个个色泽鲜艳、样子好看的进口苹果装扮而成的,多为红蛇果、青蛇果,当然也有把国产的红富士苹果进行包装扮成“平安果”的。据说,“平安果”象征着平安、祥和之意,之所以把“苹果”当成“平安果”的首选,是取了“苹果”的字音。

据说水果商装扮“平安果”是受年轻人的启发。开始时,有一些年轻人买一两个进口苹果,然后拿到礼品店打上包装,准备在平安夜当礼物送给好朋友,这一“商机”马上被精明的商人捕捉到。

对这种新东西感兴趣的多为一些青少年,他们都觉得用5元钱将赋有“平安”意义的礼物送给朋友挺值。看来,平安夜在人们手中悄悄传递着“平安果”的同时,也在传递着一份美好的祝福。

不过,平安夜送平安果,这个习俗据说是中国才有的。因为中国人比较注重谐音,比如洞房花烛夜,把花生红枣和莲子放在被子下面,寓意“早(枣)生贵子”。平安夜就是圣诞节前夜,圣诞节是12月25日,平安夜就是12月24日夜晚。苹果的“苹”与平安的“平”同音,于是中国人寓以苹果“平安”的吉祥含义。于是就有了平安夜送苹果的习俗。送苹果代表送的人祝福接受平安果的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苹果和圣诞节的关系

平安夜吃苹果

要说苹果跟圣诞节,也不是一丁点关系都没有。在欧洲比较传统的圣诞节里,也的确存在苹果的踪影。

比如,关于圣诞节文化的起源中,其中一种说法是,中世纪的德国,曾经非常流行一种叫做“乐园剧”的宗教戏剧。这个剧里主要是向观众展示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产生原罪,一直到耶稣基督拯救人类的故事。既然有失乐园的主题,那么当然要有知善恶树,还有那颗导致人类被驱逐出乐园的知善恶树果实做道具啦。

后来这剧里用来代表知善恶树的松树就演化为圣诞树,用来代表耶稣基督的蜡烛被挂在了树枝上,还有代表赎罪圣体的小甜饼(糖果),圣诞树顶那颗星星就是所谓伯利恒之星,圣诞树下的礼物再现了循着伯利恒之星找到耶稣的东方三博士奉上礼物的事迹,苹果则是知善恶果或者智慧果。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也写到过维特“回忆了自己突然站在房门口,看见一棵挂满蜡烛、糖果和苹果的漂亮圣诞树时的惊喜心情。”

当然这也只是圣诞风俗起源的一种说法。不过关于现代通行于英美的圣诞习俗的文献,大部分的确都指向了德国,是所谓德国制造。


美国人感恩节感恩什么

美国人感恩节感恩什么?我想美国人没有什么脸面告诉你,最初他们的先祖是感恩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现在他们也许会说他们是感恩所有人,包括已经被他们几近灭族的印第安人。可以说美国的感恩节一路以来是染着印第安人的鲜血走过来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美国感恩节的由来吧!

美国人感恩节感恩什么 美国感恩节的由来

美国人感恩节感恩什么 美国感恩节的由来

美国感恩节原先是为了感恩帮助过他们的印第安人,现在也许是感恩所有人,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恩人”!

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了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会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一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鸡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帝赐予了一个大丰收。自此,感恩节变成了美国的固定节日。

美国人的感恩节

然而,随着越来越移民的涌入,他们和印第安人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开始了疯狂争夺土地的血腥战争。遗憾的是,印第安人不仅丢失了土地所有权,还葬送了不少族人的性命。所以,这个节日也被称为“没有恩人的感恩节”。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凡,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休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也会回家过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并且对家人说:“谢谢!”。

在印第安人几乎绝迹的时候,感恩节依然作为美国最重要的节日延续了下来。只不过,表达感谢的对象,可以是所有人。不管遇到谁,他们都会说:“Thank you!”

美国感恩节习俗

美国感恩节习俗

1、感恩节食俗

吃火鸡

感恩节的食品极富传统色彩。每逢感恩节,美国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鸡可吃。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欧洲移民到美洲后,觉得火鸡的外观与土耳其“身黑头红”的服装特色很相像,于是叫它们为“Turkey”(土耳其)。1947年杜鲁门总统当政时期增加了一项总统放生火鸡的仪式。实际上这个传统仪式可以追溯到林肯总统当政时期。

吃南瓜馅饼

它基本上已成为美国的国菜了,是除了火鸡之外感恩晚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用黄油和蜂蜜烤制的南瓜馅饼口味酥脆,香味浓郁。很多小孩子也都很喜欢。根据口味的不同,也可加加入臻仁、坚果、奶酪等。

此外还有甜山芋、蔬菜沙拉、南瓜布丁、布朗尼糕点等。

吃红莓苔子果酱

Cranberry小红莓是感恩节的一个象征性的食品,小小的红色果实口味略酸,但做成果酱非常的爽口,酸甜怡人。在感恩节前后,家家户户都热衷于做口味各异的红莓苔子果酱,那酸甜的味道最适合出现在一家团聚的感恩晚餐上了。

2、送食物

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

3、感恩节游行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感恩节最盛大的游行活动就是梅西感恩节大游行。是由美国梅西百货公司主办的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大游行,这一传统始於1927年。梅西感恩节大游行由美国梅西百货公司主办,在感恩节当天举行,持续时间约3小时。


克劳赛维茨是哪个国家

对于一些外国伟人,我们自然是了解甚少,尤其一些军事思想家,知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其中,国际上一名比较有名的军事思想家叫克劳赛维茨。那么,克劳赛维茨是哪个国家的?你知道克劳塞维芡是哪国人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克劳赛维茨是哪个国家 克劳塞维芡是哪国人

克劳赛维茨是普鲁士(现德国)人。他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军队少将。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著有《战争论》一书。

1803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奥古斯特亲王副官。1806年10月随亲王参加奥尔施泰特会战时,被法军俘虏,翌年底获释。1809年初调普军总参谋部工作,任总参谋长兼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G.J.D.von沙恩霍斯特的办公室主任,协助沙恩霍斯特从事军事改革。1810年秋任军校教官,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1812年春,主张联合俄国抗击法国,因不满普鲁士国王同拿破仑一世结盟而辞职,转到俄军,在骑兵军和步兵军司令部中任职。1814年回归普军。翌年任G.L.布吕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参加利尼会战。1818年5月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9月晋升为少将。任校长职12年,潜心研究战史和从事军事理论著述。1830年任炮兵第二监察部监察。1831年5月任驻波兰边境普军参谋长。同年11月卒于布雷斯劳。克劳塞维茨去世后,他的妻子于1832~1837年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1~3卷为《战争论》,其余为战史著作。法国大革命、历次拿破仑战争和19世纪初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于克劳塞维茨世界观、军事观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克劳塞维茨虽然对法国大革命持反对态度,但他同时也清楚地看出了这次革命在军事上引起的根本性变化,并对封建主义军事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可是,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仍是资产阶级的中庸思想:在进步的观点中夹杂着反动思想、普鲁士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克劳塞维茨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他以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为指针,在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首次对战争和军事学术等一系列现象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作了分析。

克劳塞维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撰写了论述荷兰独立战争、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战争、路易十四战争、菲特烈二世战争、拿破仑战争、1812年卫国战争、1813年德意志解放战争等许多军事历史著作。克劳塞维茨的主要著作是《战争论》。

克劳赛维茨对战争的态度:

1、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如同一条变色龙,每一次战争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战争的暴烈性,战争的盖然性和偶然性却是其根本属性之一。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任何企图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战争爆发之后,并未脱离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

2、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当然,消灭敌人并不意味着蛮干。有勇无谋的硬干,不仅消灭不了敌人的军队,反而会使自己的军队被敌人消灭。

3、战略包括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物质要素指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的比例等。数学要素指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等。地理要素指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统计要素指一切补给手段等。克劳塞维茨认为,“这些要素在军事行动中大多数是错综复杂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精神要素占据首位,影响战争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战争始终。“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4、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克劳塞维茨认为,数量上的优势在战略战术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虽然在实际作战时,通常不可能处处形成优势,但必须在决定点上通过巧妙调遣部队,造成相对优势。一切军事行动或多或少的以出其不意为基础,才能取得优势地位,使敌人陷入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成倍地扩大胜利的影响。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优势兵力。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同时使用,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最越好。会战是战争的真正重心,由几个战斗所形成的大规模会战能有效地消灭敌军,所取的的成果最大,故高级将领应当重视这种双方主力之间的战争,视其为挫败敌国交战意志的重要手段。

5、战争中的攻防。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和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形式。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整体为防御,局部可能为进攻。进攻中含有防御因素,防御中也含有进攻因素。进攻可转变为防御,防御也可以转变为进攻。一般说来,防御有离自己的兵员和物资补给地较近,能依靠本国民众的有利条件,但它的目的是消极据守。进攻具有“占领”这一积极目的,并通过占领来增加自己的作战手段。

6、要积极向战史学习。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理论是成长于战争经验土壤里的果实。战史是最好的、最有权威、最能说服人的教师。战争理论和原则的提出,应当在研究战史的基础上进行。当然,战争理论也要随着时代和军队的变化而变化,要适应特定国家的需要,具有时代的特点。


光棍节是哪国人谁发明的

过了那么多年光棍节,你有没有认真的去了解光棍节这个节日呢?除了知道光棍节是属于单身人士的狂欢节,是大型虐狗表演现场,是后来发展成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节日,你知道光棍节是哪国人谁发明的吗?光棍节起源于哪个国家呢?以下是带来的各个版本的光棍节由来,一起去瞧瞧其中的内容吧。

光棍节是哪国人谁发明的 光棍节起源于哪个国家

光棍节的介绍

光棍节是流传于年轻人中的娱乐性节日,以庆祝自己仍是单身一族为傲。同时,这一天也是众多为单身男女脱离光身状态的交友聚会活动举办的日子,因此又同时是“脱光节”。

光棍节,11月11日,源于这一天日期里有四个数字“1”形似四根光滑的棍子,而光棍有单身的意思,所以11月11日便被作为“光棍节”,并成为单身一族的节日而广泛流传。

光棍节的由来版本一

对于光棍节的来源,有很多种版本,有些人说光棍节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人发明的。光棍节于1990年代初诞生于南大随后扩展到南京各高校并进而传播到各地大学,是校园趣味文化的代表产物之一。随着一批批学子告别校园这个节日被渐渐带入社会,现在已经是社会广泛流行的一个非正式节日。

光棍节的由来版本二

也有人说光棍节这个节日诞生于西方,是属于外国人的节日。据说这个节起源于800多年前,也就是1111年11月11日,那天光棍达到和创纪录的8条。其实,设立这个节是上帝的意思。耶稣诞生那天,也就是公元1年1月1日,第一个光棍诞生了。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成为一些光棍纪念的日子,可是真正成为节日,则是1000多年以后的1111年11月11日。

光棍节的由来版本三

还有一个神话版本。传说中,有四个男人,当然都是光棍,也就是没老婆没女朋友没情人也没某某伴侣的那种。他们聚在一起搓麻将。从上午11点打到晚上11点。输赢倒是次要的,奇怪的是,搓麻过程中,不论是谁和牌,自摸或者接炮,都是和四条。于是自始至终,都在,四条,四条,四条。最后有输得多的人火了,拍桌子说,四条四条,四条什么啊?另外三个说,四条就四条,还四条什么。四条什么?这本来不算个问题,麻将牌里,四条就是四条,没有四条什么的说法。不过,打完麻将,他们一起去冲澡,把衣服裤子一脱,答案很快就出来了。输钱的那个人,十分兴奋,边冲水边欢呼,我知道四条什么了,我知道四条什么了!后来,这四个光棍为了纪念终于知道四条是什么,特把这个设为光棍节。事有凑巧,这天刚好是11月11日,日历上,刚刚好,不多不少,也就是四条……

光棍节的延伸发展

在光棍节的基础上,由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又发展出了脱光节。11月11日这一天,有庆祝单身生活的,是为“光棍节”;有为脱离光身状态而参加交友活动的,是为“脱光节”。再一方面,已婚人群又以具有两对偶的4个1代表“一夫一妻,一双一家”和“一生一世,一心一意”而以11月11日这一天作为夫妻“忠偶节”来庆祝,而不少新人特意选在这天领证结婚。此外,有些青年人则将这一天当作祝贺自己可以脱离父母的照顾和资助而能够自食其力自己独立生活的日子。

光棍节现已成为社会流行的单身节日。由1延伸,1月1日称为“小光棍节”,1月11日和11月1日称为“中光棍节”,而11月11日由于有4个1,所以被称为大光棍节,其中以11月11日的“大光棍节”为一般所说的光棍节。光棍节这天的吉祥物是四根油条加一个包子,四根油条就是“1111”中的四个“1”,包子就代表中间的那个点,也有用鸡蛋代替的。在光棍节这天,部分“光棍”会选择各样的庆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