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 老黄历 - 历史上的今天 - 3月25日是什么节日,历史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历史上11月2日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11月2日)


历史上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11月2日是什么日子、发生了什么
1841年 阿富汗第一次抗英斗争
1861年 慈禧太后发动北京宫廷政变
1902年 中国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诞辰
1905年 高级神经运动学院奠基人、生理学家谢切诺夫逝世
1910年 畜牧学家,教育家,我国家畜生态学科的创始人汤逸人诞生
1917年 《贝尔福宣言》和犹太复国主义
1917年 美日订立“蓝辛石井协定”损害中国利益
1936年 军阀段祺瑞病逝
1937年 忻口战役结束
1939年 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开始大“扫荡”
1948年 沈阳解放,辽沈战役大获全胜
1949年 印尼荷兰圆桌会议协定签订
1950年 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逝世
1957年 毛泽东访问苏联
1958年 毛泽东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
1961年 K-19号核潜艇投入使用
1971年 我国与秘鲁建交
1981年 中国专利文献馆正式开放
1986年 美国伊朗门事件被披露
1989年 阿根廷发现最早的恐龙化石
1996年 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的严济慈逝世
1998年 巴黎举行华工纪念碑立碑仪式
1999年 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

 

历史上的今天官网

历史上的日子(阳历)

历史上的今天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11月2日是什么节日,历史上11月2日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重大历史事件

    1917年11月2日,美国国务卿蓝辛和日本大使石井在华盛顿订立“蓝辛—石井协定”,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有“特殊利益”,日本再次同意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承认美国享有“机会均等”的权利。这是日、美两个帝国主义拿中国主权作为交易的分赃协定,激起了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北京政府也声明不予承认。
    在亚洲西部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有块陆地叫“巴勒斯坦”。这里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公元前20世纪,一些半游牧部落中的迦南人在这里定居下来,并且创造了自己的文明。犹太教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称这里为“迦南地”或“迦南人的国家”。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人又在巴勒斯坦沿海建立城市国家。“巴勒斯坦”这个名称,在希腊语中,意思就是“腓力斯土地”。今天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就是迦南人和腓力斯人的后裔。

    公元前12世纪,希伯莱各部落离开埃及入侵迦南地区,吸收了迦南文化,并在巴勒斯坦定居。11世纪左右建立了希伯莱王国。后来,希伯莱王国又分为两个国家,北称以色列王国,南称犹太王国。所有的希伯莱人都称犹太人。后来,波斯和罗马帝国先后征服巴勒斯坦,大批犹太人被杀或流亡异域。特别是在反罗马起义被镇压后,几十万犹太人被杀,活着的都逃出来,流散在世界各地。

    19世纪末叶,西欧的犹太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相勾结,鼓吹犹太复国运动。号召“犹太人从世界吃亏地回到巴勒斯坦重建国家”。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举行首次“复国运动”大会,成立了“世界犹太复国组织”。美、英等帝国主义出于本身利益的需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柴尔德。在这封信中,贝尔福代表英国政府宣称,英国“赞成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并表示英国政府为达到此目的将尽最大的努力。这封信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贝尔福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922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在美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世界各地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从此,在巴勒斯坦不断发生帝国主义挑动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间的民族冲突。

    段祺瑞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在上海病逝。

    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1865年生于安徽合肥。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1889年毕业后赴德国学军事。1896年随袁世凯创办北洋军,曾任保定军官学堂总办、第六镇统制、江北提督等职。与冯国璋、王士珍合称“北洋三杰”。辛亥革命爆发后,任第二军军统,署湖广总督。1912年起历任北京政府陆军总长、参谋总长、国务总理。袁世凯死后,控制北京政府,与总统黎元洪争权,发生府院之争,成为皖系军阀首领。张勋复辟后,任讨逆军总司令。1917年8月中国对德宣战,任督办参战事务处督办,1920年组织定国军,任总司令,在直皖战争中失败下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出任北京临时政府执政。次年召开善后会议,抵制孙中山主张召开的国民会议。1926年纵容军警开枪屠杀爱国学生,造成“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蛰居于天津租界。1935年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未就职,1936年11月2日病死于上海。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晋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21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又称第18集团军)。这次战役是由第二战区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是朱德、卫立煌等。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的范例。

    忻口,左倚云中河,右托五台山,是太原北部的屏障。守住了忻口就能守住太原,守住了太原就可定山西而保华北。正是因为忻口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日寇为了实现迅速夺取华北的战略企图,在平型关战役结束后就调集重兵五六万人、坦克150辆、大炮25门,在日酋坂坦率领下向忻口进犯。

    此时,中国军队虽经浴血奋战,仍未能守住雁门关至平型关的内长城防线,被迫退至忻口东西一线阵地。为了守住忻口这一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负责组织忻口会战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前敌总指挥卫立煌部署兵力:以刘茂恩指挥右翼兵团,以郝梦龄指挥中央兵团,以李默庵指挥左翼兵团,在忻口以北的龙王堂南怀化、大白水、南峪一线实施阻击,并以空军、炮兵协同作战。

    10月13日,日军分左、右两翼同时猛攻忻口西北侧南怀化高地。中国军队坚守阵地,顽强反击,日军受阻。14日,忻口守军开始全线反击,日军损失惨重。15日,日军以10余辆坦克开路再攻忻口,战斗更激烈了。16日夜,第九军军长郝梦龄亲临距敌人只有200米的大白水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9岁。到10月22日,进入南怀化的敌人已经三易联队,于24日再次发起猛攻。敌人久攻不下,采用毒瓦斯、烧夷弹助攻,守军阵地一片火海,我守军官兵冒着烈火和毒气拼死战斗,双方损失严重,每日伤亡均以千计,如此对阵相抗达半月之久。10月底,忻口战场局势恶化。第14集团军赶来晋北,但因连续冲杀,战斗力渐不能支。此时晋东告急,太原告警,第二战区遂作出新的部署。卫立煌下令部队停止反击,于11月2日夜奉令撤离忻口阵地,向太原撤退。11月8日夜,太原城北被日军突入,经过激烈巷战,傅作义率守军2000多人向西山突围,太原失守。

    忻口战役虽然中国方面失利,付出了重大牺牲,但是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从而消耗了大量敌军力量,争取了时间。这一战役破坏了日军的河北平原会战计划,使平汉线中国军队得以南撤。
    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荷兰不予承认,并于1947年7月和1948年12月两次向印尼发动军事进攻。

    经联合国的提议和调解,1949年8月23日至11月2日在海牙举行了有荷兰、印尼双方代表及印尼各邦代表、联合国调解委员会美国代表参加的圆桌会议。11月2日签订的印尼荷兰圆桌会议协定规定;由印尼和15个联邦组成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并在此基础上与荷兰王国组成荷兰印度尼西亚联邦;由荷兰女王为联邦国王,一切外交和财政贸易全由荷兰控制;印尼政府无权与其它国缔结贸易协定与条约;偿还对荷兰及其它国家的43亿盾债务;荷兰军事代表团和荷兰殖民地官员仍留驻印度尼西亚。据此协定荷兰把除两伊里安以外的荷印全部领土主权移交给印尼联邦共和国。1950年8月15日,正式成立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54年8月荷兰印度尼西亚联邦被取消,1956年4月该协定亦被废除。
    1950年11月2日,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肖伯纳在圣劳伦斯的乡间别墅去世。

    肖伯纳是一个幽默、正直、不看重名利的人。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给肖如下评价:“肖作为文学家,他是很有才气和敏锐的,但作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却微不足道,尽管他很正直,也不追逐名利。”恩格斯的评价如实地反映了肖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他对于名誉、地位的态度。

    当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降临在他的头上的时候,他非常幽默地说了一句话:“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只金铃?”

    当时有一家新闻社报道了肖对于记者的谈话。肖说:“这件事情我实在有点想不通。我想我之所以获奖是由于我今年没有写出半个字。”没有写半个字,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从这位大师的幽默感中,可以窥见肖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据说,肖不仅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是这样,对于其他荣誉和头衔他都是这样对待。他认为,追求虚荣的名誉、荣衔都将损害他的人格。

    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已经是一位70高龄的老翁了。十四年前,也即1911年时,肖已经以他在世界文坛上的赫赫声名,首次被一位牛津大学的教授、诗人莫雷伊所推荐,成为1911年度的候选人。当时,诺贝尔文学奖的常任秘书威尔逊博士对肖没有好感,以所谓的“大会诡辩、无情、不文雅”为理由,排斥了他。

    1921年,他又被一批瑞典学者提名,被列入竞争候选人之一。不过诺贝尔委员会主席霍尔斯陶穆将他列在高尔斯华绥等人之后的第三位。结果那年度他又没有获奖,1923年,肖的唯一著名的悲剧《圣女贞德》问世,轰动了欧洲文坛;并且《圣女贞德》在英、法、德、瑞典等国一再被搬上戏剧舞台,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戏剧女明星,肖的声望也随之大震。一年后,他再度被提名,这一次,霍尔斯陶穆的支持态度较之1921年更加积极。三年前的“慢三步”一跃而变为“上头牌”。在授奖大会上,霍尔斯陶穆对肖发表了一番极其热情洋溢的赞颂词。所可惜的是,这番颂扬肖本人并没有听到,因为肖并没有兴趣前去“聆听”他所不爱听的褒奖。

    在这里值得写上一笔的是,肖对于那张金额为6,500英镑的诺贝尔文学奖支票和奖状的处理。当肖接到瑞典文学院以“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励性的幽默常常蕴含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的评价而获得1925年度大奖的通知时,肖表示出一种冷漠的态度。有一位肖的朋友劝说他:“我亲爱的肖,这样做是不行的。瑞典文学院要褒奖你,可是你却以侮辱来回报他们”,并劝说他:“不可将诺贝尔奖象小石子一样丢进波罗的海。”结果,肖最终领了那张奖状,并把它挂在别墅墙上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但他没有接受那笔钱——他将这6,500英镑的奖金用来建立了一个英瑞文化基金会,以奖掖和扶持后起的作家们。肖此举,获得了众多文坛有识之士的齐声喝采。

    肖于1856年7月26日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父亲是法院的一个小公务员,母亲靠教音乐谋生,由于家境贫困,肖未能读大学。未满20岁的肖走上社会,在一家房地公产公司当缮写员和会计。1876年20岁的肖来到伦敦,在母亲身边,跟随母亲学习音乐的同时,想以写作为生,结果九年时间所得稿酬还不到6镑。

    1884年9月,他听了美国《进步和贫困》一书作者亨利.乔治的演讲,受到启发,从此开始注意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读过马克思的《资本沦》。不久,英国改良主义的费边社成立,他加入了该社,并成为组织者之一。如同以上恩格斯对肖作出的“作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却微不足道”的评价一样,列宁也曾评价他“是堕入费边主义者中间的一个好人”。这一时期,他陆续写出了几部长篇小说:《业余社会主义者》《凯雪尔.拜伦的职业》《无理之结》《艺术家的爱情》等。

    从1885年起,肖转向戏剧创作。吸引他走上戏剧创作道路的是著名剧作家易卜生。1888年,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还邀他参加过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的演出。三年后,肖写就了著名的论著《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一书。从1892年至1949年(他逝世的前一年——笔者注),肖共计创作了五十一部剧本。创作于1892年的《鳏夫的房产》是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

    19世纪下半叶,肖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组:“不愉快的戏剧”(包括《鳏夫的房产》《荡子》《华伦夫人的职业》三部);“愉快的戏剧”(包括《武器与人》《康蒂姐》《风云人物》《难以预料》四部);“为清教徒写的戏剧”(包括《魔鬼的门徒》《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三部)。

    20世纪以后,肖的重要戏剧作品有《英国佬的另一个岛》,这部剧本是肖应爱尔兰文学剧院负责人、诗人叶芝之邀而写的,内容反映了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呼声;《巴巴拉少校》《伤心之家》《苹果车》《真相毕露》等。

    肖1926年没有去斯德哥尔摩亲领诺贝尔文学奖,却于五年后,访问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并在莫斯科度过了他的75岁寿辰。高尔基写信向他祝寿,并称颂他为“勇敢的战士”;紧接着第二年(1932年),肖来到中国,在上海会见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人,并和他们建立了友谊。
    1960年11月2日,苏联第一艘核潜艇K-19号投入使用,但这艘潜艇冥冥中带有一种不祥的色彩。据说K-19号从开始建造以来就不太顺利,潜艇还未下水,就有人在建造期间牺牲了。在新船下水仪式上,通常都有神职人员向甲板、船舷泼洒一瓶圣水,但人们费了很大的劲,才将圣水瓶的瓶盖打开。

    1961年4月12日,K-19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差点与美国的“鹦鹉螺”号核潜艇相撞,机动规避后,K-19急速向海底冲去,潜艇头部撞到了海底,幸好未发生爆炸。

    冷战期间,为了对抗美国在军事上的威胁,侦察北约国家的军事活动情况,1961年7月4日,K-19号核潜艇沿丹麦海峡驶入了北约的军事演习区域。四点零七分,潜艇中央操纵台上发出警报信号,“船尾核反应堆第一舱里压力下降”。经检查,是冷凝系统发生故障,导致核反应堆系统过热所致,核爆炸随时可能发生。

    更让艇员们担心的是,距潜艇不远处就是挪威的扬马延岛,那里有美国的军事基地。潜艇一旦发生爆炸,极易被美国等西方国家误认为是挑衅,从而成为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久经沙场的扎捷耶夫非常冷静,他立刻下令成立紧急维修分队,并亲自带头对事故进行抢修。

    抢修人员迅速穿上隔离服和防毒面具。由于带着面具极不方便,时间又非常紧迫,艇员们不顾一切扯下面具,全力对设备进行抢修。可怕的是,由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放射性气体直接进到了维修人员的体内。虽然不到20分钟,故障就排除了,但就在这短短的20分钟内,科尔契洛夫中尉吸入了5400生物伦琴当量的放射性气体,奥尔多奇金一级军士吸入了约3000生物伦琴当量的放射性气体,其他人吸入量虽然相对少一些,但也都足以致命。核爆炸虽然被及时制止了,但可怕的核辐射却对参与维修的艇员们宣判了死刑。

    第二天,莫斯科海军总部才知道K-19号核潜艇上发生了如此重大的事故。苏联巡洋舰很快就赶到了潜艇出事海域,一艘柴油动力潜艇也随之到达。K-19号的所有艇员被立即疏散,核潜艇被拖回了北方舰队基地。

    当天,所有艇员被火速送往生物物理研究所接受治疗。由于遭受了严重辐射,6天内,科尔契洛夫中尉、奥尔多奇金一级军士、科申科夫二级军士、水兵萨夫金、哈利托诺夫、别尼科夫和军士长雷日科夫相继死亡。他们的尸体被放入铅棺后,被秘密埋葬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座公墓里。

    不久,上级下达命令,让把K-19号核潜艇拖到新地岛海域,并在那里沉入海底自行销毁。但是幸存下来的K-19艇员坚决不同意,已有7名艇员为保住这条潜艇而搭上性命,他们想方设法要把这艘潜艇保留下来。为此,他们决定对K-19进行改装。他们的举动得到了海军领导的认可,这些艇员还为此获得了政府颁发的奖章。

    2006年初,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对外宣称,正是K-19潜艇的全体人员挽救了世界,避免了核战争和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要求授予K-19艇员诺贝尔和平奖。

    K-19号核潜艇在服役期间曾发生过三次重大的事故,其中有两次直接与美国人接触。第一次是在1969年11月14日至15日的夜里,当时,K-19号核潜艇正在水下航行,突然,轰的一声,潜艇前部不知被什么东西重重地撞了一下。潜艇的灯立刻灭了,潜艇开始下沉,艇员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潜艇升上水面。回到基地后,他们发现,潜艇前部被撞出一个深深的大坑。艇员们后来才知道,K-19号核潜艇是与美国的潜艇相撞了。他们能侥幸回来已属万幸了。

    不幸很快再次降临到K-19号核潜艇。1972年2月24日,K-19号核潜艇在从北极返回基地的途中,发现左侧有一艘美国的潜艇。在十点二十三分,K-19潜艇正位于水下200米深处,潜艇9舱突然起火。艇员们还想按照1961年那样,先将火扑灭,然后再浮上来。但是海面上刮起了狂风,开始还是7-8级,很快就变成了10-12级。艇员们想将潜艇升上水面的希望越来越小,只好在水下等待救助。

    当时正是美苏冷战的白热化时期,苏联潜艇一直拒绝美国人的帮助。但这次K-19号核潜艇打破了惯例。事故发生5天后,K-19号核潜艇第一次接受了前来救援的美国大型反潜舰和其它救援船只的帮助。在这次救援行动中,共有30多只舰船参与,历时1个多月。4月4日,K-19号核潜艇返回北方舰队基地。

    在水下救援的23天里,活下来的艇员一直听到9舱里有轻微的敲击声,最后,9舱只有两名艇员活了下来,但都瘦了20公斤。这次,苏联海军没有对这次事故进行指责,相反还秘密给艇员们奖励。28名牺牲的艇员也很快被秘密埋葬。

    后来,北方舰队向苏联政府申请为在1961年核辐射事故中死亡的18名艇员追授苏联英雄称号。但被赫鲁晓夫拒绝了,他认为“不会因为事故而授予英雄”。K-19号核潜艇的此次事故被隐瞒了30年,人们甚至连牺牲艇员的墓地都不知道在哪里。

    70年代中期,人们才偶然在莫斯科的库兹明公墓发现了这些艇员的墓地。为纪念他们,俄罗斯政府1998年在那里建立了纪念碑。同年,亲历1961年核潜艇事故的扎捷耶夫艇长去世,按照他生前的愿望,他被安葬在这些艇员墓地的旁边。

    2002年,K-19号核潜艇被拆卸销毁,传奇潜艇从此告别历史舞台。就在K-19号潜艇销毁前,曾亲历过1961年事故的老兵们还写信给总统普京,希望将这艘潜艇保留下来,作为对“冷战”的纪念,让现在的人们知道过去的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
    秘鲁,全称秘鲁共和国。位于南美洲西部,面积1285216平方公里。人口2287.9万(1991),印第安人占41% ,印欧混血种人占36% ,白人占19% 。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一些地区通用盖丘亚语、阿伊马拉语和其他30多种印第安语。96% 的人信奉天主教。首都利马。矿产、渔业资源丰富,是世界12大矿产国之一,有铜、锌、金、银、铁和石油等。铋、钒储量占世界首位,铜占第三,银、锌第四位。为农矿业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古柯生产国,毒品美元对经济有重要影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87美元(1995)。鱼粉出口量居世界前列,还出口咖啡、蔗糖、棉花;进口机械设备、食品、化学品。交通主要靠公路航空运输。拉美文明古国之一。11世纪印第安人以库斯科为首府建立了印加帝国。15~16世纪初,形成了美洲古代文明之一——印加帝国。1533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7月28日(独立日、国庆日)宣布独立,建立共和国。1835年与玻利维亚合并,称秘鲁—玻利维亚邦联。1839年邦联瓦解。1854年废除奴隶制。20世纪以来处于动乱之中,政变迭起,曾于1948年、1968年、1975年由军人执政。先后执政的党有人民行动党、人民党和改革90(党派名称)。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反帝、反霸和反殖的外交政策。1971年11月2日同中国建交。
    1981年11月2日,中国专利文献馆正式开放。

    专利文献是专门记载新发明的一种技术说明书。在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专利文献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迅速普及传播新发明情报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使人们及时了解世界上已经有了哪些新技术、新发明,无论是科研、生产、管理、外贸单位,都能从查阅专利文献中受到益处。目前,文献馆收藏了15个国家和两个国际组织的专利说明书,二十几个国家的专利公报,还有专利工具书,有近800万件专利文献可供读者查阅。文献馆设有复制组,接受读者委托复制工作,外埠亦可来函代办复制工作。

    大战中在法国死难华工的纪念碑

    1998年11月2日下午4时,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华工的立碑仪式,在巴黎华人聚居的十三区隆重举行。法国国防部负责老战士事务的国务秘书让—皮埃尔马塞雷先生的讲话:“一战期间,数万华工陆续来到法国。在法兰西民族处境危难的时刻,他们为法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我们今天立碑感谢他们。”纪念碑坐落在两棵繁茂的桐树和枫树中间,碑体是一块重约两吨、高近两米的人体半身形花岗岩。上半部镌刻着两行魏碑体中文碑文:“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下半部是相同内容的法文碑文。整体观感庄严而肃穆。

    在法国国家仪仗队军乐团演奏的法国国歌声中,纪念碑正式揭幕。中国驻法大使馆代表、华裔融入法国社会促进会代表、法国国防部负责老战士事务的国务秘书马塞雷及旅法侨团和侨界名流先后向纪念碑敬献鲜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约有14万华工来到法英两国,从事各种战时工程。后来一部分华工还直接参战。几年中,数以万计华工和华人战士捐躯异邦。早在1925年,留居法国的3000名老华工就曾要求法国政府立碑纪念阵亡的华工,但未如愿。事隔60多年后,他们的遗愿终成现实。


历史上11月2日是什么日子
历史上的今天11月2日提供历史上11月2日是什么日子,11月2日在历史节日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


11月2日星座

2025年11月2日是什么日子


喜欢万年历黄道吉日?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万年历查查: http://www.wnlcc.com

欢迎搜索"wnlcc"进入本站!

黄历吉日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