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 老黄历 - 历史上的今天 - 3月25日是什么节日,历史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历史上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10月13日)


历史上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发生了什么
1815年 法国军事家若阿尚.缪拉逝世
1884年 格林尼治国际标准时间诞生
1893年 社会活动家梁漱溟诞生
1903年 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诞辰
1921年 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诞辰
1927年 鲁丝.埃尔德飞渡大西洋失败
1928年 安阳殷墟开始发掘
1929年 红四军出击东江损失重大
1937年 新四军建军
1941年 弘一大师圆寂
1946年 世界保健日
1949年 中国少年儿童队(中国少年先锋队前身)成立
1954年 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逝世
1962年 巴拿马运河大桥建成
1968年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1970年 中国与加拿大建立外交关系
1971年 我国与布隆迪复交
1973年 日本著名女星松岛菜菜子出生
1977年 NBA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球员保罗.皮尔斯出生
1982年 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伊恩.索普出生
1983年 印尼籍轮撞沉我大庆油轮
1984年 中国男演员王鹏凯出生
1985年 中国作家白雪出生
1987年 建国后第一家典当商行成立
1988年 南京发现民国银行第一种钞票
1989年 世界最大铜佛在香港圆顶
1992年 巴西警方宣布新纳粹集团得到国外资助
1994年 国际教师节
1995年 德国索林根纵火犯被判刑
1997年 超音速的喷气式汽车试车成功
1998年 美籍华人崔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1年 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芯片“龙芯”问世
2005年 国际洗手日
2006年 中国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逝世,享年85岁

 

历史上的今天官网

历史上的日子(阳历)

历史上的今天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10月13日是什么节日,历史上10月13日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重大历史事件

    1884年,国际天文学家代表会议决定,以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也是世界标准“时区”的起点。10月13日,格林尼治时间正式被采用为国际标准时间。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制定,与英国一件争执案有关:1858年11月24日,英国多塞特郡的时钟指在上午10时6分,该郡一位法官判决一名提请土地诉讼的人败诉,因为在上午10点开庭时他没有准时到庭。两分钟后,那人到庭,他向法官指出,按照他家乡肯柏兰郡喀来耳镇火车站的时钟,他是准时到达的。该案因此必须重审。火车站与法庭的时间出现差异,促使英国政府去统一时间。

    另外,英国是一个航海事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对航海者来说,能否准确计时,是生死攸关的事。因为没有准确的计时工具,就无法知道船只在海洋中航行的位置及时间。船只在海上时,是从纬度和经度来推算出它所在的位置的。长期以来,航海者只是凭航海经验臆测经度,确定航向,如果错了,船只就会走错航向,甚至会搁浅或触礁,这样的事故在航海史上屡见不鲜。1707年,一支由克劳斯利爵士率领的英国舰队,因测错了经度而失事,使4艘舰只被毁,两千多人葬身鱼腹。为解决测定航海经度问题,早在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下令在伦敦东南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尼治村兴建天文台。天文学家经过百余年的努力,终于研究出了一套科学的计时法,并把划经这个天文台的子午线,作为地理经度测量和计时系统的起点。全世界的航海者只要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为起点,便可以在航行中准确地测出自己船只的正确位置和当时的时间。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科学研究,为繁荣海上航运事业、避免航海事故作出了贡献。

    当格林尼治天文台确定自己的子午线时,世界上有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地理条件,也确定了自己的子午线,这样就容易造成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884年10月13日,2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就使用统一的国际标准时间和统一的子午线问题作出决议:“会议向与会国政府建议,将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子午线规定为经度的本初子午线。”于是,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世界公认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和世界“时区”的起点,格林尼治国际标准时间从此诞生。

    格林尼治时间是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标,后来人们发现地球的自转有逐渐变慢的趋势,并有季节性的变化和突然的不规则变化。因此,在1979年末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上通过决议,确定用“世界协调时”取代格林尼治时间,作为无线电通讯领域内国际标准时间。这一发展,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在晚年,他曾将自己的学术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西方功利主义、佛学、儒学。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造实践家,对推动乡村建设不遗余力。
    1917-1924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习。1928-1929年,推动乡村建设,先后在广东、河南、山东倡导建设运动。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39-1947年,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后发展为中国民主同盟。梁漱溟担任委员,创办了同盟机关刊物《光明报》,并任社长。后辞去同盟秘书长职务,并退出同盟。
    1950年至1980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此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1953年9月,应邀在政协常委会上就过渡时期总路线向中共反映农民问题。随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受到毛泽东当众点名批判,认为他反对总路线。1955年5月起,由冯友兰带头,对其文化、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开展全面公开批判,为时半年。当时被批的,还有梁思成(被与梁漱溟合称为“二梁”),以及胡风和胡适(被称为“二胡”)。197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坚拒参与“批林批孔”运动而遭批斗。
    重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1919)、《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19)、《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乡村建设理论》(1936)、《中国文化要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4)等。
    小林多喜二是日本杰出的作家。1903年10月13日出生于一个贫农的家庭。青年时期,在其伯父的资助下,毕业于北海道小樽市高等商业学校。1924年入北海道开发银行当职员,因他在长篇小说《在外地主》中,利用银行的资料揭露银行勾结地主剥削农民的罪行,于1929年11月被开除。1930年2月,他迁居东京,成为职业革命家和作家。1931年参加日本共产党,从那以后,一直是日本革命作家组织的主要领导人,直至牺牲。

    小林多喜二的创作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从1910—1927年为第一阶段。主要作品有:《泷子及其他》、《牢房》等。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日本,广大工农群众对地主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自发地走上反抗道路。小林多喜二的作品描写了这种自发反抗。从1928—1929年为第二阶段。主要作品有:《1928年3月15日》、《东俱知安行》、《蟹工船》、《在外地主》等。这时期的日本工农群众在日本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斗争。小林多喜二的作品反映了这一斗争。尤其是取材于日本反动政府镇压革命运动的“3.15事件”的《1928年3月15日》,成功地刻画了几个革命家在严峻考验面前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从1930—1932年为第三阶段。主要作品有:《地下党员》、《组织者》、《安子》、《沼尾村》等。这时期,日本反动政府积极准备侵华战争,对内疯狂镇压革命运动,阶级斗争尖锐复杂。他的小说反映了这一现实。特别是《地下党员》,揭露了日本反动派侵华的反动实质,表现了日本革命者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1933年2月22日,小林多喜二在与同志秘密接头时不幸被捕,牺牲于敌人的酷刑。鲁迅先生在唁电中说:“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是兄弟。……我们坚决地踏着小林同志的血路,携手前进!”

    玛格丽特撒切尔

    英国首相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1925年10月13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格兰瑟姆市。父亲经营食品杂货店,曾任格兰瑟姆市议会议员、副市长和市长等职。

    1943年,她在凯斯特文—格兰瑟姆女子中学毕业后获得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女子学院攻读化学,先后获得牛津大学理学士、文科硕士学位。1983年6月,她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离开大学后,她在一家工业公司任化学研究员四年,并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法律,后成为精通税务法的律师。

    大学时代,她参加保守党,并担任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1950年和1951年,她两次参加竞选。1959年,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1961年,她首次出任保守党政府年金和国民保险部政务次官,至1964年保守党下台。1964—1970年,她在下院任保守党前座发言人。1967年,进入保守党影子内阁,先后担任社会保险、住房和土地、财经、燃料和动力、运输和教育等方面的发言人。1970年6月,保守党上台执政,她在内阁任教育和科学大臣,并担任枢密顾问官。1974年2月,保守党又告下台,她在影子内阁先后任环境、财经事务的前座发言人。

    1975年2月,她竞选保守党领袖获胜,成为英国政党史上的第一位女领导人。1979年5月,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她遂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1983年6月,保守党再次在大选中获胜,她连任首相。

    撒切尔夫人执政以来,采取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限制公共开支,减少财政赤字,逐步非国有化以及限制工会权力等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在对外政策上,主张加强西方联盟和北约集团的地位,开展东西方对话,密切与英联邦国家的关系,增进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主张进一步发展良好的中英关系,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和文化、科学领域的交流。

    1977年,撒切尔夫人曾作为反对党领袖访问中国。后作为首相多次访问了中国。

    有些人赞扬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宏观经济改革挽救了英国,并成功使英国摆脱七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困境。而她在社会事务上所采取的激进主义,也得到不少人的称许。可是,同时有些人认为,玛格丽特撒切尔是十分自负的独裁主义者,又不满她解除英国作为福利国家的地位,以及打压本土制造业,使上百万人长期失业。

    撒切尔夫人1951年与丹尼斯撒切尔爵士结婚。丹尼斯撒切尔曾任一家油漆公司的经理,后任伯马石油公司等公司的董事,已于1975年退休。他们有一对孪生儿女。

    李叔同像

    李叔同(1880年-1942年),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一说山西)。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

    父亲李世珍是名进士,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同年会试,是挚友,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盐商,还兼营银号,家财万贯。李叔同为其三姨太所生。在李叔同5岁那年,他父亲去世。1898年他到上海,参与“上海书画公会”、“沪学会”,曾就读于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美术学校和音乐学校(东京艺术大学前身),专攻西洋绘画和音乐。1906年与同学曾孝谷创办业余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茶花女》,开中国话剧之先河。1910年携日本妻子叶子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学堂、直隶模范工业学堂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子学校音乐教员。1912年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师。1915年应江谦之聘,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49年定名南京大学),教授图画、音乐;兼教于浙江两级师范。

    1918年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吃素念佛,弘扬律宗,著有《南山律在家备览》。出家后的弘一法师,在艺术方面,只保留了书法,其书法质朴无华,独具一格。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表现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已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弘一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弥留之际,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中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由于战乱,他的作品大多散失。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官廷肖像画,有较高写实能力。《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远看晶莹明澈。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存世。

    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JohnPondOrdway)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ofHomeandMother),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1907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后于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便以JP奥德威的曲调配上中文歌词,作成了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一歌。二十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1970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送别》歌词: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队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少年儿童革命组织主要有北伐战争时期的劳动童子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儿童团、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团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儿童团等。

    1949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缔造的、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1953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九十年代以来,少先队活动中关于培养少年儿童素质的内容逐渐增强,特别是1994年以来,为配合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战略转变,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人格意识和初步的生存、发展技能,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起了“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简称“雏鹰行动”)。
    加拿大是北美洲最北的一个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到北冰洋,领土主张直到北极。加拿大东北方和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和法属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边界长达8892公里,为全世界最长不设防疆界。加拿大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首都为渥太华。亦是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最多国内城市名列前茅的国家之一。

    就面积上来说,加拿大是世界上的第二大国,但是人口密度非常低,总共只有3,200万居民。加拿大是个具有现代化工业及科技水平的发达国家,能源资源充足,经济体制依靠自然资源。

    “加拿大”一词源于美洲原住民语言休伦-易洛魁语中的“Kanata”,意为“村庄”。加拿大立国初期的官方全名是加拿大自治领,在1930年代后,联邦政府就停止使用全称。1967年,英廷正式放弃“加拿大自治领”的称号。此后在正式场合,都是使用“Canada”一词作为官方国名。

    加拿大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各民族以及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统称为加拿大原住民),这些民族在至少一万年前便在加拿大居住。欧洲人第一次探访加拿大是在大约1000年左右,当时来自北欧的维京人领袖莱弗艾瑞克森(红胡子埃里克森)曾在加拿大纽芬兰一带建立村庄,但不久后该定居点便被淹没在印第安人之中了。更持久的殖民活动是在16世纪和17世纪左右由法国人开始的。在这片被称作新法兰西的土地上,法国殖民者与英国殖民者之间发生了持续的战争,而最终以英国殖民者的胜利而告终,1763年的巴黎和约使加拿大正式成为英属殖民地。在美国革命之后,许多英国保皇党人移民到加拿大。英属北美条约通过之后,英国政府在1867年7月1日建立了加拿大联邦,并允许其自治,由英裔和法裔殖民者共同统治。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和1982年的加拿大宪法逐步巩固了加拿大的独立地位。在20世纪下半叶,一些魁北克的法语省民请求独立,但是两次全民公决(1980年及1995年)中独立一方以40% 及49.4%的得票率险负。之后,加拿大修改了相关法律,规定即使魁北克全民公决支持独立,魁北克的独立也必须获得全联邦的批准方能生效。

    加拿大采用联邦制、国会制及君主立宪制。国家的首领是为加拿大君主,由英国君主兼任,目前是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女王在加拿大本土的代表为加拿大总督,总督没有任何政治归属,其责任是以君主名义同意法案、宣读君主讲话、在国家文件上签字、宣布国会召开或解散、以及其它国家职务。君主(通过总督)是名称上的首脑而已。他的一些实权保留在危机时使用,如宣战权。总督由总理提名,并由君主任命的。总理由众议院最大政党,即执政党的领袖担任。现执政党为保守党,该党领袖史蒂芬哈珀(StephenHarper)为总理。立法机关是国会。

    加拿大分成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省和地区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省是根据宪法条约所设立的,而地区是据联邦法律所设立的,地区由联邦政府直接管辖,省则由各省所立的政府管辖。省拥有从联邦政府中获得的相当大的自治权,而特区则比较少。每个省和地区都有一个单院议会。女王在各省的代表称副总督,在特区的代表称专员。

    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其中是英语较广泛使用的语言。使用法语的人的79.3%集中在在魁北克,一些在安大略、纽奔驰域。加拿大无国教,人民主要信仰基督教,其中45%是天主教徒、35%新教徒。(资料来源:1991年户口普查)加拿大文化深受英国和美国的影响。但是魁北克仍保持着明显的、受宪法保护的法语文化。

    1970年10月13日中国与加拿大建立了外交关系。
    布隆迪,全称布隆迪共和国。旧称乌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的内陆国。面积27834平方公里。人口562万(1991)。由胡图、图西和特瓦三个部族组成。官方语言为基隆迪语和法语。居民中65% 信奉天主教,10% 信奉基督教新教,余为信奉伊斯兰教、原始宗教等。首都布琼布拉。矿藏主要有镍、泥炭、铈、钽、锡等。森林覆盖率为国土的3% 。经济以农牧业为主,90% 以上的人口从事农牧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稻米、木薯、咖啡、茶叶和棉花等。工业多为农产品加工、纺织、卷烟和发电等。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0美元。出口咖啡、茶叶和棉花,进口工业原料、机器设备和消费品。17世纪前,以放牧为生的图西人到此建立了封建王国。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的一部分。1922年成为比利时委任统治地。1946年改为比利时托管地。1962年7月1日宣告独立(现为国庆日),实行君主立宪制,称布隆迪王国。1966年国王被废黜,成立布隆迪共和国。1976年11月和1987年9月分别建立第二和第三共和国。1992年通过新宪法,实行多党制。1963年12月21日同中国建交,1965年1月29日布宣布暂时中止两国外交关系,1971年10月13日两国复交。
    1987年10月13日,在国内销声匿迹30多年的典当商行在成都西御街上重新出现,这家名为成都华茂典当商行的新型当铺成为我国第一家为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提供方便的新式典当服务商行。

    典当商行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越活跃,资金的需求量越大,周转频率越快,急需临时性资金的情况便时有发生。以实物作抵押向客户发放贷款从而使“死钱”变成“活钱”的性质使“进当铺就跟进银行一样”成为不少人对典当行业的全新认识。成都华茂典当商行属集体所有,主要面向群众和小型集体及个体企业,经营日用品、房屋等私人动产或不动产,以及企业积压产品闲置设备和额余原材料的典当拍卖业务,典当借款利率不高,金额数目也不大,典当期限还可以依据客户的实际要求适当延长。
    1988年10月13日,中华民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第一种钞票——中国银行的“南京券”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被发现。

    “南京券”分1元券和5元券两种。1元券长13.4厘米,宽8.1厘米,正面上额有“中国银行”4字,下边框内有“南京”2字。反面为英文,只有经理邹颂丹、副经理叶济仙签字中文。5元券长14.9厘米,宽9.4厘米,图案与1元券大同小异。1元券和5元券正面两边有“中华民国元年吉日”和“中国银行发行”两排中文字。

    据“南京券”的发现者中国钱币学会会员、中国银行行史专家、副研究员孔祥贤介绍: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国家银行只有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交通银行成立于前清,中国银行是新建的,并取得了中央银行的地位,所以中国银行的第一种钞票就是中华民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第一种钞票。

    海内外钱币学家历来认为,中国银行于1912年2月草创时来不及自行印制钞票,因而利用大清银行李鸿章象券加盖行名及年份后发行。孔祥贤说,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于1912年2月14日开业,南京券就是那天发行的。南京券的发现,否定了“李象券”是中国银行第一种钞票的成说,从而修正了货币史上的一个讹误。
    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人罗伯特B劳克林及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和美籍华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电子在强磁场中的分数量子化的霍尔效应。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皇家科学院的公报说,施托默和崔琦1982年在利用超强磁场和低温做实验中发现了这种现象。一年之后,劳克林通过理论说明了上述两人的发现。这一发现对人们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普遍的结构和性质有着重要意义。三位科学家的贡献使得人们对量子物理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促进了现代物理学新的重要理论概念的发展。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已入美国籍,196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1982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他于1984年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奥列佛伯克利奖,1998年还获得了世界著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物理奖。


历史上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
历史上的今天10月13日提供历史上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10月13日在历史节日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


10月13日星座

2025年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


喜欢万年历黄道吉日?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万年历查查: http://www.wnlcc.com

欢迎搜索"wnlcc"进入本站!

黄历吉日择日