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这是传统的祭祀节日,在千年前就有了中元节祭祀的传统,现在我国的很多农村地区依然延续这样的传统。那么一直过中元节的你知道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来历吗?其实关于中元节的由来还是挺复杂的,其中道教的传说是比较靠谱的说法了,中元节源于道教的三官大帝,下面就来看看吧!
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源于道教的三官大帝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俗称施孤、又称为七月半、亡人节,一般是七天。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习俗。所以这天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要备上下酒菜、纸钱来祭奠亡者,以表示对死去先人的怀念。
中元节源于道教的三官大帝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为“三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合称为“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地派驻人间的代表。
其中,天官紫薇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又称'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会”。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中元节和除夕节、清明节、重阳节同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其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古时候的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在春夏秋冬都要奉祀先祖,尤其在“秋尝”最为重视。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起先是天子诸侯的事,后来逐渐影响到了民间。古人对于祭祀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朱子治家格言》中讲,“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元节吃什么
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平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中元节吃鸭是因为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吃扁食
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现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饺子,其实扁食和饺子大不相同。扁食和饺子的区别,首先在皮,其次在馅。
以皮而论,饺子皮较厚,而扁食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饺子馅少,小到只有大拇指那么点,因此饺子的个头也比较小,一碗饺子虽说也有十多个,但在碗中却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余全是汤,并且饺子的馅较为单一,多为猪肉加些素菜和调料。而扁食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肉类、菜类均可入馅,连鸡、鸭、鱼、蟹、馓子、嫩黄豆等等都可入馅,且特别讲究搭配,鸡脯配芹菜,猪肉配荠菜,鸡蛋配韭菜等等。
吃“饺饼”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相传,饺饼筒是济公所留下来的:济公在国清寺为僧时,见每一餐都剩下许多菜,觉得很浪费,就把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食用,这种做法受到了众僧的喜爱,便流传至民间。
制作饺饼筒,要先将馅炒好放在一边备用。常见的馅有猪肉、猪肝、鸡蛋丝、豆腐皮、冬笋、豆面、芹菜、豆芽、海带、鱼干等。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面粉往“鏊”上糊,糊成一张薄薄圆形的皮(糊拉汰皮)。最后将食材按顺序裹在糊拉汰皮里,要做到不能裹得太“胖”,也不能裹得太“瘦”,否则就不好看了。饺饼筒包好了也要放在“鏊”上煎一煎,一直要煎到外表皮呈金黄色并油光发亮。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元节的禁忌
1、切勿深夜在街上游荡、影相、吹口哨
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说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
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拍照可能会拍到灵界的朋友
好兄弟会跟着你回家...
2、不要穿太华丽的衣服
穿戴也需要注意,最好不要穿大红大紫的衣服,特别是妖艳华丽的服饰,避免自己被灰暗的气场缠住,导致运势受阻,晦气连连。
3、有人喊你不准轻易回头
当你走在荒郊野外或者偏僻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要确定清楚是谁在叫你你才答应,以免被晦气缠身。
4、切勿靠墙边行走
看了很多鬼故事
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
七月十四如果靠墙走
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5、切勿前往荒山野岭,避免前往偏僻寺庙、山坟等地
寺庙、坟地、荒村本来就是
鬼故事最经常发生的地方
它们喜欢逗留在荒山野岭
有可能会遇到鬼打墙之类的事情
夜路上可能还有好兄弟陪你走
6、避免夜晚游水
本来这个时节就要避免游泳
因为传说水鬼会非常猖狂
此时它们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
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7、不宜7月15前后5日内搬迁、嫁娶
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
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重要的事情都不会选择在这个月份做毕竟要重视意头吉祥.
教师节是在9月10日,这个时间还是叶圣陶老先生当时提倡的,冰心当时提议教师节应该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时间也不错,可惜最后没有被采纳。关于教师节的由来我们有很多话想说的,你知道教师节起源于什么时候吗?估计很多朋友都不清楚,其实之前小编也是不知道的,不过现在清楚了。
关于教师节的由来 你知道教师节起源于什么时候吗
关于教师节的由来 你知道教师节起源于什么时候吗
9月10日教师节起源于1985年
1985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1985年举行的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1931年,教育家 邰爽秋、 程其保等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 ,在南京 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 。这个教师节没有被当时的 国民党政府承认,但在中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
为教师节定在什么日子最合适, 政协委员方明征求过 谢冰心、 叶圣陶等民进老前辈的意见。冰心建议定在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叶圣陶建议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让学生在新学年的开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最终1984年12月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中建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因为在新学年开始,新生一入学,即开展尊师活动。
关于教师节的由来 你知道教师节起源于什么时候吗
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很早就开始了
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中记载:汉、晋时期,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都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要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布席函丈(教师)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看到皇帝在这天祭孔、请老师们吃饭,各地官府也纷纷效仿,这天除了祭奠孔子,也要“置休经师,授束修(干肉)”。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发福利待遇了。在一定程度上说,古代也是有教师节的。古代的教师节就是每年农历的八月二十七日,这天是圣人孔子的出生日。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祖师,在我国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有弟子学生3000人,贤人弟子72人。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相比于今天,古代的师生关系显得更为突出。古代的父母带着孩子去十私塾报名读书,不仅要向私塾老师行叩 拜之礼,还要向孔子的牌位行叩拜大礼。在古代,无论是道教还是儒教,都把孝顺亲人尊敬父母放在首要位置。尊师之道在古人眼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吕氏春秋尊师》里这样写道。
古代教师节是要放假的
关于教师节的由来 你知道教师节起源于什么时候吗
古代的教师节和孔子有莫大的关系。在汉、晋时期,每到孔子诞辰日(农历8月27日),皇帝就会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会请教师们吃饭,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等福利待遇了。
唐宋时代,每到这一天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当时的祭典非常隆重。并且,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会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这些“先进教育工作者”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到了清代,孔子诞辰祭典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成绩最为卓著的教师在这天会被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清代许多著名学者如颜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时得到的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