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 老黄历 - 历史上的今天 - 1916年7月9日是什么日子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出生

1916年7月9日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出生


历史上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出生


爱德华·希思

爱德华·希思爵士阁下
任期: 1970年6月19日–1974年3月4日
前任首相: 哈罗德·威尔逊
继任首相: 哈罗德·威尔逊
出生日期: 1916年7月9日
出生地: 肯特Broadstairs圣彼得(St. Peters)
去世日期: 2005年7月17日
去世地: 威尔特郡萨利斯堡
政党: 保守党
爱德华·希思(Sir Edward Heath, 1916年7月9日 - 2005年7月17日),1965年至1975年英国保守党党魁,1970年至1974年英国首相。他经历了保守党内的重要转变,是前首相麦美伦和撒切尔夫人之间的过渡人物。他在任内的最大贡献,是成功推动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
早年生涯
希思于1916年7月9日生于肯特郡的布罗德斯泰斯(Broadstairs),父亲是一位木匠,而母亲则是一位女佣。他早年就读于拉姆斯盖特(Ramsgate)的查塔姆楼文法学校,随后于1935年入读牛津大学的贝利奥尔学院,修读哲学、政治及经济学。入大学前,他曾两次申请奖学金,但都遭到拒绝,因此他的学费主要由父母和肯特郡教育委员会的贷款提供。希思是一位音乐天才,曾在第一段学期获得书院的音乐奖学金。在1939年,希思最终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另外,希思在大学的时候已十分热心于参与保守党的政治活动,但他却极力反对斯坦利·鲍德温和内维尔·张伯伦所推行的绥靖政策。而在1938年的牛津市国会补选中,希思更反对保守党的官方候选人奎尼汀·霍格(Quintin Hogg),转移支持独立进步党(Independent Progressive)的林赛博士(Dr. Lindsay)。在同年11月,希思在贝利奥尔学院的赞助下,以抵制绥靖政策为政纲,当选为牛津辩论学会(Oxford Union Society)的主席。
据了解,希思之所以反对绥靖政策,是因为他曾在1937年出席过纳粹党的纽伦堡大会,并曾在党卫队的鸡尾酒会中见过赫尔曼·戈林、约瑟夫·戈培尔和海因里希·希姆莱等纳粹党领导人。当中,希思在后来回忆道:“希姆莱是我见过最邪恶的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思在皇家炮兵队服役,炮兵队遣散后,他于1946年8月加入荣誉炮兵连,并获擢升为指挥官。另外,希思又一度获民航处聘用,成为公务员,但他因为有意参选国会而旋即于1947年11月辞职。辞职后,希思曾成为《教会时代》的编辑,又在正式参选前在布朗与席普利公司(Brown, Shipley & Co)当过银行家。在1950年,希思以133票之差,击败对手阿什利·布拉莫尔(Ashley Bramall),成为下议院议员,代表贝克斯利(Bexley)选区(希思与布拉莫尔在大学辩论队时代已经是对手)。
国会生涯
在1951年2月,希思获丘吉尔聘任为反对党党鞭,随后,保守党在1951年大选后重新上台,希思虽然留在党鞭办公室,但他仍得到多番擢升,并在1955年12月获安东尼·艾登起用为党鞭长(Chief Whip)。由于党鞭无须在国会发言,因此当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希思未有受牵连。至于在安东尼·艾登宣布辞去首相一职后,希思提交了一份报告,收集保守党议员对艾登继承人的意见,这份报告得到麦美伦的欣赏,更帮助他成为首相,因此麦美伦在1959年大选后,立即任用希思为劳工大臣。
希思一直强烈支持英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入共同市场。而在1960年,他被麦美伦改任为掌玺大臣,负责就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进行谈判,但是谈判最后以失败告终。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爵士上任首相后,希思被改派为贸易委员会主席和工业、贸易和地区发展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ustry, Trad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任内见证著零售业价格管制的废止。
保守党在1964年大选落败后,道格拉斯-霍姆决定辞去党魁一职,并在辞职前通过更改党魁选举规则,只让国会议员拥有投票权。党魁选举在翌年举行,结果希思以150票意外当选,他的热门对手雷金纳·麦德宁(Reginald Maudling)只得133票,而另一对手埃诺奇·鲍威尔(Enoch Powell)亦仅得15票[1]。希思当选后,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保守党党魁,虽然保守党后来在1966年大选再次落败,但希思没有宣布请辞。
Image:Edwardheath1970.jpg
希思在1970年大选胜出后接受访问。
在1970年,大选临近的时候,保守党在塞尔斯登公园酒店意外泄露一份政策文件,内容大约指出保守党将会任用颇激进的货币主义者,推动以自由市场为方针的政策,去解决国内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消息传出后,工党左翼首相哈罗德·威尔逊立即指出保守党的政策失当,并以“塞尔斯登人”(Selsdon Man)来取笑保守党的政策反动保守。尽管当时舆论一致认为工党的威尔逊将在大选胜出连任,但希思带领的保守党却出乎意料地在1970年大选中击倒威尔逊,希思遂成为首相。
首相
希思与其他1970年代的英国首相一样,经历了十分艰难的日子。他甫上任后不久,财政大臣伊安·麦克劳德(Iain Macleod)即于1970年7月20日遽逝。麦克劳德的死,使很多原先计划好的经济政策(包括把税制由直接税改为间接税)都被迫暂缓实施,而“塞尔斯登文件”也在1972年搁置起来。另外,改革工会成为了当时的一大难题,在以往,不论是保守党还是工党政府,都未能成功对工会进行改革,而希思上任首相的时期,工会更日益变得激进好斗。结果,希思对工会的改革变成为长时间的政治角力,但通胀和失业情况却愈益严峻。到了1973年,全球又正值陷入了能源危机,希思唯有对工厂实行三天工作周,以减低能源消耗。总言之,这些事件已经使希思政府的声望大大下降。
希思政府又曾削减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他的教育大臣戴卓尔夫人,除了取消向学童免费供应牛奶外,又削减对公开大学的拨款。但若果比较日后戴卓尔夫人的政府,希思在这方面已显得较仁慈了。
北爱尔兰问题在希思任首相期间急剧恶化,并在1972年爆发了著名的血腥星期日。当日,伦敦德里(Londonderry)举行了非法游行,英军向群众开火,结果有14名手无寸铁的人被击毙,而希思在2003年的一个听证会上,声明自己没有推广或同意在北爱尔兰使用任何违法的武力。事后在1972年7月,希思指派他的北爱尔兰事务大臣威廉·怀特劳(William Whitelaw)与爱尔兰共和军的代表在伦敦举行非正式的会谈,但会谈没有达成共识,希思政府唯有接触一些较温和的北爱尔兰党派,并成功在1973年12月9日年发表了《桑宁代尔协议》(Sunningdale Agreement)。不过,《桑宁代尔协议》一直被爱尔兰共和军杯葛,而不少统一论者也对协议大表不满,这引致北爱尔兰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rty)后来不再支持保守党政府,使希思政府的声望进一步受挫,更成为他下台的伏笔。
希思任内较大的成就,是在1973年成功使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到了1974年2月28日,为了巩固国民对保守党的支持,希思决定举行大选,但选举的结果却是非决定性的。虽然保守党在选票数量上取得相对多数,但由于失去了北爱尔兰统一党国会议员的支持,工党在议席数量上却得到了相对多数。希思曾企图寻求与自由党组成联合政府,不过却遭到拒绝。结果在1974年3月4日,希思宣布辞去首相一职,由工党的威尔逊组成少数党政府,复任首相,并在同年10月再次举行的大选中,取得了些微的多数。至于《桑宁代尔协议》则在1974年5月28日,即希思卸任首相后废止。
基思·约瑟夫爵士(Sir Keith Joseph)与戴卓尔夫人在1974年成立了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Policy Studies),继承了希思的“塞尔斯登文件”,提倡激进的自由市场政策。
卸任首相以后
在希思多年带领下,保守党多次在大选失利,在国会的议席也逐渐减少,这种情况使不少保守党议员和报纸编辑,也开始视希思本身为保守党的一个不利因素。但由于希思常表示自己希望可以组成一个令全国团结一致的政府,因此他仍得到了普遍选民的同情。
落选首相后,希思在前坐议员的支持下,仍旧出任党魁一职。但由于在当时,根据党规,党魁选举只会在党魁一职出缺的情况下才会举行,而党规却不容许党魁指派接班人,或接受其他党员的挑战。因此当时希思仍备受压力,迫使他在1974年底宣布重新检讨党规,以便举行党魁选举,让党员向他作出挑战。最初,希思相信自己不会被成功挑战,因为他过往的竞争对手埃诺奇·鲍威尔早已退党,而另一热门人选基思·约瑟夫爵士又在控制生育的议题上备受批评。可是,始料不及的是,保守党的后坐议员一直对希思表示不满,而他们的代表艾瑞·尼夫(Airey Neave)更决意物色一位有份量的人选挑战希思,最后他找到了有份创立政策研究中心的戴卓尔夫人,遂揭开了党魁选举的序幕。
除了让党员挑战党魁外,新的党规又列明,胜出的候选人若未能取得多数而指定的票数,就要进入第二轮选举。戴卓尔夫人最初被外界视为掩护性候选人(stalking horse),但她的竞选经理艾瑞·尼夫其后却认为戴卓尔夫人有足够能力击败希思。最后,选举结果在1975年2月4日公布,戴卓尔夫人以130票击败希思的119票。而希思在第一轮选举落败后,决定退出选举,并以他心目中的接班人威廉·怀特劳出选。但戴卓尔夫人仍然在一星期后,以146票击败怀特劳的79票。至此,戴卓尔夫人正式接替希思,成为保守党首位女性党魁。
晚年
希思的盾徽。
希思被击败后,一直对保守党的新方向和新理念予以抨击。随后,在1979年大选后,保守党重新上台,希思获委任为英国驻美国大使,但他却加以拒绝。一直至1981年的保守党大会,希思仍被党内部份左翼人士视为象征性的领袖。
希思在晚年仍活跃于国际舞台,曾参与过布兰特委员会(Brandt Commission)。另外,他又一直对旧同僚埃诺奇·鲍威尔表示憎恶,而鲍威尔在1998年逝世后,希思一直拒绝对其家人表示同情。
在1974年第二次大选的时候,希思曾表示期望可以组成一个由各党派参与的“联合政府”。不少评论员认为,希思这种想法是希望国家政局出现危难的时候,自己可以以“较老练的政客”的身份,出掌一个类似的“联合政府”。然而,这种机会一直也没有来临。
希思卸任首相和党魁后,以后坐议员的身份继续在下议院供职,并代表伦敦的旧贝克斯利和西德卡普选区(Old Bexley and Sidcup)。在2001年,希思从下议院退休,而他早在1992年已获授予嘉德勋章。另外,希思是任职下议院议员和拥有“下院之父”名衔时间最长的人,见证过不少下议院议长的任免。
在2003年8月,希思在奥地利萨尔斯堡旅游时患上了肺栓塞,此后一直留在索尔兹伯里(Salisbury)休养,最后在2005年7月17日因肺炎病逝,享年89岁,遗体随后安葬于索尔兹伯里大教堂。
在2006年1月,有消息指依据遗嘱,希思生前留下了5百万英镑,但由于他终生不娶,没有后嗣,所以当中绝大部份的遗产,均捐赠予一个以自己的名称命名的慈善基金,而该基金主要是为他那幢在18世纪建成的宅第进行保育(宅第名叫Arundells,位于索尔兹伯里大教堂旁)。另外,希思将20000英镑遗赠予他兄长的遗孀,而希思的管家则获分到2500英镑[2]。
个人嗜好
希思是一位出色的帆船运动员。他在1969年购入了首部属于自己的游艇—“Morning Cloud”,并在同年于悉尼至荷伯特帆船大赛(Sydney to Hobart Yacht Race)中胜出。其后,他又在1971年和1979年的海军上将杯(Admirals Cup)带领英国队参赛,当中更在1971年胜出。
希思也特别钟爱于古典音乐,曾将一台施坦威三角钢琴搬到首相府唐宁街10号。另外,他又常为自己选区的周年诗歌音乐会担任指挥。
希思曾写有三本与政治无关的书,主题分别是航海、音乐和旅游。此外,他又写有一本自传,名为《The Course of My Life》。
希思与中国
希思在1974年卸任首相后,首次访问中国,并与当时的领导人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人会面,此后在27年的时间里,他访问中国达25次之多。在希思的支持下,英国与中国成功在1972年建交,并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及后在1980年代,希思又多次与邓小平会谈,协助中英双方,就香港的前途问题展开谈判。
希思自己又曾经认为,“一国两制将可在香港成功落实”;而香港回归中国,是“对中国、香港、英国和全世界的最好交代”。在2002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对希思颁赠“友好证书”和勋章,并授予他“人民友谊使者”的称号,以答谢他多年来对中英关系所付出的努力。在他死后,内地的《人民日报》和英文报章《中国时报》都引用邓小平的话,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old friend of China)来形容他。
头衔
爱德华·希思,Esq (1916年7月9日—1945年)
爱德华·希思中校,Esq (1945年)
爱德华·希思中校,Esq,MBE (1946年)
爱德华·希思,Esq,MBE (?—1950年2月23日)
爱德华·希思,Esq,MBE,MP (1950年2月23日—1955年)
爱德华·希思阁下,MBE,MP (1955年—1992年4月24日)
爱德华·希思爵士阁下,KG,MBE,MP (1992年4月24日—2001年6月7日)
爱德华·希思爵士阁下,KG,MBE (2001年6月7日—2005年7月17日)
绰号
“泰德·希思”(Ted Heath)和“泰德”(Ted)是希思最广为人知的绰号,
自从希思于1962年11月,就英国在共同市场的食品价格问题上进行谈判后,《Private Eye》杂志便开始称呼他作“杂货店主”(The Grocer)或“杂货店主希思”(Grocer Heath)。最初这绰号并不常用,但希思在1970年大选承诺减低杂货价格后,这绰号再被该杂志广泛使用。
希思对自己被戴卓尔夫人击败,一直感到丢脸和不满,这股怒气在戴卓尔夫人担任首相的时候也没有退减,因此希思又被戏称为“难以置信的怒汉”(The Incredible Sulk)。后来,希思在他的回忆录发行会上打趣地说,“怒气已不复存在”(The sulk is over)。
少数的欧洲怀疑论者会以“卖国贼希思”(Traitor Heath)来称呼他,因为他们认为希思带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是出卖英国利益的行为。
希思内阁
爱德华·希思—首相
圣玛丽洛堡的海尔什勋爵(Lord Hailsham of St Marylebone)—大法官
威廉·怀特劳—枢密院议长和下议院领袖
杰利科勋爵(Lord Jellicoe)—掌玺大臣和上议院领袖
伊安·麦克劳德—财政大臣
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爵士—外务大臣
雷金纳·麦德宁—内务大臣
詹姆斯·普赖尔(James Prior)—农业、渔业及食品部长
卡灵顿勋爵(Lord Carrington)—国防大臣
戴卓尔夫人—教育及科学大臣
罗伯特·卡尔(Robert Carr)—就业事务大臣
彼得·沃克(Peter Walker)—房屋及地方政府事务大臣
基思·约瑟夫爵士—卫生事务及社会福利大臣
安东尼·巴伯(Anthony Barber)—兰卡斯特公爵领地总裁
戈登·甘贝尔(Gordon Campbell)—苏格兰事务大臣
杰佛瑞·吕本(Geoffrey Rippon)—科技大臣
迈克尔·诺贝尔(Michael Noble)—贸易委员会主席
彼得·托马斯(Peter Thomas)—威尔士事务大臣
变动
1970年7月—伊安·麦克劳德逝世,财政大臣由安东尼·巴伯接任。杰佛瑞·吕本接替巴伯成为兰卡斯特公爵领地总裁。约翰·戴维斯(John Davies)获委任为科技大臣
1970年10月—科技部和贸易委员会合并为贸易及工业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约翰·戴维斯遂成为贸易及工业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原任贸易委员会主席的迈克尔·诺贝尔则脱离内阁。另外,房屋及地方政府事务部改组为环境事务部,彼得·沃克成为首任环境事务大臣。
1972年3月—罗伯特·卡尔取代威廉·怀特劳,成为枢密院议长和下议院领袖。莫里斯·麦美伦(Maurice Macmillan)晋身内阁,接替卡尔为就业事务大臣。怀特劳则改任为首任北爱尔兰事务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Northern Ireland)。
1972年7月—罗伯特·卡尔取代雷金纳·麦德宁为内务大臣。詹姆斯·普赖尔接替罗伯特·卡尔为枢密院议长和下议院领袖。约瑟·戈德伯(Joseph Godber)则接替普赖尔为农业、鱼业及食品大臣。
1972年11月—杰佛瑞·吕本接替彼得·沃克,成为环境事务大臣。吕本原任的兰卡斯特公爵领地总裁一职由约翰·戴维斯接任。彼得·沃克则接替戴维斯,成为贸易及工业大臣。另外,贺维晋身内阁,出任消费者事务大臣(Minister for Trade and Consumer Affairs)一职。
1973年6月—温德尔沙姆勋爵(Lord Windlesham),接替杰利科勋爵,出任掌玺大臣和上议院领袖。
1973年12月—威廉·怀特劳接替莫里斯·麦美伦为就业事务大臣。法兰西斯·皮姆(Francis Pym)则接替怀特劳为北爱尔兰事务大臣。莫里斯·麦美伦改任财政部主计长(Paymaster-General)。
1974年1月—伊恩·吉尔莫(Ian Gilmour)取代卡灵顿勋爵,成为国防大臣。卡灵顿勋爵改任能源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Energy)。

 

历史上7月9日发生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历史上的今天 7月9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发生了什么
1085年 北宋理学家程颢去世
1249年 日本天皇龟山天皇出生
1582年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逝世
1701年 法国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时代的政治人物让-弗雷德里克.菲利波出生
1781年 “火车之父”史蒂芬逊诞辰
1791年 德国图书馆学家弗里德里希.阿道夫.艾伯特诞生
1816年 阿根挺独立
1843年 神经组织学家和病理学家戈尔季诞辰
1847年 中国武术家黄飞鸿出生
1856年 著名化学家阿伏加德罗逝世
1858年 美国人类学家法兰兹.鲍亚士诞生
1888年 现代出版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出生
1894年 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卡皮查出生
1900年 澳大利亚各殖民地组成联邦
1905年 我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开始拍摄
1910年 有关耶路撒冷陷落的古代记录被发现
1911年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出生
1916年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出生
1919年 曹锟、吴佩孚向段祺瑞宣战
1922年 中共成立旅欧支部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
1929年 中国第一支少数民族红军创建
1932年 洛桑会议决定停止德国赔款
1933年 英国伦敦脑神经学家奥利佛.萨克斯
1935年 杜重远被判刑
1938年 三民主义青年团(三青团)成立
1947年 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1949年 中共希望与美国建交
1950年 乌克兰政治人物维克多.费奥多罗维奇.亚努科维奇出生
1958年 80年代香港自由搏击的拳手郭华强出生
1960年 香港魔术师程广生出生
1962年 邓子恢谈“包产到户”
1965年 日本漫画家高河弓出生
1969年 香港作曲家雷颂德出生
1970年 相声表演艺术家张寿臣逝世
1971年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9年 香港女歌手、模特儿官恩娜出生
1980年 台湾演员李威出生
1981年 泰国运动员,模特儿和演员帕莉亚出生
1983年 香港艺人曾爱媚出生
1985年 我国与玻利维亚建交
1986年 中国首次赴北极考察
1988年 我国与卡塔尔建交
1998年 中共中央大型企业工委正式成立
1999年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
2000年 帕劳——宪法日
2002年 非盟首届首脑会议开幕
2005年 中国作家陆文夫逝世

历史上的今天官网

历史上的日子(阳历)


1916年7月9日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出生


历史上7月9日是什么日子

7月9日星座

2025年7月9日是什么日子


喜欢万年历黄道吉日?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万年历查查: http://www.wnlcc.com

欢迎搜索"wnlcc"进入本站!

黄历吉日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