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 老黄历 - 历史上的今天 - 3月25日是什么节日,历史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历史上5月30日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5月30日)


历史上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5月30日是什么日子、发生了什么
1431年 圣女贞德被烧死
1672年 俄国沙皇彼得大帝诞生
1744年 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逝世
1778年 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逝世
1814年 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著名代表巴枯宁诞生
1902年 台湾林氏家族殉难
1912年 吴稚晖、汪精卫等发起留法俭学运动
1918年 俄国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普列汉诺夫逝世
1922年 美国林肯纪念堂竣工
1925年 “五卅”惨案爆发
1933年 中签署《塘沽协定》
1934年 日本海军元老东乡平八郎去世
1939年 陈云提出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
1943年 臭名昭著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
1945年 延安公演歌剧《白毛女》
1950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参谋会议在北京结束
1952年 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党建党工作
1956年 我国与埃及建交
1958年 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
1960年 中央批转《关于1960年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计划第二本账的安排的报告》
1961年 多米尼加独裁者特鲁希略遇刺身亡
1967年 尼利亚东区比夫拉宣布独立
1968年 法国发生反对戴高乐的全国性抗议活动
1972年 特拉维夫国际机场发生血腥惨剧
1981年 孟加拉国粉碎军事政变
1986年 国务院批转《关于1986年商业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
1988年 中央决定创办《求是》杂志
1992年 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盗窃案主犯被处决
1994年 日本首相细川护熙遭枪击
1996年 我国“严打”取得阶段性成果
1998年 苹果公司发布iMac电脑
2003年 英国警方逮捕了一名涉嫌虐待伊军战俘的士兵

 

历史上的今天官网

历史上的日子(阳历)

历史上的今天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5月30日是什么节日,历史上5月30日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重大历史事件

    贞德被绑在火刑柱上,手握着十字架祈祷,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Jules-EugèneLen

    圣女贞德(法语:Jeanned\Arc或JeannelaPucelle,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国的军事家,天主教圣徒,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决。

    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嘉烈和圣凯瑟琳,从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并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圣女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为英格兰人以重金购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鲁昂当众处死。500年后被梵帝冈封圣。她17岁时便成为了闻名法国的女英雄,但在2年后的19岁便遭处死。20年后英格兰军队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

    审判的时候指控贞德为异端邪说的审判是出自政治上的目的。贝德福公爵宣称法国国王的宝座应该属于他的侄儿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的,而她则破坏了这一切。审判的程序于1431年1月9日在鲁昂展开,由英格兰占领政府主导,审判的程序在许多方面都显得杂乱无章。英格兰政府资助整场审判的花费。神职的公证人员NicolasBailly,也只是被任命以收集对贞德不利的证词,却没有提出半点反面的证据。也因此整场审判缺乏根本的公平基础,无论如何贞德都将被定罪。审判的纪录证明了贞德有着卓越的才智。纪录中最著名的一段质问是:“你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贞德回答:“如果没有的话,希望上帝能赐与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给予我。”这个问题是一个学术上的陷阱。当时教会的教条是没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复,那她就证明了自己是异端邪说。而如果她的答复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认了自己是有罪的。公证人Boisguillaume后来证实了当时法庭在听到了贞德的回复后“那些质问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并且只得暂停了那天的审问。这一段质问后来非常知名,在现代成为了许多领域的题材。

    最后法庭总结了贞德的12项罪行指控,但这些指控都和在审判中的纪录相互矛盾。在各种方式逼迫之下,不识字的贞德没有意识到死刑的逼近,签下了一份她完全看不懂的公开弃绝书,但法庭在官方留下的纪录上却是另一份不同的文件。当贞德签下弃绝书时,弃绝书上也声明同意穿着女性的服装(自从离开家乡以来,贞德始终穿着男装)。几天后,依据目击者的说法,贞德在监狱中被一名英格兰贵族试图强奸未遂。她重新开始穿着男装,要不是为了防止骚扰,或者就如同JeanMassieu作证所言的,因为她的裙子被偷走而没有衣服可以蔽体了。死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鲁昂进行,目击者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贞德被绑在火刑柱上,她不断的祈祷著,并向旁边的神父请求让她握着一个小十字架。最后火被点燃,几分钟后,一切都结束了。英格兰人将烧焦的木炭拨开,暴露出焦黑的尸体,以向人群证明她的确死了,接着又燃烧了尸体一次,以避免她的骨灰被人收集。英格兰人将剩余的灰烬都扔进了塞纳河。[负责点火的刽子手GeoffroyTherage后来形容他当时:“……非常害怕烧死了一位圣女而会被打入地狱。”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1672年5月30日--1725年2月8日),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和娜塔莉?基里尔洛夫娜?纳雷什金娜之子,为俄罗斯帝国沙皇(1682年1725年),及俄罗斯皇帝(1721年1725年)。
    彼得一世的异母兄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死后,与伊凡五世一同即位。不久发生近卫军暴动,舅舅纳雷什金当着他的面被暴动士兵杀死,异母姐姐索菲亚阿列克谢耶夫娜掌握实权,1689年之后母亲纳塔莉摄政。1694年母亲死后亲政。
    为吸取西欧文化,从1697年起彼得大帝隐姓埋名游历英国、荷兰、德国各地,1698年夏天回国。严厉处罚了在他幼年时参加禁卫军叛乱的人。外交方面,为获得出海口而与瑞典、土耳其交战。为取得战争胜利,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在财政和行政改革中一面立足于农奴制,一面尽量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刷新文化。1708年实施地方机构改革,在全国各地设省。1711年设立元老院,改革货币制度。建设新的都城圣彼德堡并于1712年迁都至此。1718年设立参议会。1721年废黜大牧首,代之以宗教事务管理局。经过彼得一世改革,到1721年与瑞典和谈时,俄罗斯已经成为面貌一新的欧洲强国。
    彼得大帝首任妻子柳多西亚卢普金娜,生有一子(阿列克谢),续妻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生有9个子女,除安娜(嫁给德国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的卡尔,彼得三世的母亲)和伊丽莎白两人之外均未活到成年。
    彼得大帝也有不为人知的残暴一面,喜欢看死囚处决。他原本很期待自己的大儿子继承皇位,跟他一样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君主,但他的儿子却只想当个平凡人,后在奥国留学时,想要逃离俄国势力,被抓回,身边的人都处死,最后儿子也被处死,监斩人正是彼得大帝自己。

    1727年的蒲柏.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Pope,1688年5月21日-1744年5月30日)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
    蒲柏出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由于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圣公会,因此他没有上过学,从小在家中自学,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的大量作品。他幼年时期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驼背,身高没有超过1.37米,并过早的夭折(56岁去世)。蒲柏从12岁即开始发表诗作,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1711年他23岁时出版的诗体《批评论》,其中许多名句已经成为英语成语。
    1712年他写作了长篇讽刺诗《夺发记》,1714年又补充了两章。这首诗描写一家男孩偷剪了另一家女孩的一绺金发,因为此事引起两家的争执。蒲柏把此事描写得和《伊利亚特》中特洛伊战争一样壮观,写成了一部英雄史诗。1713年起,他着手翻译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他并没有准确地进行翻译,而是根据当时英国时代精神进行再创作,他自己说如果荷马生活在18世纪的英国,也一定会这样写作这两部史诗。但是这两种译本在英国大受欢迎,第一部英语词典的编纂者约翰逊博士称赞为“世界前所未见的高贵的诗译作”。依靠这两部书的收入,足以使他的生活不必依靠赞助,并使他稳居英国桂冠诗人的宝座。1725年,他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重新编辑,用当时的标准衡量,作了不少改动,受到学者们的批评,他又写了《群愚史诗》,把批评他的人描写成“沉闷女神”的宠儿。30年代他计划写一部关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巨著,但只完成一部序论:《人论》(1734年)。
    1735年,他写作了《致阿巴思诺医生书》,讽刺了身居高位,逍遥法外的道德败坏者。
    1719年起,蒲柏在泰晤士河畔的特威克纳姆别墅定居,经常招待朋友,以文会友,并写了一些关于建筑和园林设计的文章。
    19世纪对蒲柏的评价不佳,认为他的用词过于造作,韵律过于死板,他的讽刺有点不太人道。但到了20世纪,他的声望又开始提高,有的诗作如《夺发记》和一些讽刺诗被称为讽刺诗的最高境界;但有些诗如《人论》普遍认为并无多少独创的思想;他的《伊利亚特》译本和《群愚史诗》一直受到争议。
    蒲柏是第一位受到欧洲大陆关注的英国诗人,他的著作被翻译成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

    伏尔泰画像

    在法国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中,一位思想家为了避免封建专制势力的迫害,曾先后以一百多个笔名发表反封建作品,其中,“伏尔泰”是人们最熟悉的一个笔名。

    伏尔泰本名是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年出生于巴黎一个法院公证人家庭。他天资聪慧,从小就热爱文学。中学毕业后,迫于父命曾进入一所法科学校学习,但他立志当文学家,后来便成为一名无业文人。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在狱中,他首次以“伏尔泰”为笔名创作了悲剧《俄狄浦斯王》。出狱后,该剧的公演使他一举成名。他还以史诗《同盟》赢得了“法兰西最优秀诗人”的桂冠。1726年,伏尔泰因遭诬告再次入狱,获释后被逐出法国。他前往英国,考察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深入研究洛克的哲学著作和牛顿的科学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3年后他回到巴黎,积极开展启蒙宣传。他先后创作了歌颂民主共和制度的历史剧《布鲁特》和反对宗教狂热的悲剧《查伊尔》。1734年,他的第一部哲学名著《哲学通信》出版,首次系统地向法国人民介绍了英国的哲学、文学、政治理论和政治状况。该书一出版,立即被当局查禁并当众焚毁,伏尔泰也被迫离开巴黎。

    此后,伏尔泰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活动,在哲学、科学和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出版了史学名著《路易十四时代》,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实行开明君主制度的政治主张。他还创作了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不朽名著。随着启蒙运动的进一步深入,伏尔泰的声望越来越高。1778年2月,这位84岁的启蒙泰斗重返阔别多年的巴黎,公众对他的欢呼致敬远远超过对帝王形式上的礼遇。这是他一生事业和荣誉的顶点。同年5月30日,伏尔泰因病与世长辞。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当时众多的思想家中,伏尔泰是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著述宏富,在戏剧、诗歌、小说、政论、历史和哲学诸多领域均有卓越贡献。他一生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伏尔泰以其思想启迪民众的心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著名代表。1814年5月30日,出生在俄国特维尔省的一个官僚贵族家庭。巴枯宁在青年时期,和当时俄国的其他一些贵族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一样,以研究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哲学为时髦,攻读黑格尔著作。1840年,他到欧洲,在柏林大学读书。从1842—1848年,巴枯宁辗转于德、法、瑞士、比利时等地。1847年,巴枯宁在巴黎举行的纪念波兰人民1830年反沙皇政府起义17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说,对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使他赢得了一定的声誉。1849年5月,他参加了德累斯顿人民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捕,被沙皇政府引渡到俄国。在狱中,巴枯宁向沙后写了一份数万言的《忏悔书》,恭维沙皇是“慈父”,承认自己是“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表示向沙皇“伏地求恩”。由于他卑躬屈膝,连续得到减刑。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总督是他的舅父,他被委托到名地去巡视,趁机逃出西伯利亚。巴枯宁经过日本、美国,于1861年重返欧洲。他把自己打扮成越狱归来的“英雄”,以“老革命”自诩。1846年在伦敦会见马克思,要求加入第一国际,向马克思保证“努力为国际工人协会工作”。从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他发表了一系列旨在宣传无政府主义的著作,其中《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集无政府主义观点之大成。在此期间,他玩弄各种阴谋,企图分裂第一国际,篡夺国际领导权。他的这些伎俩,一再被马克思主义者所戳穿。1872年的国海际牙代表大会上,他指使其党羽搞分裂活动,被大会开除出第一国际。1876年7月1日,巴枯宁病死于瑞士。
    1902年5月30日,台湾抗日首领林少猫在后壁林的住地突遭日军袭击,林少猫猝不及防,仓促应战,后壁林被攻陷。林少猫战死。林少猫出身屏东大族,为台南凤山地区抗日军首领,与北部的简大狮、中部的柯铁合称“三猛”。林在高屏一带有多处秘密基地,多次率众袭击日本的宪兵队、军营、警署和日本人在台湾的地方政府。1898年12月,他会同高屏地区抗日武装3000多人,围攻潮州办务署和宪兵队,激战3日,因寡不敌众撤退至恒春一带。日人企图以暗杀行动对付林少猫,没能得逞,遂通过高屏绅商出面与林少猫谈判。日方允诺让林在后壁林一带开垦。林少猫在后壁林锐意经营3年,势力益趋强大,日人见林少猫渐难控制,便侍机发动突袭。参加行动的日军第三混成旅团在两日内杀死林氏家属和亲友,共计231人之多。
    普列汉诺夫,1856年11月29日生。早年参加民粹派组织,而决裂退出。在国外流亡期间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1883年成立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组织劳动解放社。他的两部著作《社会主义和政治斗争》(1883)、《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给予民粹派沉重打击,并奠定了俄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后来,他的著作《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和一系列文章,抨击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施坦企图修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理论。他起初站在列宁一边,后又攻击列宁。他最后的20年中主要从事哲学、历史、文艺的研究。1918年5月30日病逝。
    林肯纪念堂(LincolnMemorial),为纪念美国总统林肯而设立的纪念堂,位于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NationalMall)西侧,阿灵顿纪念大桥(ArlingtonMemorialBridge)引道前,与国会和华盛顿纪念碑成一直线。在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有两座一共2,292尺长的倒映池。在林肯纪念堂附近还有越战纪念碑,韩战纪念碑,和二战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国家园林局(NationalParkService)管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早上8:00至深夜,12月25日休馆)。

    林肯遇刺后两年的1867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兴建纪念堂的法案。1913年由建筑师亨利.培根(HenryBacon)提出设计方案,1915年2月12日,于林肯的生日时破土动工,1922年5月30日竣工,竣工仪式由29任总统沃伦.盖玛利尔.哈定主持,林肯唯一幸存的子嗣罗伯特.托德.林肯出席仪式。从通过法案到最后竣工,隔55年,历经12任总统。设计师亨利.培根为此于1923年,获得了全美建筑协会颁发的设计金奖。这是其职业生涯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整座建筑呈长方形,长约58米,宽约36米,高约25米。是一座仿古希腊巴特农神庙式的大理石构建的古典建筑。36根白色的大理石圆形廊柱环绕着纪念堂,象征林肯任总统时所拥有的36个州。每个廊柱的横楣上分别刻有这些州的州名。

    纪念堂前的倒映池。入夜后与纪念堂相邻的华盛顿纪念碑和美国国会大厦灯火交相辉煌,倒映于池水中,成为华盛顿有名的一大胜景。

    进入纪念堂,迎面正中是一座大理石制林肯坐像,像高5.8米,由雕塑家丹尼尔.彻斯特.法兰屈(DanialChesterFrench)设计雕刻。雕像后上方是一句题词──“林肯将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里”。坐像左侧墙壁上,镌刻着林肯连任总统时的演说辞;右侧,则刻着著名的盖茨堡演说词(GettysburgAddress)。周围还装饰着有关解放黑奴、南北统一,以及象征正义与不朽、博爱与慈善的壁画。此外,堂内还陈列着一些有关林肯总统的展品。

    馆内下层大厅主题为林肯傅奇,是由学生们所设计的长期展览室。由朱尔士.古耳林(JulesGuerin)所制作的壁饰,以讽喻的手法,巧妙的表达出解放黑奴和国家再统一的主题。

    1963年8月28日,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HaveaDream)。

    美元一美分硬币的背面为林肯纪念堂,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纪念堂内部的林肯像隐约可见。而且一美分正面为林肯侧面头像,在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出现同一人物,这是美国硬币中是绝无仅有的。另外,5美元纸币正面为林肯头像,背面亦为林肯纪念堂。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了“五卅”惨案,这次运动影响遍及中国大地,震撼了全世界。英美日等帝国主义,不仅各支持一派中国军阀,互相争夺,连年内战,而且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他们在华投资,开办工厂,搜刮财富。仅1924年,就从中国攫走20亿银元。其中,日本在中国开设的纱厂有41家,雇用中国工人近9万人。上海是帝国主义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据点,日本在上海开设了十几个纱厂。为了榨取更多的利润,日本资本家肆意虐待中国工人。工人每天早上5点半以前进厂,连续工作12至26小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而且工人们工资极低。帝国主义的压榨,使工人们无比愤恨,于1925年5月15日举行了罢工。资本家以关厂停工相威逼,声言“用关厂来饿死中国工人”。愤怒的工人们推倒铁门栏,冲进工厂,要求资本家发工资。日本资本家竟然向工人开枪,许多工人当场被打伤。20岁的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被打死,这是“五卅”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5月30日,上海学生2000余人,涌上街头,演讲日本资本家惨杀顾正红、逮捕工人的经过,举行抗议示威。以英国为首的租界当局,出动武装巡捕,拘捕学生,仅老闸捕房一处,就拘捕了上百个学生。对于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学生、市民极为愤怒。5月30日下午,便有1万多人围住老闸捕房,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英国捕头竟下令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几十个外国巡捕一齐射击,实行血腥屠杀,当场打死10多人,打伤数十人,捕走40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上海市工商学联合会召开20万人的反帝示威大会,开始罢工、罢市、罢课,号召人民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上海为中心的“五卅”运动很快波及全国,形成了一场全国规模的反帝运动。这次运动继“五.四”运动之后,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精神,并且成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大革命风暴的序幕。
    埃及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西奈半岛一小部分在亚洲。面积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5831万(1992),87%为阿拉伯人,约11.8%为科普特人。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多信奉伊斯兰教。首都开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一半以上人口从事农业。主产棉花、小麦、水稻、高粱、玉米、甘蔗、亚麻、花生、水果和蔬菜等。工业主要有纺织、食品加工、石油、化工、钢铁、电力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0美元(1992)。货币名称埃及镑。主要出口原油及石油产品、棉花等,进口机械、运输设备、粮食、蔬菜等。交通运输便利。尼罗河可通航,苏伊士运河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主要港口有亚历山大、苏伊士等。有国际机场5个,开罗机场是重要国际航空站。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3200年就出现了奴隶制的统一国家。公元前7-前1世纪曾先后被亚述、波斯和罗马帝国征服。公元640年并入阿拉伯帝国版图。151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剩1914年沦为英保护国。1922年英有条件地承认埃及为独立王国。1952年7月23日(国庆日)法鲁克王朝被推翻,1953年6月18日成立埃及共和国。1958年同叙利亚合并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阿联解体。1971年9月改为现国名。1956年5月30日同中国建交。
    1961年5月30日晚,多米尼加共和国独裁者特鲁希略大元帅,遇刺身亡。据报道说,特鲁希略是在离开他在圣.克里斯托波尔的宅邸时,遭到他的对头、陆军裘安.托马斯迪亚兹将军所组织的一个7个小组伏击的。特鲁希略上台以来,以残酷的恐怖手段对这个加勒比海小国实行独裁统治而臭名昭著。他分别在1930年(他上台的第一年)和1937年下令杀死了1000多名多米尼加人和15000多名海地移民,他还杀死了许多政敌。
    1998年5月苹果发布了iMac电脑,立即在世界各地掀起了热潮。在近亿美元的广告轰炸后攻城掠地,吸得好莱坞精髓的乔布斯显然将苹果当成了另一部《玩具总动员》,为1998年献上新的大片。iMac不仅在电脑工程与设计方面开创了新局面,更为苹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产品到1998年10月销售额已达16亿美元,谱写了PC产业的惊人神话。

    iMac是一款苹果电脑生产,针对消费者和教育市场的一体化苹果Macintosh电脑系列。

    iMac的特点是它的设计。早在1998年,苹果总裁史蒂夫.乔布斯就将\What\snotacomputer!\(电脑不是什么)概念应用于设计iMac的过程。结果造就了iMacG3,台灯——iMacG4和像框——iMacG5。

    由于iMac在设计上的独特之处和出众的易用性,它几乎连年获奖。iMac获得一系列著名奖项:美国《时代》杂志(Times)授予iMac1998年最佳电脑称号,评iMac为1998年度全球10大工业设计第3名,iMac还获得Class\98最佳创新产品奖等等。
    美英联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是指2003年美国军队占领伊拉克以后,在伊拉克境内发生的一系列美英军队虐待伊拉克战俘的事件的总称,该事件也被有的国际媒体称为“虐囚门事件”,有的媒体也称之为“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
    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问题真正引起全世界震动源自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4月28日刊登美军虐待伊拉克囚犯的照片,照片显示,一名美军宪兵勒令伊拉克战俘站在箱子上,战俘被蒙上头,手上连着电线。宪兵威胁说,如果战俘从箱子上倒下,就会被电死。另一张照片显示,伊拉克战俘被勒令进行人体堆叠,组成金字塔形状。事件暴露后驻伊美军高级官员表示,美军3月已宣布驻巴格达的美军第800宪兵旅6名成员因虐待大约20名伊战俘将面临军事法庭审判,美军协助管理战俘的7名军官也将受到纪律处分,包括第800旅最高长官等人。
    英国国防部2003年5月30日宣布,警方当日逮捕了一名涉嫌在伊拉克战争中虐待伊军战俘的英军士兵。这名士兵名叫加里巴特莱姆,从伊拉克驻地回英休假时将一卷在战争时期拍摄的胶卷送到当地的一家图片社冲洗。在冲洗过程中图片社一名叫蒂尔富德的女职员吃惊地发现,“有些照片显示,伊拉克战俘被迫互相口交,还有的显示一个伊拉克男子被迫鸡奸另一个伊拉克男子”。


历史上5月30日是什么日子
历史上的今天5月30日提供历史上5月30日是什么日子,5月30日在历史节日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


5月30日星座

2025年5月30日是什么日子


喜欢万年历黄道吉日?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万年历查查: http://www.wnlcc.com

欢迎搜索"wnlcc"进入本站!

黄历吉日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