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 老黄历 - 历史上的今天 - 3月25日是什么节日,历史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历史上1月23日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1月23日)


历史上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1月23日是什么日子、发生了什么
1368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
1556年 中国嘉靖大地震
1576年 天主教澳门教区成立
1719年 列支敦士登公国独立
1783年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诞辰
1828年 “明治维新”领导者西乡隆盛出生
1832年 法国写实主义画派和印象派主要画家爱德华.马奈出生
1862年 德国著名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出生
1872年 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朗之万生于巴黎
1891年 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诞辰
1901年 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严济慈出生
1907年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诞生
1908年 美国作曲家麦克道尔去世
1923年 中国第一座民办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1937年 布哈林等17名苏联共产党领导人被判死刑
1940年 汪精卫等人决定成立伪南京政府
1941年 重建新四军军部
1942年 中国女作家萧红在香港病逝,时年31岁
1943年 英国第八军攻占的黎波里
1945年 苏军进抵奥德河
1947年 国民党统治区物价一天内上涨二三倍
1955年 中国目录学家余嘉锡逝世
1956年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发表
1957年 世界上第一台醉酒呼吸分析仪在瑞典投入使用
1964年 印尼和马来西亚同意停止边界战争
1967年 中央决定部队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
1968年 中国医疗队首批应邀赴坦桑尼亚
1973年 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已达成越南战争停战协议
1976年 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去世
1977年 歌剧《洪湖赤卫队》重新公演
1980年 剧本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1984年 阿根廷、智利签署《和平友好联合声明》
1985年 菲律宾陆军参谋长被控参与谋杀阿基诺
1989年 亚洲卫星发射合同在京签署
1991年 北京邮政通信枢纽中心建成
1996年 江泽民给上将军衔获得者授衔
1997年 韩国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宝钢铁公司破产

 

历史上的今天官网

历史上的日子(阳历)

历史上的今天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1月23日是什么节日,历史上1月23日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重大历史事件

    朱元璋(1328——1398),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农家庭,小时候曾在皇觉寺作过和尚,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嚎州郭子兴部红巾军。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韩林儿在毫称帝时封他为左副元帅。朱元璋军纪严明,又知人善任,文官冯国胜、李善长等都为他出谋划策,勇猛善战的常遇春、胡大海等都来投奔他。

    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废除了元朝的一些苛政,命请将屯田。后来又接受了朱开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壮大了自己的势力。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决意北伐,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

    1368年正月,北伐军进占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1368年1月23日(明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日)建立了明朝,改元洪武,定都南京。
    明嘉靖关中大地震,简称嘉靖大地震,是发生于中国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的大地震。现代科学家根据历史的记录,推断当时的地震强度为地震矩8至8.3级,烈度为11度。

    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陕西华县。由于地震于午夜(子时)发生,多数人还在熟睡之中,所以引致83万人死亡,死亡人数与黄河泛滥造成的伤亡相若,是中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高的地震,方圆二千里(800公里)的人口有六成死亡。据报是因为大多数死者都是居住在陕西黄土高原一些建在崖边的窑洞里,而当地震发生时,他们被坍塌的窑洞压死。不过,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个数字抱怀疑态度。

    地震祸延97个县,包括山西、陕西、河南、甘肃、河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及安徽十个省亦受到影响。余震在半年内每个月都有三至五次。

    唐锡仁引顺治《邓州志》,指当夜河南邓县、内乡“分闻风雨声自西北来,鸟兽皆鸣,已而地震轰如雷。”

    地震造成水位下降。邱仲麟引明代《露书》作者姚旅亲身经历,记到关中在地震后所出现的地下水位下降及地温现象:“关中王孙长房招予游(长安)曲江,不羁宗族,谓曲江昔时掘地三尺即及泉,自嘉靖末年地震后,十尺始及泉;昔时冬无青草,地震后,冬且原原芊芊,不殊春日。验之,信然,盖地气渐暖耳。”而另一方面,他再引贺明静关于这次地震的研究,谈及关中地震后水位下降,仅言及渭南县在地震后,“水泉半堙,而桔皋以废”;亦及华县凤谷寺石泉涸废,泉中养鱼为此中断。

    地震亦造成建筑物毁坏。例如小雁塔本来楼高15层,地震后塔顶被震毁,只余下13层。
    天主教澳门教区,于1576年1月23日,由教宗额我略十三世下令成立。教区奉锡耶纳圣加大肋纳(StCatherineofSiena)及圣方济各沙勿略(StFrancisofXavier)为主保圣人,格言为ScientiaetVirtus(科学与道德)。

    早期管辖范围极广,包括中国、日本、越南、东南亚沿海各岛屿(菲律宾除外),并向外派遣传教人员。后各地纷纷被划为教区,现涵盖范围仅为澳门一地(1981年新加坡和马六甲不再属于教区)。

    现任主教黎鸿升为澳门第二位华人主教以及第一位土生土长的澳门华人主教。下分六个堂区,三个准堂区。座堂为“圣母圣诞堂”(即大堂)。现有神父76人,教友人数18,122人。

    早期有四大修会:耶稣会、方济各会、奥斯定会、多明我会及一个女修会。修士62人,修女183人。

    教区在澳门的社会福利服务范围十分广范,包括老人院、孤儿院、青年中心、伤残中心、医疗所、寄宿、社区服务机构等三十二个组织单位,影响全澳一半以上的人口。澳门天主教学校更是澳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堂区与传教区:

    一.大堂区

    二.花地玛堂区

    三.望德堂区

    四.风顺堂区

    五.圣安多尼堂区

    六.仔嘉模堂区

    七.路环圣方济各准堂区

    八.望厦圣方济各沙勿略准堂区

    九.佑汉若瑟劳工主保准堂区
    列支敦士登大公国(德语:FurstentumLiechtenstein)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小国,被夹在瑞士与奥地利两国间。这个迄今仍维持君主立宪制的山区小国虽然土地狭小兼人口稀少,但却拥有异常高的国民所得水平,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50,000美元,为世界之冠。它是个以阿尔卑斯山美丽风光、避税天堂与高生活水平而著称的富裕小国。

    列支敦士登人为阿勒曼尼人的后裔,是在约公元500年以后才到目前的地区定居。列支敦士登的国名起源于18世纪初,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列支敦士登大公约翰.亚当(JohannAdamvonLiechtenstein)买下了两块采邑:许内勒贝格庄园(Schnellerberg,1699年)与瓦杜茨郡(Vaduz,1713年),并且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加盟成员之一。1719年1月23日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KarlVI)将这两个地方合并成立一个独立的小型大公国,赐名为列支敦士登。

    列支敦士登成立后曾先后经过法国与德国的影响。1806年时神圣罗马帝国瓦解,列支敦士登也随之加入了当时由拿破?推动组织的莱茵联邦,但在法国短短的几年统治后,又在1815年举行的维也纳会议后恢复独立,加入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联(DeutscherBund,又译为日耳曼邦联)。1868年德意志邦联瓦解,列支敦士登解散自己仅有的一支小型军队并且宣布该国将转为永久中立国,这中立地位让列支敦士登避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波及,一直持续到今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列支敦士登一直与奥地利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但也在战时因这关系使得该国的经济元气大损,而转而寻求与瑞士成立关税与货币同盟,1919年时更进一步将该国的对外关系(国防,外交)完全委由瑞士代理,组成一个中立联盟。与瑞士的这一联盟使列支敦士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中免受德国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列支敦士登因为其境内的低税率环境、永久中立地位与完美的居中地理位置,成为许多欧洲企业的避税天堂。观光业(主要是冬季时往阿尔卑斯山区的滑雪人潮)与金融服务业的发达,支撑起该国绝大部分的经济收入。

    1990年列支敦士登加入联合国。

    列支敦士登是一个君主立宪国家,且与欧洲其他仅具象征意义却没有政治实权的王室不同,列支敦士登的王族拥有相当程度的实际权力。该国的元首称为大公(Prince,德文里称为Furst),现任元首汉斯-亚当二世是在1989年时由他逝世的父亲佛兰兹.约瑟夫二世(FranzJosefIIofLiechtenstein)手上继承国家的统治权,并已在2003年8月15日时对外宣布,他将在近期内退位,将国家大权转由他的儿子、王储亚洛伊大公(PrinceAlois)继承。

    1862年时首度颁布宪法组成国会(Diet,或德文里称为Landtag),今日的列支登斯敦国会是由25个依照区域人口比例,由人民直选的代表所组成,并由多数党的领袖出任阁揆。除此之外国家的行政体系实际上是由一个五人内阁负责,阁员名单是由国会指定,交由元首批准后正式上任。

    列支敦士登的王室有个特殊之处,由于当初此公国就是由奥地利的贵族为了要能够拥有一块位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属地,而另行购买土地设立,长期以来该国的统治者就一直居于国外,如维也纳的列支敦士登宫。现任元首汉斯-亚当二世是第一位居住在国境之内的列支敦士登统治者,在2003年3月16日举行的一场全民公投中,他以投票不通过他就要举家迁移到奥地利居住作为要胁,得到国内大部分人民的同意(通过比例64.3% )通过一项进一步扩张列支敦士登王权的法案。此法案授权赋予统治者必要时得以解散国会,以及拥有国家人事与法案最后通过权的至高力量,相对于大部分只是形式上有王权的君主立宪国家,列支敦士登是非常少见的特例。

    列支敦士登是一个内陆国家,与乌兹别克并列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双重内陆国家。

    列支敦士登坐落于欧洲阿尔卑斯山地的莱因河谷,其西边是以莱因河作为边界与瑞士相邻,东侧则是以属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山岭地带与奥地利为界。全国只有西侧约三分之一的面积位在平坦的河谷里,其余地区大都属于山地。

    该国境内唯一的可耕地集中在莱因河沿岸的冲积平原,曾经一度满是沼泽的此地区经过人工的抽干后变成农地,除了少数的农耕活动外,列国境内的农业还是以畜牧为主。首都瓦杜茨座落于一块可以俯视莱因河谷的高地上。

    虽然是在阿尔卑斯山区,但由于有意大利半岛吹拂而来南风,列支敦士登仍属较温和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时其东部与南部山区的坡面则非常适合从事滑雪等山地活动。境南的雷堤康阿尔卑斯山脉(RatikonAlps)坡度陡峭,境内最高峰为属于三姊妹山脉(DreiSchwestern)之一的灰尖峰(Grauspitz),海拔2499米,是列支敦士登与奥地利的分界。

    列支敦士登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只有不到2% 的劳动力致力于农业生产,该国境内主要的作物有玉米、土豆、大麦、小麦、蔬菜和葡萄。家畜主要是在夏季时,以放牧方式蓄养于阿尔卑斯山区的高山草原上。列支敦士登主要的制造业包括机械,制药,食品产品,金属制品,精密仪器,家具和陶瓷。公国的许多收入来自于银行业,旅游业,邮票的销售,以及在这里设立总部的国际化公司--这些公司之所以在列国境内注册,主要是著眼在这里的低税收环境。

    虽然是个小国寡民,缺乏天然资源的地方,但是列支敦士登在二次大战之后于经济方面急起直追,从一个原本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小国,发展成全世界最高度产业化的富有国家,并以其金融服务部门和可以与周边大国家的城市相媲美的生活水平而自豪。除了需要密集技术投资(目前该国每年约有5% 的收入,是投资在技术研发方面)的轻工业之外(包括纺织、陶瓷与精密电子)。近年来该国政府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也被证实是个非常正确的方向,在列支敦士登有四成的工作职位是属于金融服务业,其中不乏长期居住于该国境内的外国人,或干脆直接由相邻的瑞士与奥地利跨越国境通勤。

    由于列支敦士登与瑞士之间签订有共同货币与关税条约,因此除了货物能在两国之间的国界自由流通外,瑞士法郎也成为列支敦士登的官方货币。1993年时瑞士拒绝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由于列支敦士登在外交事务方面早已委任瑞士代执行,本身并无单独与他国签订协约的能力,连带的也使该国成为西欧国家里面少数仍流通非欧元货币的国家。

    列支敦士登通过进口能源来满足其能源需求的90% 。1995年5月,列支敦士登成为欧洲经济区的成员国,是一个在欧洲自由贸易区(EFTA)和欧盟之间作为桥梁的组织。政府正在试图将其经济政策与一体化欧洲的其他国家相协调。虽然2002年以来列支敦士登的失业率成倍增长,但比较起周遭国家其失业率仍算偏低,在2004年第三季时,其失业率仅为2.2% 。

    相对于周遭欧洲国家的重税主义,列支敦士登是欧洲大陆上少见的低税率国家,其营业税最高顶多只有18% 的水平,税则简单明了,而成为许多邻国企业为了降低税赋支出而注目的避税天堂。目前约有73,700家公司在该国注册,其中有许多是外国企业的挂名或人头公司,这些所谓的境外贸易带来约占列支敦士登收入的30% 以上。传统上,列支敦士登的银行系统是采行与瑞士相同的客户隐私政策,但此特性也使得该国的金融系统成为跨国非法商业的最爱,利用匿名帐户进行洗钱的动作。为了避免这类非法行为成为国家经济的负担,2000年时通过的一项新经济政策紧缩了金融方面的自由度,限制银行机构不能提供匿名帐户这类的服务。

    列支敦士登旺盛的经济活动带给该国平均每人50,000美元的国民生产毛额,名列全世界第一,这种均富的状态间接也造就了该国极高的生活水平以及几乎可以忽略的犯罪率。

    列支敦士登是欧洲地区总人口第四少的国家,排在梵蒂冈、摩纳哥与圣马力诺之后。在境内约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是外国国籍,主要是德国、奥地利,还有瑞士。本国人口的种族分布非常单纯,有86% 是属于日耳曼民族分支的阿勒曼尼人,意大利人与土耳其人则是余下少数民族里面较具有指标意义的大宗。

    语言上,虽然德语是列支敦士登的官方语言,但大部分的居民却都是使用属于德语方言之一的阿勒曼尼语。教育在该国非常普及,超过十岁以上的人口里面,识字率为100% 。

    大部分的列支敦士登人信仰的是罗马天主教(76.2% ),其余的则包括少部分的新教徒(7% ),伊斯兰教徒(4.2% ),与其他信仰及无宗教信仰者(10.9% )。

    列支敦士登在1868年解除武装后就没有再恢复过军备,在将对外事务完全委任同盟的瑞士之后,瑞士部队担负起该国的防卫工作,甚至连该国与奥地利之间的海关,也是由瑞士派驻的官员把守。国境之内唯一的保全力量,是一支小规模的警察单位。

    司汤达

    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家,他的著名小说《红与黑》,以其进步的思想倾向,以及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描写,和对典型性格的出色的刻画,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勒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

    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当地的中心学校,来到巴黎,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参加了两种力量,两种制度在整个欧洲的大搏斗。直到1814年,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被“扫地出门”,不得已离开巴黎,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他在米兰期间,读书、旅行、研究意大利的音乐和美术,与从事意大利民族解放战争的烧炭党人有所交往。181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音乐家传记问世,从此开始他的写作生涯。

    1821年,意大利的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被当局视为危险分子,被迫离开米兰回巴黎。在巴黎,他一面写作,一面认真观察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对自己时代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认识,终于写出了深刻反映七月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使他成为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活跃的政治家,明治维新的领导人。通称吉之助,号南洲。萨摩藩出身,生于下级藩士家庭。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1827年1月23日生于萨摩藩(今鹿儿岛县)。自幼受严格武士训练。1844年起任下级官吏。1854年成为开明派藩主岛津齐彬(1809~1858)的亲信扈从,随其住江户(今东京),参与藩政,并为尊王攘夷运动奔走。1858年幕府兴安政大狱,两次被流放,1864年被召回藩,在京都掌握藩的陆海军实权。同年参与镇压尊王攘夷派的第一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后预料幕府将亡,遂积极投身倒幕运动。1866年3月在京都同长州藩倒幕派领导人木户孝允等人缔结萨长倒幕联盟密约。1868年1月3日,与岩仓具视(1825~1883)、大久保利通等人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明治新政府。在同年的戊辰战争中任大总督参谋,指挥讨幕联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他在倒幕维新运动和戊辰战争中的功勋,在诸藩家臣中官位最高,受封最厚。1870年初,由于与大久保等人在内政方面的分歧,辞职回鹿儿岛任萨摩藩藩政顾问,后任藩大参事,参与藩政改革。1871年到东京就任明治政府参议。1872年任陆军元帅兼近卫军都督。在此前后,参与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资产阶级改革。他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1873年10月,因坚持征韩论遭大久保利通等人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1877年1~9月,被旧萨摩藩士族推为首领,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9月24日兵败,死于鹿儿岛城山。
    “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一个艰苦的事业,只有坚贞不屈的人才能胜任,只有那些在人们普遍感到悲观失望的时候能够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的人,只有那些意志锻炼得坚如刀剑的人,才配称为工人阶级的战士,才配称为革命者。”这是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生前名言。他自己的一生,正是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个名言。

    1891年1月23日,葛兰西生于意大利撒丁岛一个小职员家庭,家境贫寒,靠勤工和奖学金读完都灵大学。在大学期间,1913年他加入意大利社会党。大学毕业后,担任都灵社会周报《人民呼声报》主编。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葛兰西响应列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发动都灵工人举行反战武装起义,在工人中赢得威望,被选为社会党都灵支部书记。

    大战结束后,意大利革命运动空前高涨,工人和农民决心要走“俄国人道路”。1921年1月21日意大利共产党成立。葛兰西是党的创始人之一。1922年5月,葛兰西作为意共代表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书记。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在意大利夺取了国家政权。葛兰西受共产国际委派回国领导意共开展反法西斯斗争。1926年11月不幸被捕。他在法庭上对法西斯分子义正词严地说:“你们把意大利引向毁灭,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挽救它。”在监狱中,虽遭百般折磨,他仍以坚强的意志研究革命理论,写下32本《狱中札记》,这是意大利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1937年4月27日,葛兰西这位坚强的战士在法西斯狱中与世长辞。

    汤川秀树像

    汤川秀树(YukawaHideki,1907~1981),日本物理学家。1907年1月23日生于东京。1913年入小学,成绩优良,喜欢数学、科学哲学,受中国儒、老、庄典籍不少影响。192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物理系。1932年任京都大学讲师。1933~1939年在大阪大学任教,研究原子核和量子场论。1938年获大阪帝国大学博士学位。1939年回京都大学任物理学教授,直到1970年。其间1943~1945年兼任东京大学教授。他从1946年起主编英文杂志《理论物理学进展》,向国外介绍日本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成果。1948年受聘为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客座教授,1949~1951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53~1970年任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57年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大会,呼吁和平利用原子能。1975年以后长期患病,1981年9月8日在京都逝世。
    在大阪大学工作不久,1935年汤川秀树提出介子学说,以“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为题,发表了介子场论文。预言作为核力及β衰变的媒介存在有新粒子即介子,还提出了核力场的方程和核力的势,即汤川势的表达式。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汤川秀树,以表彰他在核力的理论基础上预言了介子的存在。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
    1923年1月23日晚,有收音机的上海人第一次听到一种新的声音,这是由在华经营电讯业务的美国无线电商人奥斯邦开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联合创办的一家广播电台。这是在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呼号XRO,发射功率50瓦,每晚播音1小时,内容有国内外和上海新闻,但主要是娱乐节目,星期日设有《布道》、《祈祷》等宗教性节目。为了推销收音机,该台还举办无线电基本常识讲座。

    因该台的设立未经中国政府有关当局批准,触犯了北京政府的法令,北京政府外交部派人员多次交涉,该电台在不久即停止了播音。

    尼古拉布哈林

    1927年尼古拉布哈林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苏联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经济学家。大清洗中被判死刑。

    1906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俄国二月革命后被选为党中央委员。十月革命后,任《真理报》主编、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国际执委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等职。1928年因对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问题持不同看法,受批判。次年,被解除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真理报》主编职务。1931年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1934年任《消息报》主编。

    1937年,布哈林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1938年2月,苏联成立了特别军事法庭,对布哈林、李可夫为首的“右派和托洛茨基联盟阴谋集团”进行公开审讯。苏联总检察长维辛斯基指控布哈林委派社会革命党人卡普兰刺杀列宁,暗杀基洛夫、明仁斯基、高尔基,是帝国主义的间谍。布哈林承认了这些罪行。在没有证据、只有被告口供的情况下,法官乌尔利希以“叛国罪”判处布哈林等被告死刑。在此间布哈林反复写信给斯大林写信求饶,甚至写了首很长的抒情诗给斯大林。莫斯科审判过程中,西方媒体始终怀疑被告遭刑讯逼供或药物控制,布哈林为此专门在法庭上声明,那些所谓刑讯和药物麻痹的说法纯粹是异想天开的反动言论。今天的解密档案显示,如果布哈林不招供,他20岁的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会立即没命。

    1937年11月12日,布哈林在狱中开始写作《岁月》一书,这是他的绝笔,直至临刑前中断,历时4个月,共约30万字。1938年3月14日(一说15日),布哈林同李可夫等人一并被秘密枪决。布哈林死后,妻子被送到西伯利亚劳教营,儿子被送入孤儿院。直到1956年妻子出狱,布哈林的儿子也第一次从母子相聚中得知自己的父亲真实身份。

    1988年布哈林被恢复名誉。

    著有《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共产主义ABC》等著作。
    1976年1月23日,77岁的保罗.罗伯逊在费城去世,美国的一位最有影响的黑人表演家、政治要人消失了。罗伯逊长得象全美橄榄球星一样魁梧、健壮。他曾就读于拉特格斯大学,是位领导人物,也是当时最优秀的男中音歌手和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演员。他扮演的奥赛罗最令人难忘。而他在影片《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演唱的《老人河》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为社会主义的倡导者,罗伯逊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曾去那里为国际纵队队员演唱。由于他坚持社会主义思想,对苏联进行公开赞颂,于1952年接受了斯大林和平奖金。罗伯逊在冷战时期和麦卡锡审讯期间在国内受到排斥。
    1977年1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被“四人帮”打入冷宫10年之久的优秀歌剧《洪湖赤卫队》在武汉重新公演。

    《洪湖赤卫队》是湖北省歌舞剧团创作演出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为配合打倒贺龙同志,这部优秀歌剧被打入冷宫。粉碎“四人帮”后,湖北省歌剧团将《洪湖赤卫队》重新搬上舞台。许多人把此剧公演看作是贺龙即将平反的信号。
    1984年1月23日,阿根廷和智利两国外长在梵帝冈签署了《和平友好联合声明》,重申两国政府和平解决比格尔海峡三个岛屿领土争端的决心。

    比格尔海峡是南美洲南端邻近合恩角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自然水道,全长约120公里。阿、智两国长期以来争议的焦点是该海峡东南部的皮克顿、努埃瓦、伦诺克斯三个岛屿领土的归属问题。这三个岛屿的总面积只有345平方公里。阿、智两国长期为此发生争执的主要原因是,比格尔海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和具有丰富的海底资源。

    一、比格尔海峡扼太平洋和大西洋航道的咽喉,有争议的三岛则位于水道在大西洋的出海口,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相望。在巴拿马运河运输越来越不适应远洋货轮吨位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绕过合恩角的南美两洋航运日显重要,水道区的战略地位也随之突出。

    二、海峡及周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磷虾等海产资源。

    三、争议地区是两国开发南极的重要前沿阵地。阿、智两国都非常重视对南极海底资源的开发。根据200海里海洋权的原则,两国在划分边界、确定岛屿归属时将包括岛屿周围大片海域的归属。

    由于以上原因,控制比格尔海峡不仅对决定两国在南极洲的领土要求事关重大,而且可以进而提出东至大西洋西南200海里的领土要求。而这无论对阿根廷还是智利的经济发展都将起重要作用。比格尔海峡的领土争端问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1855年两国签订《和平友好贸易通航条约》时,只笼统承认双方脱离西班牙统治时各自的边界。1881年签订边界条约和1893年签订附加议定书时,也未提及领土主权问题。因此两国在该地区的边界纠纷不断发生。1902年,阿、智两国签订《仲裁总条约》,委托英国仲裁争端,但仍未能解决问题。1972年,两国政府同意将1881年阿、智边界协定提交国际仲裁法庭进行裁决。1977年5月2日,英国宣布:由5名国际法庭成员组成的仲裁小组决定,将比格尔海峡东南的三个岛屿判归智利。智利表示接受裁决,但阿根廷拒绝接受。此后,两国矛盾加剧,各自陈兵边界,几乎爆发战争。但是这种局势对两国都很不利,于是,1984年1月下旬,在罗马教皇的调解下,阿智两国外长在梵帝冈举行会谈,签署了《和平友好联合声明》。声明说,阿智两国人民“时刻萦绕在怀的”是友谊与和平。两国下决心要为1978年使彼此处于战争边缘的比格尔海峡领土争端找到最终解决的办法。


历史上1月23日是什么日子
历史上的今天1月23日提供历史上1月23日是什么日子,1月23日在历史节日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


1月23日星座

2025年1月23日是什么日子


喜欢万年历黄道吉日?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万年历查查: http://www.wnlcc.com

欢迎搜索"wnlcc"进入本站!

黄历吉日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