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在某一个时期会出现持续的阴雨天,其中,每年2月份到3月份期间,便会出现一次比较潮湿的天气,俗称“回南天”。但这种天气并不是所有南方地区都有,那么回南天出现在我国什么地区?具体中国哪些城市有回南天?一起来了解。
回南天出现在我国什么地区 中国哪些城市有回南天
华南地区。
华南属于典型的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每当每年3月至4月时,从中国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与从中国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在岭南形成准静止锋,使华南地区的天气阴晴不定、非常潮湿,期间有小雨或大雾,回南天现象由此产生。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就开始在物体表面凝结、起水珠。
回南天是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春季的二三月份,主要是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回南天现象在南方比较严重,这与南方靠海,空气湿润有关。
“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
而浓雾则是“回南天”的最具特色的表象。据统计,回南天现象严重时可使能见度降至50米。在回南天气中,一些物品或食品很容易受潮,进而霉变腐烂,因此,要适当采取相应的防潮措施。
回南天来临需要注意什么?
1、健康提醒:谨防呼吸道疾病
潮湿多雾的天气很容易引起风湿病、关节痛、肌肉痛的复
发,因此有这些疾病的市民需要注意保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病人应该按时服药、进行血压的监测,还要注意预防脑中风等疾病的出现。
另外,“倒春寒”的天气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疾病,而潮湿的天气也是湿疹、皲裂、皮炎、脚气等皮肤疾病多发的时节,市民应注意预防。
2、出行提醒:雨雾中行车应减速
潮湿天气下要特别注意行车的能见度,检查车辆安全技术状况、尤其是刹车系统,擦干后视镜、车头灯、尾灯,按规定打开雾灯、近光灯、示宽灯、尾灯提醒后方车辆,及时用雨刮器清理车前挡风玻璃,并适当降低车速。雾天切忌使用远光灯,以免灯光在车前被雾气反射成一片空白,反而看不清前方车辆。
3、中午有阳光也别开南窗。
要提前关闭门窗,先防后治,防止室外暖湿气流进入。有些人以为中午阳光明媚,可以开窗通风,这种做法并不能缓解潮湿现象。中午是室外气温最高的时候,室内外温差也最大,这个时候通风,有时会引致室内地面、墙面水汽凝结更加严重。
4、卫生间房门随手带上,以免水汽绵延到室内其他地方。煮饭或洗完澡,记得要把厨房门和厕所门带上,并开抽风机,减少水分进入客厅。
很多人以为寒潮只是出现在寒冷的冬季,但实际上,寒潮的出现比我们想象的要早,那么寒潮一般出现在一年中的哪些季节呢?根据历年寒潮时间来看,我国寒潮发生的时间最早是在秋季,最晚到春季结束,也就是说三个季节里都有可能遭受寒潮袭击。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情况。
寒潮一般出现在一年中的哪些季节 我国寒潮发生的时间
寒潮一般出现在一年中的秋末、冬季、初春。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摄氏度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寒潮发源于新地岛以西洋面上、新地岛以东洋面上以及冰岛以南洋面上。据中央气象台统计资料,95% 的冷空气都要经过西伯利亚中部(70°~90°E,43°~65°N)地区并在那里积累加强,这个地区就称为寒潮关键区。
寒潮的重要路线:
(1)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2)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
(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4)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降温。
寒潮与冷空气的区别:
冷空气(低温天气):冷空气和暖空气是从气温水平方向上的差别来定义的。即位于低温区空气称为冷空气。
寒潮是一种大型天气过程,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会造成沿途大范围的急剧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
冷空气和暖空气是从气温水平方向上的差别来定义的。即位于低温区空气称为冷空气。多数在极地与西伯利亚大陆上形成,其范围纵横长达数千公里,厚度达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冷空气过境会带来雨、雪等,使温度陡然下降。每次冷空气入侵的强度不一样,有强有弱,降温幅度有多有少。冷空气像潮水一样涌动,受其影响范围广,可达到2千公里以上。由于移动的路径不同,受影响的区域也不同。
最新标准是: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温度达到或者低于4℃,陆地上有相当于三个行政区的范围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伴有6~8级大风。达不到此标准只能叫做较强冷空气或者一般冷空气。
冷空气分为五个等级:弱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冷空气的最大强度是寒潮。寒潮是一种自然灾害,冷空气只是一种低温天气。
寒潮到来时,会刮风下雪,是非常冷的天气情况,而多数人认为这种情况只有冬季才会发生。但实际上,寒潮不仅仅发生在冬季,其他季节也会有。那么,到底寒潮一般出现在一年中的哪些季节呢?春季还有寒潮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寒潮一般出现在一年中的哪些季节 春季还有寒潮吗
寒潮一般出现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所谓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入侵中国的寒潮主要有下面几条路径:
1、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2、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
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4、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降温。
寒潮来袭有哪些应对措施?
保暖方面:
南方地区居民由于没有保暖措施,防寒意识较差,容易出现冻伤,甚至冻死事件,应关注天气预报,及时购置衣物及保暖用品用具,相关机构也应宣传健康防护知识。
北方地区居民虽然有相关保暖设施,但寒潮来临气温骤降时应进一步加强保暖防护,同时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极寒地区居民关注天气预报,注意室内和自身保暖,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提前储备足够的保暖物品和食物,尽量不要外出。
身体方面:
寒冷天气(寒潮)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尤其对于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和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脆弱人群。但这些脆弱人群,对于寒潮风险的认识并不高,自身防护意识不强,在寒潮来临前或寒潮期间,应加强对脆弱人群寒潮风险的科普宣传,提高脆弱人群自我防护意识。例如关注寒潮来临前的预警,注意根据温度变化,加强室内和自身保暖等。
农业方面:
1、相关部门及时指导设施农业种植企业和农户及早采取加固、保温防冻措施,防范低温冻害及大风危害。城市管理部门应尽快检查户外广告牌等,以防大风刮落伤人。2、各地各相关部门及时同环保等部门申请报备,协调果园熏烟防霜事宜,并准备好柴草、烟弹等防霜物资,密切关注霜冻预警信息,适时采取火墙升温、覆盖保温、联合熏烟等防霜措施;有条件的园区可安排灌溉、喷施防霜剂等措施增强果树抗冻能力。3、目前我区各地风力较大,森林草原气象火险等级较高,且正值清明祭扫及踏青时节,要加强防火巡查及火源管控,严防火灾发生。
很多沿海地区的朋友可能觉得台风出现的地方应该在我们海域附近,但实际上,多数台风都出现都比较远的地方,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长途跋涉之后,才到达该地。那么,台风一般在哪里出现呢?通常台风出现在什么地区?一起来了解。
台风一般在哪里出现 台风出现在什么地区
一般出现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
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64节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时118千米或以上)称为飓风(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义字(西北太平洋地区采用近义字台风)。“台风”与“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而已。
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而已。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称作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风。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
1、在西北太平洋(日界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比如在东亚、东南亚一带就称为“台风”。
2、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
3、在菲律宾被称作“碧瑶风”。
4、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
5、在印度半岛被称作“热带气旋”。
6、在澳洲被称作“畏来风”。
7、在墨西哥人则称之为“鞭打”。
我国不同地区,台风影响不同:
影响中国台风的初始位置相对集中在4个海区:
1、南海中北部海面, 1~4月很少,6~9月主要集中发生在北纬15°以北海面,10~12月则往南移动;
2、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台风发生的高频区主要在这一海域北纬15°以南,6月渐北移,7~8月出现在吕宋岛到琉球岛附近海面,9月以后生成区又南移;
3、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1~5月很少,6月和11月形成在群岛以南附近海面,7~10月集中在岛的周围;
4、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1~6月很少,9月以后发生区东移。10月发生数最多。台风发生密集区随纬度和月份有明显变化,绝大多数发生在北纬10°~20°,最北和最南分别在北纬30°和北纬2°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严重。登陆中国的台风,8月在台湾省平均最大风速达43米/秒,其他月份在台湾也均达强台风等级。其次是8月份在渐江登陆的,平均最大风速为41米/秒。在广东登陆的台风虽强然最多,但其平均最大风速并不强。10月份登陆海南岛的台风较强中,平均最大风速为36米/秒。登陆福建的台风,常先经台湾省受到削弱,登陆台风较强的出现在9月,平均最大风速达31米/秒。
想了解台风更多消息,请关注》》》》最新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
每个季节能平分到6个节气,秋天的节气是从立秋开始的,然后一路经过处暑、白露、秋天、寒露、霜降收尾,这个秋天也就过去了。将这6个节气记在心间,你就不用疑惑霜降一般出现在哪个季节,也不用烦恼霜降之前是什么节气了吧!
霜降之前是什么节气 霜降一般出现在哪个季节
霜降之前是什么节气 霜降一般出现在哪个季节
霜降之前是寒露节气
秋季的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天、寒露、霜降。
霜降一般出现在哪个季节
霜降一般出现在深秋,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这个时候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霜降,顾名思义,就是秋之末,冬之始,初霜开始降临,天气渐冷,草木枯黄,黄河以北,大地万物开始变得荒漠萧瑟;黄河以南,则是深秋之际,秋雨不绝,凄凄惨惨冷冷清清。
霜降之前是什么节气 霜降一般出现在哪个季节
霜降有三候
在古代,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一候豺乃祭兽。“豺乃祭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曰:“豺不祭兽,爪牙不良”。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并以先猎之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如同人间新谷的收获,用以祭天,以示回报,并以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是兽之义,也是人之本也。
二候草木黄落。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秋天,西风漫卷,催落了叶,吹枯了草。逐渐寒冷的气候,将大自然所有的生命力进行了一次次毁灭性的摧残。翠减红消,雁影无踪。而人的情感,也进入深沉的低谷。离愁别恨,凄风苦雨,尽皆展示深秋的悲苦,触及人心。
三候蜇虫咸俯。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此时的大自然,是一种寂静的美。经过了生机勃勃的春,热闹蓬勃的夏,收获喜庆的秋,生命的轮回,又进入休眠的状态。蜂蝶不见踪迹,蜇虫无声,都为经历漫长的冬天而作准备。那是以修行的姿态,期待来年的新生。
霜降节气养生
霜降之前是什么节气 霜降一般出现在哪个季节
进补鸭肉,秋季润燥
谚语说“补冬不如补霜降”,人们认为秋补比冬补更要紧,霜降这天进补的话,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很多地方在霜降期间一般选择吃煲羊肉、煲羊头、四物老鸭汤等。四物指党参、当归、熟地、黄芪四种中药,都是补药。
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贴秋膘”。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这句小小的谚语充分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得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乐得卖鸭子的老板们嘴都合不拢了。
鸭可谓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润燥首选吃鸭。
鸭子全身皆美味,除了有著名的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杭州老鸭煲等各地招牌美食,还有鸭血粉丝汤、毛血旺、香辣鸭脖等特色小吃。即便是一碗清火老鸭汤,也能让人既饱了口福又滋润了身体。
另外,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常常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主要是因为这种天气具有突发性,来得比较快,让然一时难以防范。当然,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其爆发的周期性,或出现地点,提早预防。那么,到底强对流天气一般出现在什么季节什么地区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强对流天气常出现的时间及地点。
强对流天气一般出现在什么季节什么地区
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发生时间多有不同:
雷雨大风多发生在春、夏、秋三季,冬季较为少见。短时强降水一年四季都可见,也以春、夏、秋三季为多。
龙卷风一般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或夏秋之交(4~10月),以前者居多。飑线多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冷锋前的暖区中,台风前缘也常有飑线出现,以3~9月居多。冰雹大多出现在冷暖空气交汇激烈的2~5月份,也可在盛夏强烈而持久的雷暴中降落。
发生地区:
南北地区都有会出现强对流天气。不过,北方地区高空受较强西北气流控制,白天天气晴好,太阳辐射强,近地面气温升高迅速,而位于华北地区的低涡相对稳定,常常引导冷平流南下,在部分地区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大气层,使得这些地区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
一般强对流天气在各地出现的时间不一样,南方要比北方来得早,广东的强对流天气全年都可能出现。
强对流天气如何预防?
防雷方面:雷雨时,市民应尽量减少外出,不要在户外劳作,不要靠近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火大树下躲雨。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打手机。不能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在郊区或露天操作时,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撬棒等。
防大风方面:在强对流天气来临前,工地和厂区应加固围板、广告牌、棚架等临时搭建物,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碰撞,机动车和行人应减速慢行,注意观察。出海作业船只和近海养殖人员应回港避风。冰雹天气时,户外行人和作业人员应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
防短时强降水方面:短时强降水会带来地表径流量的激增,容易造成城市内涝、道路积水、在地质条件较为脆弱的地区,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市民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尽量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排水井。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当汽车在低洼积水处熄火时,人千万不要在车上等候,要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冰雹方面:了解天气变化趋势,注意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雹措施。民间故有“早晨露水重,后响冰雹猛”的说法,出现这种天气时,最好留在家中,尽量避免外出。在室外,当冰雹来临时,要迅速躲进楼房、顶棚等能够避雹的安全场所,防止冰雹的袭击。如在空旷的地方,应用雨具或其他代用品保护头部,并尽快转移到能够避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